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创业课程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高职院校创业课程文化的重塑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创业课程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01

高职院校创业课程文化的重塑,该文是关于创业课程电大毕业论文范文和高职院校和重塑和创业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创业课程论文参考文献:

创业课程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创业论文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践行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在各级各类教育中都占据重要位置.创新创业课程文化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具有意向性、交互性、人本性和自觉性等特征.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文化存在课程设计理念不合理、课程实施的主体间性发挥不够、课程评价缺乏人本性、课程反思文化缺失等问题,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目标达成.基于此,我国高职院校需重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理念,增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性,确立以人为本的创新创业课程评价原则,提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研究者、实践者和评价者的反思意识,重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文化.

【关键词】课程文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36-0032-05

【作者简介】张宇,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300350)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应对国际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是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重构新时代国民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2010 年4 月,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并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2015 年5 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再次确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位置.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纷纷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研究.作为影响学习者创新创业思维观念形成、知识和技能积累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文化的形成和重塑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有着显著且深远的影响.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文化的特征

课程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师生和课程一同出现,是课程在产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形成的文化,“课程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只要是教育主体———校长、教师和学生在本质的对象化活动中创设的一切人化和物化的因素,都可视为课程文化的范畴”.[1]课程文化一经产生便不会自灭,但会随着师生关系的改变而改变.从课程文化的产生阶段看,课程文化可分为课程设计文化、课程实施文化和课程评价文化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文化渗透在创新创业课程的各个环节,具有意向性、交互性、人本性和自觉性等特征,意味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参与者(包括课程内容设计者、课程实施者、课程评价者及学生等) 是课程文化形成和构建的基础和核心,这些参与者的知识、能力、情感和素质等关涉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效和质量,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观念的形成有着持久深刻的影响.

(一)课程文化的意向性

“意向性是为许多心理状态和事件所具有的这样一种性质,即这些心理状态或事件通过它而指向(directat)或关于或涉及世界上的对象和事态.”[2]意向性是课程文化的本质属性,课程文化的意向性意味着课程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会将自己已有的价值观、态度和认知方式等融入课程设计、实施、评价和反思过程,具有指向性.在课程的目标设定和内容选择上,课程专家或专业教师一方面关注所在社会的意识形态、主要矛盾和发展目标,另一方面需要关注社会公众的心理状态,即人们的情感、风俗、习惯、传统及社会风气等因素.可以说,课程文化是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亚文化,直接反映着社会需求和社会现实.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设计与选择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反映,是课程文化意向性的直接体现.基于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设计不仅要考虑创新创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创新性发展,同时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及文化需求的变化,保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不仅能够提供专业化、系统化、体验性的知识和实践活动,还要同时使学生了解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的发展趋势,以形成多元能力.如此,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就能够以社会认可的价值理念、知识、技术、能力和方法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创新创业素养养成和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成功率.

(二)课程文化的交互性

课程文化的交互性是指在课程开展的一系列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交流理解的目的,在由言语行为的建构规则所决定的、规定话语概念的集体意向中赋予了某种‘以言行事’的地位功能”.[3]课程文化的交互性通过语言交往实践体现,没有主体间的沟通商讨就无法实现意向性目标.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来看,课程文化的交互性也可以理解为课程文化的主体间性,即主体间的沟通互动促进预期价值目标的实现.要提升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效性便需优化课程文化,从教师“独白式”的单向度走向“对话式”的交互性.“人的意向性决定了对话在课程文化中的决定作用.”[4]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营造“对话式”的交互性课程文化,通过语言沟通全面观照学生的质疑和焦虑、疑惑和担心,主动邀请学生参与到对话和探讨中,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全面了解创新创业活动的意义、需求和可能性,主动掌握创新创业知识,提升其创新创业素养,激发其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三)课程文化的人本性

