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参考文献>材料浏览

关于教学法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跟写作规矩,上达之基础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的五种意识相关论文范例

主题:教学法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05

写作规矩,上达之基础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的五种意识,本文是关于教学法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跟《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和梁启超和上达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教学法论文参考文献:

教学法论文参考文献 写作论文论文的写作写作投稿管理学基础论文1500字

[摘 要] 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在20世纪20年代如林的作文教学法著述中脱颖而出,广受欢迎,且盛传不衰,这固然与梁启超的名人效应、创作成就、教育救国责任有关,也与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拓现代语文教育之路的勇气有关,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注重的写作规矩习染与传统的应试写作技能训练有着霄壤之别:他不仅注重写作规矩的训练,更注重言语人格的陶冶、言语表现智慧的启悟,从而使写作规矩真正地成为上达之基础.这种思想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集中体现为五大意识:现代意识、致用意识、文体意识、读者意识、会通意识,扎扎实实地建构了写作教育的现代品质,显示出高迥的写作教育境界.

[关键词]梁启超;作文教学法;写作规矩;现代品质;读者意识;会通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志码lA

[文章编号]1674 - 6120( 2018) 09 - 0001 - 09

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的书面版本,一共有四种:一是1922年第4卷9号《改造》杂志刊发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二是1924年第7卷第84期《吉林教育公报》刊发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续)》;三是卫士生和束世澄记录、整理出版的1925年中华书局单行本《梁任公先生讲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基于1922年梁氏在南开大学、东南大学暑期学校所作的演讲;四是1936年中华书局《饮冰室合集》版《作文教学法》.本文论述以《饮冰室合集》版《作文教学法》为主,兼及第三种版本.

20世纪20年代,作文教学法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语罕的《国文作法》、叶圣陶的《作文论》、王森然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不一而足.在一流学者谈作文教学的历史语境中,梁启超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依然能享有独特的荣光.彼时的读者对之可谓疯魔痴狂——“外面对这本书的需要很多,各方面来借抄的应接不暇”,后世学人的赞誉更是不绝如缕——“不只是一本谈作文技巧的书,而上升为一本文化书,在向我们讲述中国文化之美.”‘梁启超为现作教学理论的研究开辟了先河,奠定了基础.他的许多论述,从我们今天的写作教学实践来看,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这固然与梁启超的名人效应、创作成就、教育救国的责任有关①,也与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拓现代语文教育之路的勇气有关——当时对语文教什么、怎么教,完全是一片迷茫;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他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不仅注重写作规矩的训练,也注重言语人格的陶冶、言语表现智慧的启悟,这与传统的应试写作技能训练的确有着霄壤之别——梁启超明确指出,切勿认为他“所讲的与什么文章轨范什么桐城义法同类”,因为“那种讲法都是于规矩外求巧”,那种讲法所讲的规矩,多半不能被认为是“正当规矩”.他所要讲的“只是极平实简易而经过一番分析,有途径可循的规矩”,并特地强调他这样做是想“令学者对于作文技术得有规矩准绳以为上达之基础”.

这说明,梁启超很看重写作规矩的可识、可析、可学、可用,欲等这些条件达致了,再去讲求巧、求精、求美这些“上达”的标准.换言之,掌握写作的正当规矩,是为了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为写作进入“巧”的境界蓄势.又因为,梁启超对写作教育问题有着清醒的认知和剖析,对写作教育规律有着严谨而科学的认知,对中西文艺理论有着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加上自身渊深的写作学养以及金针度人的自觉,所以他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在当时如林的同类著作中脱颖而出,并盛传不衰.

梁启超的“规矩”思想和“上达”憧憬,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一书中集中体现为五大意识:现代意识、致用意识、文体意识、读者意识、会通意识.这些意识扎扎实实地建构了写作教育的现代品质,因而使他的写作教育思想既扎根于传统和时代,又超越了传统和时代,显示出了高迥的写作教育境界.

一、现代意识:科学、批判、个性

写作教育中,梁启超特别看重“真”与“达”这两种规矩——“最要牢记者仍不外我从前说的求真求达两句话.事迹要真,写出来还要逼真,务要完全达出自己所想讲的.”“文章中有论辩文一体,便是看大小前提是否正确;然做真能立真能破之文,必须拿真确的事实作基础.”“传达给别人,须有两种条件:(1)所传达的,恰如自己所要说的;(2)令读者恰恰理会得我的原意.”‘真”侧重于内容上的要求,即事真、情真、理真;“达”侧重于形式上的要求,即心口合一、言文合一、作者传达的内容与读者体悟到的内容合一.

