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师资教育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和师范生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问题以西部贫困地区师资教育为例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师资教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7

师范生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问题以西部贫困地区师资教育为例,本文是关于师资教育类在职毕业论文范文跟师范生和师范生职和贫困地区方面本科论文怎么写.

师资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师资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职场礼仪论文教育杂志社医学教育管理杂志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摘 要]针对职前培养与职后教育脱节问题,在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措施上,首先专业知识方面,需做到博而精,并对此加以建构和管理;在专业技能训练上,在“请进来”和“走出去”模式以及具体技能课程的引领下,不断提升,迅速成长;在专业责任人负责制上,以仁爱待学生,平等交流,与时俱进,反思自我,及时补充纠正,从而推动“终身教育”进程,达成两者的一体化.

[关键词]职前培养;职后教育;衔接;师范生;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4-0130-02

长期以来,职前培养与职后教育严重分离,我国的教育机构中,各个地区及省内的高师院校承担了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任务,教育学院系统重点放在了对教师进行职后的培训.一方面拥有雄厚学科专业及师资力量优势的师范大学难以参与教师的职后培训,另一方面教育学院系统的师资和教育水平难以适应愈来愈大的教师在职培训任务的需要,呈低水平应付教学状态.[1]我国现行的中学教师培训模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沿袭旧的继续教育的传统模式,总体表现为“政府主导,培训网络体系组织协调承办,学校实施配合”.事实表明,在这一模式下的受训者往往缺乏动力,教师成长时间漫长,职业提升空间不足.

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地理上占据劣势,导致培养新教师的师范院校不能及时获得培养教师的信息反馈,阻止了师范院校与基础部门沟通的渠道,造成了教育内容,教学技能培养等方面与基础教育实际脱节的现象.在资源配置上,相对于省会城市西安的一些高校来讲,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比如缺乏名师指导、经费有限等困难.主观上来讲,则是师范生个人素质不高,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中很显吃力.处理好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意义重大.衔接好,则要兼顾连贯性、整体性和实用性,从不同阶段具体分析.

先就两者关系而言,在职前培养阶段侧重于知识储备,比如教师专业知识的建构、专业思维方式的训练、专业情感的培育和专业行为的习得.而对于职后教育而言,则讲求教育方法技巧的体悟,比如专业实践知识的管理、专业反思习惯的养成和专业教育智慧的提升.只有准确把握职前培养阶段特点,才可以为职后教育专业成长奠定基础,相对于职后教育而言,职前培养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打造专家型教师队伍.

一、职前培养的要义

“大学的功能很多,但谁都不能否认大学是学习知识的场所,职前教师系统的专业知识建构,是教师培养必须完成的一个使命.”[2]另外有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此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教师的专业性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二是对于有效实践运作的自主性;三是基于专业责任应有的价值和态度.[3]简言之,要打造专家型教师队伍必须保证以下三个“专业性”的成熟:

(一)教师的专业知识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要想成功,就要不断积累,为成为卓越教师做足够充分的准备,因为作为一名师范生就要做到这一点.对于专业知识,离不开课堂教学,在高等学校受教育,花时间最多的就是为提升基础而学习知识.[4]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必修课和教育必修课,约占到教学总量的70%~80%.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学科必修课涉及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教育必修课有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学,从宏观来看,这三类课程都是具有师范生教育专业导向的性质,提高了作为师范生的思想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为职后教育打好基础,不管在知识层面还是技能层面都有量的提升.

“学科知识,通识知识以及教育学知识”是师范生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要学富五车,博古通今,选修课就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如要讲某篇课文,可能会用到孟子的“知人论世”说,那么知人论世中的“论世”,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些政治、历史知识等,依此看来我们就要在思想上对其给予重视,行动上给予“掌握”,因为它是必修课程的延伸和补充,同时兼有强化专业课、发展学生专长、扩大知识领域、突出技能训练等多重功能.

