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梁衡葭州行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与梁衡葭州行类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主题:梁衡葭州行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8

梁衡葭州行,本文是有关梁衡葭州行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梁衡葭州行和梁衡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梁衡葭州行论文参考文献:

梁衡葭州行论文参考文献

倘若不去佳县,还真不知何谓天下险!佳县古称葭州,城临大河,突兀而起,东西南扼黄河、控葭芦,北为大壑,四周巉岩凸暴,城坚墙危,居高临下;是国内罕见的塞上山顶县城.在冷兵器时代,凭险据敌,固若金汤,眼见得“铁葭州”之名不虚.去了佳县而不下基层接接地气,也不会知道佳县历史之悠久、山川之雄奇、民俗之丰厚.8月上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来了一位全国著名大学者大作家,其人著作等身,有60余篇文章入选全国大、中、小学的教科书中,这便是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当代著名散文大家梁衡先生.先生曾数度来榆,多有佳作问世;我曾数次跟随先生采风、学习,知先生一般于一地不超3天,而这次在葭州却马不停蹄地整整奔波了6天.然则佳县究竟有何特别之处而令先生流连忘返焉?作为自始至终陪同者,我有义务将跟随梁衡先生6天的见闻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飨读者.

1

8月6日,天气格外晴朗.先生乘机从北京飞榆林,转乘车至佳县,已下午4时半.在窑洞县委院内小憩、喝水后,便在县委辛耀峰书记陪同下,驱车直奔陕北著名的民俗文化村赤牛坬.捷径路正在维修,故绕道40公里蜿蜒颠簸的山路,于下午6时许至赤牛坬.

下车伊始,先生即投入采访:看村容、听讲解、参观民俗博物馆.赤牛坬,村如其名.民居古朴,错落有致.远看山梁,状似奔牛.农业时代,植被破坏,光秃秃的,故名.如今山上2000多亩大红枣树,郁郁葱葱,满目苍翠,村子掩映在绿色的怀抱中.经过近六七年打磨,已建成中国“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村.亮点之一是民俗博物馆,6大展区、49个展室,展品达30000余件.他们把农村已闲置的千百合石磨征集回来组合成圆锥形小山,中间植一株枣树,仿佛树就是从磨山中长出来的;他们把磨盘固定在窑码子或墙壁上,贴上剪纸艺术,使之成为景观;他们把农业时代的各种大扇车,在院落里摆成一排,使人们想起了大农业时代;他们在窑洞里堆土造山,坡上一群绵羊,树上垒起鹊巢,使人想起“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山下羊儿跑”的游牧时代;他们将2千年以来的各种材质的灯具排列有序地展示,形成壮观的千灯阵,内有一瓷灯,状如大罐,小口大肚,三出鎏,一灯可照四方,是为“土匪灯”,罕见;他们将农耕时代的生活如擀毡、舂米、拉碾、钉锅等通过泥塑人物,生动逼真地得以再现.此处是一个陕北老汉,头拢手巾,仰头向天,咧嘴大笑,手握木杵,正在舂米,梁衡先生仔细端详,觉得生动,便站在这尊泥塑人物旁留影.展室中,诸如农耕时代的生产工具、日常生活用品、家具、文化娱乐、手工艺制品齐集,有爷爷的旱烟锅、奶奶的针簪簪、父辈的收音机、母亲的梳妆匣,以及数百种陕北杂粮和红枣样品等.民俗博物馆,再现了记忆中的陕北农村生产生活场景,记录了历史印痕,留住了岁月记忆.

梁衡先生出身记者,直做到人民日报副总编,副部级干部,见多识广,这一切见得多了,似乎未能引起震撼.但当来到旧鞋展馆时,梁总终于被震撼.他远观、近睹、留影、拍照、网传.仔细询问村中退休官员也是民俗馆实际设计师高永东先生室内共有多少只旧鞋?当得知是13000多只时,梁总建议再扩大,搞一个“万鞋墙”,同时收集关于“鞋”的故事;馆内有一双特大的布鞋,约有46号大,是已故村民的遗物,该村民人高马大,身高2.2米多.梁总说,在那个贫困年代,得慈母手中多少针线啊!他对陪同的辛书记和高永东先生说:搞旅游,办展馆,要爆冷门,要搞人无我有,搞一个大型“万鞋墙”肯定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吸引人的,加上关于鞋的一些生动感人故事,就更有大意义了.梁总毕竟是梁总,其见解新颖独到.

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的飞速发展,曾经与我们朝夕相伴的物件大都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渐渐成了回忆,收集整理展览,让人们留住一段历史记忆,留住一股淡淡的乡愁,是非常有意义的.

夜宿赤牛坬窑洞里.

2

8月7日.今天,县上安排梁总重点看葭州古村落荷叶坪及黄河码头古镇木头浴.临行前,梁总再次来到民俗博物馆,重点看万人鞋.足见其对建“万鞋墙”一事之重视.我相信,下次来赤牛坬,这“万鞋墙”定然在焉.

