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电大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景德镇陶瓷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与文化生态学视阈下的景德镇陶瓷工匠和作坊的保护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景德镇陶瓷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9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的景德镇陶瓷工匠和作坊的保护,本文是关于景德镇陶瓷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景德镇陶瓷和视阈和生态学类论文范本.

景德镇陶瓷论文参考文献:

景德镇陶瓷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期刊中国文化论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近年来,中国瓷都景德镇因文化创新经济体重新受到媒体关注,以产量致胜与GDP指标数很难再成为中国陶瓷产区新的发展方向,创新创意文化的锻造使得许多古老的传统技艺得到复活.艺术与生活的结合,让这座古老城市中的陶瓷工匠与作坊面临新的生机与挑战.本文以“文化生态学”为视角,来重新审视景德镇陶瓷工匠与作坊在新的文化变迁中面临的困境与转化,以此呼吁景德镇在对陶瓷工匠技艺与作坊的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之上,实现陶瓷业的创新.陶瓷工匠与作坊的保护不仅仅需要从行业的自律性方面考虑,更应该站在文化、生态的角度进行综合考量,以此找到平衡的发展点,引发大众对于景德镇陶瓷工匠和作坊的保护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发掘陶瓷工匠人才的传承,促进陶瓷作坊生产型保护的整体发展,从而达到景德镇陶瓷工匠与作坊文化样态的良性发展.

一、文化生态学与景德镇陶瓷工匠、作坊

文化生态学,即自然与社会两大环境相互影响的生态理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主要源于“生态学”一词,该词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在《文化变迁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文化生态学包含文化生态和文化环境,主要指文化群体的文化产生、发展、传承.其中文化生态系统指的是在特定的文化地理环境内相互作用的文化及其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文化生态学理论认为环境和文化之间不可分离.总之,文化生态学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依赖的科学.

景德镇是中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以陶瓷闻名于世的城市.景德镇千年以来以瓷立镇,以一项手工技艺支撑起城市的精神与文化生活.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和作坊营造技艺自2006年纳入国家非遗重点保护,与二者相关的陶瓷工匠和作坊,更是文化遗产的代表.景德镇制瓷技术主要包括采集制作陶瓷原料所用的技术;泥料、釉料分池滤净技术;制作瓷器的技术;绘制装饰瓷器的彩绘技术以及制作各种窑炉的技术.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可分为做坯、修坯、上釉、釉上彩绘、釉下彩绘、烧成等六大工序.陶瓷制作的工序,号称为“七十二道工序”.工序的细化,使得景德镇陶瓷制作分工明确且人员可能一生从事一道工序.制造业的完善依赖于人员的分工、分工程度及市场范围等因素.景德镇陶瓷原料资源丰富,气候湿润,陶匠聚集,从而为陶瓷的制造和生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匠人在制作陶瓷的过程中,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和行业壁垒等问题,很多制瓷技艺需要通过“口头、师徒”传承.尽管如此,陶瓷技艺生产却未间断发展,完整的传统手工艺传承在景德镇至今仍在一代接一代延续着,精湛的传统制瓷工艺得到良好的承载.尤其是国家近年来大力提倡景德镇非遗传承人保护与发展.2005年至2014年,景德镇先后公布了四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计306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占10名.

景德镇非遗传承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瓶颈现象.景德镇制瓷业以家庭作坊与师徒传承制为主的文化遗产体系的存在,出现一些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如今工匠们依然用传统方式带徒授艺很难适合现在的生产需求.景德镇全市50万人口中从事瓷业的工匠仍然有10万多人,其中的50岁以上的三千多名老工匠掌握着传统制瓷技艺.高科技的发展例如气窑,导致把桩、匣钵、垒窑、窑砖行业从业人员面临挑战,从而容易造成传统工匠技术的变异甚至消失.

景德镇制瓷技艺在景德镇瓷业整体发展中担任重要角色.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3月景德镇共登记在册49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国家级项目2个:手工制瓷技艺、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省级项目22个,其中15个和陶瓷手工技艺相关,分别是传统薄胎瓷制作技艺、传统斗彩瓷制作技艺、传统粉彩瓷制作技艺、传统古彩瓷、玲珑瓷、青花瓷、影青瓷、柴窑烧成技艺、瓷业习俗、瓷用毛笔制作技艺、雕塑瓷手工制作、民窑陶瓷美术、颜色釉烧制、传统陶瓷书法技艺、传统青花珠明料煅烧工艺;市级项目25个,其中8个与手工技艺相关,它们是传统珐琅彩瓷、特种工艺瓷、釉里红瓷制作技艺,制瓷工具制作技艺,制瓷原料加工配制技艺,传统瓷业语言词汇,瓷业祭拜习俗,中秋烧太平窑习俗.陶瓷技艺与文化在景德镇地区非遗遗产中占有绝对地位.由此可见,制瓷技艺的传承与陶瓷传承人发展保护十分重要,传承人处境意味着某项技艺的发展境遇.瓷都的声誉源于景德镇拥有一整套完备的手工制瓷产销体系,而这种体系以技艺、道业、族系、地域为纽带,以此维护行业秩序.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具有工业文化生态的独特性、唯一性,其传统手工制瓷技艺靠师徒和家族以口传身授方式世代相传.景德镇的手工艺人所从事的制瓷工业具有特殊性和专门性,一般很难转行,有些工匠一生可能只从事一种制瓷工序,其劳动工种虽然单调,但是却因为专业性和景德镇地域性,所以,景德镇手工艺人尽管收入微薄,但是仍旧不得不从事一项制瓷工艺,或者从事其他工作.景德镇手工艺人或者工匠用其一生从事一种职业,景德镇才形成了世世代代继承陶瓷事业的现象.

