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材料浏览

梦想方面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跟一位村支书的梦想和追求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梦想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1

一位村支书的梦想和追求,本文是梦想方面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和村支书和梦想和追求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梦想论文参考文献:

梦想论文参考文献 梦想论文

饶昆明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心中有什么样的梦想,就会孜孜不倦地追求,从而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重庆市黔江区石会镇中元村党支部书记费远忠怀揣梦想,带领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加巧干,生动诠释了梦想与追求的真谛.

远上寒山石径斜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个秋日,武陵山区的一条崎岖的山路上,走着一个二十岁左右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他就是费远忠.高中毕业了,他没有和同伴们外出打工,也谢绝了亲友为他在城里谋事的好意,毅然决然地返回家乡中元村.他看好乡村的发展前景,立志要在家乡干出一番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将家乡建设成为传说中的花果山和令人向往的宜居乡村.

离家乡越来越近了,翻过一个山桠口,就可看见家乡地标性奇峰——羽人山.因为两座山峰像两个仙人相对而坐,似在对弈,又似在仰望,有如羽化登仙之神态,故而得名羽人山.特别是在云雾腾升之时,整座山峦为仙雾缠绕,时隐时现,变幻莫测,因而被誉为“羽人烟鬟”,为旧时武陵八大景之一.

看到羽人山,费远忠联想起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中的名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诗中描写出秋季山林优美的景致,在诗人笔下,层林尽染的秋色胜似繁花似锦的春光,让人流连忘返.但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费远忠心里清楚,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景,这些石阶山路羊肠小道,对于居住在崇山峻岭中的村民来说,却是他们祖祖辈辈心头难以承受的痛.

中元村由原来的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是一个典型的民族村,聚居着土家、苗、汉等各族群众.幅员面积1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25亩,有7个村民小组,村民789户,2409人.有近半的村民都居住在千米以上的高山上,“山上浓雾缠满坡,山高路陡土地薄,辛辛苦苦忙到头,又缺吃来又缺喝.”这首民谣,毫不夸张地反映出当时村民生产生活的恶劣环境.

生存环境的恶劣,主要体现在十分落后的交通状况上,特别是海拔1200多米的原五坪村,因为不通公路,村民到集镇赶场来回得走6个多小时,条件十分艰苦.村民侯章玉说:上街买包肥料,来回就得耽误一整天的时间.负重在山路上爬行,费力费时不说,还随时存在掉下山崖的危险.一步山路十滴汗,遥望山顶两行泪.

高山上除了种点苞谷、荞子、红苕、洋芋外,几乎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一年累到头,辛辛苦苦地一把草一瓢潲地喂肥一头猪,雇请几个劳力抬下山到场上卖掉,给雇请的人开了工钱,一头大肥猪就只剩下三只猪腿的钱了.换句话来说,那就是卖掉一头肥猪收入的四分之一,全都付了力钱.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回到家乡的费远忠,把乡亲的困难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决心尽自己的毕生之力,带动村民们通过自身的奋斗,彻底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但光有决心和信心,那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罢了,必须想方设法为村民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梦想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通过多方考察,费远忠认为,虽说全村山高坡陡,土多田少,但雨量适度、无霜期长、光照充足,极为适宜发展桑蚕养殖.于是他决定响应上级号召,发动村民栽桑养蚕,以增加收入.他自告奋勇担任村上的桑蚕技术员,利用所学到的文化知识,帮助蚕桑户克服技术上的难关.发展蚕桑时遇到不小的阻力,习惯于土里刨食的村民们不愿意丢掉种粮改栽桑养蚕,认为那样不牢靠.费远忠以身作则,自己带头发展蚕桑,成为当时村里的桑蚕大户,并带动了全村蚕桑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村民们从中尝到了栽桑养蚕的甜头.

