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方面论文怎么写 跟离开中国,奔向中国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论文网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31

离开中国,奔向中国,该文是关于方面论文范文素材与奔向和奔向中国和离开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网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网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文化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期刊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又是秋天,长安街上草木依然.我相信,北京饭店8008 房间的空中,至今都保留着韩素音讲话时的手势.我永远记得她那双赋予表情的手,那敏锐而纤瘦、多次叩响中南海大门的手指.

那是1994 年, 我第二次去采访韩素音,约定时间9 月18 日晚,北京饭店.那天晚上,她穿着中式缎子睡衣,随和的衣纹与房间里的宁静相得益彰.在那个柔和的灯光里,我很难想象就是眼前这个并不强壮的女人,韩素音,是一个采访过许多新中国国家领导人并与他们成为挚友的风云记者;一个穿梭在周总理与法国总统戴高乐之间的“特使”;一个写了30 多部书的作家;一个演讲了2000 多次关于中国、中国人民以及她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感受的演讲家;一个见证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无法逃脱宿命的女人;一个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在英国、香港、马来西亚行医15 年的医生;一个精通三种语言、四种文化的知识女性.韩素音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不论走到哪里,她的目光始终注视着中国大地.她撰写了关于与中国革命的两部书:《赤潮》和《风满楼》.她的新作《1898—1998 周恩来与他的世纪》已由中、法、英、美等国出版.她的作品被译成17 种语言文字出版,拥有众多读者,即使是在远离中国的斯洛文尼亚这样的小国,也有许多人喜欢读她写的有关于中国的书.正如她的老朋友诺罗敦·西哈努克国王给她的信中所说:“您所描写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忠实可靠、英勇无畏地记述中国在世界历史范围内的作用,做出了无法估量、无可比拟的贡献.”总之,我感觉韩素音是很难用一两个简单概念去界定的女性.她的出生就是一场东西方文化的惊艳碰撞.柔和的落地灯照着她银灰的头发,在她那欧洲鼻子和眼窝的映衬下,我判断不出她的头发是年龄的颜色还是血统的颜色.尽管她穿了一件干草色的中式软缎对襟褂子,而我的感觉依然是,她是一个中国话讲得太好的欧洲人.那时已是晚上8 点多,我担心她不能接受采访.连日来她非常疲劳,13 日与李鹏总理会面,16日在钓鱼台国宾馆接受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今晚,她在北京饭店举行答谢晚宴,在宴会上她将5000 美元奖金转赠给翻译工作者.继而又向每一位客人敬酒,从雷洁琼、黄华、陈吴苏等政府官员,到与会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她都与之一一碰杯.送走客人,她最后一个离开宴会厅,又向餐厅服务员道谢,那时,她慈祥、亲切,那么东方,那么典雅.

你要喝茶吗?她问我.她在房间里不穿鞋子,薄薄的黑,依稀可见脚趾,她就这样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一会儿去倒茶,一会儿去拿书.一双脚在黑里面显得优雅灵巧,一种女孩儿的感觉.而当你看到她深邃的眼睛,与她交谈时她所显露出智慧和机敏,又让你想到这是一个成熟的中年女性.她的神态举止,虽不老态龙钟,但是她拿起书看上面的文字时却微微蹙起了眉头.她说话既坦率又委婉,既慈祥又锋利,既幽默又真诚,她的神情既老练又纯真.可以说,不同年龄段女人的气质神情,都在她身上闪烁,她看上去充满活力.唯有她和我握手的那个瞬间,那双筋络分明的手,让我看见了她的年龄.可以说,她浑身上下,让我感到最亲切的就是这双手,在这双手上,没有国籍,没有血统,也没有语言的差异,她很自然地让人想到年迈的亲人.我握住她的手,有点凉,这是一个真实的韩素音.

现在她燃起一支烟.

我请她谈谈她荣获了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第二届“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有些什么感受?

