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参考文献>材料浏览

成长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跟寻访领袖的成长道路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成长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9

寻访领袖的成长道路,该文是成长硕士学位论文范文与寻访和领袖和成长道路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成长论文参考文献:

成长论文参考文献 个人成长经历论文成长期刊成长杂志成长论文

盛夏的陕北,正值酷暑高温.一下飞机,顿觉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汗水很快湿透了衣背.然而,这哪有我心中奔涌的热浪来得热烈:直奔梁家河!当我一踏上领袖当年生活过、战斗过、洗礼过的土地,在一件件物品、一张张照片、一幕幕场景面前,在与总书记当年的老房东一段段交谈中,在与梁家河干部培训分院的同志一场场讨论中,我的心境越发平静,我的信心愈加坚定,那就是“梁家河是人民领袖启承筑基的大熔炉!”“梁家河赋予了人民领袖大学问!”“梁家河必将成为新时代铸魂立人的大课堂!”

梁家河:人民领袖启承筑基的大熔炉

总书记曾深情地指出“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随着寻访、考察、探究的逐渐深入,在我心中构架起一座从“小地方”通往“大学问”的坚实桥梁.“梁家河有大学问”绝不是随意的颂扬,而是实至名归,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检验.

梁家河,这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土高坡上的小山村,由于等北京知青的到来,翻去了沉寂和平凡的历史一页,激发了伟大的底蕴和气冲云霄的力量.梁家河的历史积淀、环境文化、民风特质,潜移默化地熏陶了知青,滋养了知青,培育了知青,升华了知青.它虽是个小村庄,但确是一个培养人、历练人、塑造人的大熔炉.调研、参观的所察所证,无不印证出“梁家河是大熔炉”的基本判断,并且这个大熔炉具有“四个厚”的鲜明特征.这些特征,对总书记形成治国理政大学问发挥出了启承筑基的坚实作用.

梁家河,厚就厚在地气根植深厚.当我站在梁家河展览室英烈榜前,细数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革命时期从这个小村庄走出的先烈英名,心中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为了中国革命事业,在梁家河这个小山村中有六位先烈献出了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这些鲜活的生命源自于梁家河丰厚的滋养,而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更赋予了梁家河深厚的底蕴和地气——平凡中见伟大.梁家河是名符其实的陕北革命老区的一个缩影.她是神奇黄土地的梁家河,她是英烈辈出的梁家河,她是富有光荣传统的梁家河,她是革命圣地的梁家河.称梁家河为“大熔炉”,她受之无愧.

当我站在梁家河展览室梁家河村领导班子更迭情况一览表前,我读到的是十二任村党支部书记八十余年生生不息的薪火相传.梁家河不仅展示了党和国家最基层组织细胞的生机和活力,更折射出丰厚的历史传承和厚重底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和农民是中国最大的基本国情.梁家河这样的村级组织,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执政末端、神经末梢,是执政党最基层的组织和单元,是党的干部最前沿的实践基地、成长舞台、干事平台.党的干部只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才能抓牢国之根本,才能治国安民.毫无疑问,党的干部在村级组织的历练锤炼,对治国理政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熟悉国情必须以熟悉基层、熟悉底层为前提.称梁家河是培养基层干部的熔炉之地,名副其实.

当我凝望一组组对比鲜明地反映人文风貌、历史变迁的珍贵图片时,一幅幅反映困难时期陕北人民肩扛手提、战天斗地的生动场景,乡亲们守望相助、脚踏实地的情景在我的眼中定格.那些村民生活在中国的最底层,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精神面貌,是观察中国生产生活现状的风向标、晴雨表.与底层民众生活、工作、交往,掌握着最底层、最基层、最一线的真情真知.梁家河人民通过一代代人的勤劳双手,谱写了一曲摘除贫瘠、贫穷、贫弱“三贫”帽子和建设美丽山村的动人乐章.梁家河人民的奋斗史、发展史,是中国人民奋斗发展的缩影、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不断给梁家河这片土地赋予更加丰富的灵魂.称梁家河为“大熔炉”是有价值支撑的,不仅能经得起岁月考验,而且能经得住实践检验.

