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材料浏览

界定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 和汉语合音词的界定和形成原因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主题:界定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2

汉语合音词的界定和形成原因,本文是关于界定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和汉语合音词和形成原因和界定有关毕业论文范文.

界定论文参考文献:

界定论文参考文献 音乐学论文范文汉语国际教育论文题目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选题

许巧枝

摘 要:合音词的形成,是语音、语义、语用等语言系统内部的演变模式和运作特点以及使用语言的人自身对言语活动中力量消耗的经济要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界定应兼顾语音对应、语义相通、句能相同等原则.

关键词:合音词 界定 形成原因

一、汉语合音词的界定

(一)溯源

汉语合音词古即有之,相关论述可以追溯到传统语文学时期.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二》记载,“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首次明确指出“合声”这一音变现象.清代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二》:“古人语急,则二字可缩为一字;语缓则一字可引为数字.”清末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例言》:“惟有有音而无字者.如说‘勿要’二字,苏人每急呼之,并为一音.若仍作‘勿要’二字,便不合当时神理又无他字可以替代.故将‘勿要’二字并写一格.”20世纪,刘复《中国文法通论》中指出,两字合作一字的,如文言中合“而已”为“耳”,合“之于”或“之乎”为“诸”,合“于此”“于彼”或“于是”为“焉”,和北方口语中合“不要”为“别”,南方口语中合“勿要”为“覅”……我们称它为合音字.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中“字的分合·音的分合”一节,亦有关于“合音”的论述,观点与刘相似.合音作为一种构词法出现在刘、金二人的语法体系论述中.

新时期以来,专门研究合音词的文章渐次出现,但关于合音词界定的问题尚未有定论.

(二)“词典”对合音词的解释

《汉语大词典》中关于合音的解释:“合音,合两字之音急读而成一音”“合音字,合二字之音为一字者”,并举沈括《梦溪笔谈》中的例子为证.(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2000)

《中文大辞典》:“合音字,谓合声成字也……郑樵谓慢声为二,急声为一,如慢声为者焉,急声为旃,慢声为者欤,急声为诸.按:慢声、急声,即徐呼、疾呼,凡合音字,皆成于疾呼者也.”(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1968)

《古汉语知识词典》对合音字的解释:也称“合声”,由两字读音合成的一个字.如:之乎=诸,不可=叵,扶摇=飙,不律=笔,蒺藜=茨.由二声合一字,乃急读而成;由一字而析为二字,则由缓读而成;故宋人郑樵《通志·六书略》称“急声”“慢声”,清人王念孙《广雅疏证》称“急言(疾言)”“徐言(缓言)”.二声合一字,往往上字取声,下字取韵,故清代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反切之始》称其为最早的“反切之语”.合音字在先秦已出现,《诗》毛传已有分析,《尔雅》《方言》均有记载,清代顾炎武《音论》则辑录了数十字.(马文熙、张归璧等,2004)

杨剑桥《实用古汉语知识宝典》对合音词的解释:“词汇学术语.也叫‘兼词’‘合声’.由两个单音节词拼合而成的单音节词.如‘之乎’拼合为‘诸’,‘不可’拼合为‘叵’,‘扶摇’拼合为‘飙’,‘蒺藜’拼合为‘茨’等等.”①(杨剑桥,2008)

《语言学名词》对合音字的解释:读音由构成该字的两个字符反切拼读而成的汉字.(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2011)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合音字的解释:两个字的读音合成一个字音的字.如北京话中的“甭”是“不用”的合音字.(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12)

(三)合音词与反切的关系

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反切又称“反”“翻”“切”,是指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两个字中上字取其声,下字取韵和调,拼合出被注音字的读音(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2011).在探求反切起源的过程中,有学者认为反切源于合音,合二字为一音即反切.清代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反切之语自汉以上即已有之.宋沈括谓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郑樵谓慢声为二,急言为一,慢者为者焉,急声为旃……以此推之,反语不始于汉末矣.”顾氏认为合音字是“反切”注音法的前身,故有“反语不始于汉末矣”的结论.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反切”注音法是在合音字的合音原理推动下产生的.②

这一观点遭到现代学者许嘉璐、何九盈等人的反对.许嘉璐《传统语言学辞典》:今天看来,合声和反切的道理相同,但合声并不等于反切,其原因有二:第一,合声是无意识的,反切则是有意识地把一个音节分析成声、韵两部分,然后拼合成一个音节;第二,合声是零星的、偶然的,反切则是普遍实用的法则,可以为每一个汉字注音(许嘉璐,1990).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第4版)》:宋祁、魏了翁、顾炎武等人把古代的合音词也当作反切来看待,这是有问题的.因为二者在性质上不一样.“蒺藜”为“茨”之类的合音词,不只是以双声叠韵为特点,它的前两字与后一字在意义上是相等同的.即蒺藜=茨,瓠芦=壶,不可=叵,何不=盍,如是=尔,之乎=诸,者焉=旃……而反切是不考虑意义的,如德红切东,不能说“德红”二字之义等于“东”.另外,反切是人们自觉地利用汉语音节的特点而造出来的一种注音方法,合音词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不自觉地造成的,二者在功用上很不一样.(何九盈,2013)