对“巧”的追求则基于规矩之上.谈到论辩之文的一个最要条件“动听”时,他这样说道:“同一内容,写出来能动人与否,要看各人的技术如何.这已近于巧,然在技术上也有许多规矩,规矩明白了才能谈巧.”似乎有轻视“巧”的嫌疑,然而一旦涉及文章的评价,他又变得非常看重“巧”.谈到记人之文的优劣时,他就明确宣称《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淮阴侯列传》是“超等文章”,而《屈原列传》则“一定取不着优等,至多勉强及格”.超等、优等文章无疑是进入了巧境的文章,属于真、达、巧统一的言语表现智慧的结晶.真、达是巧的默默积淀,巧则是真、达的审美绽放.这表明,梁启超不是不注重写作的“巧”,而是迫于“生活本位”的时代需求、文言分离的严重现实,还有学生文言文素养薄弱的实情才降格以求,其暂不突出“巧”的苦衷可以理解.

从梁启超真正欣赏的真、达、巧境界中,不难一窥写作教育现代性的闪光:

首先,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梁启超开宗明义,“主意在根据科学方法研究文章构造之原则,令学者对于作文技术得有规矩准绳以为上达之基础”.落实到《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注意概念内涵的辨析;方法的梳理——如谈记述方法主要有四:侧重法、类概法、鸟瞰法、移进法;观点、材料的考证——考证差不多是论辩文之中坚,不用考证,很难做来一篇圆满的文字;注重分文体教学——每学年两学期,前学期教授记载文(梁启超又称之为“记述之文”),后学期授论辩文,年年相间,两种文中又各各分类,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如记载之文先授记静态者后授记动态者,这种毕其功于一体的做法虽然显得有些“专制”,但其间渗透的科学精神还是触之可及的.可以说与夏与尊、叶圣陶语文教材编制中的科学化追求,袁哲在语文阅读教育中对心理学知识的引进,形成了一种科学的互补乃至互文.这对当下只顾论证不顾分析、只顾拍脑袋随想不顾真实材料支撑的浮夸写作,何尝不是一种有力的矫治!

其次,无处不在的批判性.因为偏爱文言文,觉得文言文经历两千多年的积淀和淘洗,有许多很好的文字可供选择,而白话文还没有试验得十分完好,所以《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取例几乎是清一色的古代名家名篇.然而,对这些名家名篇的批判,梁启超也是毫不犹豫、毫不留情的.如批判司马迁《孟子荀卿列传》、六朝骈体文、唐宋八大家“不该说而说”;批判《水浒传》计划太大,导致写一百零八好汉有些相同,有些不近情理;批判《汉书》抄袭《史记》,且抽出“蒯通劝韩信反”一事单独立传“真是胡闹”,因为这将无法见出韩信的心情,无法达到借蒯通表现韩信人格的写作目的…….21令人不禁惊叹:这需要怎样深厚的学养和超拔世俗的睿见!韦伯认为,启蒙现代性就是一个“祛魅”的过程,梁启超对古代经典的批判性建构,何尝不是在“祛魅”?克罗齐说:“要想理解但丁,就必须把自己提高到但丁的水平上.”这种批评的高难度,梁启超当之无愧地达到了,世人口口声声喊创新,却一味匍匐在名家的思想之下,只知拜服、遵从,又怎能真正地趟出一条创新之路!

最后,对个性思想的倚重.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必然带来个性的矗立.梁启超强调系统、精准地传递自己的思想,哪一样离得开自我的在场!突出“自己的思想”是对“代圣贤立言”的八股写作传统的颠覆;系统传递涉及序列、结构、视角选择,这是对程式写作、共性写作的突围;精准传递,更是需要考量读者的接受心理、知识结构,作者自我的言语创造智慧,这岂不是对无病、矫揉造作、为文造情的不良写作风气的宣战!古人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梁启超较上劲了,硬是追求言必尽意、意必尽达,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自信、何等的境界!缘于此,《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字字皆打上了梁启超个性的烙印,而对记载之调“凡记述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能写出这个人与别人不同之处”,对论辩之文“能立、能破、悟他”标准的提出,更是将个性思想的出场推到了一个仰之弥高的境界,这岂是那些只顾揣摩圣意、按套路写作的技法主义者所能望其项背的!