梁家河,厚就厚在条件艰苦“无厚”.为了深入研究领袖思想的演进轨迹,我曾查阅过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陕北延川人民的生态环境、生产条件、生活状况的资料,当时自认为对那个时代的陕北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概念.当我走进梁家河展览室,一张张反映当时“延川人民欢迎北京知青”的照片映入眼帘,让人竟有了透越时光隧道般的真切,对那个时代的陕北更加丰富立体的认知,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贫瘠、贫穷、贫弱的一穷二白景象与欢畅热情的场面构成了巨大反差.

在一张寸草不生的黄土高坡图片面前,我驻足良久.延川县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高、降水少、极热极寒,干旱少雨,靠天吃饭.老百姓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近乎原始的生活;粮食短缺,食不饱腹,只能背井离乡,流浪乞讨.此刻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山岭和尚头,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种地在山上,烧饭靠柴火,吃水挖渗坑”的现实画面,“穷山恶水”四个字一下冲上脑际,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当看到一幅修建知青院窑洞的画面,我的思绪一下被拉回到了当年黄土漫漫、千沟万壑、荒凉贫瘠的场景.梁家河距延安虽不到200里路程,但全是曲折蜿蜒的盘山路.汽车在黄土塬上盘旋行进,车轮卷起漫天黄沙,坐在车上的人会沾一身尘、吃一嘴土.而到了文安驿就没有了公路,需要走五公里的羊肠小道才能进村,这里属于典型的穷乡僻壤.

当我走进早年知青居住过的窑洞,看见洞内昏暗的光线、纸糊的墙壁、简陋的家居、破旧的被褥,不由得一阵心酸、心疼、心纠,泪水再次模糊了我的视野,我仿佛看见了当年梁家河知青们的艰苦生活场景.他们六个人同挤一张炕;上厕所就在窑洞外挖个坑,用茅草、砖头四周一挡就成了厕所,冬天寒风吹,夏天蚊蝇撞;洗澡更是奢侈,冬天靠擦身子,夏天靠洗“野澡”.用“穷巷陋室”形容梁家河恰如其分.

当我离开梁家河村,在回眸的那一瞬间,“厚”与“无厚”的哲学命题猛然冲入了脑海:丰厚富足的拥有无疑是一种“厚”,而一穷二白的“无厚”窘境同样是一种“厚”.对于有志者而言,梁家河的这种物质条件上的“无厚”更是厚植了这片土地的根与魂,更能提供养分,滋养出坚韧不屈的精神和灵魂.这是一种“大厚”“深厚”“绵厚”,实乃无价之宝.

梁家河,厚就厚在民风朴实醇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民风.好民风能够培养人、熏陶人、造就人.梁家河,这片神奇的土地由于融汇了黄土文化、圣地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在长期的演进中润化出朴实、醇厚的民风.

在这里,我听到了“标准餐——四小碗”的故事.那是当年为了让北京知青过好第一个欢乐祥和的农历新年,梁家河村民们大方而“阔绰”地拿出了当时延安人招待贵客的“标准餐——四小碗”.然而,过了正月十五,乡亲们就锁上了门,踏上了“寻吃”“讨饭”之路.烧肉、酥鸡、丸子、排骨和米酒,在当时堪称“豪华大餐”,而乡亲们自己舍不得吃,倾其所有,毫无保留地给知青享用.那是何等的善良、质朴、无私!四小碗的故事生动地折射出梁家河乡亲的温暖、温情和大爱!

