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戏剧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与静态戏剧观中的日常性讨论有关论文范文

主题:戏剧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3

静态戏剧观中的日常性讨论,该文是戏剧方面论文范文与静态戏剧和讨论和日常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戏剧论文参考文献:

戏剧论文参考文献 戏剧鉴赏论文我的教师观论文科学观论文戏剧文学杂志

陶晨帆

一、梅特林克的静态戏剧观

在古希腊,我们能想象,永远充满剧烈活力的戏剧表现如何化为一种日常心境.那个暴力与流血相较我们更为频繁的时代,极致的情境与事件可以怎样撼动人们的心灵.到1896年,梅特林克在《日常生活的悲剧性》中认为,“今天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远离了流血、战斗的呐喊和刀剑的铿锵”[1],剧场里却依然上演“血,表面的眼泪和死亡”[2].这样的戏剧已经失却日常性,失去了与今人心灵共鸣的力量.

生活与心灵的内在——梅特林克指出前人未及的悲剧本质.这本质永远存在,根植人类的生存里.只是当人将他的生活更多地浸于平凡与寂静,它才有更多机会为人所感知.

然而,当梅特林克谈到“生活的意识”,他举出那个知名的椅中老人的例子,却没能在他自己的戏剧中彻底实现.没有一个戏,能够那么简单、那么平凡,它们全都似乎不可避免地涉及死亡或更接近的人生的剧烈时刻.对于人的内心、预感,庄严与神秘,他依然逃不开前人关注的事件,充其量只是换了一种讲述方式.诚然,这一步已使戏剧展现出全新面貌.然而若要走得更远,就必须对这种戏剧与戏剧观,作出更深一步的探讨.

二、“非人”

“我希望在舞台上看见某种生活场面,凭借联结起各个环节,追溯到它的根源和它的神秘,这是在我的日常事务中既无力量,也无机会去研究的.我到那里去,是希望复一日卑微存在的美、壮观和诚挚,在某个瞬间,会向我显现,我不知道的存在、力量或者上帝始终在我的房间中与我同在.”[3]

“各个环节”,通过梅特林克自己的戏剧,我们能够看出,这些环节指的至少不仅是人的行动.再加上椅中老人的例子:

“这样一个老人,他没有认识到这个世界上的所有力量,像众多殷勤谨慎的仆人一样,正在他的房间里往来,为他守夜,他没有察觉正是太阳支撑着他俯身其上的小小的桌子,天空中每颗星辰和灵魂的每根纤维都直接关联于眼帘的合拢,或者一个思想的迸发与诞生.”[4]

无论是否自知,梅特林克此时指出了一个重要的对象:围绕在老人身边互相关联的一切.一个不属于人类范畴的被叙对象,它包括物件、感觉、行为、现象等,在此统称为“非人”对象.

通常的视点以人为被叙主体.而如果试图表现命运、表现生活,既然生活中不仅是人与人,还有种种非人的要素,也许是时候将它们转为被叙主体了.

传统上,非人对象在戏剧里占了一个小而精致的地位:或是关键道具,像《奥赛罗》的手帕、《俄狄浦斯王》的预言;或是承载某种意义的符号,像《青鸟》中的青鸟、《吝啬鬼》埋在花园里的钱.再有,就是脚上的鞋,桌上的书,叙述时必然出现的一些小物件等等.好像它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不过是出于不能赤身*而不得不穿的一些衣服罢了.

然而,人是一个每时每刻都与非人打交道,被非人充满了的存在.如果我们试图描绘人的命运,就必须将这些非人解离出来.我们解离的它们并非一个完整的它们,而仅仅是生活中为我们——或说是在特定某个人的生活中,为他所认识的特定的它们.若非如此,就没有意义.也正因如此,在解离完成之后,作为认识的最后一步,我们依然应当将它们归于人的生活的原位——即收束,像普鲁斯特的做法.这些解离的对于非人的认识最终要以人为主轴重新结构起来,如同葡萄长于葡萄藤.