有学者指出:“在教育层面,启蒙的现代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发现构成了两个最核心的现代性价值.”早在1922年.梁启超便能洞悉写作主体的价值,竭力阐扬,这真是写作教育史上的一大幸事!

一、致用意识:与致美、致在同在

梁启超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也有实用、致用的指向:“作文教学法本来三种(指记载之文、论辩之文与情感之文)都应教,都应学.但第三种情感之文,美术性含得格外多,算是专门文学家所当有的事.中学学生以会作应用文为最重要,这一种不必人人皆学.”重应用之文的写作,轻情感之文的写作,正是为了解决实用的问题.尽管梁氏主张高小以下要教白话文,中学以上以文言文为主,掺讲白话,但是为了实用,无论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写作,他认为都是可行的.这种思想看似功利,但结合当时对封建教育“为功名”倾向的反拨,还是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的.

梁启超提倡教记述文应“先静后动”,论辩文写作应先说喻之文、倡导之文而后对辩之文.“论小事的在先,论大事的在后”,是出于对“先教近代文,次明元宋文,一直逆溯到古代”教学之序,以及选文东一篇、西一篇的杂乱无章的写作教育现状的反拨,更是实用思想主导下的对写作教育有效性的自觉思考.

这方面,梁启超是有通盘考虑的.他说:“我近来所讲的总有一部分可以适用,不过讲得很简单.我愿意将来用一两个月的工夫,做一部新文章轨范,或可更有所发明.”也就是说,实用、能用、会用始终是他写作教育的出发点和不变的评价标准.

然而,与某些学者深陷生活本位而难以自拔不同,梁启超重实用的写作教育观充其量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因为他的重实用既有强调以阅读促进写作、以写作深化阅读,从而以应对生活的一面——以写作深化阅读与当下西方倡导的“学习通过写作”思想颇为相类,可以使所学的知识结构化、体知化,但他从来没有遗忘“应情”“应性”的维度.他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对“奔迸表情法”“回荡表情法”“蕴藉表情法”的深入探讨,对《离骚》《远游》《涉江》等篇的肯定,“纯是求真美于现实世界之外,以为人类五官所能接触的境界都是污浊,要搬开他别寻净土”,莫不是看重写作以应情的价值.

至于对读写关系的认知——“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写”的水平,“读”的注意中心应该在“写”上;对个性描写原则的强调——凡足以表现传中人个性的言论行事,无论大小,总要淋漓尽致描写;对写作课讨论讲授法的重视——选一组文章,十篇左右,让程度高的学生从思想、路径、发动、转折、分析和总合等方面讲,学生讲后,教师再评其讲得对不对,并比较十篇说明要点所在,更是有写作以“应性”的思想萌芽.不是让学生成为接受写作学知识的容器,而是通过对写作学、文章学知识的消化、吸收,更好地运用于生活,确证自我的生命存在.这一点,梁启超可谓身先士卒.同是讲作文教学法,同是取材古代经典,相较于桐城派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林纾的《韩柳文研究法》,梁启超结合实际、自成体系、灵通圆融的讲解,正是自我出场的有力表现.

质言之,梁启超在强调写作致用的同时,也注意了写作的致美与致在——如强调写作中个性思想的矗立,对套路写作论事文腐蚀真诚、正直人格的警惕,这是他致用意识的超越常人之处,因而也更能深入人心.后起的夏,尊发展了这一思想,强调将阅读化为自我的营养料,以写作的态度面对生活,并认为“文章真要动人,非有好人格、好学问做根据不可”,比梁氏变得更为自觉,做得也更为持续、系统.遗憾的是,当下的写作教育对致用内涵的理解十分狭窄——全然为取悦评卷老师,保均分、谋高分,致美、致在的维度悉数沦丧,导致写作教育的境界日渐逼仄、猥琐,令人不胜唏嘘!