在这里,我听到了“众人筹款拍纪念照”的故事.那是当年终于被清华大学录取,在即将离开的时候,乡亲们自发自愿地排着长队为他送行,一直送出了十里开外,甚至还有十二位代表步行四十多里,伴他一起到了县城.为拍一张纪念照,村民们硬是凑齐了五元五角钱,也坚决不让出一分钱.这珍贵的深情和真情,让自认为坚强的我不禁又一次热泪盈眶.“众人筹款拍纪念照”的故事生动折射出梁家河乡亲的至真、至诚、至爱!

在这里,我还听到了“入党批复函”背后的故事.在入党过程中曾历经波折.在当时,“地、富、反、坏、右”的子女是绝不允许入党的,外来知青如果是“黑帮子弟”更是被禁止入党.“血统”“成分”成为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是这“两类人”,无论劳动多辛勤、工作多上进、对党多忠诚,想入党几乎是“死路”.曾向组织递交了8份入团申请书和10份入党申请书,才被批准入团入党.而第十次递交入党申请,最终获得批准,是“胆大的”老支书梁玉明等一班人坚持自己的判断,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才实现的.梁玉明根据党员的标准,先后召开党员会、支部大会讨论的入党问题,大家一致同意入党.当支部意见上报给公社党委时,公社书记不予批复,还批评梁玉明如此胆大,竟敢把“黑帮子弟”吸收入党.公社换了新书记后,梁玉明继续推荐入党,他才终于跨进了党的大门.“入党批复函”背后的故事,生动折射出梁家河的党员们坚定的党性、正直的信念、正义的情怀,冒着风险帮助力挺“黑帮子女”,那是何等的无私无畏、求实求真!

梁家河,厚就厚在知行体验丰厚.梁家河虽然是个小地方,但是一个大社会,它能赋予有志者、有心人丰富的体验、真切的感受、接地的思想、自强的精神.既能在“知”上探索和学习,又能在“行”上实践和积累.

首先,作为最基层的生产单元,它与国家的农业发展、农村的脱贫致富、农民的幸福生活紧密相连.如果想知道农民的真实想法,掌握农村的真实现状,了解农业的发展问题,这里是获取第一手材料的源头.从这里,可以了解农民、熟悉农村、探究农业,把握中国发展的第一大问题——“三农”问题.

其次,村级组织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农村工作,事关经济发展问题、文化建设问题、社会稳定问题、政治方向问题.小地方也是大平台,小社会也有大实践.当年,带领梁家河村开展的打淤坝、挖水井、建沼气,在陕北乃至全国,都是创新创造的实践,都是因地制宜的突破,都是求真务实的变革.在这样的干事创业氛围里,可以最大限度激发想象力、创造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虽然梁家河地处陕北,偏远贫穷,但并非世外之地,也有路线之争、是非之争、善恶之争.小社会也有大政治,小村庄连着中南海.当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在梁家河也很巨大.一些极“左”的人,搞阴谋诡计的人,通过搞扩大化的阶级斗争,无限上纲上线,带来这种无序的状态,对思想成熟、心志成熟、政治成熟的人无疑是一种历练和考验.在那里经历了政治风浪的考验,也正是这样的考验,炼就了他超群的政治能力.

梁家河:人民领袖汲取升华了大学问

15年前,总书记在接受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饱含深情地谈到:“在梁家河,我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在那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未到梁家河之前,我对这段话的深层含义虽有所感悟,但真正走进梁家河后才发觉,原先的认知远不够深刻.总书记称梁家河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是真挚感情的真情流露,是实事求是的真实表达,也是对7 年知青岁月价值的由衷珍惜.是梁家河的大学问教会了他格物致知、安身立命、建功立业、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可以这么说,他从梁家河起步的人生历程,所有的成长进步,得益于在这里打下的坚实基础.他领导能力的日益提升得益于这里环境的艰苦历练,领袖风范的形成得益于这里人民的雨露滋养.这些深入认识,更加坚定了我原有的逻辑判断,那就是总书记卓尔不群的领袖核心能力形成,源于梁家河这一源头,这一起点.尤其是“自信笃定的政治意志力”和“大气厚重的凝聚感召力”两大“软能力”的形成,更是得益于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的积累和沉淀.在离开梁家河返回北京的途中,我开始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梁家河,总书记究竟汲取提升了什么?其实答案就在总书记所讲的那段话里,在梁家河收获的是大学问.我理解,这个大学问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就是“知恩感恩的情怀”“坚韧顽强的意志”“奋斗开拓的精神”“人的信仰”.