我想我感谢所有的中国朋友,她说:感谢中国人民及其领导人.像我21岁时一样,我发现我的根在中国.我十分幸运,因为我无论作为一个医生,一个作家,一个演讲者,一个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学者,还是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现在又作为祖母和曾祖母,所有这些名称之所以成为可能,那是因为有了你们.

韩素音微微笑着.我觉得她谈得有点程式化,因为她见记者太多了.她又说:由于我是中西合璧的混血儿,介于中外文化之间,所以,我一直认为促进世界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十分自然的事.思考方法的不同,不应该导致仇恨和排斥,而应该互相学习和努力理解.我这样做了,也只是遵循中国古代哲学而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您是英籍华人作家,我说:您不但精通两种语言,而且拥有两种文化……哦! 不,她打断我:是三种语言四种文化.汉语、英语和法语.我熟悉中、英、法和印度文化.

您很幸运,这些文化给您影响最深的是什么? 您最喜欢哪些作家、哲学家?

没有,她摇头,我不崇拜哪位作家,哪位哲学家.如果你要当作家,你就要学习科学,而不是学文学.读大量的作家作品,会把你限制住,成为你的障碍.而科学却可以帮助你更清楚地认识世界,学科学的人比学文学的人,或许写起文章来更有个性,更自由活泼.

难道说文学会是写作的障碍吗?

鲁迅是学文学的吗?郭沫若是学文学的吗? 我不是学文学的,我是医生.她望着我一笑,嘴角上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

但是作家不是在空地上成长起来的,总有其历史继承性啊.我说.

那些基础学习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您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呢?

我在《吾宅双门》中说过,我从1964 年起,被请到美国去演讲,那时我无法再做医生.我想,让世界了解中国也许比做医生更重要.

您在《吾宅双门》中说:“为了不死去,我要写”,请问您相信不朽吗?所有的作家都渴望用自己的创作进入不朽,您也这样想吗?

这个是很自然的.每个作家都会这么想.历史在向前发展,后人要了解历史,他们从哪里了解?我认为要了解历史,读文学作品比读史书会更加真切地了解历史.不朽的不是作家,而是历史本身.

韩素音有点兴奋了,一头银发在灯光下闪耀着柔和的光,她的手指轻轻敲着茶杯.我问她喜欢“女强人”这个词吗?我说,您认为中国的“女强人”是否等同于西方的女权主义?

她的头稍稍一侧:我听说过“女强人”,但它不等同于西方的女权主义.“女强人”的说法不大科学,如果女士不是弱者,又何必过分强调女士是强人?从生理上,女性也确实比男性要弱一些.在家庭中,再强的女人也要会尊重丈夫.

怎样才算尊重丈夫?是像日本女人那样,做全职太太吗?

这样说吧,如果要给先生送一件礼物,你觉得送什么最好?她的目光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顽皮,不等我回答她又说:送给丈夫最好的礼物就是自由,保持一定的空间,中国有句话叫相敬如宾.Yousee ?

您想说夫妻应该亲密而有间,是吗?

嗯,嗯.她点头.

您的社会角色很多,如您自己所说,医生、作家、经济学者、政治学者和社会学者,您还是妻子、母亲、祖母和曾祖母.

走过这些角色您觉得什么对一个女人最重要?

自立.自强不息.永远不要躺在男人身上叫痛.不要琐碎,不要管得太多,要宽容,要靠自己.我是结过三次婚的.

您结过三次婚?

很惊讶吗?

我只是觉得您内心承受的痛苦会不会太多?

不要怕痛苦,痛苦是财富,痛苦使我们成熟.不懂得痛苦,你又怎样去理解人类?理解这个世界?

她的语气中突然有一点烦躁.我不知道碰错了哪个生理按钮,难道是她不喜欢谈女人吗? 她的目光犀利地扫过来:你读过我的书吗?

十年前,我读过您《无鸟的夏天》、《伤残的树》,还有一些散见于报刊的文章.