二、文体意识:辨体、适体、创体

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的框架是以文体为轴心建构的,因此文体意识格外显豁——首章“提纲”提到了文体的分类:记述之文和论辩之文(“情感之文”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中专门谈了);中间五章分别谈了记述文、记静态之文、记动态之文、记事文、论辩之文;尾章“教授法”也谈到了分文体教学②.文体成了全书的意脉,也成了他写作教育的一大亮点.

尽管梁启超划分的文体属于潘新和先生所说的“教学文体”,为了便于语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而划分,并非“真文体”.不过,这依然具有一定的语文学意义.

首先,梁启超所谈的这些文体并非与真文体彻底隔绝——后世的语文老师教学,没有以真文体为背景,注意真文体与教学文体的打通,一味故步自封、自行断裂则另当别论.梁启超主要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划分的,“一篇之中,虽然有时或兼两种或三种(指记载之文、论辩之文、情感之文,笔者注),但总有所偏重.我们勉强如此分类,当无大差.”记述、论辩、抒情既是教学文体区分的标志,也可作为表现手法,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新闻、报告文学、产品说明书等真文体必然涉及,所以只要树立文体上的全局观,完全可以触类旁通,对未来其他真文体的写作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这些文体并非拧干了的、僵死的文体知识——如当下的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证、论据),说明文三要素(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而是有着鲜活、丰富的内涵.比如,梁启超将记动态之文分为两种:记人之文、记事之文.记人之文,他强调要注意三点:(1)背景-1)少可占全篇五分之一,乃至十分之一,多不得超过三分之一;2)要和本人事业有直接关系.(2)个性——注意真实、独特,能表现个性的,虽小必叙;不能表现个性的,虽大必弃.(3)他心——不能专记本人,须兼记他人来做旁衬,以烘托出本人性格.(4)忠实——尽量不下议论,令读者自见,最妙是寓批评于叙事之中.这些要求,梁启超谦称其为写作的规矩,但是一旦被运用得纯熟,说它们是言语表现的智慧也未尝不可,甚至可以视之为文体特征,乃至文本的篇性特征——独特的言语表现智慧.有学者认为:“文章种类,从《文选》以来,讨论的人大分特分,分成了几十上百类,梁先生却从思路分,只有两类:一是吸收客观事物成我思想内容的记述闻见之文,二是发表我主观见解的论辩文.底下再分别论之.如此,纲举目张,简截明锐,读之不唯可知作文观文之法,亦可知思维方法.”这样一来,这些教学文体研究的成果无论对阅读教育,还是写作教育,都是大有裨益的.奇怪的是,这些珍贵的研究成果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几成《广陵》绝响,老师们一方面抱怨文体研究的成果滞后,一方面罔顾文体特征——更别说发展文体理论了,心安理得地使各类文体的教学同质化.

另外,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梁启超的文体观中还出现了“创体写作”的思想萌芽.比如,他的记静态之文实际上就等同于现在的说明文.他所提到的“凸聚”观察法——以背景衬托主体的方法,精神聚焦一点,四面有远近浓淡,与其记人之文中强调的背景写作艺术,还有夏,尊小小品文写作中倡导的“寡兵御敌”智慧(围绕一个点,精心营构),文学创作中提到的烘云托月手法,都是异曲同工的.尽管不是很自觉,也不是很情愿,但他还是承认写人之文“不得已时也可夹叙夹议”.有意思的是,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其文学的笔法,如描述英国经济学家格林威尔画像一例的细节描写,判《汉书·淮阴侯传》不及格,还要打作者手板子时所用的漫化手法随处可见.薛凤昌在1934年出版的《文体论·序》中写道:“能文之士,创体为上,因体次之,昧乎体与乖乎体者,斯为下矣.”梁启超在其之前12年便有了创体的苗头,并不知不觉地做到了创体与因体、人格与出格的统一,不愧为是大家手笔.

四、读者意识:自立、应敌、在场

梁启超在谈到论辩之文最要条件“耐驳”时提到了两条:一是自立,二是应敌.