然而需要关注的是,随着“景漂”艺术家和国内外相关美术类院校学生的加入,景德镇的市场面临冲击.消费者所购买的陶瓷商品不一定是景德镇的手工艺人生产制作的,而可能是出自艺术家或者学生之手.景德镇本地制瓷匠人面临来自他们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竞争上.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在景德镇消费者可以购买到低廉却略精美的茶具,而在景德镇之外的地方,却会抬高销售.其次,值得关注的是,景德镇的制瓷作坊.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在非遗中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两个特点,即技艺与作坊息息相关.景德镇作坊建筑主要指瓷业生产性建筑,即作坊——制作器物的场所.如:制坯房、窑房、窑炉等.制瓷作坊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古窑民俗博览区,旧称“古窑瓷厂”.景德镇古窑瓷厂成立于1980年,2011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景德镇明清古建筑极多,夏鼐先生曾说:“在景德镇附近保存有一百多处明代建筑……这在全国范围内是罕见的,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景德镇作坊除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还具有建筑美学价值.其历史追溯从宋代时期陶瓷生产逐渐脱离于农业生产,陶瓷生产地在乡村;元代,陶瓷生产成为了手工业部门;明清两个时期完整的陶瓷手工业体系形成,陶瓷作坊出现.坊的建筑风格极为鲜明,以院落结构为主极具徽派建筑之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私营作坊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一度被国营瓷厂合并.随着改革开放,景德镇的个体作坊逐渐复苏,21世纪十大瓷厂倒闭后,个体作坊又成为景德镇瓷业重要的生产源头.至今景德镇还有老厂、老鸦滩手工制瓷产业集群社区.老厂区现在主营圆器、琢器,从练泥到包装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老鸦滩则主要做瓷板画,和老厂一样也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自给自足式的产业结构.除了两大主要制瓷产业区之外,景德镇还出现了作坊群.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群有罗家坞;以小企业为主的作坊群有湖田;以工作室为代表的作坊群集中在雕塑瓷厂等.

除了这些,还有现代陶艺的作坊——三宝国际陶艺村.景德镇的三宝国际陶艺村是由一片老式农宅改造的现代陶瓷作坊的典型代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景德镇的柴窑日益稀少,几近消失,而三宝陶艺村将柴窑烧造融入其中.三宝柴窑最初创建于2000年,从小型柴窑到馒头窑、龙窑,再到阶梯窑,一直烧到今天.

当然,诸如三宝村和雕塑瓷厂等无非是作坊群的“后起之秀”,景德镇物质文化为代表的作坊的保护,还应该主要以古窑址作坊保护为主,现代作坊创新开发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历史文化与商业的区分,且利于作坊这一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自觉

景德镇作坊系统的陶瓷文化生态区,其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发展自然离不开景德镇本土工匠的血缘传承意识和本土文化自豪感.陶瓷,作为手工艺艺术的杰作,如果想让其永久存在,要先保护传承人,保护制瓷技艺.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在与之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活”起来,保护其自身的演化链.

如何引导大众参与到保护景德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培养景德镇人的本土意识,让民众以陶瓷为荣,且传统制瓷技艺的工匠不可继续沿袭单一的师徒制度,应该大方传播制瓷技艺,使大众对陶瓷文化“知其一又知其二”.如此,景德镇的制瓷技艺还有作坊营造技艺,便也不会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技艺便不易消亡.

现在景德镇的陶瓷,有一部分由家庭也就是个体户生产.个体户便是“家”的商业性代名词.“家”“家族”在东方文化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如今手工艺品的生产就是景德镇家庭经济来源的一部分.只有对各个部分都加以重视,整体陶瓷生产产业才能完好发展,景德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除此之外,也要注重景德镇整体陶瓷生态系统的把握,即创新陶瓷技术的基础上不忘古瓷工艺,推陈出新但又保留传统,形成自身特有的“陶瓷文化”,维护景德镇的文化生态系统.