此外,清代某些等韵学家还把合声作为指称某一类反切的专门用语,即指声、韵、等、呼完全相合的反切.清代李光地、王兰生在《音韵阐微》中极力提倡这种方法.(许嘉璐,1990)

我们认为:合音不同于反切.反切是作为一种注音方法而存在的,其作用近似于今天的汉语拼音方案.合音是在自然口语的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其结果是二音合为一音,其作用是实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

(四)合音词的界定

现代学者对合音词的解释,主要有三种意见.其一,合音词是由于两个相邻的音节快读拼合而形成的,结果是二音合为一音(章也,1987;王森,1994;崔黎,1994;张子刚,2003;孙向华,2005;李春玲,2011);其二,合音后的单音节词的意义等于合音前两个词的意义(章也,1987;崔黎,1994;孙向华,2005);其三,孙红举认为合音及合音成分的认定必须遵循语义关联、时间先后、语音照应、文献或方言佐证等四项原则(孙红举,2014).我们基本同意孙的观点,但还需补充说明.本文认为,合音词的界定应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语义相通.合音词与合音成分在语义上必须相通,二者语义相同或相近.这是认定合音词与合音成分的必要条件.如果合音词与合音成分在语义上没有对应,界定就会出现问题.以上各家在界定合音词时,基本上都坚持了这一原则.

语音对应.合音词与合音成分的语音应该具有对应关系,如彭州方言“不要[po33iau13]”合音后读为[piau13],“不爱[po33?ai13]”合音后读为[pai13],合音后的读音与合音上下字具有明显的语音对应关系.在考察合音词及其合音成分的语音对应关系时,还需考虑语音的历时演变,不能仅限于共时的语音形式,某些合音词及其合音成分语音的不对应可能是由于语音的历时演变,如洛阳方言“一个[i24k?51]”合音后读为[yo51],“六个[l?u24k?51]”合音后读为[luo24],这是因为这里的“个”保留了广韵时代的读音[kuo51].

句能相同.合音词与其合音成分具有相同的句能.即合音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均可以由其合音词来代替.如彭州方言“□[m?55]”是“没得[mo33t?55]”的合音,义为没有,在彭州方言中,既可以说“没得[mo33t?55]你的事”,也可以说“□[m?55]你的事”.③

文献或方言佐证.合音词及其合音上下字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同时,还要有历史文献资料或周边方言语料来证明.若缺少这一环节,判断有时也会失误.如万荣方言“什么[s?33m?20]”合音后读为[s?51],“怎么[33m?20]”合音后读为[51];洛阳方言“什么[n?2m?24]”合音后读为[?a51],“怎么[n55m?24]”合音后读为[?a55].

二、合音词的形成原因

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合音词的产生是由于两个相邻音节的“急读”“快说”.孙红举认为汉语的“一音一义”律是形成合音词的根本推动力,指出合音的形成是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人”和语言系统内外部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孙红举,2014).我们认为,应该从语音、语义、语用及语言经济原则等方面,系统考虑合音词的产生条件和形成原因.“变音本身含有意义,不是纯语音的过程,因而在音系结构的分析中需要涉及语义、语法结构因素的影响”(徐通锵,2003).合音词的存在同样如此,它并非完全是纯语音的过程,其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一)语音

语音条件.合音上下字必须属于同一个自然音步,且此音步的重音为合音上字,即左重音步.是否形成合音还与合音下字的语音有关,合音下字的声母多为零声母和鼻音,合音下字韵母的韵腹多为纯元音.如洛阳方言合音词的合音下字主要有“个”“么”“上”“下”“家”五个.从后字的韵母来看,洛阳方言合音词后字韵母的韵腹主要为e(“个[k?51]”“么[m?24]”)和a(“上[?a?51]”“下[?ia51]”“家[?ia24]”).

(二)语义

语义条件.合音上字是语义的中心,合音下字的语义需黏附于合音上字方可实现,不具有区别性特征.“基数词+个”构成的数量短语,重在表“数”,而不是表“个”.洛阳方言中基数词“一”到“九”加“个”均形成合音词,如“一个[i24k?51]”读为[yo51],“五个[u55k?51]”读为[uo51],“六个[l?u24k?51]”读为[luo24]等.数量短语合音词还出现在万荣方言、固始方言、荥阳方言、覃怀方言、滑县方言等北方官话区.

(三)语用

语用条件.组成合音词的合音上下字经常被连用,具有“全民常用性”.合音词多是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合音上下字的组合在句子中的可预测性较高,具备“急读”“快说”的认知基础,这是促成合音词的直接因素.洛阳方言中“怎么[?a55]”“什么[?a51]”“做啥[?ua55]”等均以合音词的形式出现.