中元村采用了小蚕共育技术,把小蚕集中在条件比较好的农户进行饲养,达标的大蚕再分给蚕农进行饲养.大蚕的养殖对村民来说就是轻车熟路的事了.村民肖建爱虽说没有多大的文化,但家里建有养蚕的大棚,消毒、采桑、喂养等带有技术性的活儿,她做起来相当顺手,说起来也头头是道:“没喂养之前蚕棚要进行消毒,早中晚各要喂养一次,蚕宝宝也得要少吃多餐,不可太饱更不能挨饿.采桑时要从每株桑树顶上往下数,第二、三层的最好.最上一层桑叶太嫩,蚕宝宝吃了容易闹肚子;底层桑叶太老,影响蚕宝宝的食欲.”

回乡发展的费远忠,先后担任村里的组长、桑蚕技术员、村文书、村委会主任等职.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他都不忘初心,以村民的利益为重.“要想富,先修路”,费远忠认识到,要彻底改变中元村的落后面貌,除了发展适宜的产业,还必须先要改变全村的交通状况.

说干就干,修路成了中元村的第一要务.1999年,费远忠在担任村文书时,村里决定修一条道路,当时要占用姚姓村民半亩土地,但不管村上怎么做工作,姚姓村民硬是不答应,路修到一半,就搁在了那里.为了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这条道路又非修不可,在实在无法做通工作的情况下,费远忠想了一个折衷的办法,拿自家的半亩上等好土,与姚姓村民作了调换,最后几经周折,总算修通了那条路.

经过修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阻碍,费远忠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要彻底改变中元村落后面貌,仅凭自己的满腔热情和村里的财力物力,那是远远不够的.他在担任村主任期间,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基础设施.他大胆制定出脱贫规划,带着全村人劈荆棘、开山路,解决交通、饮水、用电等问题,改善全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经过数年不懈的努力,建设村道达45公里,并通达到小组和大院,80%以上道路实现硬化.建设人畜饮水池12口,架设管道6000多米,解决了村民饮水问题.

异地搬迁换新颜

从2004年开始,费远忠担任了中元村党支部书记,成为中元村的“第一把手”.他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了.面对贫穷落后的现状和全村百姓脱贫致富的祈求,他始终以民族团结、加快发展为主题,四处奔忙.把中元村这个山旮旯的贫困村建成安居乐业的小康村、村民们的幸福村,这是费远忠心中的一个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决不能按部就班,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必须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只要对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有利的事,那就要竭尽全力去干,带领大家一起干.

费远忠深刻认识到,虽然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全村的面貌有所改变,但离小康生活还存在很大的距离.2005年至2009年,中元村一直被列为市级贫困村,仅6组原来就有68户244名村民分散居住在海拔11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生产生活十分困难,外出务工成了他们的唯一出路.多年的实践让他明白:“虽然全村的交通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通过多年的发展,也奠定了一点产业基础,但因为村民们居住太分散,有时为了一家能够通路通电,需要举全村之力才能够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太大、代价太高,村里可以说是不堪重负.只能通过搬迁,集中居住,才能让他们彻底脱贫,走上致富之路.”

认识上去了,接下来就是真抓实干.中元村启动了一项浩大的工程:把居住在高山上的村民们全部搬到平地上来.村里选定羽人山脚下一个较为平坦的坝子,作为集中搬迁的居民点,愿意搬下来的村民还每家补贴盖房子的钱.

但是,要让山上的村民们愿意离开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这不是件容易的事.费远忠回忆起当年的工作,仍然感慨万千:“我们负责扶贫搬迁的干部三天两头都往山上村民家里跑,逐家逐户做工作,每次一去,没有个两三天是下不来的.”于是村党支部发出号召,动员老党员带头先搬下来,第一年好不容易动员搬迁了24户人家. 

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费远忠率先实施黔江区第一个异地搬迁扶贫项目,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硬是将祖祖辈辈居住在高山的百多户村民搬下了山.这是费远忠人生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梦想开始变为现实.

村民向光志是2009年搬下山的,现居住在中元新村,觉得很称心很幸福.他说,当初建房时,由于运材料的车多,道路被压得坑坑洼洼,费书记自已掏腰包无偿地运来碎砂石来填补道路,保障了他们建房进度,好多事都是他自己带头干.人心都是肉长的,所以大家都很信任他,说话有人听.