课程文化的人本性主要是指在课程实施的一系列环节中更加强调人的意识、需求和感受等.这里的人不仅指学生,也指教师和课程结果评价者.也就是说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一系列活动的基点要回归到人,回归到人的意愿、人的能力、人的目标、人的需求和人的体验,而非一种以短期目标为基点的文化模式.任何一种课程的价值都在于育人,课程文化的终极目标应该体现为培养心灵完善自由、精神世界丰盈充实的社会人,观照个体生命的深度和理想的高度.创新创业课程的课程文化是理论与实践一体的,寓课程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于一身,旨在培养具有开拓精神、专业能力、创业意识及素养的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全球著名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及研究的学府,百森商学院创新创业课程文化的要义是“以人为本”“强化意识”,充分考虑到创新创业活动的复杂性及个体的差异性和可能性,“帮助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冒险精神、进取心、创造能力以及把握市场变化的洞察能力”.[5]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战略地位及课程文化的人本性特征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需纳入通识课程范畴,旨在提升个人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和意识,培养学生自由完满的个性及创新创业精神,以服务未来创业活动的开展.

(四)课程文化的自觉性

“课程文化自觉是人类对课程发展方向的理性认识和把握,并形成主体的一种文化信念和准则,人们自觉意识到这种信念和准则,主动将之付诸实践,在文化上表现为一种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课程文化转型、取舍、选择和改造的自主能力,以适应新环境、新时代.”[6]课程文化的自觉性实际是人对课程的理性思维,是课程研究者和实施者以人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为标尺,对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环节的深入反思和理性追问,探寻课程文化中不合理、不适宜的内容并予以修正和完善,是推进课程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动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意识和能力的重要载体,随着教师和学生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及思维方式的不断完善,各种信息技术和实践环境的不断变化,创新创业课程需根据多维变化和需求进行反思、归纳和调整,促进创新创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提升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文化的现状审视

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文化存在课程设计理念不合理、课程实施质量不高、课程评价缺乏人本性、课程反思文化缺失等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和重视.

(一)课程设计理念不合理

高职院校课程设计文化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失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极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要加强实践内容的安排.然而目前理论课的课时量远高于实践课程的课时量,且“实践课程的操作性不强,学生只能被动接收,不能参与其中”,[7]创业实践、创业实战等体验性环节缺乏,不利于拓展学生创业实践的视野,影响学生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直观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相对滞后.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是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创业基础》《创业学概论》等,以及依据国家规划教材编制的校本教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课程等内容不足,课程的引领性不够,影响创新创业课程的质量和实效性.

(二)课程实施的主体间性发挥不够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施效果整体不佳,某种程度上在于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缺乏,师生主体间性功能难以有效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够.教师进行单向度的教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对话较少;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得不到解决,教师缺乏对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反思.究其根源,一方面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严重缺乏且质量有待提升.据统计,“31.62%的学校认为师资缺乏是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时大都依托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开设的创新创业管理类课程或讲座”.[8]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大多是从高校管理学院或相关机构转调而来,来自企业的创业型师资缺乏,整体质量不高,且大都缺乏理论研究的专业性和实践探索的创新性,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施效果.以百森商学院为例,该校在创新创业教师遴选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教师的跨学科背景,要求教师具备包括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在内的多学科知识,从而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创业教学内容,以应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在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综合素质不佳.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家庭缺乏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尚未建立起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缺乏成就感和求知欲.在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对自我的主体性身份缺乏认同,以一种旁观者的淡漠态度进入课堂,使得课程文化的交互性难以实现.

