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笔记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与《阅微草堂笔记》三情的身体美学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笔记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30

《阅微草堂笔记》三情的身体美学,本文是笔记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与《阅微草堂笔记》和身体美学和美学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笔记论文参考文献:

笔记论文参考文献 微信投稿微杂志论文评阅意见关于微博的论文

许光文

内容摘 要: 本文将《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情感故事分为三类:一种是异性之情.第二种是同性之情.第三种则是“反理”之情.这三情的故事之中,有着大量的栩栩如生对于人物体态、声色与言语的身体描写,尤其是小说中人物身体的形态语言所带来的审美体验是十分重要的.由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作为出发,进一步发展与延伸,微探中国古典小说中对于人物身体的描写的精妙与丰富,领略中国古代文学身体美学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异性之情 同性之情 “反理”之情 身体美学

《阅微草堂笔记》作为清记的翘楚,以奇朴之笔法,摄取物象情状之外,诉“托鬼狐以抒己见,隽思妙语,十足解颐.”之宗旨.全书共计二十四卷,包括《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和《滦阳续录》六卷.全卷看来,纪昀的笔法“外轻”却“内秀”,对生活的理性关照十分明显,但是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借智慧,把对幻象的审美巧妙地呈现出来,将理趣融入了雍容淡雅之中,回味之余,挖掘进去,深层关照的人性的情感则是愈加浓厚的.

本文将《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情感故事分为三类:一种是异性之情.第二种是同性之情.第三种则是“反理”之情.这三情的故事之中,有着大量的栩栩如生对于人物体态、声色与言语的身体描写,尤其是小说中人物身体的形态语言所带来的审美体验是十分重要的.由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作为出发,进一步发展与延伸,微探中国古典小说中对于人物身体的描写的精妙与丰富,领略中国古代文学身体美学独特的魅力.

人的身体形象,不管是否符合时代社会认可或者令自身满意,这都是一种审美的镜像.当人物以个体独特的身体形象出现时,他已经是现实、镜像、理想和本质的多重体现,从而展现作品互相依存、斗争、换位和交杂的复杂深厚的思想内蕴.于《阅微草堂笔记》中审视个体身体之美丑,体现在从衣饰到头饰,从言谈举止到步容身姿,亦或品茶进食到云雨之情,都极力地体现着个人情感的变化,于身体动态的张力之中,将“三情”点染得酣畅淋漓.

《阅微草堂笔记》中遵循其笔记“志怪与志人”的双重写法,从平淡处见传奇.婚恋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其中描写人鬼婚恋的作品比较突出,粗略有二十余则.由这特殊的形式传达普天下男女男欢女爱、伉俪情深之貌,为本文之一情.写此情时,纪昀更是细致地刻画人物的一颦一笑,一喜一悲,将人物的身体美学与情感内蕴相互结合,产生通润圆熟而又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卷四《滦阳消夏录四》有一则这样叙述到,“京师有媪能视鬼,尝告人曰:昨于某家见一鬼……娶者入,秉火前行.避立墙隅,乃翘首望妇.吾携妇出,回顾,见其远远随至娶者家,为门尉所阻,稽颡哀乞,乃得入,则匿墙隅,望妇行礼,凝立如醉状.妇入房,稍稍近窗而窥,至灭烛就寝,尚不去,为中溜神所驱,乃狼狈出.仍至妇家,妇留一儿在家,闻儿索母啼,趋出环绕儿四周,以两手相搓作无可奈何状.俄嫂出挞儿一掌,更顿足拊心,遥作切齿状.媪视之不忍,乃径归.不知其后何如也.”此则故事中叙述了一个死后的丈夫的鬼魂“凝立如醉状”,因割舍不下妻儿及家人、紧紧跟随,日夜相伴的感人故事.