“他是个好人,从来不摆官架子,有事找他也很热心帮忙.”今年77岁的搬迁户万书香说,她家在建房时缺人手,费远忠叫他的家属带着菜帮她家做饭,浇注楼顶的关键时刻,又叫他父亲来帮忙,不收一分钱.说起费远忠对她家的好,她一辈子也忘不了:“有这样的热心人,有这样的好党员,是我们中元村的福气啊.”

现年55岁的黄友发是第一批搬迁的村民之一,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对搬迁前后学生上学条件的变化感慨颇深.他的儿辈在半山腰上学,大多数时候只有一位老师,遇上下暴雨就得停课.搬迁下来后,黄友发的孙辈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了系统的教育,教学质量与过去相比,可谓“天壤之别”,现在他最大的孙子已经到镇里上初中,未来的道路肯定比他们的父辈要平坦得多.

2010年,第二批的10户村民入住新村.山上的不少村民,看到搬下山的村民日子过得红火,主动要求搬迁……现在,中元村居住在高山上的村民们大都搬迁到坝子居民点,住进了宽敞的楼房.

“一个人再怎么能干,力量也十分有限.要想干大事,还得需要一批人为此努力奋斗!”费远忠深知这个道理.他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黔江精神,先后建成了两期高山异地扶贫安置点.村党支部还根据村里异地搬迁的实际情况,努力探索实施“四步扶贫工作法”,让村民搬出“穷山窝”,摘掉“贫困帽”,住进“幸福村”.

第一步是“搬得出”.党员户带头搬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07—2011年第一期集中安置81户398人,2012—2013年第二期集中安置40户182人.

第二步是“稳得住”.党员带头投资投劳,配套建设了群众文化广场、村卫生室、农家书屋、金融网点、便民超市,村道路硬化四通八达,人畜饮水工程及时完工.同时还定期组织土家摆手舞、坝坝舞、打莲萧等群众文化活动,凝聚了人心,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生活,让新村成为村民们的向往之地.

第三步是“能致富”.党小组建在产业上,4个产业党小组带民致富,构建起“一强一特五辅助”产业体系:一强即以蚕桑产业为举旗产业,年产茧1000担;一特即依托羽人山自然风景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五辅助即发展土鸡、生猪、大棚蔬菜、银耳和手工艺品等五大产业,组建专业合作社7家.

第四步是“不反弹”.村党支部落实好生态搬迁、脱贫攻坚、土地复垦、“三权”抵押、小额贴息贷款、微企发展、产业扶持等政策,组建互助社向农户提供小额借款服务,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就业问题,当好群众的贴心人.投入100多万元资金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中元村从此旧貌变新颜,一个山旮旯里的贫困村,变成了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新村”.

美丽乡村人向往

搬迁下来后的农民远离土地了,收入来源如何保障?从山上搬下来后,怎么利用原有的山林土地资源?这是摆在村党支部一班人面前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经多方考察,决定走“公司加农户”的路子,村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以“公司项目入股+居民土地入股+移民房屋入股”的形式,成立合作社.将农民原有土地、房屋入股,盘活土地、房屋资源,流转1200亩土地,入股村民每亩土地每年都有保底分红150元.合作社的收益50%用于发展再生产,30%用于入股村民的二次分红,10%用于全村村民的分红,剩下10%则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建立起以蚕桑产业扛旗,乡村旅游产业为中心,土鸡等五大产业为辅助,7个专业合作社为产销纽带,农业龙头企业为产销载体的中元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继续发展村里的传统蚕桑业,新栽桑220亩,有效桑园达到800多亩,年产茧可达1000担,产值150多万元.如今全村蚕桑业已成村里的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组建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冬草莓基地123亩,产值达100多万元;强化现有360亩猕猴桃基地管护,实现挂果盛产;计划种植优质桃树500亩,优质花椒500亩;种植格桑花、桃花、玫瑰花1000亩,打造赏花经济;山鸡、豪猪、葡萄等特色种植、养殖也初见成效.另外,组建了云上武陵电商平台,帮农民销售原生态农产品、手工艺品.