知恩感恩的情怀.自古以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推崇的做人原则和基本品质.“忘恩负义者”“过河拆桥者”“恩将仇报者”从来都与优秀和卓越无缘.通过实地寻访,我深深感到,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的知青岁月里,首先培养了知恩感恩的情怀品质.正是这种情怀品质,在人生历程中,一直引领着他,支撑着他.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地,始终胸怀感恩之心.他曾由衷地感叹:“我走了,心却留在了这里.”这是内心的真实写照,事实也证明,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的质朴诺言.

在总书记1993 年回梁家河探望乡亲的照片面前,我读到了党的高级干部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那时的已身居福州市委书记的高位,虽是正装革履、英姿勃发,但画面中的他,与老乡们是那样的亲如一家,融为一体.亲切、开怀的情景犹如远方的游子回家,被亲人们高兴、激动地簇拥着.

在“梁家河村大事记”面前,我读出了总书记情系梁家河的拳拳之心.1988 年他为乡亲们筹资,完成了通电工程,使梁家河告别了煤油灯照明的历史;1993年他又多方筹款修建了小学.虽身处千里之外,日理万机,但心头依然深深惦记着梁家河的乡亲们.此刻,我突然想起了两句话:“你的困难就是我的牵挂,你的向往就是我的责任.”这份牵挂,这份责任,就是总书记对黄土地的一往深情,对陕北人民的真情厚爱.

在村民刘金莲家的窑洞里,她动情的叙说让我感悟到了总书记把梁家河村民当作挚爱亲朋的质朴情感.2015 年总书记第二次回到梁家河,得知她的老汉张青远已因病故去,感到非常惋惜.当得知病因是肺气肿时,总书记沉重地说:“也不是很严重的病,怎么没治好呢?”从刘金莲回忆时的脸部表情里,我仿佛读到了当时总书记复杂的心情,这既有痛失亲人的难过,又有没能为亲人尽力的遗憾,甚至还有一点自责.我想,这种自然真切的情感流露,毫不做作,发自肺腑,是对人民深切的真诚之爱.

总书记把梁家河村民当作挚爱亲朋

走出窑洞,我的思绪愈发凝重.我想到了总书记为什么自从政以来,始终将“饮水思源不忘本,拳拳赤子来报恩”作为为官做人的一条准则;我想到了他无论在河北、福建、浙江还是上海,为什么始终把老百姓当亲人;我想到了他在老百姓的农舍里、炕头上、田地中,为什么总是那样自然真实、与老百姓心心相映.这是因为梁家河赋予了他知恩感恩的优秀品质,这是因为梁家河培育了他爱民如亲、亲如一家的情怀,也正是这种“树高千尺不忘根”的感恩之心,奠定了他对全国人民的大爱.

坚韧顽强的意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作为领导者,“信念坚定、意志顽强、耐力持久”是必备的基本素养、优秀品质和深度能力.意志力欠缺者,犹如人体缺乏脊梁骨,无法挺立承压;又如钢铁缺乏淬炼,容易脆弱断裂;更如墙体缺乏钢筋骨,容易倒塌倾覆.置身梁家河,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是这7 年知青岁月的摸爬滚打、栉风沐雨、历经磨砺,强大了的内心、思想和意志;是这段特定环境、特殊锤炼、特别经历,使他意志更坚,韧性更强,坚不可摧,坚如磐石.