20世纪90年代美国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在《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中强调“身体美学”这一概念,他认为“身体美学有三个基本分支:第一个是”分析的身体美学”,它是身体美学的描述性与理论性的分支,主要解释身体感知与身体训练的本质及身体在我们认识世界与构建世界的作用;第二个分支是一些改善身体的特殊方法、并对其进行比较批评的实用的身体美学;第三是通过实践提升和改良身体自我,从身体训练实践出发,从而产生的实践的身体美学.

在纪昀的笔下,中国古典小说的张力也印证了身体美学的延伸.他对这个丈夫的鬼魂着重用笔,“染必侧耳窗外窃听”这样的举动真可谓一片痴心,“后见媒妁至妇房,愕然惊起,张手左右顾.后闻议不成,稍有喜色.”这样患得患失的表情与动作,完全让人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乃狼狈出”与“遥作切齿状”这恰恰也契合了舒斯特曼提出的“对一个人的身体——作为感受审美欣赏及创造性的自我塑造——经验和作用的批判的、改善的研究”.

通过前文,可以理解为宏观艺术下的文学创作,同时也是“一门致力于提高对作为感性审美欣赏和创造性自我塑造基地的身体的理解、利用和经验的学问”.

《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共二千多则,涉及同性恋(本文仅讨论男性之间)的有三十多处,这与明末清初同性恋风气的方兴未艾是分不开的.实际上也是清代大夫文人间“男色”风气的曲折反映,也为文本增添了几分神秘幽缈.同性之情,为本文研究之二情.

追溯根源也有学者施晔在《明清的同性恋现象及其在小说中的反映》也曾对其做过论述:“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关“同性恋”的史料记载始于商代,到了明清两代进入极盛期,成为当时社会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布衣的爱情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成为士大夫阶层生活方式之一种,甚至成为当时婚姻家庭制度的补充形式,同性恋这一奇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明清两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而中国古代的同性恋人物从帝王名士到平民倡优,构成了古代中国一个暧昧的人群.”

卷二十《滦阳续录二》,托人狐之间喻同性之爱,“其邻县一生,故家子也.少年佻达,颇渔猎男色.……童年约十四五,衣履破敝,而眉目极姣好.试挑与言,自吹火煮茗不甚答.渐与谐笑,微似解意,忽乘间悄语曰:“此地密迩祖母房,雪晴当亲至公家乞赏也.”生大喜慰,解绣囊玉玦赠之.亦羞涩而受.软语良久,乃掩门持灯去.生与仆倚壁倦憩,不觉昏睡.比醒,则屋已不见,乃坐人家墓柏下,狐裘貂冠,衣裤靴袜,俱己褫无寸缕矣.裸露雪中,寒不可忍.二马亦不知所在.幸仆衣未褫,乃脱其敝裘蔽上体,蹩躠而归,诡言遇盗.俄二马识途自归.已尽剪其尾鬣.衣冠则得于溷中,并狼藉污秽,灼然非盗.无可置词,仆始具泄其情状.乃知轻薄招侮,为狐所戏也.”

如此意境,人惑于狐仙变身的美貌童子,如何不心神向往,不能自已呢?古希腊诗人斯特拉顿也曾十分“露骨”地称颂少年之美,十二岁的男孩惹人喜爱;但是他长到十三岁就变得更美了;十四岁时少年的爱之花更加芬芳馥郁;而十五岁更增添不少魅力;十六岁则是尽善尽美的年纪.同是对美貌少年的钦慕如出一辙.

暂且不论纪昀在理性笔法下对同性恋的态度,情爱永远是文学艺术再创造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不管是什么样的形式,都体现了人们对浪漫爱情和美满婚恋的向往,这样的情感也是自古皆有,不是压抑和潜藏就能遁形的,同性之爱亦然,对感情的追求,也是值得被尊重的.舒斯特曼也认为,“身体美学本质上并不关注身体,而是关注身体的意识和*,关注具体化的精神”.

