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电大论文>材料浏览

师范大学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与世纪之交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下的国学认知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董恩林教授访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师范大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9

世纪之交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下的国学认知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董恩林教授访,本文是关于师范大学相关硕士论文范文与董恩林和华中师范大学和民族文化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师范大学论文参考文献:

师范大学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期刊中国文化论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摘 要:随着新世纪“国学热”的兴起,社会各界对“国学”广泛热议,但多数人都对“国学”的概念、体系,并不明确.面对当前的文化认同危机,“国学”的价值也遭到了质疑.如何学好国学?如何看待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国学”面临的挑战?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历史文献学研究所所长董恩林教授针对上述问题接受了访谈,为大家答疑解惑.

关键词:国学;文化认同;和谐

中图分类号:K20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6)11-0003-05

董恩林,1956 年生,湖北阳新县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组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国学、经学、儒学、历史文献学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先后参加过《汉语大字典》、《二十五史全译》、《儒藏》等国家级社科项目研究,目前正主持教育部古籍整理规划重大项目“《皇清经解》点校整理”,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荆楚全书》子课题.已先后在《哲学研究》、《历史研究》、《文献》、《文史》、《史学理论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 余篇,在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唐代老学研究》、《广成集辑校》、《文献论理与考实》、《兴国州志校注》、《中国传统文献学概论》等著述与古籍校注多种.

张充(以下简称“张”):董教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访谈.您是历史文献研究领域的专家,在传统国学中的经学、儒学及道家道教研究方面颇具成就.在“国学”热议的当下,很多人对于“国学”、“经学”、“儒学”三者的概念及关系并不明确,您能否在此解释一下?

董恩林(以下简称“董”):“国学”是与“西学”对应的一个名词、概念,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的“中学”同义,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与思想体系”的统称、简称、代称,包含的是一系列传统文化学科,如经学、小学、子学、史学、文学、算学、历学、医学、律学等等,正如“西学”包含西方政治学、哲学、心理学、逻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一系列学科一样.严格说来,它不是一个现代学科概念、科学概念,而是一种历史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现在一般人都受西方学术思想体系的影响,想当然就把“国学”当作现代学科概念、西方科学概念来理解,这是一个误区.“国学”意涵的纠缠不清,原因就在于此.

“国学”概念是历史性的,中国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这里的“国学”就是国立学校,即《礼记·学记》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中的“国有学”.但这个“国”特指首都所在城邦,并非现代意义的“国家”,“国学”即首都所设学校,王国所设学校.自秦汉至明清,国学都指国立大学,又称国子学、国子监.在此阶段国立学校讲授的内容都为经、史之学,也就是近现代指称中华传统学术的“国学”.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学”始于近代章太炎,梁启超等前辈.晚清民国之交的中国,内外交困,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列强以贸易开路,用炮舰进逼,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割让或租借国土,西方宗教与文化随之全面涌入.中国政府则在经历战争以来一系列丧权辱国的灾难后,步步后退,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从政府教育体制、学校教材与学科体系,到民间就学趋向、社会文化风尚,都弃“旧学”、“中学”而转向“西学”.

面对这种形势,当时的贤达有识之士如梁启超、章太炎、邓实、黄节等,积极奔走,成立国学讲习会,创办国粹学报,提倡“国学”、宣传国粹.梁启超在其1902-1904年陆续发表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开始是使用“本国学问”、“本国学术思想”来指称中国传统文化,而于1904 年发表的第八章(最后一章)《近世之学术》则明确将“本国学问”、“本国学术思想”简化为“国学”.用章太炎的话说就是“中国独有之学”,刘师培后来谓之“中国固有之学术”.这就是近现代“国学”一词的来源,它不可能是指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外的东西.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国学,至少应该包括经学、小学、子学、史学、文学等五科.可以说,经学是主干,小学是经学的文字工具,子学是经学的分科演绎,史学是经学的社会实证,文学则是经学的形象铺张.

其中,经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也就是“国学”的核心部分.经学不仅是一个知识系统,更是一个价值系统,她所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和理想追求.经学的主体是六经,即《周易》、《诗经》、《尚书》、《仪礼》、《乐经》、《春秋》等六部经典文献,其中,《乐经》早已失传,只剩五经.就中国学术文化即“国学”而言,经学是源头,小学是源流的渠道,史学、子学、文学是源头下面的河流.五经构成了中华民族完整的思想与价值体系,确立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与价值标准,可以说是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位一体的管理、运行、发展、制约、*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的高度概括,是中国的人类学、社会学、*学、政治学、经济学的集合体,囊括了人从出生到死亡各个方面的知识体系与道德*准则等,是人生之学的系统工程.但经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流派,一是对六经的训诂、阐释系统,后人谓之“汉学”;一是对六经思想内涵与理论的提炼、整合与演绎系统,后人谓之“宋学”.当下,人们则习惯把后一个系统称之为“儒学”,实际上这是不太准确的.