汽车沿黄河而下,先去螅镇荷叶坪村,有30多公里路程.我坐在副驾驶位置,心里嘀咕:梁总昨天从首都出发到陕北大山里的赤牛坬,考察、记录、拍照、思考、建议,晚上8时才吃了以玉米、土豆、*为主的村餐,饭后村民又在状若旧时学堂泮水池的一个小广场演出自编自演的文艺晚会,邀请先生及随行人去观看.先生当日从北京出发,一下飞机乘车到佳县,没有休息又驱车几十里颠簸的山路到赤牛坬,下车伊始就考察,连轴转了一整天,一定很累了.但村民来请时,先生却说,好,可以少演几个节目.高永东笑着说,节目要往完演,演员全是村民,您看一会不想看了,可先去休息,不影响.好在村里没有欢迎光临指导等繁文缛节,开场就是节目,题为《高高山上一头牛》,内容包括:出牛、妇女纺线线阵、人拉犁耕种、打夯、碾谷、打场、送饭、大会战、男女隔河民歌对唱、相亲娶亲背媳妇、洞房花烛夜、四光棍听门、神汉跳神三山刀、祈雨告天……梁总等与群众一同坐在泮水池边观看,兴致盎然,从头直看至尾.我想,这是梁总对村民演出的尊重呢,还是这些纯草根民俗文艺节目吸引了梁总?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吧.

荷叶坪到了.荷叶坪村坐落在黄河西岸与坑镇河冲击成的滩地上,人口逾千.站到高处眺望,涛涛黄河浩浩乎东去,对岸山西临县可望,坑镇河则像一条玉龙穿峡而来,将村分割为前坪后坪,汇入黄河.前坪筑在卧虎岗下;后坪紧贴腾龙岭.其村蜿蜒而成“S”湾,既似太极图,又似双鱼交合连绵不断,景观宏雄壮丽.见到如此美景,梁总遥望黄河,拍照留念.至村则无荷.问之,方知旧有大户人家曾在坪上种植成片大叶莲藕而得名.秦汉时期,这里曾是防御匈奴南下入侵的重要关口;汉武帝时代,大将霍去病派部将张军侯率军一曲屯兵在该村的腾龙岭后山上(现在叫封侯峁).匈奴人被汉军击败后,张军候率将士在河滩上整理了一块校场,操练士兵,开垦荒地,自给自足,久驻于此.死后,汉武帝赐其“忠武”二字,予以厚葬.村人曾在校场坪建了一座“忠武祠”以示纪念.现在村中张姓人传为其后代.明末村中出了起义领袖张献忠的副将张定国,引为村中骄傲.当年的校场坪早已成为枣树坪.满地都是水桶一般粗的枣树.梁总与古树情有独钟,正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寻寻觅觅,寻文古木才是先生当前最挂心的事.他步行登上枣树坪,见到这一片足有千百年树龄的奇形怪状的古枣树,大悦.拍照、度量、询问.特别在一株皮骨龟裂凸暴的千年老枣树前,反复度量,反复拍照,好长时间不想离开,以为此行已得之矣!看得出梁总是多么地热爱古树!但辛书记心中另有小九九,他透过一片树林,指向高处临空而起的奇石,介绍开村中的奇形怪状石头,且滔滔不绝,说那叫“神龟探殿”:大石梁上,横空飞来高数丈一块巨石,顶微圆,龟头外探,活灵活现;说村中自然形成奇石景观还有“蟾蜍望月”、“龙岩美男”、“虎啸松风”等等,每一处,都能给人以心灵震撼与视觉冲击;说有的石壁上天然腐蚀成壁画,让你体会到什么叫做鬼斧神工……接着,辛书记介绍说,中陕核工业集团224大队已在这里勘探测绘3个多月,省市国土部门与佳县正在谋划打造荷叶坪“九曲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呢.哦,原来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耳!

荷叶坪乃古葭州九大渡口之一.明清至民国,这里空前繁华,出了不少商贾巨富和文臣武将及艺术家,目前仍然保存着明清四合院古民居十余院及古老庙宇,见证着昔日的繁荣与辉煌.梁总在村干部引导下,考察了几处旧四合院后,来到一株大榆树下,向被称作“人市”上的群众了解关于枣树的故事.荷叶坪还是著名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的发源地.民国十二年(1923年),荷叶坪村春节闹秧歌,晚上李思命在《搬水船》时第一次唱出这首歌: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哎?

几十几道弯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杆哎?

几十几个艄公哟嗬把船来搬?

……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哎,

九十九道弯上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杆哎,

九十九个艄公哟嗬把船来搬!

……

1942年,延安鲁艺学员刘炽、安波等人来该村采集了这首民歌,印发在《陕甘宁根据地民歌选》上,使之广为流传,成为著名陕北民歌之一.在村口沿黄公路旁大石上刻着“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的大红字下,当地民歌手高根胜先生就地给梁总奉献了这首民歌,“你晓得,天下的黄河几十几道湾哎……”浑厚高亢的旋律辅之以搬船动作,仿佛使人看到当年船夫在浩渺的黄河中摆渡情景.梁总也学陕北农民,头上扎上羊肚子手巾,应邀同当地干群联欢合影留念后,驱车赴古老的民俗文化村---木头峪考察.

佳县木头峪,是个响铛铛的去处.作为外县人,我最初知道木头峪是因为这个村出“戏子”,因为我的两个朋友的母亲都是晋剧名演员、佳县木头峪娘家.在我分管文化工作时,知道我县剧团里有好几名晋剧演员和一名艺名叫“木河”的副团长便是佳县木头峪人.

中午12点多至位于县城南20公里处的木头峪村,梁衡先生不顾烈日当头,在当地学者刘女士讲解下,穿行于九曲回肠的巷道里,目睹着一座座高墙豪门、古韵十足的民居大院,他边走边听边问,转四合院、查古街道、观明清古建,询问村里出过的人物.

