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青少年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跟武术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与学生类型的调节效应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青少年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6

武术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与学生类型的调节效应,该文是青少年方面有关论文范本与武术和调节效应和学生类型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青少年论文参考文献:

青少年论文参考文献 青少年科技论文青少年科技大赛论文社会心理学论文和谐社会论文

摘 要:为探讨武术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以及学生类型在其中的调节效应,对207名武术特长生、249名武校学生、168名其他体育特长生和246名普通中学生发放《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武术特长生社会适应能力显著好于普通中学生和武校学生,略好于其他体育特长生;(2)2类学生类型对练习年限在违规行为、积极应对、消极适应总维度上起调节作用,练习年限对武术特长生各维度的预测力不显著,对武校学生在违规行为、积极应对、消极适应总维度上良性发展的预测力显著.该结果说明:(1)体教融合对发展青少年社会适应效果更加显著;(2)武术特长生社会适应略好于其他体育特长生,武术运动的“难美”特征,及贯穿始终武德与传统文化熏陶应是主要的原因;(3)随着武术训练年限的增加,武校学生的不良社会适应会显著下降,良性社会适应会上升.

关键词:武术;青少年;社会适应;调节效应

1概念解析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以青少年为重点人群,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全民健身计划(2016 2020年)》中要求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运动项目.武术包含了中国传统哲学、*学、养生学、美学、文学等诸多文化思想,并形成了以尊师重道及忠、勇、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武德”精神.武术在运动形式上强调精、气、神与动作的协调配合,在促进人的发展中,注重习练者的内外兼修与德艺并进,这是武术与其他体育运动最本质的区别.

社会适应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或状态,反映了个体与外界的和谐与平衡,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主题.个体社会适应的发展受人格特征、社会压力、社会支持、智力、心理品质、身体特点、家庭因素、文化背景、网络及同伴交往等多种因素影响,是一个动态的变化与调节过程.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价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个体的自我评价、情绪特征、人际相处、行为上顺应社会规范、根据环境变化进行相应调整的程度等.在适应功能上,通常将“社会适应”理解为个体从“适应不良”到“适应良好”连续体中的特定位置.然而,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功能并不只是消极功能的反面.因此,在进行社会适应评估时,既要涵盖其主要内容领域,也要从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两方面进行.

我国各阶段学校体育均重视通过体育教育与运动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将社会适应作为学习目标之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将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健康行为目标的组成部分.理论上认为,体育中构建的同伴关系、活动情景体验、抗挫折能力、对规则的服从以及教师的引导、强化是体育发展学生社会适应的主要途径.相关的实证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强度、时间、频次、持续年限与中学生社会适应呈显著正相关.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优于普通大学生,参与不同运动项目的学生社会适应特征存在区别10,12].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好于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学历高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好于学历低的,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是主要原因[13-14].

国内武术影响心理特征的实证研究集中在心理健康领域.长期习练太极拳对练习者的心境与自控力有显著改善[15].武术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适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6].武术促进个体社会适应的过往研究认为,武术教育的价值在发展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武德教育可以提升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武术教育把身体、心理、道德、礼仪、行为约束等手段综合运用,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明事理,完善人生,将“武术人”教化成为生存环境的“强者”和社会生活的“能人”[19].总体而言,武术影响个体社会适应的前人研究主要以理论探讨为主,实证研究极其缺乏,研究对象集中在大学生和成年人,对青少年群体缺乏关注.

2研究目的

本研究中有4类被试,分别是武术特长生、武校学生、其他体育特长生、普通中学生.武术特长生和其他体育特长生均为普通中学的在校学生,和普通中学生一样,接受了长期系统的文化教育,只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运动特长的学习与训练.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武术特长生以接受武术训练为主,其他体育特长生是田径、篮球、足球等多个项目特长生的总和.武校学生是民办武校的在校学生,武术专业训练的时间较多,文化学习的时间较少.普通中学生为无体育特长的在校中学生,运动参与程度较低,文化学习时间长.通过访谈发现,不同类型学生间的文化学习与体育活动参与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武术特长生数据通过对参加2017年湖南省中学生运动会武术项目的参赛中学生发放问卷获得,武校学生数据在湖南省2所民办武校发放问卷获得.其他体育特长生与普通中学生数据在多所普通中学中,对武术以外的所有体育特长生及整群随机抽取的普通中学生发放问卷获得.4类被试数据均独立采集,没有重复与交叉.