“自立”强调的是“在真确的事实之上,施行严密的推理,拿妥当的形式,发表出来”,注重的是自我思想的系统整理;“应敌”强调的是随时防范潜隐读者的驳难,以使自己的主张更加圆满.从交际效果的角度讲,追求论辩之文的自立和应敌,既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也是为了更流畅地沟通.这说明,梁启超的为文和写作教育都是有鲜明的读者意识存在的.将潜隐读者视为假想敌,更见他运思的缜密与苛严.也正因为有了强烈的读者意识的存在,他文字的表现张力和对读者思想的冲击力就可想而知了.世人只知道他笔锋常带情感,殊不知他文字的理性力量同样震撼心魄,能立、能破、悟他——且是实力相当、极具挑战力的“他”,思考的质量正是在这种虚拟的势均力敌的博弈中不断提升的.存在主义哲学强调通过他者确证自我,梁启超设置的论敌正是一个他证自我思想生命的强悍他者——理想中的势均力敌的读者.议论文写作中,有这种读者的存在,还用担心无的放矢、分析浅薄、逻辑不严吗?在谈记述文写作或国文教授法时,梁启超没有这样如临大敌(这里的“敌”指与自我思想博弈的读者),他所预想的读者更像是自己的挚友,因此胸怀大开,文字亲切而真诚的“聊天风”便很自然地拂面而来:

记静态之文,如绘画或雕刻.画像的不能画出人一生自少至老的形状,只能画出其人某时间的形状.

善于教人者是教人以研究的方法.或者他所得的能和你一样多,或可看出你的错处.拳师怕教会学生打师父,总要留一手看家拳,这是不对的.教学生就是要教会他打师父..

欧阳修的《五代史》我实在不敢恭维,我可说《五代史》是最坏,因为它句句要学《春秋》,要用“逸马杀人于道”的笔法.不知孔子的时候,没有纸墨笔砚,著之竹帛是一件难事,所以越简单越好,后人何必学他呢?“逸马杀人于道”很冷静地记事,固然很好,然同时许多重要的活动,被他去掉了.

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故弄高深的影子,一任自己的思想尽情流淌.你或许不认同他的想法,但是你无法不被他的坦诚所打动.事实上,他坦诚的背后,依然有思维的博弈在——以上引文中的所有补述、分析文字,皆可视为对虚拟读者质疑、驳难的一种回应,所以松弛的形式背后,依然有思考的张力和弹力——这也是读者意识在场的表现,因此信马由缰的闲谈中,智慧的含金量一点儿也不少.

也许有人会说,读者意识在梁启超所说的记载之文、论辩之文中有,但是在情感之文中就消失了,比如作者在用奔迸法、回荡法抒情时,考虑的只是当下的感受,使之冲决而出,读者是不在场的,所以他的读者意识只能属于半截子的读者意识.这其实只看到了表象.将最强烈、最动己的情感表现出来,正是与读者交流到处情不由己的表现,这种率真的描写是对读者最大的负责和最有艺术价值的奉献.要动人,先动己,这是千古不变的创作真谛.换言之,抒发浓情,不是读者不在场,而是更真切的在场,真切到作者已然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读者,“我”完全与读者化合了.否则,作者的倾诉也不会那样富有爆发力和感染力.梁启超说:“艺术家认清楚自己的地位,就该知道:最要紧的功夫,是要修养自己的情感,极力往高洁纯挚的方面,向上提挈,向里体验,自己腔子里那一团优美的情感养足了,再用优美的技术把它表现出来,这才不辱没艺术的价值.”他所说的修养“优美的情感”、运用“优美的技术”、“不辱没艺术的价值”,表明他始终是心存读者,且终究要施于读者的,就像他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开篇所说的话——文章的作用,在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传达也罢,表现也罢,读者对他来说都是一个影子般的存在,须臾没有分离的.

然而,揣摩圣贤之意的八股写作,读者肯定是缺席的;远离生活、无视史料的向壁虚构,让学生写《范增论》《管仲论》之类,读者也是无法在场的;就一个话题,将库存的极为有限的材料生拼硬凑、敷衍成篇、千篇一面,读者也是缺位的.读者缺席,想让“自我”出场,肯定是不可能的.基于此,梁启超的读者意识,不仅是针对了传统写作的积弊、现实写作的疏漏,而且对当下的为分造文、为文造情的异化写作和个性沦丧的奴性写作,也具有永恒的警示意义.

五、会通意识:巩固文德,融于生活

《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虽然称“法”“规矩”,但很多论述都上升到了“道”或“理”的层面,这得力于其间蕴藏的斑斓多姿的会通意识.