你读的少了,所以你提了一些应该问电影明星的问题.她站起来取水,我又看见了她不穿鞋子的脚走过地毯.当她走过我时,突然拍拍我的肩:我不是一般的女人,小姐,你该重新考虑你的问题.

我不认为您是一般的女人……

那一瞬间我停电了,脑子一片空白,我是哪里错了呢?糟糕啊!我准备的主要问题还没问呢,怎么就顺着一个话题拐到婚姻之类的问题上了呢?其实,采访政府官员、企业家倒不难,采访韩素音的确让我有点打憷,因为她不仅是写作高手,而且还是写纪实文学的高手,她写的《1898——1998 周恩来和他的世纪》就是经典的纪实文学,她不仅熟悉周恩来,她还写过,她深谙记者之道,你的一点疏漏,都会引起她的不屑.

我必须完成这个采访.我内心有很强的动力—— 我要写这个谜一样的女人,七十年代的中国,至少有一亿人听说过韩素音的名字,不要说她在维护世界和平工作中作出卓越的贡献,只看她写的《周恩來的世紀》、《早晨的洪流:与中国革命》,那是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采访和完成的写作呢?她就是我的榜样.她能够排除万难采访到,我就抓不住一个女作家的内心世界吗?

那时,我只有一个信念——如果她把我从门口赶出去,我真的要从窗户跳进来.我站起来,手里握着的油笔又湿又热.对不起,我跑题了,我说,不好意思,我要采访的主要问题还没有问呢,如果我走了,我就完不成工作了.

她望着我的目光柔和了.她说,你想让我谈的主要问题要先问,她的手插进头发向后拢了两下,轻轻出了一口气又对我说,坐下说,是什么问题?

我们想请您谈谈当下的中国,我重新坐下,关于它的改革开放.

韩素音再次燃起一支烟,她长长地吐出一口烟,是因为吸烟还因为想谈中国?她安静了.当她谈起中国,一个人光芒四射.她谈每个问题都是聊聊数语,一语中的.这个女人,她真的是思考中国,了解中国,热爱中国.

您对中国近年里“文人下海”的现象怎么看?我现在小心翼翼地问她.

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她说,中国的文化人一定要热情关注着今日中国的变化,投入到改革开放的潮流中来.一个作家要有丰富的生活,要能够放下面子.我自己就做过打字员,当过保姆.如果我在中国,我一定要做一回总经理.

正如您自己所讲的,您还是一位经济学者,前不久,李鹏总理又会见了您,与您畅谈了中国的农业、教育、宏观调控等问题.我想请您谈一个经济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这是举世瞩目的,做为一个远距离的观望者,您认为这种快速增长中,急需建设的是什么?

她手抵住下颌,稍想了一下:法制.要加强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不加强法制与道德教育,经济最终上不去.现在有些年轻人,太没规矩,他们不等别人下来就上电梯,一拥而上.这在西方是不允许的.我对那个年轻人说:“你没礼貌!”对这样的年轻人最好的教育是让他吃亏,他摔一跤什么都明白了.

很多西方人也没规矩,我说,我不喜欢他们讲话时把脚放在桌子上.

我丈夫也不喜欢这一点,她说,我的一位朋友是美国著名的电影明星,她就喜欢把脚搭上桌子.她认为这很亲切,我理解她,但我希望我们的年轻人不要这样.今天晚宴上,你看见了吗? 陈昊苏讲话时,有的人在下面交头接耳.太不尊重人了.我为什么要写周恩来,写呢?我希望中国青年了解过去.他们对革命早期的情况非常模糊,他们不了解、周恩来和其他革命英雄.正是由于这些人的英勇献身,中国这个在世界上受压迫、受屈辱最深的国家才赢得了解放.他们不知道中国人民在旧社会遭受了多么深重的苦难.他们中有一种倾向,蔑视历史,嘲笑英雄,怀疑中国的领导人在某些紧要关头所起的作用.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过去一无所知,又乐意接受对中国的肤浅指责,特别是因为他们对西方的“”充满幻想.我们要多进行法制道德教育,让人民知道我们的历史,只有知道我们的过去,才可能支配与塑造我们的未来.