对于非人对象的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家对于世界的描绘.一旦我们将目光转投到非人对象上,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当普鲁斯特描写他的玛德莱娜小蛋糕,被红茶浸湿的蛋糕首先便成为此时的他与彼时记忆的桥梁.值得注意的是,“回忆”是一个发生于“现在”的行为.也可以说,当普鲁斯特咬下泡过红茶的小蛋糕,即是一部分过去——过去的记忆——这一物件为主轴而被拉了出来,就像葡萄长在它的藤上,一摘便摘下一串.诚然,记忆(与葡萄的结构不同)有它自己的组织方式,而这种组织方式,尽管有一些共同特征,但详细来说会是因人而异的.

三、《闯入者》中的“非人”因素

像是巫师披上隐形衣,只有雪地上的脚印显示他踪影.《闯入者》在一系列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动中,让看不见的死神步入了家门.尽管作为被叙还仅是浮光掠影,但该剧对周围环境细节的大量关注与它们共同形成的强烈存在感毕竟提升了“非人”在戏剧中可占的位置.以此角度,我们将探讨这些“非人”对象的、梅特林克式的结构方式.

一家人等一个不速之客,盲眼祖父感到谁进了屋,看护妇开门通报:病人去世.《闯入者》中,所有的非人对象都是一个更大的神秘——即死亡,或“死神”的轮廓.原本可以互不相关的非人对象被这种神秘联系在一起,构成以此为缘由解释的现象.

“死神”走过的路线:林荫道——花园——屋内.

当死神走过林荫道:夜莺在叫,树因为风而摇动.当死神走进花园:

长 女 必定有人在园中,统统的夜莺都忽然静止了.

外祖父 可是我不听闻脚步声.

长 女 必定有人经过池塘侧边,因为天鹅也被吓惊了呵.

别一女 池塘的鱼都统统忽地跳起来呵.

父 亲 你不见有人么?

长 女 没有人,父亲.

父 亲 但是池塘还是在月色之下……

长 女 是的,我可以看见天鹅被人吓惊了.

叔 父 我知道必定是我的姊妹吓惊了它们.她必定已经由小门入来了.

父 亲 我不明白为什么狗不吠.

长 女 我看见守夜的狗在狗舍的后边.天鹅现在过对面岸去了!……

叔 父 它们怕我的姊妹呢.我去看看罢.(他呼叫)姊妹!姊妹!是你么?没有人在那里.

夜莺忽然静止、天鹅被吓惊、池塘的鱼统统跳起来.这些现象似乎不同寻常,因此需要解释.叔父的解释是他的姐妹来了,“她必定已经由小门入来了”.这句话既是他的解释又成了对“死神”行动路线的暗示.然而,“没有人在那里”.于是上面的解释就不成立.非人对象自顾自异常行动着,一切急需解释.在人物对话中开始出现了死的暗示:

外祖父 而那里全没有声音.

父 亲 有的是死的静寂.

……

外祖父 我觉得冷气侵入到房里来呵.

长 女 园中有些少风,祖父,蔷薇叶正落着呢.

……

外祖父 什么,小孩子,那扇门为什么不能关呢?

……

叔 父 你不要用这么奇怪的声音来说那个.我去帮助她们罢.

父 亲 园丁在那里割草哩.

叔 父 他夜间割草的么?

父 亲 明天不是礼拜日么?——是的.我知道屋边的草已经很长了.

外祖父 我觉得他的镰刀喧扰得好像——

……

外祖父 我听见他好像他在屋中割着草一样.

“死”一词出现,冷气侵入房间,镰刀更是死神的所持物.非人对象与那个看不见的世界是一个整体,那世界仅仅无法映入人的眼睛.这就是“太阳支撑着他俯身其上的小小的桌子,天空中每颗星辰和灵魂的每根纤维都直接关联于眼帘的合拢”.非人对象在物理位置上的轮番跳动是人用来感知那个世界的媒介,同时又意味着人与此世间某物的无形屏障.

通过这种方式,梅特林克试图以此表达日常生活.除了人类本身外,日常生活中还存在大而神秘之物与我们共处.《闯入者》中的非人对象从人那儿抽了半身出来,为生活中的神秘服务了.然而,这依旧没有回到它们自身.非人对象尚未真正取得地位.