从纵的方面看,《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注意了古今会通.尽管梁启超对中学白话文阅读不是很看好,讲的都是古代名家的写作之道,但在结合、打通现实写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一点上,他是义无反顾的.分析的似乎是个别篇章的写作秘妙,但绝对准确命中写作的规律或智慧,因此显得笔力千钧而又富有生气.比如说到孟子的“大匠能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他便结合了当时教学中不言规矩而专言巧的不良风气——只注重词句使用的好与不好,却置思想的顺畅、质量于不顾,这在梁启超看来都是不知轻重、本末倒置的表现.借孟子的规矩说,提醒当时的师生先立写作规矩,再谈写作之巧,确是深谙写作规律之论.

从横的方面看,《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注意了中西会通.即将国外的写作案例、写作体式、写作思想引进来,互相比照,进而让写作之道彻底显形.比如,判定桓宽的《盐铁论》是中国纯粹的对辩文,而《两都赋》《七发》《墨子·非乐》不是,就是以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的对话体文字做参照的.至于“有系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说,更是让人感到了西方系统论思想的天光云影.“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当下的写作教育之所以没有全新的突破,与缺少西方写作教育思想的参照、激活,不能说没有一点儿关系.

从宏观的角度看,《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非常注意神髓、智慧的会通.集中表现在:第一,将写作与育人紧密联系.在《教育与政治》一文中,梁启超提出:“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落实到写作教育中,他矢志不渝地贯彻这一思想.比如,他在《为什么要注重叙事文字》一文中反对学校专教论事文,认为这“全是中了八股策论的余毒”,有奖励剿说、奖励空疏与剽滑、奖励轻率、奖励刻薄及不负责任、奖励偏见、奖励虚伪之六弊,而应将重点放在叙事文的教学上.因为叙事文“对于材料之搜集要求其备,鉴别要求其真,观察要求其普遍而精密”,“不唯把‘文德’的基础立得巩固,即以文体论,也免了许多枝叶葛藤”_.完全是从立人、育人、开发人的角度观照写作教育,并注意打通的,这是技术主义者、秘笈崇拜者永远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关于这一点,潘新和先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果说‘文如其人’说我国古已有之,而‘文能造人’说,大约可以算是梁启超的创作.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出发,考虑作文教学的内容设置,这在20年代的语文教学界堪称领风气之先,不论就写作学还是就教与学来看,其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第二,关注作文之法与作文之道(理)的相融.因为有刻骨铭心的写作体验和思考,积理甚丰,所以梁启超总结的写作教育之法,会不知不觉地带上道的色彩,甚至道法一体,巧妙实现个别与普遍的统一.比如谈论辩文如何“自立”,他讲了三条:(1)妥当的形式——大前提、小前提、断案(结论);(2)真确的事实——看大小前提是否正确;(3)严密的推理——拿真实的事推论出去,由甲种事实推出乙种事实所生之影响.看似写作经验总结,但因上升到普适性的写作规律,因此自立的三条法则也是名副其实的写作之道.

从中观的角度看,《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注意了写作原理/原则的会通.即注意写作原理/原则与写作实践的会通,在写作实践中萃取写作原理/原则,进而更有力、更广泛地指导写作实践,而非让写作原理/原则成为远离写作土壤的僵死理论教条.同时,也注意不同领域创作原理或原则的会通.比如,梁启超所谈的记事文作法四条原则:(1)分事前事际事后,斟酌详略;(2)凡是足以说明因果关系的虽小必叙,凡是不足以说明因果关系的虽大必弃;(3)要审定这事的性质,是以一人为主体,还是以两人或多人为主体?(4)要注意心理现象.这里便涉及了西方小说的叙事时间、叙事逻辑、叙事视角、心理描写等理论.在谈到记静态之文的写作时,梁启超说这如同绘画或雕刻,不可能穷尽人一生的形状,“只能将一时间的状态表出”,这又是将记静态之文与绘画、雕刻的创作原理打通.注意多维会通,写作原理/原则的总结,自然会格局开阔,具有强大的指导力,显得生气郁勃.

