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传统节日类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跟从古典诗文看中国传统节日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传统节日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3

从古典诗文看中国传统节日,该文是关于传统节日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与古典和传统节日和诗文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传统节日论文参考文献:

传统节日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郭学萍(特级教师)

中国古典诗文源远流长.从先秦的《诗经》到楚辞、汉赋,从建安诗歌到魏晋南北朝民歌,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无不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才思.作为文学创作喷涌奔流的源泉之一的中国古代节日文化,更是放射出夺目的光彩.我们可以透过一篇篇诗文,重温旧日节俗风光,管窥我国传统节日的姹紫嫣红.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又叫“元日”,现在叫春节. “元”是“初”“始”的意思,“元日”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王安石的《元日》不仅是一篇即景生情之作,也是一幅用文字描绘的民俗风情图.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桃符”这些春节的主要元素,一直沿袭至今.虽然有些地区,比如南京,过年时已不准燃放烟花爆竹,但张贴对联的习俗依然保存.没有熟悉的爆竹声,让如今的春节冷清了不少.还好,大红的春联还是带给我们些许新年的气息.诗的前两句意思是:在热烈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在暖暖的春风中,人们迎接着新年的到来.“瞳瞳”,光辉灿烂的意思.“瞳瞳日”,指太阳升起,照耀万物,一切都是光辉灿烂的样子.“桃符”,是传统的民俗文化,原指在桃木板上画神像,或者写神像的名字,挂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灾.如今,桃符已演变成对联.诗的后两句意思是:太阳出来了,家家户户都沐浴在灿烂的朝辉中,旧的对联换成了新的对联,一切都欣欣然欢喜的样子.

我们都知道:诗言志.作为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王安石写《元日》一诗绝不仅仅是为了描画宋代的春节习俗图,而是借景抒怀,表达自己变法立制、除旧布新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时至今日,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时间节点,而且还承载着中国人太多的情感、愿望、*、信仰和梦想.随着世界文化融合的加快,春节作为中华文化的鲜明符号,越来越被世界各国人民认识和了解.

元宵节

元日之后,在噼噼*不绝于耳的爆竹声中,随着熙熙攘攘的贺年步伐,又迎来了元宵节.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也叫上元,因此这个节也叫上元节.《说文解字》把“宵”解释为“深夜”.可见这个节日与除夕、中秋一样,也是一个以夜间活动为特色的节日.而夜间的节俗活动主要是放灯、观灯,所以这个节日又叫灯节.读一读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让我们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是一首相思词,作者欧阳修,亦说朱淑真.词的上阕写的是“去年元夜时”.元夜又称“元夕”,指农历正月十五夜,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宵节.花市指元宵节花灯照耀的灯市.前两句的意思是:花市的灯像白天一样亮,不但是观灯赏月的好时节,也给恋爱的男女以良好的时机,在灯火阑珊处密会.“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两句言有尽而意无穷.下阕写“今年元夜”的情景,景物依旧,却“不见去年人”.一个“湿”字,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淋漓尽致.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又是另一种味道.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看词的上阕,也不过渲染那一片“游人如织、彩灯如花”的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词的下阕,专门写人: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么多佳丽,都非主人公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忽然,眼前一亮,“他”,正在那一角残灯旁似有所待!

下阕“灯火阑珊”意为灯火将尽,这是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说明花费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才赢得蓦然回首的怦然一瞬!原来,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佳丽,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与趣味.由此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清明

提起清明,似乎总离不了悲伤,但这些悲伤是属于成人的.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对逝去的先辈印象模糊,对于祭祖一事也是懵懵懂懂,倒是清明时可以跟随家人到郊外踏青游玩,有不少的欢乐.这个时候,作为教师或者家长,还是应该和孩子们聊一聊节日文化,聊一聊清明背后的故事.这个故事当然离不开一个人——介子推.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逃亡在外.随行的贤人中,最忠心耿耿的莫过于介子推,他陪伴重耳左右,风餐露宿,食不果腹.在最艰难的时候,甚至不惜割下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这当然是传说,事实无从考据,但介子推一心护主这件事一定是真实的.后来重耳绝处逢生,重回晋国,做了国君,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他果然没有食言,想要以高官厚禄报答介子推.而介子推功成隐退,早已带着母亲躲进深山,坚决不愿出山为官.晋文公只好纵火烧山,想把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逼出深山.事与愿违,晋文公非但没有逼出介子推,反而烧死了他们母子俩.这样的结局令晋文公倍感愧疚和自责,于是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韩翃的《寒食》描写的是宫廷中寒食节的情景.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君王就是君王,他们的做法常常令百姓不可理喻.烧死介子推母子明明是晋文公的错,却要老百姓接受这种莫名的惩罚.仔细读韩翃的这首《寒食》,你会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那份愤懑不平之情.