文化生态的保护并不是唯一途径和模式,但却是如今行之有效的模式.早在1999年,国家通过对景德镇作坊的采访,获得了口头与视频文献资料并制成了音像,一定程度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抢救和保留了大量的民间陶瓷手工艺及其制陶过程.这种抢救保留了景德镇制瓷技艺的活态文化,给我们以“整体保护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的启发.借此激发民间的活态性、发挥文化的功能性和顺应市场的整体性的思路,将景德镇文化景观分为历史性的、传承性的和创新性的,针对三种不同的文化景观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措施.这种分门别类地进行针对性保护的方法,进一步细化了保护景德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并对文化生态学视阈下保护景德镇文化遗产有进一步启发.

除了宏观的保护措施外,微观地针对工匠、制瓷技艺、作坊,保护也分门别类进行了三项陶瓷文化的保护.工匠和技艺本是一体,但是又应区别对待.针对陶瓷工匠,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人间国宝”制度,完善、省、市、县四级的景德镇民间瓷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完善传承人名录,一方面可以进行濒危技艺的保护,另一方面可增强传承人的自豪感.当然,由于陶瓷制作技艺的特殊性,有些技艺并不具备经济价值.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对陶瓷制作技艺传承人的经济支持和补贴,使其免去物质生活的后顾之忧,全心全意投入非遗技艺的制作和传播中.

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保护好“传承人”这一源头远远不够,还需注重传承环节.原有的“师徒制”已然无法满足陶瓷技艺的发展和大规模生产等问题,但是师徒制是必须存在的.因此,可以创新“师徒制”制度,改变以往的一个师傅只带与自己有血缘关系或者亲属关系、只带1/2个徒弟的现状,鼓励老师傅借鉴当下人才选拔制度等,设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优中选优;同时,注重分批次性招募徒弟,以此循环往复增加陶瓷制瓷技艺传承人的数量.当然,院校也有责任承担传承技艺的教育,学生除了学习基础制陶瓷技艺之外,学校也应经常邀请非遗传承人以作为客座教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非遗技艺的专业指导,提升景德镇制瓷非遗文化在广大年轻学子中的影响力,继而培养出坚定的后备军.

保护好传承人,就是保护好了陶瓷制作技艺.二者的平衡,方能维持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整体平衡.除此之外,陶瓷作坊文化的保护又至关重要,景德镇陶瓷的制作需要专门的场所,作坊是承载制作的重要场所.尽管现有的作坊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大规模生产的需求,但是我们可以保护古作坊,发展新作坊.即保护、修复具有历史年代感的作坊的基础上,可在其中进行陶瓷生产为主、陶瓷展示为辅的相关活动.除此之外,顺应市场和时代趋势,更新作坊建筑结构和规模,除了满足陶瓷生产的基础上,现代作坊也可承载陶瓷讲堂、销售为一体的运营模式,借鉴以往作坊前院销售后院制作的模式,增加陶瓷讲堂这一文化交流模式,拉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从而利于培养每一个来景德镇的人的“文化自觉”意识.

三、结语

目前,学者对于陶瓷的研究开始由装饰审美、工艺造型转向了地理环境、生态美学.研究角度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现实发展情况而转变的.景德镇整体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的平衡,将利于景德镇制瓷技艺、工匠、作坊三者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衡和融合.

在景德镇整体陶瓷文化的发展同时,应该注重整体产业链的发展.“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和“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窑瓷厂等作坊属于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景德镇匠人生产的大大小小的陶瓷,本身便属于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工艺层面还是作坊层面,无不承载着景德镇人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因此,保护各个环节,便是保护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系统.文化生态学的新角度也将开启景德镇陶瓷文化非遗保护的新纪元.

王清丽: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教授

马莉: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

此文结束语,本文是关于景德镇陶瓷和视阈和生态学方面的景德镇陶瓷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景德镇陶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文化嫁接视阈下的中华武术
摘 要为了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传承和传播,检验中华武术是否顺应当今社会环境的各类疑问,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中国优良传统文化视阈解释中华武术所蕴涵的文化精华,并提出中华武术的传播应.

议旧瓷厂改造在景德镇陶瓷文化特色旅游中的应用
张一帆景德镇十大瓷厂曾经是景德镇的支柱产业,贡献了“瓷都”财政的半壁江山,而上个世纪末,由于改制和历史原因,车间停工、工人下岗,曾经喧闹的厂房冷寂下来…&hell.

论景漂现象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推动作用
摘 要本文从“景漂”的现状及必然性为切入口,从经济、文化、艺术、学术上全面阐述“景漂”现象对景德镇陶瓷文化产生的推动作用,呈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关键词景漂.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