木头峪明清时期为秦晋贸易往来的水旱码头,其繁华程度直逼山西碛口.旧时村名为浮图峪,有点佛家的意味.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峡谷西岸、在黄河冲积而形成的滩地上,依大山,吞黄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数百亩枣林环绕,山川峻秀;居民近千,张、苗、曹三姓为主.村庄布局呈“井”字形,两条村街南北分布,东西街有小巷和拱门洞相连(10个门洞,16条巷子),错落有致;起脊大门,砖木精雕;四合院落,方正对称;明柱抱厦,恢弘大气;结构格调,别具特色.尤以古建筑那独特的构思和精湛的技巧吸引人的眼球:至今仍保存明清古民居27院;古献殿、文昌阁和观音庙各1座;各类门匾和其它牌匾50余幅.观之,依然让人感受到昔日的辉煌.其精湛的古老建筑艺术,曾荣获过“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古村落与传统民居保护”奖.

村中注重文化教育.清代,木头峪村曾出了4进士、2举人、1拔贡、6知县、9训导及53贡生和秀才.近一个世纪里,村里出了戏剧演员多达400余名,较有名气的苗朴夫先生,1947年还曾在白云山为等演出过一出《反徐州》.建国后,又出了省军级干部4人,地师级干部9人,大学教授8人.上世纪30年代,张达志将军等曾在木头峪组织过,协助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四支队;1947年,陕甘宁边区副主席李鼎铭先生在此居住半年之久,一时成为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由于战争原因,一度时期,米脂中学也跨县搬到该村,1947年7月5日,李鼎铭先生在木头峪为东渡黄河的学生们作了《中国目前战争》的形势分析报告,给学生以极大的鼓舞;建国后村里出过一个女的中国原子专家苗庆生.真是个人才辈出的村子.

梁衡先生通过看、听,对县乡村负责人建议:木头峪古村落开发旅游,应和山西碛口、荷叶坪、白云山等形成一条旅游线路,开发当地旅游产品,要有特色.旅游重在特色,要有别处看不到的东西,朝这方面开发,是很有价值的.

下午1点多在当地用午餐.

3

8月8日,梁总去考察的地方可谓一白一红.白者白云山,乃西北地区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和道教圣地,号称关西名胜.明朝皇帝朱翊钧曾为白云观亲敕《圣旨》一道,成为白云山的镇山之宝;红者神泉堡,旧址.1947年转战陕北时在佳县生活战斗99天,现有、周恩来旧居和革命历史博物馆,成为红色旅游地.这两处都是佳县的“王牌”旅游景点.

白云山位于城南5公里.十几分钟至山脚下,白云山牌楼早入眼帘,牌楼左后的通山神路是过去朝山谒庙的必经之路.由宽约30多公分的730级石条台阶组成.仰望神路,峭拔险峻,直上云端.十几年前,朝山信众及游客由此登山,拾阶而上,势若腾空.如今有公路可通,鲜有去攀神路者.听完介绍,大家争相与梁衡先生留念后,便驱车绕公路上了山.

白云山原名双龙岭,海拔近千米.山势崔嵬,山高骨峻,松柏苍翠,晨雾暮霭.山前黄河奔腾,四周群峰碧翠.放眼望去,庙宇林立.山势高低不平,殿宇参差错落.白云观占地300亩,有大小庙宇及亭台楼阁99座(处),明清壁画千余幅,古碑古匾200余通(块),精湛石木砖雕无计,400年以上古柏数十株.进得山门,但见雕梁画栋,袅袅,古木参天,异树滴翠,给人以神秘空灵之感.观右对面一座通山山梁,松柏茂茂,郁郁葱葱,讲解员介绍说那是一道龙岭.先生闻后略有所思,说,可以打造“云谷”,山梁可通小径,年轻人特别是小情侣们三三五五可以在林荫小径漫步.这是梁衡先生第一次提出“云谷”的概念.

白云观主俸真武祖师.真武以普济众生为第一义,故信奉者众.藏经阁正南有一高大碑楼,内立一通龙头大碑,上刻明神宗朱翊钧颁经圣旨.白云观落成后,明神宗朱翊钧下圣旨,并赐御制道藏经4226卷,迎送圣旨的队伍浩浩荡荡从北京出发,鼓乐开道,辗转数千里到白云山,方圆善男信女云集,目睹了恭迎圣旨及经书盛典.从此,奠定了白云山道教圣地在西北地区的地位.御颁圣旨原件历400年尚保存完好,而5000余卷经卷则因故变为新购.

山上有四大天门,第三天门之北,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祠,再拾阶北上,便是真武大殿.真武祖师尊像为铜鎏金,高大威武,端坐于正殿,殿内金碧辉煌,袅袅,明清壁画生动逼真且保存完好,堪称一幅幅民间艺术珍宝.殿前有倒座乐楼,1947年转战陕北来到葭州,曾两度登上白云山,九九重阳节这天,还在这里观看了晋剧《反徐州》.讲解员介绍说,道长请前排中间就座,婉谢了,说自己个子高大,座前边会挡着后面观众,于是选择在靠右侧后面站着观看.现在看戏处树着一块石碑,为1997年一位时任省委副书记的同志赞扬看戏想到观众这件事所撰写的碑文.梁总端详良久,认为碑文正面应刻“看戏处”几个大字较为合适,主题更加突显.