“春城”,当然指春天里的长安城.什么时候是“花谢花飞飞满天”的景象?自然是暮春时节.东风起,柳絮扬,飞花落,暮春时节似乎总带着惆怅.这种情绪渲染到极致,便是诗的后两句要表达的主题:“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当老百姓被禁止生火点灯,只准吃生冷食物时,宫廷之中,宦官家里,却是烛台高照,轻烟弥漫.“汉宫”和“五侯”都是借古喻今,前者借汉宫喻唐宫,后者借东汉时的五侯喻唐朝时受皇帝宠幸的官员.此情此景,定会让你想到“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话.统治者自己任意而行,却严格要求别人.现在,寒食节已经被清明节取代,很少有人知道背诵韩翃的《寒食》,却很少有人不知道杜牧的《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似乎不能没有雨.感伤的气氛,阴霾的心情,需要纷纷细雨来渲染.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了节气的特点,“断魂”则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在这个令人悲伤的时节,总是有纷纷的细雨应景而下,于是心中的雨和自然界中的雨一起落下.

我们说,读诗一定要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才能更好地体悟诗情.和李商隐一起并称“小李杜”的杜牧,诗文俱佳,他的诗重内容,而轻辞藻.再看他的一生,大多在外地为官,那种思乡、思家之苦,在诗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清明时节,看着路上纷纷往来的行人,究竟是行人悲戚,还是诗人悲戚?总之,诗人眼中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凄恻哀伤之情.

此时,诗人心中愁情难解,便想找个酒家,一来避雨,二来消愁.当然,借酒浇愁也许并不是诗人,而是路上的行人.他们正向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打听酒家的处所.正如现代的儿童一样,牧童也一定体会不到成人内心的痛苦,他开开心心地指着远处,告诉问路的人:“酒店就在不远处的杏花村.”诗歌到此戛然而止,诗歌之妙便在这里.

读着杜牧的这首《清明》,不知道你会不会想起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他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当时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的感恩节.

端午节

提起端午,我们自然会想到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戴香囊、驱五毒等一系列习俗.这里我想重点介绍一下驱五毒,亦称“射五毒”,就是把五毒图画在靶子上,用箭或镖射击,这是一种很好玩的游戏,被现代人普遍接受.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和蜥蜴.农历五月盛暑将至,草木茂盛,各种虫害病毒容易滋生.民间传统避五毒的方法很多,如在门外插菖蒲和艾草,佩戴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与五毒相克,挂锺馗像以驱鬼除瘟,儿童佩戴避邪的香包,穿五毒裹肚,戴五毒帽子和小绒老虎,在额上用雄黄酒画“王”字,称之为“画王老虎”.因为人们认为虎是万兽之王,可克制五毒虫.

总之端午节除了祭祀和纪念外,还是一个预防疾病、祛邪除害的节日.相对来说,倒是纪念屈原一说比较后起,因更适合人们的心理而广为流行.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屈原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因贵妃郑袖、令尹子兰、大夫靳尚等诋毁排挤,被贬黜流放.楚败于秦,郢都失陷后,屈原自沉泪罗江.楚江,楚国境内的江河,此处指泪罗江.直臣,正直之臣,此处指屈原.

相处农历五月初五为屈原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子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风俗.作者这首绝句除了介绍这段典故外,还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可能简单洗刷干净的.言近而意远,琢磨去吧!

七夕节

七夕是一个特别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近年来,人们把它和西方的情人节相比较,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的起源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而牛郎织女故事又是从更早的星宿传说而来.

在夏天的夜空,可以看到一条繁星组成的光带,这就是所谓的“银河”,我们习惯称之为“天河”.在天河之西的星座中,有一颗散发着青光的明星就是织女星,隔“河”相望的是一颗散发着橙色光芒的明星,就是牵牛星.织女星旁四颗小星组成平行四边形,象征织女的织布梭子.牵牛星和它旁边的两颗小星构成牛郎的担子,象征牛郎担着的两个小孩.这些夜空的星象,正是构成牛郎织女故事的基础.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原为歌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神话.且词人秦观一改前人因袭“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下哀婉、凄楚的格调.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设想奇巧,余味隽永.

“纤云弄巧”既是美言织女精致的手艺,又暗示了眼下正值七夕佳节.“飞星传恨”则点出牛郎织女只能隔河对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离愁别恨,这才会有“银汉迢迢暗渡”的暗中传情.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一句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尽显牛郎织女不灭之爱的超凡脱俗.

“柔情似水”,短短四字即写尽相会之缠绵,难舍难离之情暗伏其中.当相聚的欢喜与近在眼前的离愁交织一处,倏尔即逝的相聚便显梦幻而短暂,让人不禁心生离别之伤.随着这感情的自然流露,“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便应运而生,婉转中尽显缠绵.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此词为点睛之笔,具有超越时代的审美价值.

中秋节

中秋时节,适逢各种果实成熟上市,金黄红翠,流香溢彩.所以又称“果子节”“团圆节”.不管何种别称,中秋节总是和月亮有关,团圆是中秋节最主要的民俗.