在一张“过四关”的图片中,面对“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的文字介绍,我逐字逐句细嚼着其中的内涵,脑海里立刻闪现出当时极其艰苦的场景和战胜关口的过往.过“跳蚤关”,从“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任凭叮咬、照常安睡”;过“饮食关”,从“咽不下口”到“啥都不挑”;过“劳动关”,从“只挣六分的弱劳力”到“能挣十分的好把式”;过“思想关”,从“格格不入”到“完全融入”.我深知,要跨越这些关口,需要强大的定力、坚强的韧性,对于出生高干家庭、长在京城大院、尚是懵懂少年的知青们,那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挑战.换作一般人,也许会满嘴抱怨、满腹牢骚、叹息不平,也许会捶胸顿足、唉声叹气、一蹶不振.而没有逃避放弃,而是坚守坚持;没有得过且过,而是有所作为.

当我走进总书记当年居住的窑洞,炕上摆放的小桌子上立着的那盏煤油灯吸引了我的视线.这是一盏基座已被熏黑的墨水瓶制作的煤油灯.这使我立即联想到井冈山时期八角楼上的灯光,借助着微弱的灯光思考着中国的命运、革命的方向;这使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这样的一个场景,用这盏自制的煤油灯,夜深人静,挑灯夜读,为了不影响其他知青休息,还用身体挡住微弱的光线,脸颊熏黑了,鼻孔熏黑了,连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普遍都经历过一段艰苦的时光.回想起自己年少光景,虽然也是家境贫寒、一贫如洗,但相较梁家河的生活,我所经历的贫苦简直不值一提.总书记年轻时所经历的,那是一份背井离乡的苦,远离亲人的苦,孤独寂寞的苦,迷茫无望的苦.那是苦难交迫的苦,是大苦、是大难.

在我对比不同墙面上知青时期的照片时,从其中两张照片中,仿佛读出了青年意志磨砺的演进印迹.在进门的右墙上,是一幅知青岁月的早期照片.初来乍到的,轮廓俊朗,面容清秀,胡须初现,还是一个青涩少年.他的眼神凝视远方,细细观来,尽管饱含希望,但还是依稀透出淡淡的忧伤和迷茫.在进门左墙上,有一幅在1973年与另外三位知青的合影.此时的展现出的是一种意志坚定、英姿勃发、自信坚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两张照片中的主人翁已是判若两人,初到梁家河的懵懂少年已经褪去了忧伤和迷茫、稚嫩和单薄.这两张照片记录了年少时代身体成长、思想成熟的辉映历程.他曾经说过:“从梁家河走出来,我什么都不怕了……”我想,“什么都不怕”的底气源于7 年知青岁月的锻炼、磨练和锤炼,有了这样的经历何畏之有,何惧之有!

奋斗开拓的精神.4 年前,我在《核心能力——读懂治国理政这三年》一书的写作过程中,曾细细挖掘过7年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当时对他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想事、做事,最终干成事的执着惊叹不已,被他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深深折服.然而身临其境,我看到了这份执着和气魄背后更为深刻的内涵,她是那样的丰富丰厚,那样的有血有肉,那样的坚定坚毅.总书记曾经说过:“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我还可以干事……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再次读来,对于7年知青岁月有了更新的理解、更新的认知、更新的感悟.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做事永远是第一职责,任何时候都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只要奋斗开拓的精神不灭,就能开创人间奇迹.

踏进梁家河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山峦连绵相接、遍地羊肠小道的村景.在等知青当年挑粪上山的羊肠小道入口,当地的老乡向我讲述起劳动的场景.“春天给地里送粪,一担有七八十斤,他一口气能挑到几里外的山上;夏天担麦子,两大捆100多斤,10里山路也能一口气走完.”“肩破了、流血了,红肿着、剧痛着,从不叫一声苦,没喊一声累”.挑担对于农村的壮劳力而言,都是强度最大的劳动.常言道“百步无轻担”,更何况是挑重担走山路,这需要怎样的咬牙坚持?怎样的精神支撑?答案只有一个,就是面对苦难不信邪、不服输、不认命,靠双手、靠劳动、靠奋斗努力走出一片新天地.