在三天门与四天们之间,有庙曰“甶子祠”,这个“甶”字是个冷僻字,读音如“釜fu”.《说文》曰:“甶:鬼头也.”意即管鬼的头儿.字也造成“鬼”字头,象形兼会意.所谓“甶子”,即“甶子大帝”.道教认为,阵亡的、屈死的、自尽的、客死异乡的孤魂野鬼,在道家做法事做道场超度亡灵时,会成群结队窸窸窣窣奔临道场争抢食物,只有甶子大帝才能镇守住,并听其号令,因此得到了和道教其他尊神一样的礼遇,建祠供奉.

在白云山上,梁衡先生最为关注的还是哪些400年以上的古柏,包括祖师正殿前的巨大古柏和那七株400年前按北斗七星图案栽植的古柏,他又是端详,又是拍照,又是询问.真是个有心人.

在白云山考察约90分钟.在通往神泉堡的车上,梁衡先生和陪同他的佳县县委辛书记在商讨开发葭州“云谷”一事.

神泉堡位于县城西约8公里处,属佳芦镇.一会就到了.好隐蔽的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人引路,你就是路过千百回也不一定能发现当年、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等老一辈革命领导人率领党的机关转战陕北时在这个地方生活战斗过57个夜夜.在这里,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在这里,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这里,起草、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在这里,起草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这些指挥全国的重要文件就是在这个院子里通过广播、电报迅速传播给全国人民.真是个神奇的地方!

驻地旧址建在半山腰的一个簸箕湾里,是清末民初当地大户人家高继荣家的宅院,由上中下三院组成,上院是封闭式的四合院,建筑结构为“明五暗二六厢房”式砖石窑洞,正房穿廊抱厦、东西对称;房檐伸出,院落宽敞.毛、周、任、陆等就住在上院窑洞.正房左暗窑里脚地下有地洞可在紧急情况下穿山而遁.在讲解员引导下,参观了纪念馆展室,有珍贵文物59件、图片170多幅,资料丰富、真实.分“扭转乾坤”、“运筹帷幄”、“鱼水情深”、“走向胜利”4部分,展现了等老一辈革命家转战陕北的光辉历程,是一处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梁衡先生对和时任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关于粮食问题的对话看得非常仔细,并询问了有关问题,又在1947年对佳县县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处拍照留念.

梁总询问了高家后人情况,得知高家大院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即高继荣的儿子高景德.表示知道这个人,但不知道就是这个院子里走出去的.高景德先生(1922--1996)先在北大任教,1951年留苏,1956年被破格越级授予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技术科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在苏获得博士的学者.1956年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是清华大学唯一的跨电机与电力系统两个专业的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78年任清华大学副校长,1983年至198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和科学事业,在两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一是他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提出“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办学方针,使学校成为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兼有经管、文科的综合性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研究生院,使高层次人才(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形成规模和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提出了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长期奋斗目标,为把清华建成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在这个山沟走出去的一位为祖国的科研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大贡献的栋梁之才!

在返回县城的路上,梁衡先生很有感触地说,总书记提出“不忘初心”,初心是什么呢?就是70年前给佳县县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4

8月9日.对于梁衡先生来说,今天所采访的一人一树,都是震撼的:人,是被联合国授予“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大师郭佩珍;树,则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树龄达1300多年的枣树中的“寿者”.

郭佩珍女士家就住在城北韩家巷10号院,祖传石窑,临河;徒步拐过几个巷道,便到了.进到她的屋子时,这位世界级老艺术家正坐在靠窗户的椅子上,手握绘图铅笔,面前一桌、一纸、一尺.见有人进来,老人不惊不喜,仍在聚精会神地设计剪纸图案.郭女士今年已84岁高龄,个头不高,满头银发,听力尚好;梁总问老人家正在设计什么剪纸图案呢?老人缓缓站起,铺开图纸,说,是自己的一生.细看她的图纸,上面绘得密密麻麻,有山、有河、有窑洞、有树木、有人物、有小桥流水、有官署衙门、有飞禽走兽……郭老说,她出生在旧社会富裕人家,第一次婚姻非常不幸,遭到婆家的、赌徒丈夫的毒打、受尽凌辱,1953年逃跑、离婚、寻找幸福……她指着图上一处宅院,说这是当年的“狗头店”,那时有句话叫“住了狗头店,夫妻不见面”.她说那个男人的奶奶人好,给她吃了一顿饱饭.后来经人介绍与县剧团一位演员结婚,叫马维相,在白云山观看《反徐州》时她先生是演员之一.郭女士说,她要把她在黄河岸边近70年岁月里的喜、怒、哀、乐表现在一幅长卷剪纸里,这里边有悲愤、有人情、有好人、有恶人,有春回大地、有美好生活、有大跃进、有文化革命破四旧,有改革开放、有到北京、联合国剪纸出彩、获奖.她要在这幅剪纸世界里表现她人生中的地狱与天堂两重天生活.她说这不仅是她一个人的经历,而是很多人经历过的年代.她预计这幅人生长卷要剪1米宽15米长.我心想,剪成后,这张剪纸一定会具有杜甫《三吏》《三别》史诗般的艺术效果.