(四)语言经济原则

语言经济原则又称省力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Efort).美国学者George Zipf首次明确提出这一概念(George Zipf,1949).齐夫认为,人们交际时总是倾向于选择既能满足言者完整表达又能满足听者完全理解所需的最少的语符.法国语言学家André Martinet认为经济原则支配人们言语活动的规律,它不仅是节省力量消耗的同义语,而且是指在保证语言实现交际功能的前提下,人们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作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从这一点出发,它能对合音词的产生提供合理的解释.合音词以单音节词的形式,表现双音节词或短语的意义,使得词语形式更加简洁(更加省力).如:“什么[n42m?24]”说成“啥[?a51]”,“做啥(做什么)[?uo51?a51]”说成“□[?ua55]”.

三、结语

汉语合音词的形成,是语音、语义、语用等语言系统内部的演变模式和运作特点以及使用语言的人自身对言语活动中力量消耗的经济要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界定应兼顾语音对应、语义相通、句能相同等原则.研究汉语合音词,对研究汉语方言、汉语语音、汉语历史音韵等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这本书中,还有“合音字”的概念:“文字学术语.两个字音因

快读而成为一个字音,表现这样的字音的字叫‘合音字’.有三种:a.把原来的两个字合并成为一个字,如‘不用’为‘甭’,‘勿要’为‘覅’,‘勿曾’为‘朆’;b.借用其他字,如‘之乎’和‘之于’为‘诸’,‘何不’为‘盍’,‘之焉’为‘旃’,‘如是’为‘尔’,‘奈何’为‘那’;c.另造新字,如‘不可’为‘叵’,‘蒺藜’为‘茨’,‘瓠芦’为‘壶’,‘丁宁’为‘钲’,‘僻倪’为‘陴’.”显然,杨氏从词汇学和文字学的角度分别探讨合音词和合音字的由来.

②《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综合卷(上册)》(朱自强、高占祥等

主编,1994):合音字,记录合音的字.有的将原合音的两个形体合写在一起,如“不用”为“甭”;有的另造新字,或另借他造,如“蒺藜”为“茨”,“不可”为“叵”,“之乎”为“诸”.合音字的意义是原合音的两字的意义.合音字的声音是前字的声母和后字的韵母及声调相拼得出的音.后来,合音字的这种语音原理被运用于汉字的注音,兴起了注音方法“反切”.

③“□”表示有音无字,下同.

参考文献:

[1]陈元胜.谈谈汉语“合音词”释义[J].辞书研究,1983,(6):128-129.

[2]崔黎.汉语合音现象简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118-120.

[3]端木三.汉语的节奏[J].当代语言学,2000,(4):203-209.

[4]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第4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39-145.

[5]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55:70.

[7]李春玲.试论兼词与合音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05-108.

[8]刘复.中国文法通论[A].杨伯峻编.刘复著.民国丛书·第二编[M].上海:上海书店,1939:54.

[9]马文熙,张归璧等.古汉语知识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4.

[10]孙红举.论汉语合音现象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5-124.

[11]孙向华.覃怀方言中的合音词[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5-6.

[12]王森.荥阳(广武)方言的分音词和合音词[J].语言研究,1994,(1):160-165.

[13]魏晓斌.关于语言经济原则的反思[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14]许嘉璐.传统语言学辞典[Z].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15]许巧枝.论汉语方言合音的类型——兼议洛阳方言合音现象[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146-150.

[16]徐通锵.音节的音义关联和汉语的变音[J].语文研究,2003,(3):1-8.

[17]杨剑桥.实用古汉语知识宝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8]杨绍林.四川彭州方言的合音词[J].方言,2007,(3):282-286.

[19]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语言学名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0]张子刚.陕北方言中的合音词[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04.

[21]章也.合音词、“反切成词”及其在词典中的释义[J].辞书研究,1987,(2):50-56.

[22]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文大辞典[Z].台北:中国文化学院,1968.

[23]周绍珩.马丁内的语言功能观和语言经济原则[J].国外语言学,1980,(4).

[24]朱自强,高占祥.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综合卷(上册)[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4.

(许巧枝 江苏南京 南京大学文学院 210046)

上文结束语:此文是关于对写作汉语合音词和形成原因和界定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界定本科毕业论文界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新春六号不完善粒形成原因与应对措施
摘要对二十一团“新春六号”不完善粒进行检测,调查“新春六号”不完善粒的组成及不完善率,分析“新春六号”不完善粒形成原因,提出了降.

猪尿石症的形成原因、临床特征与其综合疗法
孙广义(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阳明区五林镇畜牧站,黑龙江牡丹江157035)摘要尿石症也叫做尿路结石、尿石病,是尿道结石、输尿管结石、肾结石和膀胱结石的总称,是由于尿路中存在盐类结晶的凝结物,导致尿路黏膜受.

论韩语汉字词在汉语教学中的教学
论韩语汉字词在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对策成 欣(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 要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中韩两国,随着交流的日益密切,语言成为了两国友好合作的桥梁,越来.

留学生汉语学习阶段的字母词熟悉度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有越来越多的字母词出现,字母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多 字母词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近30年来许多学者对字母词的研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本文.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