相传,月宫中不仅有金蟾、玉兔,还有桂树.月桂高达五百丈,吴刚学仙被谪,罚他在月宫砍桂树,但月桂随砍随合,永无尽日.当然,最美丽的传说还是嫦娥奔月的故事.正是这些优美动人的传说给中秋节涂上了神秘的色彩.一代词人苏轼的中秋感怀之作,也是由月而起,百转千回.

水调歌头中秋

(宋)苏东坡

丙展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官阙,今夕是何年?我欲秉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问?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时所作,这也是苏轼最难过、最沮丧的一段时光.正是在这段最艰难的日子里,苏轼的创作达到了高峰.苏轼和弟弟子由情深义重,往往为了弟弟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词句.其中,《水调歌头·中秋》便是公认的最好的中秋词.批评家说,这首词写出之后,其他以中秋为题的词都可以弃之不足惜了.

上阕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人用两个问题开头,突兀奇崛.“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三句是内心的一次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清影”,指清冷孤寂的影子.“起舞弄清影”类似于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境.“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是月亮行走的踪迹,更是一个不眠之人思想行走的足迹.联系当时苏轼的心境,你也许很难理解,就是在密州最苦的这段日子里,诗人变得安详平和,顺时知命.这个时期的他,显然和在杭州年轻气盛的他大为不同,他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洒脱而不执着.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心境,才写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淡然所悟吧!

词的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早已成为中秋的一个文化符号,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等成为千古绝唱.

重阳节

诗境即心境.半官半隐的山水大师王维,断然写不出“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这样的豪迈之词.然而,正是那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传唱千古,成为世人对重阳的重要记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也是今天的老人节.写这首诗时,王维正在长安谋取功名.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在异乡举目无亲的长安城里,那种思乡怀亲之情,在热闹非凡的节日里更容易爆发出来.这里的“遥”,就是远,不仅是时间上的遥远,也是空间上的遥不可及.当重阳节来临时,看到别人举家团圆,想到远在华山以东的家乡兄弟们登山饮酒,所有人都头插茱萸,唯独少了自己.那是怎样的一种思念,又是怎样的一份无奈与惆怅!

腊八节

腊八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争相咏颂腊八节,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今天的腊八节,吟诵一些关于腊八节的诗词,感受一下腊八节的传统节日气氛,到诗文中品味那浓浓的腊八情.

宝玉又诌道:“林子洞里原来有群耗子精.那一年腊月初七日.老耗子升座议事.因说:‘明日乃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如今我们洞中果品短少,须得趁此打劫些来方妙.’乃拔令箭一枝,遣一能干的小耗前去打听.一时小耗回报:‘各处察访打听已毕,惟有山下庙里果米最多.’老耗问:‘米有几样?果有几品?’小耗道:‘米豆成仓,不可胜记.果品有五种:一红枣,二栗子,三落花生,四菱角,五香芋.’老耗听了大喜,即时点耗前去.乃拔令箭问:‘谁去偷米?’一耗便接令去偷米.又拔令箭问:‘谁去偷豆?’又一耗接令去偷豆.然后一一的都各领令去了……”

这是《红楼梦》第十九回中的一段描写,宝玉为取悦逗乐黛玉时胡诌的一段瞎话,却从中折射出当时的腊八节俗.相比较而言,宋代大诗人陆游的腊八节过得最为清新惬意.诗中写道:虽是隆冬腊月,但江南已经开始回春.无论是柴门里淡绿的小草,还是野外放牧的牛儿,处处透着春的气息,而人们相互赠食腊八粥,更感觉到清新和睦的气息.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变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今天,腊八粥早已失去原来的意义,说它是佛粥,不如说是中国的传统美食.腊八节虽不过是一种传统的延续,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团聚,品尝腊八粥,尽享天伦之乐.

腊八一过,大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这正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他们渴望新的衣服、香甜的美食和一切意想不到的新奇事,耳边响起那首熟悉的《老北京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剪福字.

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炖白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八二九蒸馒头.

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

在幸福的等待中,春节又就要到了……

上文结束语:此文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古典和传统节日和诗文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传统节日本科毕业论文传统节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中国传统节日海外传播的传者转型
摘要】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传统节日的海外传播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借此历史契机实现更大的发展,亦将为促进文化互动和民心相通起到积极的现实作用 在此背.

中国传统节日符号化以三元节为例
摘要本文以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三元节”为例,通过对“三元节”的符号化探索,试图让它更直观地被人们所了解及接受,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节日重.

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缺失和
【摘 要】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但是在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却存在着文化的单向输入问题 本论文主要讲述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缺失与相关对策 【关键词】传统文化;缺.

行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
一、展览视觉与叙事思想在当代艺术生发的轴线上,艺术展览对于当代艺术现象与文化形态的塑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展览传播的系统与方法上,场域线索的特征疏导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观念与作品呈现方法的走向 展览中.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