接着来到院里,郭老让她的儿子、也是郭老剪纸传人马连军把库房里珍藏的部分艺术品拿出来让梁总等欣赏.第一幅剪纸长卷是《老鼠偷葡萄》,葡萄架上百十串葡萄,有的老鼠爬上葡萄架偷吃,有的老鼠在地上跃起腾空偷摘,活灵活现.梁总对着剪纸拍照,并问这幅剪纸的意义.郭老说,是个喜庆图,葡萄籽多,寓意多子多福.又展开一幅长卷《百猫图》,跳、跃、串、卧、守,百猫百态,惟妙惟肖.这时,郭老的剪纸代表作《我家住在黄河畔》也拿出来了.这是一幅反映黄河岸边劳动人民生活的长卷剪纸艺术,2000年,正是这幅作品在参加由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剪纸世纪回顾展”中,荣获一等奖.此后,郭佩珍的剪纸艺术一路凯歌: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她“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称号;2007年,在中国第三届剪纸艺术节上,荣获“终身成就奖”;同时,东西方剪纸艺术家协会授予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大师”称号;2005年,当她听说2008年奥运会要在中国举办时,郭佩珍在古稀之年突然来了创作灵感,耗时三载,剪出一幅长13米、宽1米的《奥运春风到我村》巨幅剪纸,作品生动表达了陕北老区人民与祖国同乐同庆共迎奥运的喜悦之情,此卷曾在奥运会期间展出过.郭佩珍自小跟其巧手母亲学得剪纸,数十年来亲手剪出人物、山水、花鸟、建筑、民俗等作品2万多幅.在郭女士眼里,一张张大红纸,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郭老心灵手巧,除剪纸外,还擅长泥塑、针织、刺绣.她见梁总对每件艺术品都赞赏有加,便拿出一卷裱糊好的剪纸,执意要赠送梁总.梁总说,这礼物太贵重,没要;只在她的针线斗斗里拿出郭女士绣得一双三寸金莲小鞋,说我就把这个带上做个纪念.

在这里参观考察了80分钟.离开时,郭女士执意把大家送到大门口,梁总同郭佩珍等在大门口合影留念.梁总说,郭佩珍老人这样的民间艺术大师,是真正的国宝级人物.陪同的县委书记辛耀峰同志说,县上已经给郭大师安排了专门的创作室、休息室、展室等.并对郭女士说,您想什么时候去住或创作都可以,县上会大力支持您的;祝您健康长寿,为佳县民间艺术作出更大贡献.郭女士握住这位县委书记的手,久久地没有松开!

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的佳县泥河沟村,地处县城北40公里处的黄河西岸,属朱家坬镇.村有居民800多人.村口横卧着两座大石山,左银象,右金狮,狮象二山把村子包了个严实.因此村子距公路仅百米远,路过却看不到村庄.进了村口,向左一拐,方豁然开朗.眼前一块滩地状若两条鲤鱼互相咬尾.四周石山拱卫,眼见得是一片枣林,绿影婆娑——这便是目前中国乃至全球最古老的一片枣树林.内有最大的一株,2人掺不住,得3人才能环抱,当地群众称其为“枣树王”.村民感到骄傲,说:是2014年被联合国农科组织认定的!梁总闻之,喜上眉梢!

从事红枣研究36年的当地枣树技术专家高峰先生更是如数家珍地边走边介绍了泥河沟枣树概况:全村共有枣树1800亩,人均2亩多.这片古枣树园占地36亩,内中有100年以上枣树1400余株,1000年以上老枣树106株,有周长3米以上老枣树3株,最大的一株周长3.3米多,直径1米多.这一株当地群众叫“枣树王”,树龄达1300多年.见了这一片古树,梁衡先生又是笔记,又是拍照,为了拍全,几次跪在地下拍摄;亲自邀并同两位农民合抱那株巨树,又从树根看到树梢,老枝、嫩芽一点不放过.这滩老枣树,经上千年风霜,被岁月刻画得千奇百态,有的树身龟裂,有的主杆空洞,里边能藏进去大人,有的树身暴凸,像野马奔槽,有的如鳄鱼出水,有的虬枝蜿蜒.苍劲的树枝,倔强的树根,任风雨飘摇、日光爆晒、雷电相劈,严霜相逼,地震山洪,1000多年来真是九死其身而郁郁乎存活到现在,令人叹为观止.这滩老枣树,千百年来,见证了多少人世沧桑,贡献了多少人与禽兽,又因几粒枣子而救活了多少奄奄一息的生命.枣树林中,遮天蔽日.梁总此时神驰万里,询问高峰这些枣树枣子有无发生过什么故事?例如转战陕北在佳县99天时,写出那么多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文章,是否吃过佳县油枣?是否就着红枣写文章?有没有这样的事例?高峰先生回答,肯定有?在佳县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让吃老百姓的枣,但1947年9月9日重阳节在白云山看戏后,夜宿南河底村,因保密房东不知是,给端来一碗大红枣,吃了几颗,说“佳县枣好!”第二天警卫员给打扫卫生,倒出来的是烟把子、枣核子.还嘱咐警卫员说,陕北人民讲究空碗不还主人,吃早饭时,炒几个鸡蛋端上连碗送还给房东.梁总听得非常认真,略有所思,不时笔记一下.

老枣树林子里有块碑,上刻“枣源”二字.这里是枣源吗?高峰说,今天引梁老师看看枣树的演变过程.他一直把大家领到一座山崖下,山坬上长着一大片带刺的灌木,这是酸枣树.酸枣树我见得多了,不稀罕.难得的是这里有3株已经长得小桶搬粗,2丈多高,树龄600多年的老酸枣树,已成乔木.大红枣原来是从野酸枣一步一步演变过来的.当然有的是天择,有的是古人选育培植的结果.由于酸枣树品种多样,演变成枣树后也是品种多样.中国是红枣的故乡,这里又是中国红枣的源头.我突然想起诗经中“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八月,正是陕北收枣的季节,莫非诗经《七月》篇是2500多年前古人采自陕北一带?梁总却总是拍照、询问、观察、思考着.