(二)教育实践性知识:导师引路与个体反思

在教育实践中,师范生走进课堂,学生自主讲课,导师听课指导,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实践运作的自主性.教育实践课程是具有综合实践性的重要课程,是师范生职前培养的必要环节,对师范生了解中小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它包括见习、实习、教育调查等方式,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以后期为主.学生走进重点高中,进入真实课堂,领略名师风采,回到学校发挥实践运作的自主性,就是要自己去写教案、讲课.通过给导师讲,我们不难发现这样可以使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及活动等多方面进行辅导,从而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导师更有针对性指导,学生也有针对性地学习,学习成为双方的自觉行为.这种学习的兴趣和自觉的行为迁移和辐射到学生学习的若干方面,对学校整个学风的建设产生有意义的影响.实践证明,“导师制”对师范生专业知识技能及专业情感、职业道德等方面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于不断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重大作用.

(三)专业责任感:归宿与起点

在专业责任的价值与态度问题上,教师要注意“修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醒“身份”,不断完善自我.其次专业情感上,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5]《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指出:“对于师范生情感人格素质的培育主要在于培养师范生情感的开放性,要有自我的开放、谦恭的胸怀,能够接纳不同的意见,也能够悦纳自己,情感的敏感性,能正确体察学生,体察自己的情绪并加以适当的调整,情感的驱动性,即以情感的自愿,意向上的趋近调动对教育教学的积极性.”[6]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能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心灵的感化剂.”[7]师范生要学会与学生心与心的情感交流.但在现实生活当中,许多师范生存在功利性情感趋向,所谓功利性教育情感,是指抛开对人的心灵、理性的培养,一味强调为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或过分看重实用性,具有明显唯智主义倾向的急功近利的狭隘教育情感.有这种想法并不过分,恰当正确地处理这种功利性,其实就是要求作为师范生要达到韩愈倡导的立行为本、立言为表,在学习知识前要学会做人.

长期以来教育重智育,轻德性;重特长,轻全面发展;关注成名成家,忽视如何做人,其结果可想而知是非常糟糕的.追求大学升学率,成了中学教育者的座右铭,面对市场追求就业率,成为大学教育的指挥棒,作为师范生在这种环境下早已耳濡目染,甚至慢慢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在以后的授业解惑中 “重蹈覆辙”,这种情况是非常不乐观的.作为新时代的师范生,有必要对此问题做出回应,也就是做出改革的努力.树立正确的专业情感,可以通过一个微笑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一句期待的话语、一个精巧的提示等等,这一切都得需师范生在学习生活中,培养人文素养,能跟同学创新合作,与老师同学交往中能彼此尊重,平等交流,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起到润滑剂的作用.摆正教育教学情感是作为一个教师的起点,这是对神圣教师职业的尊重,同时也是终点,始终把其作为自己教学的良心准则,最大意义地发挥时代责任.

二、职后教育的有效衔接

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国际师范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中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大师范教育观”的确立.师范教育不再局限于对师范生的培养,教师职后教育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进修提高,而是一个对教师进行一系列系统培养的、时间延续到教师职业生涯过程的“终身教育”.[8]同时又因我们所谈的课题是职前培养与职后教育衔接问题,即一体化问题,其实质就是要构建教师的终身教育体系,是要使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加强衔接,克服各自封闭、相对独立的倾向,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这样分析,职后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凸显出来.

(一)立足于校本的知识构建

对校本知识的构建,是课程设置的关键,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师范生课堂组织驾驭能力,所以职后教育的课程设置需讲求实用性、合理性、连贯性,既要做到瞻前,即保证与职前培养的连贯性,又要做到顾后,即为不同层次需要的教师提供不同阶段的课程辅导,要保证“瞻前顾后”,我们要做的是在校本研究上注意:(1)归纳性,累积许多个案知识而成,前提则是在职前培养上要备“许多个案知识”,在衔接上的处理则是专业课的设置需广、精、深,有条件的可以做一些专题培训,比如专题讲座、学术沙龙.(2)经验性,在教学行动中成形,并在教学中运用.反推职前培养,则要注重教育见习等一些活动,这样在交流学习中积累经验,依理而论,还可推广类似论题答辩的方式,增强教师在语言上的表达,教学“事故”的处理,从而可以随机应变.(3)个人特质,以具有个人意义的方式构建及应用.[9]“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于个人而言,也是如此,每个老师都有属于他们独一无二的教学方式,将其发展为一种“特色”,这样也是一种成功.当然,校本知识的构建上还应具备其他的特质,如具有潜意识的,不易以文字或语言表达的部分;具有目标性,在教学中投射其内隐教学与生活的信念及目标;具有动态特质,随着不断与实践相互辩证而变动等等.相信通过这样对知识的管理,可以使师范生在实践知识的把握运用上以及在职后教育的实践上更为自觉,对自己的认识看得更清,悟得更透,更容易转化为行动,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二)专业技能的提升