过往研究在划分学生类型进行比较时,通常将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进行对比,或者在不同运动项群或运动项目的参与者之间进行比较口o.12].但也有以文化程度为依据进行划分,如对专业运动员、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不同学历层次的体育专业学生的比较[13-14].然而,体育运动的类型、强度、频率、每次持续时间、干预周期等,即体育运动的“剂量效应”如何才能最有效地改善认知功能是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不同学生类型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是多少,如何科学、统一、有效地测试和分层,前人成果也极其匮乏.因此,文化与运动的交互作用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就显得格外复杂,超出了本研究的探讨范围.武校学生与武术特长生虽同为武术习练群体,但在文化教育时间和运动参与程度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见表1).由于运动持续年限与参与者的社会适应水平正相关显著,根据调节效应的分析方法,本研究拟将武术特长生与武校学生练习年限作为自变量,2类学生类型作为调节变量,社会适应作为因变量,探讨2类学生社会适应的差异.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不成熟过渡到成熟的特殊时期,身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社会适应既是衡量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目标.适当的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促进效果显著,理论分析也认为蕴含着武德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武术,应然也必然能够提升习练者的社会适应.那么,武术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效果如何?与其他体育运动的区别在哪里?对不同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差异是什么?是本研究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被试与方法

3.1被试

本研究有4类被试,对武术特长生发放问卷233份,回收223份,有效问卷207份,有效率88.8%.对武校学生从七年级到高二各年级随机整群抽取一个班级,发放问卷269份,回收267份,有效问卷249份,有效率92.6%.通过方便取样,在长沙、郴州两地各抽取1所高中和1所初中,对武术以外的其他体育特长生发放问卷183份,回收182份,有效问卷168分,有效率91.8%.并在各年级随机整群抽取一个普通中学生班级,发放问卷261份,回收258份,有效问卷246份,有效率94.3%.问卷由课题组成员当场发放,当面填写,完成后即刻收回(表1).

3.2研究工具

采用邹泓、周晖等( 2012)编制的《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该问卷包括自我适应、人际适应、行为适应和环境适应4个领域维度,在功能上分为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2个总维度,共有自我肯定、自我烦扰、亲社会倾向、社会疏离、行事效率、违规行为、积极应对、消极退缩8个一阶因子.问卷共50道题,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为1~5分,积极适应维度得分越高、消极维度得分越低表明社会适应能力越好.8个维度的Cronbach´sa系数在0.75~0.87之间.在本研究中,8个维度的Cronbach´sa系数在0.74~0.88之间.

3.3研究方法

(1)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录入数据,导入SPSS21.0后,使用相关性、单因素方差、分组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访谈法:对4类学生每类学生不少于8人及3类学生教练员、老师、学校管理人员进行关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训练和体育活动情况的座谈,在征得被试同意后对访谈全程录音,事后汇总和整理.

4结果分析

4.1 学生类型在社会适应力各维度的差异检验

由于青少年社会适应受到性别、年级、家庭城乡区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23-25].因此首先进行以上3个因素与社会适应各维度的相关分析.其中6点评分的年级为连续变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性别、家庭为类别变量,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26].表2结果表明:积极应对、自我烦扰、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总维度与年级、家庭显著相关.自我肯定和消极退缩与家庭显著相关.亲社会倾向与性别、家庭显著相关.人际疏离与年级显著相关.违规行为与性别显著相关.

接下来,以学生类型为自变量,以青少年社会适应8个子维度和2个总维度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在各维度的方差分析中,分别控制与因变量显著相关的人口学协变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学生类型在所有维度上的主体间效应均显著(ps<0.05)(见表3).

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在自我肯定维度上,武术特长生得分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P<O.OOl),与其他2类学生无显著差异;武校学生得分显著低于普通中学生(P<0.05).在亲社会倾向维度上,武术特长生得分显著高于武校学生和普通中学生(ps<0.01),与其他体育特长生无显著差异;武校学生与其他2类学生无显著差异.在行事效率维度上,武术特长生得分显著高于武校学生( P<O.OOl)并且显著低于其他体育特长生(P<0.01),和普通中学生无显著差异;武校学生得分显著低于普通中学生与其他体育特长生(ps<0.001).在积极应对维度上,武术特长生和武校学生与其他学生类型无显著差异(见图1).在积极适应总维度上,武术特长生得分显著高于武校学生和普通中学生(ps<0.05),与其他体育特长生无显著差异;武校学生与其他2类学生无显著差异(见图2).

在自我烦扰维度上,武术特长生得分显著低于武校学生(P<O.OOl),与其他2类学生无显著差异;武校学生与其他2类学生无显著差异.在人际疏离维度上,武术特长生得分显著低于武校学生和普通中学生(ps<0.001),和其他体育特长生无显著差异;武校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体育特长生(P<0.05).在违规行为维度上,武术特长生得分显著低于武校学生(P<0. 01),而和其他2类学生无显著差异;武术特长生得分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与其他体育特长生(ps<0. 001).在消极退缩维度上,武术特长生得分显著低于普通中学生(P<0.05),与其他2类学生无显著差异,武校学生得分与其他2类学生无显著差异(见图1).在消极适应总维度上,武术特长生得分显著低于武校学生和普通中学生(ps<0.01),与其他体育特长生无显著差异;武校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体育特长生(P<0.01),与普通中学生无显著差异(见图2).