高峰说,还有一片酸枣树林,全是乔木大酸枣.于是又把梁老师等领到佳芦镇小会坪村的酸枣塌.名曰塌,实际是宽台沟条地.石山脚下,18亩600余株酸枣,全长成百年以上大树,树径盈尺,三丈许高,树上挂的酸枣似乎明显大于前面灌木酸枣.酸枣都是野生的,这里如何有片酸枣树林?高峰介绍说:清末本村有常氏弟兄俩,家贫,给财主家放羊,放得好,后让各放一群.财东认为弟兄二人诚实、能吃苦,又让二人替他家在黄河上摆渡放船,后用工钱折出一只船.当时这里是乱石岗,属于财主家的.财主说,这片乱石岗给你弟兄俩,造田栽枣树去.当时小会坪枣树不少,有20来个品种,野酸枣卖价反倒比枣子高.弟兄俩商量后就地抱野酸枣苗子,载活了这一片酸枣林.目前这是全国唯一的一片百年以上的人工栽植的酸枣林!

时间已经到14:30了.还没吃午饭呢.辛耀峰书记给当地干部说,县上打算成立一个千人红枣管护团,不占编制,主要聘请退下来的有技术、懂专业的枣树技术人才及农村土专家、贫困户中中专以上学历的学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佳县枣业做强做大.回县城的路上,梁问辛,当年住在南河底吃枣那户人家能否联系到当时的家人?看来,梁先生对今天看到的那株“枣树王”、枣树的起源以及发生在枣身上的故事已发生浓厚兴趣,他要刨根问底儿了.他还针对辛书记提出准备打出“葭州好枣”品牌一事,建议直接用“中国佳枣”四字.“中国佳枣”品牌如打响,这是梁总首先提出来的.

5

8月10日.梁总的活动主要在县城.给县级机关干部作专题报告;相约69年前见过的李宗周老先生交谈;向科技局同志了解泥河沟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申报过程;夜游香炉山.日程排得满满的.

上午9时,可容纳600多观众的佳县影剧院座无虚席.梁总报告的题目是《文化的内涵》.县级4大班子在家领导也都早早坐在下面.县委副书记杨政同志主持并对梁总的学术成就做了简要介绍: 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记协常务理事、全国中小学教材总顾问、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等荣誉称号.出版《梁衡文集》9卷,有60余篇文章选入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在座的机关干部,大多数只是在课本里学过梁衡的文章,今天面对面聆听文学大家作报告,大家注意力集中,也有不少干部边听边做笔记.梁总知识渊博,报告配以投影,用国内外大量实例,深入浅出地把信息文化、知识文化、思想文化、审美文化、道德文化、制度文化做了详细阐述,并将先进文化概括为“积累、创新、批判与普及”.约100分钟的讲座,先生宽博的知识、儒雅的风度、独到的见解、通俗的语言,使600多机关干部在目睹文学大家风采的同时,学到了知识,获得了启发,受到了教益.报告结束,台下掌声经久不息!

一个插曲:从影剧院出来,恰逢民间迎亲队伍过街.今天的迎新完全是传统式的.新娘子坐在八抬的花轿里,花轿两旁八个浓妆艳抹双手舞扇的女子在扭秧歌,谓之“打灯扇”;新郎胸佩大红花,骑着高头骏马;鼓乐齐鸣,浩浩荡荡.梁总身为副部级领导,毕竟记者出身,极具职业敏感.见此场面,以为罕见,迅疾进入场景,各个角度拍照,同把式们合影,记录下了这一陕北传统娶亲的热闹场面.

中午就餐时,饭桌上多了一男一女两位陌生客人.一位是80多岁的老者,另一位是年轻女性.还记得昨天下午梁总问辛耀峰书记“当年住在南河底吃枣那户人家能否联系到当时的家人”一事吗?这位老者正是69年前曾住过的老房东家的“小鬼”,现已82岁耄耋之年的李宗周老先生,由他的孙女李韶敏女士陪同前来,专门向梁总汇报当年在他家吃红枣的故事.老先生说他吃过饭了.于是在我们用餐过程中,他就讲开了:我们村子叫南河底村,现属于峪口行政服务中心.1947年10月21日至29日,在我家住了9天.那时我13岁,记得事了.10月22日是阴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登上白云山,真武祖师庙前正唱戏,是晋剧《反徐州》(据年谱记载,1947年10月21日,来到白云山脚下的南河底村.第二天农历九月九重阳节,上午来到白云山看庙会,参观白云观时询问寺院人员的生活情况.在参观寺院的建筑、雕塑、塑像等古迹后,说:“这些东西,都是历史文化遗产,要好好保存,不要把它毁坏了.”随后,又看葭县群众剧团演出的山西梆子《反徐州》,并为剧团题词“与时并进”.10月29日上午,离开南河底村.下午,到达葭县城关吕家坪.10月31日上午回到神泉堡.)看完戏又回到我家.那时保密,的卫士石国瑞不叫,不称呼主席,也不叫李德胜,就叫“老头儿”.10月正是打枣季节,我家有十棵枣树,10月23日,我家打枣,我母亲给送去一筛筛红枣,问我母亲,家中有几个儿子、几个媳妇?回答说5个儿子.第二天在筛筛里放了5块毛巾,让警卫员连同筛筛一并还给了母亲(其中一块毛巾解放后被北京八一军事博物馆*).还帮我家摘豆角、打连枷.一次,我用手指蘸唾沫把住的窑洞窗户纸点了个小洞,看见正吃饭,米粒掉在桌子上,又捡起吃了.吃罢碗一放,又爬桌子上写文章了.