在职前培养当中,我们有导师制以及自我反思过程,在职后教育专业技能的提升上,有与此异曲同工之妙的做法是“请进来,走出去”,在职后教育中,就请进来而言,师范生刚毕业,进入教师工作岗位,尚是新手时,可利用寒假或暑假或其他有效时间,组织这些“师范生”再次学习,可请教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做专题讲座,把握专业前沿信息,也可聘请具有教学经验的名师和地方教研员,为这些教师提供科研素材,为其讲授教育改革的动态,从而将这些专业技能应用和推广.

走出去,则是将这些教师安排到其他资源配置好,有着良好口碑的学校进行参观学习进修,学习办学方式、课程设置及学生管理,有条件下还可参加一些国际学术交流.哪怕就是到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去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和教师教学现状,对解决教育中的现存问题,及时进行反思都极具意义.通过学校的这种请进来,走出去,使这些“师范生”—新手型教师一步步发展为熟手型教师,甚至是专家型教师,提高了教学与学术科研能力,促进贫困地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建立职前培养与职后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

(三)教育研究品格的养成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等于经验+反思.[10]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经验,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教师的水准上.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职后教育必须致力于教师专业反思,改革创新.针对这个问题,前提是老师最大限度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学、讨论,学生的学习潜能能够充分发挥,同时老师也在此过程中能发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或指导,促进了自我反思,也为教育改革创新奠定了基础.在平等交流、互相尊重同成长,这种双向交流对理想状态的课堂“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对于在校师范生,也就是职前培养阶段,就必须从职后教育中找问题,反推其解决方案.在专业知识方面,需要不断充实以及自我管理;在专业技能的提升上,利用教育实践课程,锻炼自我;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模式下迅速成长,在一些技能课上增强专业性;养成专业反思的习惯,把握态度、责任与情感间的关系,平等交流,并及时反省自我从而及时补充纠正.使自己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实现终身教育目标的达成,缩短职前培养与职后教育一体化衔接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斌.中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6(11).

[2]黄小莲.教师专业素质建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之谱系[J].全球教育展望,2008(12).

[3]Hoyle,E.& John.P.D.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M].London:Case11,1995.

[4]黄小莲.教师专业素质建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之谱系[J].全球教育展望,2008(12).

[5]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朱小曼.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黄小莲.教师专业素质建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之谱系[J].全球教育展望,2008(12).

[8]黄永刚.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建设[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9]周淑卿.课堂发展与教师专业[M].九江出版社,2006.

[10]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小结:这是一篇关于对写作师范生和师范生职和贫困地区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师资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师资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中职旅游教育的职业化
旅游教育的职业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本文基于旅游教育职业化意识薄弱、教师职业化素养薄弱、学生职业技能与品质不高、职业化发展特色不显著……现状,提出应对思考转变思想认识,强化职业意识;完善培养机制,强化教师.

新时期中职旅游教育的职业化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我国旅游教育的大力推进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行业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旅游行业的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 中职旅游教育则是在这一形势下逐步发展起.

在中职德育教育中感恩教育的应用
摘 要感恩教育指的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构建一定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些感恩的教育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感恩意识不强 那么怎样改变这样的一种现状呢就需要在中职.

谈新时期中职美术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
摘 要中职美术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体应当以美术课程为依托,在提高美育教学素材供给水平的基础上,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需求,创新使用美育教学手段,从而全面提高中职审美教育质量 关 键 词中职.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