总体而言,武术特长生在社会适应的积极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武校学生,在消极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武校学生.

4.2学生类型对练习年限影响社会适应力各维度的调节效应

为进一步探究武术特长生与武校学生之间社会适应力显著差异的内部机制,接下来以练习年限为自变量,武术特长生和武校学生2种学生类型为二分类别的调节变量,青少年社会适应力的8个分维度及2个总维度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分组回归分析.

考虑到性别、年级、家庭3个人口学因素可能会对练习年限在2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各维度上产生干扰,将这3个人口学因素与社会适应力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

表4结果表明,自我烦扰与年级、家庭显著相关;亲社会倾向与性别、家庭显著相关;人际疏离与年级显著相关;行事效率、积极适应总维度与性别显著相关;违规行为与年龄、性别、家庭显著相关;消极适应总维度与年级、性别、家庭显著相关.在分组回归分析中,根据3个人口学因素与各维度的相关程度分别将控制变量纳入到方程中.

分组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学生类型对练习年限在武校学生违规行为、积极应对、消极适应总维度上的调节效应显著(见表5).练习年限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武校学生积极应对维度的发展,解释力为p等于 0.18(t一2.53,P一0.01);能够显著负向预测武校学生违规行为维度的发展,解释力为p等于 0.25(t- 3. 64,P<0. 001);能够显著负向预测武校学生消极适应维度的发展,解释力为p等于 0.19(t-2.86,P一0.01).而武术特长生的练习年限对违规行为、积极应对、消极适应总维度的预测均不显著.

5讨论

5.1武术特长生与普通中学生、武校学生社会适应的差异

整体而言,武术特长生社会适应全面显著好于普通中学生和武校学生.武校学生与普通中学生在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总维度上无显著差异.然而,武校学生在行事效率和违规行为维度上同时显著差于其他3类学生,行事效率和违规行为共同构成了行为适应领域,表明武校学生有较为严重的行为问题.通过访谈发现,这3类学生在运动参与和文化学习时间均存在很大的差异(见表1).普通中学生用于学习时间最长,运动参与时间少,且我国中学生体育锻炼严重不足是普遍认可的共识.武校学生每天的专业训练在4~5个小时左右,文化学习时间仅3个小时,严重低于同龄人的学习时间.武术特长生以学业为主,仅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武术训练,这种特征与近年来提出的“体教融合”概念相吻合.

武校学生在行为适应领域严重不足的现象可以参考运动员行为问题的相关成果.过往研究表明,文化教育严重不足和运动性心理疲劳是运动员体育偏离行为和越轨行为的重要归因[28-29].长期封闭和高强度的运动训练会引发心理疲劳、紧张和焦虑[30].运动性心理疲劳会导致中枢疲劳、负面生理反应、行为效率下降、内部动机降低、消极情绪增加和消极评价增多[31-32].运动性心理疲劳会导致注意力、记忆、感知觉能力等信息加工能力下降,降低学习的效率与效果[33].不利于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学习时间少和运动性心理疲劳累积在一起,降低了武校学生学业水平,提高了负性情绪.

武术特长生社会适应能力显著优于普通中学生和武校学生,这与运动参与程度、中学生学业水平与社会适应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的前人研究保持了一致[34],也从实证层面验证了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优越性.理论分析认为,体教融合建立在体教结合的基础之上,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应当融入到教育培养系统中,把竞技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育人,以教育为主体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这是对体教结合的补充和完善,具有更深层次的发展内涵.体育运动只是改善学生社会适应的一种途径和方法,文化学习与体育训练齐头并进,对促进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效果更加显著.体教融合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实证研究匮乏,本研究可以起到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5.2武术特长生与其他体育特长生社会适应的差异

结果表明,武术特长生在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总维度上均略高于其他体育特长生.武术是青少年体育教学和竞赛众多运动项目的一项,它对青少年社会适应影响表现出的特点,必定是由武术运动的特性所引起.我国中小学武术竞赛和学校武术教内容以武术套路为主,根据项群理论,武术套路属于技能主导难美性项群.武术以“舞”与“武”的形式并行发展,武术审美化、艺术化的形式日趋明显[35].武术套路从技击走向审美,是运用技击元素的艺术创作,是观赏者和演练者之间的武术审美之旅[36].经常参加难美类项群运动的中学生在环境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行为规范四个社会适应维度上表现好于经常参加体能主导和技能对抗性类项群运动的中学生.武术套路作为难美项群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相同发展作用.