下午,梁总约了佳县科技局副局长武忠伟同志,采访泥河沟千年古枣树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牌经过.武中伟介绍:最初是科技部挂职佳县副县长刘耀中在调研红枣时发现的,他不来佳县挂职,我们还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来人到泥河沟考察时,认为泥河沟不仅古枣园面积大,有36亩,古树多,且环保,生物具有多样性.本来2013年就够资格参加联合国评选,但2013年申报上去后,听说评审会在日本召开,当时中日因钓鱼岛正剑拔弩张,县上有领导说:“你还能去吗?”于是当年未去成.2014年4月28至29日,评审会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罗马召开,县上派武忠伟一人去罗马参加申报评选,跟国家农业部屈四喜司长同机;29日,武忠伟以一个副科级身份,代表中国佳县在会上做了报告,规定讲话10分钟,没掌握好时间,台下老外们都指手表提醒.他讲了13分钟.他说他在县里也没上台讲过话,在联合国舞台上讲了13分钟,还有翻译.接着播放了自制片子.泥河沟这棵树龄达1300多年的古枣树一次性通过,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全世界36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梁总问:红枣在1947年有没有当作军粮供应部队?梁总对一件事的刨根寻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地深入调查,既是一种调研方法,又是一种严谨态度,真令人佩服.

晚饭后,梁总在辛书记陪同下,夜游香炉寺.寺距宾馆二里.城北偏东,黄河之西,石山临崖处,一石如柱,凌空而起,高6丈,围4丈,上建观音阁,远睹,犹如香炉.炉峰如劈,与石山断隔,间铺横木为桥,其下滔滔黄河.此景果然绝佳:凌晨,可睹“日出香炉”奇观;夕阳西下,可观“霞映香炉”;如遇河雾,香炉时隐时现,仿佛海市蜃楼.香炉寺为葭州八景之一.1947年10月17日下午,给佳县干部做过形势报告、为县委题词之后,在时任县委书记张俊贤陪同下亦曾浏览过香炉寺.梁总一行穿街过巷,徒步来到城墙边,远远望见一片古建筑群,夜幕下灯火辉煌,流光溢彩,那小桥通向临河一峰,兀立如削,顶置阁楼,不是香炉寺又是什么?顺着弯曲的石道下去,穿过一片阁宇建筑,踏上窄窄的横木,俯视黄河,恍若置身空际.好在小桥不太长,小心翼翼过去,进入峰顶寺楼.梁总仔细查看了阁楼里挂着的明代《葭州州治图》,向管理人员询问了当年游览香炉寺的情况,凭栏眺望黄河对岸山西临县,说香炉寺确实是处名胜.小憩时,有位当地游客为梁总奉献了几首地道的陕北民歌.约9时许,一行人便沿着原路返回宾馆.

6

8月11日.葭州古城:山势峥嵘,三水护城;地险绝,河险长;凭其险,葭州历史上曾辖8县以拒北.境内山奇崛、多名胜,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一些传统手工作坊极具地方特色.梁总跑遍了全国,见多识广,县上本打算让梁总再能多逗留几天,还有一些重要点、面也能去考察一下,能够多提出一些建设性、指导性意见,以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但梁总说今天必须返回北京,因为约定后天要赴宁夏海源去指导那里建设全国第二个人文森林公园.人文森林公园这一命题是梁衡先生第一个提出的,而且在他的指导下,通过近3年多的倾力打造,府谷县田家寨高寒岭建成了国内首个人文森林公园,今年5月11日开园后,在媒体上引起不小轰动.前天(8月9日),梁总在《人民日报》又发表了散文《百年震柳》,写的是约一百年前(1920)发生在宁夏境内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8.5),此次地震瞬间裂开一条长237公里、横贯甘陕宁的大缝,将所过村庄城池一劈两半.震波绕地球两圈,死28万人.但狂震之后,有一棵弱柳,虽被撕为两半,却顽强地存活下来,呈“v”形状,犹如一片绿云.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有感于此,梁总挥笔成《百年震柳》美文,引起宁夏方面高度重视,特邀梁总前往宁夏海源举行一个创建人文森林公园仪式,时间定在8月15日.因此,梁总说必须赶回北京准备一下,再赶赴宁夏:非走不行.

吃过早点后,梁总突然问起昨天谈话时了解到的佳县上高寨村的那株古老的野酸枣树远不远?路好走不好?当得知有近百里远,还在一个山沟里,路况一般,且有一截路须徒步时,梁总说,上午还有点时间,执意要去看一看.

汽车在沿黄公路奔走了一会,便拐进山沟,沿乡村土石路、拐峁、过河、约2个小时后上了一座土坝梁,眼前出现一泓绿水,像狭长的碧玉三角从眼前伸向沟掌.古酸枣树就在坝里边的一座古庙外,距离坝梁就一里多远,坝右半崖上劈了一条土路,徒步往里走一会便到了.