四、改良建议:解离与收束

我们在第二段中提到,为什么必须先解离?这是一个欣赏习惯的问题.观众如今已习惯一个“普通”的故事,习惯了一向以人为中心的叙述方式,这时只是将非人对象放在戏剧的某个角落是不够的.必须以某种方式将它扯出,使观众对它们有所注意.

我们的目的是表现日常性,而解离有时带来一些不甚日常的效果:每一个过度关注往往都是不自然的,因为它占用了过多的时间.一系列复杂的念头一闪而过往往只花了一瞬,而试图将这些念头重新叙述出来则需耗费大量时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回忆时是在调用我们现有的记忆,而将它们传达出来是要向一个不拥有这些记忆的人灌输它们.由于这些自然属性,我们既不能在长长的解离中达到一瞬闪念的自然效果,又不能硬将闪念压缩到日常生活中的时间里.

有些戏剧让特定的观众群体感到亲切,因为他们处于同样的文化背景之下,此时戏中所指涉的内容可以勾起一些共同的回忆.然而这也是有限度的,只要追求人之间共通的共性,必定与特定的个人拉开距离,更不用说专属某一个人细腻、极其特殊的感受了.

赫尔曼·黑塞在《玻璃球游戏》中描写了一个“私人联想”:1.二三月的早春,与朋友去砍接骨木枝.一路景色满溢春天气息.直到砍下第一根枝条,它散发出强烈的气味:“又苦又甜”,“又浓烈又迫人”,“好像枝条内聚集着春天的全部气息”,构成了整个经历最强烈的印象.2.同日或次日,从舒伯特的歌曲集中发现一首春天颂歌《菩提花喷吐芳香》,其中的和音散发与接骨木嫩枝同样的芳香,让他突然感到这乐音好似早已熟知.于是:

“从那一时刻开始,早春——接骨木香气——舒伯特和音,对我而言,已互相关联,不仅固定,而且绝对协调.一旦和音奏响,我立即就闻到了微带酸涩的树汁气息,两者对我都意味着:春天来了.”[5]

在书中“使用类比和联想方法”[6]的虚构游戏中,“正统”联想即拥有一定知识结构的人都能做出的联想是可行的,而私人联想由于其仅对个人存在意义,是绝对禁止的.在戏剧中,这正好相反.构造一个观众可以理解的联想会成为一种有效的传达方式,这种有效不在构造的过程,而在构造的结果.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追求使全剧一刻不停地浸于日常感中,而是首先构建一种日常生活——通过解离的手段——逐步堆积,最终使观众体验到一瞬的闪念、非人对象间的互相联系,此时能呈现一种日常的真实.

将非人对象作了极其精致解离的是普鲁斯特,在他的《追忆似水年华》里,他对细微的事物与感受倾注了大量关心.其最著名的例子便是玛德莱娜小蛋糕.

当普鲁斯特将泡了红茶的蛋糕送到嘴里,他忽然被一种舒适的快感所震撼.他对茶水滋味与其对心境造成的变化进行描述.然后发现,“寻求的真相并不在茶水之中,而是在我身上.”[7]首先是茶水,即非人对象;而“在我身上”的真相(茶水的冲击),即是非人对象在他的生活中占有地位的解离的开始.“我”吃“茶泡蛋糕”,然后开始追寻“茶泡蛋糕”如何如何,这一主语的转变正是我们所需求的,非人对象成为被叙主体的转变.

之后,他忆起这味道是他幼时在贡布雷,给莱奥妮姑妈请安时,姑妈将玛德莱娜小蛋糕浸在茶水里给他吃.此时茶泡蛋糕在时间中展开了,味道散发了记忆,此时的一个经历与从前的另一个的连通,扯出了一串过去.

“一旦我得知这是我姑妈在椴花茶里浸泡后给我吃的玛德莱娜蛋糕的味道……她房间所在的那幢临街的灰屋,立刻像舞台布景那样同一幢前面是花园的小楼合在一起,小楼是为我父母建造的,位于灰屋的后面;……同时,现在出现了我们花园里的所有花朵和斯万先生花园里的花朵,还有维冯那河里的睡莲、善良的村民及其小屋,以及教堂和整个贡布雷及其周围地区,这一切逼真地展现出来,城市和花园,都出自我的那杯茶”.[8]

最后一句话完成了收束,将非人对象归于生活.关于玛德莱娜小蛋糕的描述是一个完整的解离与收束过程,可惜是纯文学式的.