在淤坝的坝堤上,当地的老乡给我绘声绘色地回忆起当年带领乡亲们打淤坝、增田地的岁月.在担任党支部书记后,把打淤坝作为一号工程、口粮工程、生命工程,将所有的精力倾注其中,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铲土、打夯、搬石、砌堤,样样都干,硬是凭借他和村民们布满老茧的双手,建成了一大片平整的增产、高产、受益至今的良田.刚开始,乡亲们思想不统一,他就耐心地启发大家,“咱梁家河为啥穷?为啥吃不饱饭?就是因为土地太少了.这里打上坝,增加这么大面积的水浇地,以后梁家河的子子孙孙都会受益.”后来这块地越搞越大,已经达到八十亩之多,这对于梁家河这样缺地少粮的山村而言,此项造福工程堪称为人间奇迹.我越发感到,党的十八大后,总书记反复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思想,正是根植在梁家河,萌芽在梁家河,发端在梁家河.

在“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的现场,当地老乡生动自豪地讲述了带领乡亲们办沼气的故事.由于陕北乡村缺油少煤,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日思夜想,想方设法要解决村民照明做饭的问题,改善群众生活.在他从《人民日报》上得知沼气可以用作照明、做饭后,步行了50 多里向县委申请去四川学习经验,仅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没有石灰,他就带领村民办起了烧灰场;水泥运不进村,他就带头把水泥从十五里外的公社背回来.炎热的夏天,沼气池里臭不可闻、一片漆黑,憋得人喘不过气来.但他始终坚守在第一线,甚至被喷了满脸污物都没有停手.功夫不负有心人,沼气池一次点火成功,梁家河亮起了黄土高原上第一盏沼气灯,那灯光比60 瓦的灯泡还要明亮.很快陕西全省掀起了大办沼气池的热潮,一个个沼气池像雨后春笋一般地涌现出来.带领村民办沼气的故事也被写成快板书,并搬上舞台,里面这样唱道:“全省沼气现场会,定在延川文安驿.省地县领导来视察,欢歌笑语满沟飞!北京知青,他和咱老百姓心贴心.亲自到四川去取经,山村点亮沼气灯.文安驿公社把令下,以点带面把沼气抓.白天修梯田又打坝,夜晚建池搞粉刷.过去做饭太麻烦,如今做饭拧开关.自从咱把沼气办,解放妇女搞生产.人人动手办沼气,自力更生最便宜.点灯煮饭省力气,沼气肥料送集体.沼气灯,夜校挂,社员们灯下学文化.技术培训首先抓,全县盛开沼气花! ”听完这个故事,我的思绪一下拉到党的十八大后,总书记带领新一届党和全国人民,奋发图强、锐意创新的历程,拉开全方位深化改革的大幕,全面实施创新驱动的战略,我越发感到,这些思想和方略正是启蒙于梁家河,启发于梁家河,起始于梁家河!

人的信仰.哲学家萨特曾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中的高贵信仰.”罗曼·罗兰也说过:“整个人生是一幕信仰之剧,没有信仰,生命顿时就毁灭了.”在我看来,所谓信仰,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力量.她是思想灵魂、精神支柱,是指路明灯、动力源泉.说到底,是一个人安身立命、建功立业、成就大业的根本.随着走近梁家河,走进梁家河,我越发感到,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中,的收获是全面的、丰厚的、立体的,而最为重要的是建立起人的坚定信仰.这种信仰一旦建立,从未改变,矢志不渝,成为他一生追求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强精神力量.