念好“山字经”,投入200多万,修建羽人山登山步道,利用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等扶持政策,带领搬迁户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搞起了乡村旅游.村上组织68户搬迁户成立了醉美知音乡村旅游新型股份合作社,集“休闲垂钓、特色养殖、四季果园、开心农场、乡村旅游、餐饮住宿”于一体,集中打造休闲观光、绿色环保、原生态的农家乐.目前全村有40家客栈,3家农家乐,可一次性接待游客300多人.仅2015年就接待全国各地的游客1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亿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们逐步走上致富路.

近年来,中元村还承办了全国中西部扶贫开发协作会、百弘杯全国钓鱼锦标赛、土家“淘宝会”等20余次重大活动赛事,接待非洲友人考察观摩团、香港大学生、贵州省铜仁政协考察团等30余批团体实地参观考察,每年都有10所以上重庆市内高校前来开展“三下乡”活动.这让曾经的“穷山沟”知名度不断提升,叫响了扶贫开发品牌,为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积聚了人气、汇集了财气、带来了商机.这片曾经的“穷山沟”正逐步拔掉穷根,脱贫致富奔小康.

从2018年初开始,中元村启动了新村二期工程建设,现在修路、平场已经基本到位,很多村民等着搬迁到新村来,已有40多户登记确认建房,预计明年底能全部建成入住,到那时中元新村就有140余户近700人居住.

费远忠说,最初建新村时,很多老百姓都担心,种了一辈子庄稼,搬下山后没有了地怎么生活,他们开始做工作时底气也不是很足.但从现实情况看,生产生活根本就不是问题,村民在附近的欢乐农场、银耳基地、蛋鸡养殖场务工比在山上强多了,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能致富.

中元村的发展变化,在重庆市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全国人大、政协的领导都亲临中元参观考察,认为“中元经验”很有参照意义.中元村2010年被评为重庆市法治示范村,重庆市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妇联先进基层组织;2012年被评为重庆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民政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013年醉美知音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5年被评为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村党支部2016年被评为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费远忠个人也获得了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7年代表全市模范集体和个人参加了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如今,美梦成真,走在宽阔平整的村道上,住在明亮的新房里,收入一天天增长,生活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这些都离不开费远忠的倾力付出.面对取得的成绩,费远忠谦逊地说:“英雄造时势,常人顺应时势,我只不过是顺应了党和政府扶贫开发的这个大时势,做了一个党员应该做的事.”

在中元村全体村民的心中,费远忠就是他们的主心骨,从担任组长到村支书,为了村里的发展,他事事带头,敢为人先,让昔日的荒山秃岭,成为游客慕名而来的“花果山”“金银山”;从一个出名的市级贫困村,变成市级扶贫示范村,令人向往的“幸福村”!

是呵,有梦想就有追求,有追求就有成功.但愿费远忠的梦想不断,追求不懈!但愿这个伟大的时代能够涌现出更多的优秀村支书,带领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孙明星

汇总,本文是一篇适合村支书和梦想和追求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梦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梦想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写给儿子:愿房子不会阻挡你追求梦想的脚步
儿子今天我给你写这封信,是源于我和你爸爸在上班路上的一段对话引发的思考 三月中旬,清华、北大、科大、复旦和南大的五校联盟晚宴吸引了上千名顶尖人才参加,令我大跌眼镜的是,科大和清华竟然抛出诱人的房产条件.

一位幸福幼教人的追求和坚守
20世纪90年代,“考师范,当老师”对当时的农村女孩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谋生出路 1991年,师范院校毕业的刘胤顺理成章地来到北京市延庆区第三幼儿园当了一名幼儿教师 在那个年代,.

一位科学家的梦想和荣光记浙江博和瑞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祝先潮博士
本刊记者 李晓文当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 N A双螺旋结构模型,打开探索生命之谜的大门,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生物制药技术已然与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并列成为影响未来.

一台相机一个团队一生追求
十六年的军旅生活锤炼了他的坚韧,十七年的工作铸就了他的忠诚,疾病使他不得不忍痛过早地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是,困难和挫折没有压倒他,这些年,他走过山山水水,用手中的镜头,用一帧帧照片,记录着祖国的发展变化.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