这条沟属佳县上高寨乡,名柳树峁,距县城约40公里.半山腰中,因地形,背靠山,三座庙上下而建,形成错落.分别为观音、佛殿、关公庙.钟鼓楼也分置于上下院.生铁古钟字迹可辨,为道光三年铸.通观寺院,沧桑中透着静谧.寺庙之下,蓄水坝延伸而来,满槽碧玉,微风吹起,河水清且涟漪.天蓝云白,虽偏远,风光美极.最为显眼的则是上院孤庙右侧,赫然长着一棵粗硕高大的钻天古酸枣树,约3丈余高,树皮龟裂,犹如片不规则排列而上,树干折枝处,历经旷年的自身修复,暴突处似鳄鱼眼睛,狰狞可怖,有一处则如猴头从树身中探出.树被方形钢铁栅栏护卫,上挂“古树名木”牌子,写着:树龄:约1300年;保护等级:特级.梁衡先生邀村干部两人合抱,留影,见证了这株野生酸枣树的粗硕.梁总似乎悟出了什么,笑逐颜开,说,从酸枣到大红枣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呢?今天看到的这株大酸枣树龄达1300年,你看叶小、酸枣也小,完全呈原始态.

往回返的路上,乡上干部又把梁总等引至一座古寺院处.我看了一下表,此时已经11:40.梁总还要赶往榆林,吃午饭,去机场,时间很紧了.但梁总还是去看了.由于时间关系,未考此寺庙建于何年何月,但有两个特别处:一是寺院内有座六棱形佛塔,僧帽顶,形异而古朴,每一层六个面为一米多高的小拱洞,现在看见洞内空无一物,通透,疑当年每个拱洞应为佛龛,而且很有可能为十八罗汉佛塔.二是寺院左台上长着一株稀有古木,干粗、叶小、双叉、茂盛,此树我从来没有见过,当地叫“檀树”.梁总在拍照、了解情况.我却想起诗经中的《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伐檀》出自诗经《魏风》.史书虽无记载,但按推论春秋时葭州应属魏.这一带现在尚有檀树,莫非其诗采集于此地乎?

12点多了,的确该走了.于是我们陪梁总驱车到榆林.路上,梁总对辛书记说,这次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千年古枣园”,寻到了“中国佳枣”发祥地,吃到了“佳县油枣”,油油的,甜中带点酸,我喜欢吃.我心想,文人大都有癖好,王羲之喜鹅,陶渊明爱菊、周敦硕好莲,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梁总近年偏好人文古树,明知今天要赶飞机,却不惜百里路上寻古树.且古人中有的近乎怪癖,梁总则是为了倡导一种人文精神.梁总说,每一株古树名木,就是活着的地标,是生命的里程碑.还说,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才有资格称古呢?山、河、城堡、老房子等都可以称古,但它们已没有生命.要找活着的东西唯有大树了.古树用自己的年轮一圈一圈地记录着历史.梁总认为记录历史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文字,一种是文物,再就是古树.近年来先生选择古树为题,先后发表了《冬季到云南去看海》、《霸王岭上听猿声》、《秋风桐槐说项羽》、《吴县四柏》、《万里长城一红柳》、《死去活来七里槐》、《中华版图柏》、《铁锅槐》、《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周恩来手植腊梅赋》、《一颗怀抱炸弹的老樟树》、《燕山有棵沧桑树》、《带伤的重阳木》、《这里有一座古树养老院》、《树殇、树香与树缘》、《难忘沙枣》以及最近发表的《百年震柳》等名篇,构思新颖奇巧,运笔纵横恢弘,通过创造性地转换、收放、整合、解读,使得一株株古树立即充满了灵动与神韵,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系列绿色散文,我以为将要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辛书记对我讲,他是“凉粉”的首倡者,是最坚定的“梁粉”.他策划出版的《树梢上的中国》一书,收录梁总16篇古树文章,展卷悦读,如同打开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画卷,这是梁衡先生苦心孤诣,用古树来讲中国故事、讲绿色文明的一种崇高的精神表达……此次我陪同先生6天,除感到先生平易近人外,尤为先生的刻苦、用心、严谨、接地气所折服.他不忘初心,想着老百姓的事,他心里装的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他用文章成就事业,他追求的是一种境界.

敬录梁衡先生《一首诗》作为此文结束语:

在伐木者看来,

一颗古树是一堆木材的存储;

在科学家看来,

一颗古树是一个气象数据库;

在旅游者看来,

一颗古树是一幅风景的图画;

而在我看来,

一颗古树就是一部历史教科书.

盼梁衡先生《树梢上的中国——百棵古树》早日面世.

2016年10月26日

(责任编辑:雷鸿儒)

小结,此文为一篇关于梁衡葭州行和梁衡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梁衡葭州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梁衡葭州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
吴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 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 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 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

梁漱溟的为文和为人
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溟,以字行;笔名寿民、瘦民……;广西桂林人,1898 年10 月18 日出生于北京 其父梁济,字巨川,光绪十一年举人,官至内阁中书,四品文官 梁漱溟五岁时,父亲请老先生.

努力开时代离退休干部工作新局面贵州省各市(州)召开离退休干部工作会议
文 晚 综贵阳市提高站位善谋划 推动离退休干部工作创新发展3月16日,贵阳市召开2018年全市离退休干部工作会议 贵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华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秘书长马骁主持会议 王华平在肯定.

黔东南举办州、市直离退休干部学习报告会
为进一步组织离退休干部学习、省委、州委精神,引导离退休干部汇聚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磅礴力量,近日,黔东南州、凯里市直离退休干部学习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和州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报告会在凯里市行政中心.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