当我站在入党批复函的原件面前,反复读着短短的几行字,想到了无比曲折的入党过程.由于父亲被“打倒”,入团入党成为了比登天还难的事.先后十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屡挫屡递.我不禁反复问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当心中英雄般的父亲蒙受冤屈,为什么依然坚定不移追随中国?古语云“一而鼓,再而衰,三而竭”,常言道“事不过三”,为什么始终不减热情、不言放弃、初心不改?我想这是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正道的力量.这种力量就像灯塔,在召唤着、照亮着、引领着他.这种力量是家庭熏陶种下的神奇种子,他的心里已经矗立了中国人的高大形象:中国是先进的党、伟大的党!在中华大地,只有才能发展中国、改变中国、强大中国!一旦有了这种信念支撑,什么苦难、坎坷、曲折、冤屈,怎能阻挡住他追随中国的坚定步伐!

在展览室,陈列着说过的一段话:“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面对展板,我不禁联想到酷爱学习思考的总书记与历代伟人尽是如此相似:他在陕北窑洞煤油灯下挑灯苦读,少年时代周恩来自小立志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为读到一本《浮士德》,步行三十里山路借阅,少年时代为借到一本《盛世危言》,也走了三十里山路;他放羊时,把羊赶到山坳里,坚持啃书研读,思考“生存与毁灭”的哲学命题,当年孙中山在读私塾时也开始向先生求解何为“天下为公”.我感到,这些伟人们,虽然身处时代不同,但救国救民、为国为民、造福百姓的信仰是一致的.7年知青岁月绝非是平淡无奇的岁月,他在学习中悟到了真谛,在实践中孕育了伟大,而梁家河是成就伟大的第一步.

在展示当年阅读书目的展柜前,面对泛黄褪色、折角卷页的马列主义著作,梁家河干部培训分院的同志介绍了当年迷上马列主义的故事.在昏暗的窑洞里,阅读了《宣言》《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他钻研马列理论的事迹成为文学作家创作的素材,被写进了报告文学作品.一本《资本论》,通读了三遍,写下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在书的留白处还写下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听到这些,真令我肃然起敬、浮想联翩.当时的既不知道“有问题”的父亲何时能够平反,也不知道何时能够离开这片贫瘠的土地,更不知道自己曲折的人生何时才能出现转机,光明和未来何时能够来到,但依然如饥似渴、孜孜不倦、着迷一般研究马列主义.我想只有叩开了信仰的大门,进入了自由的王国,感悟到了真理的力量,才能如此执著、坚持.

梁家河:当今时代铸魂立人的大课堂

离开梁家河回到北京,连日来,我依然心潮难平,反复思考着梁家河这个有大学问的地方,如何更好地成为我们党的财富,成为全党全国党性教育的基地,成为青年人铸魂立人的大课堂.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对于而言,不是一个时间概念,也不只是一段难忘经历,而是留下成长足迹、见证思想成熟、实现精神跃升、夯实能力根基的凤凰涅槃过程,它仿若古代圣贤王阳明在贵州龙场驿悟道得道的历程一样,时间比王阳明更长更久.在梁家河,经历了从一个懵懂少年向成熟青年的转变,从最初的普通青年成长为有志青年,又从有志青年成长为思想强者,再从思想强者成长为信仰强者.7年的磨砺过程就像一本教科书,使他从梁家河这个“大熔炉”里学到了真正的大学问.所有这些,都对中国人牢记奋斗本色、保持昂扬斗志、坚定革命意志、筑牢信仰之魂至关重要.对于年轻一代,牢记光荣历史、不忘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自觉强健筋骨,争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有为的人、有魂的人、有情的人,更为重要.前不久,组织部将梁家河列为全国的党性教育基地,这仅是一个开端、一个起步,需要尽快在高度上、深度上、宽度上深化拓展.通过对思想的再挖掘、内容的再丰富、硬件的再完善,尽快把梁家河建设成为人民心中的新圣地,成为培养干部、培养人才、培养青年,追寻领袖足迹、追仰领袖精神、追悟领袖思想、追随领袖脚步的大课堂.