从微观的角度看,《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实践上的会通也是很出色的.这方面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兹举三种:第一,阅读与写作的会通.让所有的阅读指向写作,或者说阅读鉴赏的时候,能立刻进入写作的状态,体味作者创作匠心及其优劣得失.他说的群文阅读——每次阅读将十篇同类型的文章(如记静态之文)合成一组,令学生观其时间空间关系、组织、发动、转折、分析、总合等不同.对比当下的就课文教课文,不注意语文课程视野下的会通、也不注意形式秘妙的会通,还有阅读是阅读、写作是写作,完全老死不相往来的陈腐与落后,梁启超的阅读与写作会通的思想何其新鲜与超前.可喜的是,当下一些富有创见的教师已经开始意识到群文教学、单元教学、有序教学的重要性.反思当今的语文教学,真的应该返回历史,在梁启超等教育先贤的思想武库里获得更多的思想养料.图式理论主张,语文教材的编制应促进学生图式的习得和精致,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应该具备的各类图式及其关联来组建单元的序列;另一方面在各单元内部要选用二三篇在内容、语言、结构方面相似的典型例文作为图式学习的例子.对比这种从20世纪70年展起来并非常风行的现代教育理论,梁启超早其五十多年就开始提倡,并自我践行,在量上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确是语文教育史上的一大神奇.第二,自我与他者的会通.即将自我理想中的写作境界与他者现存的写作状态,或自我写作上的不足与他者写作的优势进行比照、会通,进而或坚守自我的写作追求,或提升自我的写作品质.在这一方面,梁启超的论述中俯拾皆是.比如评《文选》《古文辞类纂》中的很多篇目并未达到“辞达而已”的标准;评《论衡》有时嫌琐碎,但他的批评精神在中国很难得:遇事用客观的眼光批评,鞭辟人里;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他心”的表现手法用得高妙——不是写到田蚧骄横的时候,大骂他一通,而是借田蚧死后,汉武帝的一句话“武安侯而在者族矣”,简约而有力地点出田蚧的罪大恶极,令人全身松快.自我与他者的会通其实也充满了思维的博弈,是高质量的隐喻式对话,一旦形成自觉,对写作教育质量的提升,功莫大焉.现实生活中,不少老师、学生读了很多书,却不善于写作,真的应该反省一下,是否在自我与他者的会通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够?第三,写作与生活的会通.即将写作与学生现实的生活积累与体验、未来的生活需求与追求结合起来,从而激活所学,引发学生更好地思考生活、融人生活,也在客观上促使学生由占有式学习走向存在式学习.这方面,梁启超的论述似乎手到擒来,比如为了说明“悟他必须能立能破”的写作之理时,“破”,他举了劝说老太太不要到鸡鸣寺烧香的例子,破她的迷信;“立”,他举了立出道理,劝人到东南大学大礼堂来听讲的例子.就地取材,深入浅出,让人一听便心领神会.作文命题,他也力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如做记述之文,最好是记学生旅行过的地方或读过的书.论辩文最好是论与学生有关系的事情,最好的题目是两边对驳,如“中国应联省自治论”之类,两边都有话说,方不枯窘.尽管这种扣住社会热点命题的做法,很容易成全应试主义者的猜题、押题,但是其紧扣生活,努力让学生思想出场的命题思想是值得肯定的.这或许是他此书演讲风与聊天风有机结合,所论非常接地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的会通意识,既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思潮(自17世纪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发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呐喊后,近代中国会通古今、中西、文理的思潮便逐渐自觉起来.至20世纪,中西会通派在处理中西文化的冲突方面更是“显示出博大的胸怀和高度的智慧”),也是梁启超自己教育救国的使命使然,更是他渊深学养的绚丽绽放,而由此形成的写作教育中的精品意识,推动了他此书的风行和深入人心也就成了必然.

综上所述,该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和梁启超和上达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教学法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他17岁考入清华,还和梁启超唱对台戏
张荫麟是广东东莞人,1923年,17岁的他考入清华学堂 当年,他就在学衡发表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对梁启超的观点提出异议,梁启超不以为忤,还叹为“天才” 当时学衡杂志编辑.

梁启超家书的儿女情长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共育有九个子女,他们个个成才,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个家庭中出了三个院.

梁启超因何大惭
大凡与梁启超同时代的人,在谈及与人相处的礼仪或是论学时,能让梁启超“大惭”的人肯定不多 而王宠惠可以算一个,且梁启超在他面前还不止“大惭”一次 王宠惠,.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