纪昀在晚年创作《阅微草堂笔记》,绝非偶然.当时正值乾嘉学术发展的鼎盛期,纪昀时任《四库全书》的总篡官,博雅通达的他于学术和创作之间游刃有余,对程朱理学的态度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他的小说创作.

可以看到,《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思想越过经、史、集的叙事传统,落脚在了子部.子部的特点,亦是有以精简的叙述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有价值的知识的类别单元,它超然于儒家的旨趣,文本拥有了有别于其他三部类的被赋予了虚构的权利.同时,一个有理趣会思考的人,肯定不会随意全盘接受宋明理学,相反,他借手中之笔,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荒谬与虚伪,给予了猛烈的批评.此为本文论说的第三种情,“反理”之情,它体现了作为肉体与精神合二为一的生命整体对自我的美学关照.

卷十一《槐西杂志一》有则节录如下,卷十一《槐西杂志·二》载:交河一节妇建坊,亲串毕集.有表姊妹自幼相谑者,戏问曰:“汝今白首完贞矣,不知此四十馀年中,花朝月夕,曾一动心乎?”节妇曰:“人非草木,岂得无情.但觉礼不可逾,义不可负,能自制不行耳.”……梅序论之曰:“佛戒意恶,是铲除根本工夫,非上流人不能也.常人胶胶扰扰,何念不生?但有所畏而不敢为,抑亦贤矣.此妇子孙,颇讳此语.余亦不敢举其氏族.然其光明磊落,如白日青天,所谓皎然不自欺也,又何必讳之!”

身体与心灵互相依存,互相融合,才能得出对个体生命与宇宙自然的融合贯通,才能得出较高层次的审美与生活的双重体悟,甚至上升到哲学的层面.

再如卷二十三《滦阳续录五》中有则故事,纪昀在开头就名言:“饮食男女,人生之欲存焉”,“若痴儿呆女,情有所钟,实非大悖于礼者,似不必苛以深文.”然后讲了一对曾被主人开玩笑时互相指配给对方的奴婢,因在庭院相遇相视一笑不巧被主人撞见,而“笑容未敛”的情况下,便大斥他们为“淫奔”,还直接杖责,几乎“创几殆”.后又故意拖延二人婚期,两人因感情不顺又遭百般刁难,先后而亡.甚至两家人提出合葬的要求,主人却以不符合礼法而拒绝.

这奴婢的表现,是再自然不过的年轻男女的举止了.相比较饮食男女,喜怒哀乐根本就是人自然的欲求,如果完全压抑人的本性,也不去理会人的正常的身心的需要,必然会造成当权者人性的扭曲,产生社会悲剧.这体现在不知不觉中,小说美学中的身体观已经自觉地囊括了特殊语境背景下的情感、思想、精神和社会*规则的整体性的客观的存在,成为了构建古典小说审美和接受的特殊展现.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点评:上述文章是适合《阅微草堂笔记》和身体美学和美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笔记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笔记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长阿含经》中的佛教音乐美学思想
阿含经是原始佛教典籍中最根本、最具权威性的经典之一 关于“阿含”的定义,东晋僧肇曾言“阿含,秦言法归 法归者,盖是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 …&hell.

读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札记(二)
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荟萃了自北宋中期到南宋中期名家论杜、评杜之语,历来研究价值颇高 深研细读,比互参校,既有利于加深对杜诗的理解把握,也可以就各家的不同说法进行重新审视,个中得失易见 诸家观点未妥未善.

从《项脊轩志》看归有光抒情散文至情论
“明代古文家归有光是一个既有卓绝的创作成就,又能转移一代文学风气的人物 ”11归有光提出的“匹夫匹妇以为当然,是天下之至情”的“至情论&rd.

柳乌利茨卡娅小说《索尼奇卡》中的审美移情作用
柳·乌利茨卡娅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在俄罗斯文坛上崭露头角,因其作品大多关注俄罗斯女性的生存状态,故被视为俄罗斯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小说索尼奇卡是柳·乌利茨卡娅里程碑.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