追寻领袖足迹.领袖的成就不是偶然.在梁家河,在平凡中书写了人生,留下了闪光的脚印.7 年知青岁月锻炼、历练、磨炼,培养了他坚定的信仰、务实的作风、坚韧的意志、高尚的情怀.7年知青岁月的足迹,不仅是他个人的收获,更是我们党的一笔宝贵财富.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人必须以此为标杆,作为心中的榜样.新时代的中国,尽管相较于梁家河那时经历的困难而言,所面对的苦和难已不能同日而语,但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精神永远不能缺.通过梁家河大课堂的学习,在追寻领袖7年知青岁月的足迹中,可以激发干事创业的,培养攻坚克难的勇气,教育党员干部立职、立足岗位,脚踏实地、建功立业.

追仰领袖精神.在梁家河7 年的知青岁月,是一部面对挫折不沉沦、不屈服,与贫穷和苦难抗争、斗争的壮丽诗篇,是跨越时空、大气磅礴的精神教科书,是一本用灵魂打造的修身修心修为的修炼指南.通过梁家河大课堂的学习,不仅可以追忆当年历史,感悟领袖精神内核,体悟领袖知行实践,还可以探究为官做人真谛,进而汲取奋斗力量、坚守力量、坚持力量、开拓力量.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缺了精神,一事无成.新时代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是中国人新的长征.党员领导干部要在新的长征中顺利走向理想的彼岸,必须向总书记看齐,始终秉持奋进向上、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革命精神,以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状态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追悟领袖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虽然形成于党的十八大,但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7年知青岁月.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发展绿色经济的思考等等,都能在梁家河找到发端与萌芽.党的十九大号召要用新思想武装全党,非常需要在新思想的源头寻找活水.这就需要像读原著一样去把握7年知青历程的思想脉络、发展逻辑.通过梁家河大课堂的学习,研讨领袖思想的形成基础、演进轨迹、升华脉络,可以在活教材、活案例、活场景中,亲自体验、亲身学悟领袖思想的实践性、科学性、真理性、伟大性,自觉凝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下,自觉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升水平.

追随领袖脚步.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是书写出的人生第一篇章.不难看到,在梁家河,他完成了一个“大写的人”的塑造.走出梁家河的之所以能够不断书写坚守一方、造福一方、振兴一方、带动一方的传奇,赢得人民群众拥戴,这7年知青岁月功不可没.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生动实践证明,总书记是一名优秀的、卓越的、杰出的人民领袖.如果说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总书记一定会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的大福星.他是陕北黄土高坡书写的新传奇.作为一代伟人,他是中国的骄傲,中国人民的骄傲,中华民族的骄傲.通过梁家河大课堂的学习,透过梁家河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情一景,可以在感悟领袖的人民情怀、家国情怀、革命情怀、天下情怀之中,进一步增进人民与领袖的感情,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在情感上拥戴领袖,在政治上维护领袖,在行动上紧跟领袖的主动性、坚定性、持久性.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常务理事)

简而言之,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对写作寻访和领袖和成长道路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成长本科毕业论文成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在寻访中浸濡于亲近中成长也谈碑帖在中小学书法教育中的意义
【摘要】碑帖在书法艺术传承、中华文化传播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因其繁杂精深并不适合中小学生普及学习 但中小学生可以在书本、校园、名胜古迹的寻碑访帖中亲近传统,亲近国学,于拓碑体验、经典临摹的浸濡学习中打好.

新中国名称是如何产生的领袖和初心使命
新中国国体的提出中国对新中国国体的提法,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在20世纪20年代国民革命时期,提出了“联合战线”,但实际上是把政权交给国民党 1927年,国共分裂后,建立&l.

清镇市关工委幸福家家庭成长中心首期分享活动成功举办
近日,由清镇市关工委主办,清镇市计生协会、清镇市新岭社区协办的清镇市关工委幸福家家庭成长中心“怎么说,孩子才会听”首期分享活动,在清镇市新岭社区举行 近80名热爱学习,关心家庭.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