能建立在舞台上的收束方式可以参照桑顿·怀尔德《我们的小镇》的最后一幕.死去的艾米丽回到12岁生日那平常的一天.“妈妈的向日葵、食物和咖啡、新熨好的衣服、暖和的热水浴、睡觉和起床”,一切普通的事物瞬时熠熠生辉.艾米丽的体会能使观众感同身受,因为观众认识艾米丽,认识每一个曾活着或已死去的人,熟悉这个小镇.前两幕已经为他们建立起了足够的经验,使得他们具有了在戏剧内部回忆的能力.

以墨根先生的杂货店为例.第一幕开头,舞台监督便介绍给观众:“这是食品店,这是墨根的杂货店,多数人差不多每天都会光顾这两个小店.”第一幕的中间,舞台监督讲述未来的境况:“墨根先生的杂货店也已经不是那样了,现在有了都市的风尚.墨根先生的女儿在加州的圣地亚哥与一个做房地产生意的人结了婚,墨根先生退休后住到了他们那儿.墨根先生在1935年去世,葬在大片的棕榈树下.”

第二幕,艾米丽和乔治在墨根先生的杂货店吃着冰激凌确定了恋爱关系,乔治因为忘了带钱还把金表压在了墨根先生那.

第三幕,当艾米丽站在她的12岁生日那天,惊喜地看见:天呐,墨根先生原来杂货店的样子……墨根先生的杂货店已经不是它第一次出现时的那个词,它现在与艾米丽的人生连接在一起,观众知道它在艾米丽回家经过的大路上,艾米丽说出这个词便能扯出关于杂货店的一系列回忆,并且这些回忆与艾米丽的人生以及艾米丽生活的这个小镇紧密相关.即是,它的物理位置如何成为一个心理位置,以及在时间长河上占的位置.

更广泛地来看,凡散文式的戏剧,都具有一定的收束能力.我们可以想象一种拥有普鲁斯特式精致细节的散文式戏剧.

五、总结

对于戏剧静态追求的发展,有的如贝克特,走入他美妙晦涩的极端;而在此,我们所追求的是其中的日常性.在对生活的意识下,通过对非人对象的关注,在舞台上呈现亲切且能直指人心的生活.在此提出的收束与解离乃方法之一,在创作实践中,或许会有其更恰当的表现.

注释:

[1]梅特林克:《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性》

[2]梅特林克:《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性》

[3]梅特林克:《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性》,粗体为笔者所加.

[4]梅特林克:《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性》

[5]黑塞:《玻璃球游戏》,张佩芬译,页53

[6]黑塞:《玻璃球游戏》,张佩芬译,页52

[7]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徐和瑾译,页46

[8]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徐和瑾译,页48

责任编辑 原旭春

括而言之,上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静态戏剧和讨论和日常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戏剧本科毕业论文戏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部传递温暖的戏剧作品观芗剧《保婴记》有感
王 巍(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摘 要】芗剧原名歌仔戏,是流行于福建漳州芗江一带的戏曲剧种 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笔者近距离地观摩了由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演.

戏剧艺术和时代同行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观剧有感
李云鹏(济宁市艺术创作研究所 山东 济宁 272000)【摘 要】这些优秀剧目,或关注当下、反映现实生活,或弘扬传统文化、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舞台呈现精彩,堪称具有时.

谈曹禺戏剧创作和戏剧观以《北京人》为例
【摘要】曹禺是中国最有成就的剧作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是中国诗化戏剧的集大成者,他的杰作实现了中国现代戏剧与传统诗学精神的沟通和对接 从创作第一部剧作雷雨开始,曹禺就力图与当时风行的问题剧划清.

传承中华文化天下观
在一国之内孕育出以整个世界为思考对象的政治意识,淬炼关于世界治理的文化体系,可谓人类文明史上一大奇观 这便是中华文化 这个“世界”,即是迄今中国人笔下热词—&mda.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