您对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都比较熟悉,您觉得他们有什么区别?

周恩来是一位世界性的政治家.韩素音说,1956 年我第一次与他交谈,这次谈话改变了我一生.他智慧过人,富有魅力,有胆有识,不谋私利.他不总是正确,但他敢担责任,他对国家负责,对人民的切身利益负责,这一点,在中表现最明显.某些人对他的武断批评,我不敢苟同.因为他们不了解周恩来所处的环境.如果把周恩来与拿破仑、罗斯福这些伟人相比较,就人格而言,他们都难以望其项背.先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物,多亏了他的引导,中国成功地克服了困难,因而在人类21 世纪将要面对的新世界里,取得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您很熟悉中国的政治经济情况,您知道国有大中型企业都在转换经营机制,但大部分还是转得很困难,或者转而不活,您认为国有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破产,她想了一下说,不要怕破产,破产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竞争,带来活力.

许多大中型企业几万人,象一个小城镇,企业破产,工人怎么办?

社会救济.所以我说你们的政府很好—— 我注意到韩素音说“你们的政府”,——尽管她多次对我说她也是中国人,而无意中流露出她是外国人——他们会想工人怎么办?在此,我想说一下,世界上许多国家羡慕中国,就因为她的领导人富有智慧和远见.

至于说到社会救济金的来源,那就是抽税.国外税金很高,我行医时要交50%的税金.

那天,我们谈了一个多小时,临走的时候,当我向她伸手握别,她刚要握手又突然把手抽回去:哦!不——她一转身跑回房间.不一会儿她拿着一本书跑出来:我想拜托你把这本书送给万里先生.她拿给我的那本书是《吾宅双门》.她把它装进一个精致有花的纸质手提袋里,然后交到我手上.然后微微一笑说,其实你的那些电影明星问题也不错,但是不要多.这种问题有时候可以打破僵局,我采访周恩来的时候也问过类似问题.你多大了?

三十八岁.我说.

韩素音一笑:Oh you could be a grandaughter !(你就像我的一个孙女).

对不起,我说,我不会采访,今天打扰您了.

你会成为一个好记者.她把那本包好的《吾宅双门》递给我,又嘱咐我一句:尽早送给万里先生.她轻轻拥抱我一下,我触到她的肩膀,很骨感.那时,不知为什么,我突然觉得再也见不到她了.

直到她去世,我真的没有再见过韩素音.那天,我离开北京饭店已经晚上九点多钟,长安街上的灯火通明,仿佛每一盏路灯都被她的深情点亮.她对中国这份一生挥之不去的深厚感情,正如她写的:“也许没有别的解释,因为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跑来跑去: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

此文评论,上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奔向和奔向中国和离开方面的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甩掉官帽,奔向新天地
为扎实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不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山东省日照市打通梗阻,冲破瓶颈,将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作为改革的“ 重头戏”强力推进,改革.

近代500年里,世界838项重大发明中没一项来自中国
张维迎导读近代 500 年里,中国在发明创新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几乎为零,不要说与美国、英国比,我们甚至连瑞士的一个零头也达不到 再过五十年、一百年重写世界发明创新史,中国能否改变过去 500 年史上的空.

中国向前,美国向后
白宫7 月10 日晚上公布了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2000 亿美元产品加征10关税的建议产品清单,并开始征求公众意见 最后是否征、征哪些,尚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加征关税对中国经济本身不会有实质性影响 很多机.

强国之路往外资和中国,续写光荣和梦想
1978年5月12日,从没出过国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带团去法国、西德、瑞士、丹麦、比利时……西欧五国考察访问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个政府经济代表团 临行前,专门在北京饭店听取汇报,指示.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