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显著特征在于其贯穿始终的武德和中国传统文化教化.忠、勇、仁、义、理、智、信等传统的德目常用以诠释武德思想或武德人格[37].武德教育对习武者形成了内在的制约机制,对习武者具有约束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武术练习者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儒家倡导的“天人合德”、“自强不息”,促进了习武者奋发图强、自强自立的精神.墨家的“兼爱”、“非攻”以防御为主,要求习武者具有仁爱之心,习武只为强身健体和自卫.佛家的戒律和教义是对武术暴力的抑制,通过“禅武合一”促进习武者精神上的修炼和内省.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倡导知足不争的谦让精神,在技击上亦是“后发制人,先之以至”.即便是提出“侠以武犯禁”的法家,也告诫了习武者使用武力需小心谨慎.武术所包含的道德戒律和*传统,与社会适应中的自我肯定、积极应对、亲近社会、行为约束等维度表达了同样的内涵,使武术不再是单纯的身体练习,而是对身体、文化、精神上的整体教化.综上所述,武术运动的.难美”特征,贯穿始终的武德与传统文化教育应是武术特长生社会适应力良好的主要影响原因.

5.3 学生类型对练习年限影响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调节作用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体育锻炼只是因素之一,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对不同的人群,作用也不一样[38].练习年限对武术特长生在社会适应各维度上预测力不显著,是因为武术特长生的成长环境融合了教育、训练多方面因素,起到了共同促进的效果,将武术特长生的社会适应力提升到较高的稳定水平,练习年限作为单个因子的预测程度较低.

武校学生的成长环境与武术特长生存在明显区别.武术学校大多采用封闭式管理,武校学生的成长环境较为统一,武术专业训练占据了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39].这使武校学生社会适应的发展规避了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为研究武术影响青少年社会适应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环境,突出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性.通过分组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了年级、性别、家庭地域等相关性显著的协变量后,练习年限对武校学生在违规行为、积极应对、消极适应总维度上良性发展的预测力显著.这表明,随着武术训练年限的增加,武校学生的违规行为、消极适应等不良社会适应会显著下降,积极应对等良性社会适应会上升.

6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1)武术特长生在社会适应总维度上略好于其他体育特长生,武术运动的“难美”特征,及贯穿始终的武德与传统文化熏陶应是主要的原因.

(2)练习年限对武校学生在社会适应多个维度的良性发展预测力上显著,表明随着武术训练年限的增加,武校学生的不良社会适应会显著下降,良性社会适应会上升.

6.2研究展望

前人相关研究多以体育专业大学生为被试,包括了专业运动员和体育特长生,生源丰富,人口基数大,各运动项目人数集中,样本采集方便.本研究以中学生为被试,中学体育特长生地域分布广,年龄跨度大,运动项目多,样本采集难度高,以单个运动项目为研究样本,在数量上难以达到统计要求.这也是过往研究极少将中学体育特长生作为被试的原因之一.因此,本研究将武术以外的其他体育项目特长生的总和作为单个样本.后续研究中,可以加强对不同项群或者项目被试数据的采集,着重体现武术与其他运动项目对青少年社会适应影响的差异性.此外,理论研究普遍认同体教融合的模式对青少年运动员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相关的实证研究严重匮乏,本研究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社会适应这一个角度验证了体教融合的优越性.然而,在体教融合的过程中,体与教的融合程度该如何调节,各方面因素应该占多少的比例,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即体教融合的“剂量效应”如何最大化地促进青少年运动员、体育特长生的社会适应及全面发展,也是未来的重点研究问题.

上文结束语:该文是一篇关于经典青少年专业范文可作为武术和调节效应和学生类型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青少年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武术对青少年意志品质的影响探析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与实施,我国经济获得了繁荣发展,但是在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如攀比之风、金钱至上风气…… 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青少年产生了非常糟糕的影响 在此情况下,对青少.

体育促进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
皇甫秉祥(商丘医学高……专科学校 河南 商丘 476100)摘 要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包含社会工作适应能力、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社会交往适应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和突发专科适应能力,体育促进青少年社会适应能.

手机游戏 对社会交往的影响以手机游戏王者荣耀为例
【摘要】近几年,手机游戏在我国呈现爆发式发展,其作为一种新社交媒介的属性也愈加凸显,创新、扩大、甚至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替代了传统的社会交往 本文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款游戏即王者荣耀,从跨越社会属性、.

网络传媒时代的大众品味艺术批评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摘 要】网络传媒时代,非学术性艺术批评泛滥,艺术工作者应正视这种存在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理论与实践活动,提升网民的美学旨趣,从而提高社会文化与大众品位 【关键词】网络传媒;艺术批评;学术性;非学术性.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