(三)课程评价文化缺乏人本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以追求功利为目的,而应当为青年学生注入创业的‘遗传代码’”.[9]目前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实证主义评价方法,强调可量化的结果,如课程及格率、上课出勤率及课程使用信息技术情况等,对学生的体验性评价不足,对教师的反思性成果评价不够,对课程中师生互动效果的评价不到位,使得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忽视对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的评价和观照,缺乏对教师和学生主观情感、体验和需求的观照.缺乏人本性的课程评价难以使学生感受到创新创业课程重要性,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四)课程反思文化缺失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设计者对课程比例、内容及理念等的安排缺乏跟踪性调查和补救性方案研究.在创新创业课程的安排、教材的选择及教师的遴选上主要是按照国家要求统一进行,缺乏本地化和行业化的课程设置,使得本应极具个性的创新创业课程缺乏特色和丰富多样性.第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实施者对教学效果、学生反应及教学方式等缺乏及时反思和体悟.教师存在专业隔膜、专业素养不高,使得他们将教学活动仅仅看作是履行职能而已,影响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施质量和教学改革的成效.第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评价者和管理者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缺乏持续性的深入研究.他们过于关注量化的结果,忽视了隐藏于数字后的问题和不足,致使创新创业课程改革难以有新的突破和进展.缺少文化自觉的创新创业课程,就会失去进行模式创新和效果提升的动力.

以上不足,其成因主要在于:第一,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活动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模糊,对创新创业课程缺少本土化转化和应用,使得课程设置缺乏特色,比例失衡,内容滞后.第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质量参差不齐,同质性强,对创新创业教育认同感低,胜任力不足,对课程的反思意识欠缺.第三,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整体不高,主动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不足,对创新创业教育和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认知度较低.第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程度较低,功利化思想尚存,人本思想和理念缺乏,对创新创业课程参与者的情感和需求关注不足,致使创新创业课程实施流于形式,难以形成良性上升的课程文化.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文化的重塑路径

(一)重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理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理念是课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意向性和指向性,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课程观、课程内容、课程类型比例及课程评价原则等.一方面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创新创业课程实施的关键位置,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另一方面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与素养”,消解创新创业课程实施的功利性和短期性,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滞后的特点,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通识教育的范畴.同时,创新创业课程要建立融合先进信息技术、跨学科知识和理论的理念,因为创新创业活动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作,单一的学科知识是难以支撑的.

(二)增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以“对话交流”为交互性的课程实施方式,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在对话沟通中不断解决问题,增进彼此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有利于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周到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运用多元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参与对话讨论,了解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认识,鼓励学生对某一创业主题进行思考和表达,增进师生互动,扭转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困惑、焦虑、兴趣、爱好和专业等,并据此设计具有互动性的实践训练环节,在课程实施中解决学生的问题.在实施创新创业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和方法更新,调整心态,以积极的状态投入.

(三)确立以人为本的创新创业课程评价原则

人本性是课程文化的重要特征,是教育育人价值的根本体现.一方面,要将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分解为多个指标和观测点进行评价,评估课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探寻创新创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完善和改进;另一方面,摒弃一元单向度的实证主义评价模式,将教师和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纳入创新创业课程评价的范围中,明确教师和学生关注的问题、存在的顾虑并加以分析和纾解,以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水平、实施水平、评价水平和反思水平.

(四)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研究者、实践者和评价者的反思意识

课程文化的自觉性是推进课程文化创新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动力,这需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研究者和实施者不断反思和质疑现有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理念、实施和评价模式,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转变课程设计理念,不断提升课程实施和评价水平.一是要反思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理念和基础,逐步消除不合理因素,增加促进性要素;二是要反思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和交往方式,提高创业创新课程开设的实效性;三是要反思现有评价模式的弊端,吸收新的评价理念来指导课程评价,达到服务个体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提升的目的.

该文结束语:上文是关于对写作高职院校和重塑和创业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创业课程本科毕业论文创业课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高职院校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鼓起了勇气 做好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高职院.

素质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合唱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合唱是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建立健全人格、提高其合作意识的重要方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构建高职院校合唱课程体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 文章分别从乐理基础知识、合唱作品赏析、.

分层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分析化学课程中的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07 038摘要通过对高职院校新生的深入调查, 探析当前困扰分析化学教学的问题,提出采用专业分层和班内分层两.

高职院校创业激励机制
【摘 要】我国教育部就大学生创新创业作出了一系列通知,推出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创业能.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