“儒学”是“儒家学说”的简称,在中国古代可以说是“经学”的另一称谓.六经是中华民族的学术体系,随着西周王朝的崩溃,出现了春秋战国时代,“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出现并渐成燎原之势,诸子百家蜂拥而出.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是对经学的哲学思考,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都以六经为依据,都广泛地引用六经;二是都以如何治国修身为中心,政治目的较为明显.但诸子百家中,除“儒家”之外,都只是就五经某一非主体思想加以推衍发展而至极端的一派之说,各极其偏,甚至走向其反面.如道家将六经中“无为”、谦退思想倍加演绎,乃至最后发展成消极遁世的道教;又如墨家将六经中克俭、禁暴、爱人思想发挥到极点而成兼爱、非攻、节用的极端主张,终至无人能传承而中断;名家则将六经中的“正名”思想、循名责实思想发挥到极致,便铸成了“白马非马”的诡辩论.唯有以孔子与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在解释六经和发挥演绎中,严格传承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周公以来代代相传的中华民族主体思想脉络,始终坚持六经核心价值观与精神,故能始终成为历代王朝的意识形态,并在千百年的传承中被中国老百姓普遍接受.因此,在民国以前,“经学”与“儒学”是完全对等的两个概念,可以互换互用.

张:很多学者认为,如果按照现有学术分类标准,“国学”的学科体系并不明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董:首先,我要强调的是:“国学”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学术体系,我们不应该把它看做是一个学科;其次,在我看来,国学体系非常明确完整,即经学、小学、史学、子学、文学.中国很早就有了学术与学科分类,孔子以四科教学生: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就是明证.这既可以从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与课程设置中得到验证,也可以从中国古代文献与学术分类中找到踪迹.三代王官教育的课程体系由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门课艺及《诗》、《书》、《礼》、《乐》构成,一直延续到汉魏.到隋唐开创科举考试,增设了《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以及时务策、方略策、书法等为各科兼通课程.此外,课外自修课程有《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等.算学专业要学习《孙子算经》、《五曹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周髀算经》、《五经算》、《缀术》、《缉古算经》、《数术记遗》、《三等数》等.另外,太医署、太仆寺、司天台等还有专门学校培养医学、占卜、天文方面的专业人才.宋代增加了史科课程,宋以前各史,包括新旧《唐书》、《旧五代史》都列为学校学习课程,并增加了画学等专科.明代国学里设置的课程有:四书五经、政府的律令、御制大诰、《性理大全》等.清代学校沿袭明制,有国学、太学等,设有五经、四书、性理、习字等科.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课程就是四书五经、三史三传、语言文学,以及子学中的算术、天文、医学、法学等知识,宋元明清则更加重视四书五经中的义理研习,专为此设立性理方面的课程.经学为主,史科为辅,天文、地理、算术、医学等则另立专科.归纳起来,这些都不外乎经学、小学、子学、史学与文学等.

再从古代图书分类看,在刘向、刘歆父子分别撰成《别录》、《七略》之前,已经有了初步的学术分类与文献分类.刘歆最后撰成《七略》,将皇家图书分为六大类,每大类下又分为若干小类,可谓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图书分类法,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学科分类.章学诚说得更明白:“古人著录,不徒为甲乙部次计.……盖部次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氏之学,使之绳贯珠联,无少缺逸,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即类求书”,就是按照图书类别去寻找所要读的书,“因书究学”,就是郑樵所说“观其书可以知其学之源流”,即从图书类别中去追溯学术源流、学科体系.这表明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就是学术和学科的分类.中国学术的分类思想发展到魏晋时期,产生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四部分类法.

综合中国古代教育课程体系与文献学术分类,我们可以看出:经学在历代都是最核心的学科,始终处于各科的首要、统帅地位.经学在中华民族学术思想体系中,也是最先形成的.作为经学的附庸,小学,也就是现在所谓语言文字学,则是历代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史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与西方学术分类唯一一门相同的学科,是中国传统学术中仅次于经学的学科,也属历代各级学校学生必修科目.子学内容包含了现代学科的政治学、管理学、哲学、逻辑学、*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天文学、法学、宗教学、数学、农学、道教、佛教等等,以及技艺等许多方面,具有相当宽广的扩展性,古代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教育即寓实用技艺的教育.集部所收诗文,其编纂形式是选集、全集,故称为集部;但从其学术性质来讲,属于文学范围,而文学一科在中国古代也是早就形成了共识的,在孔子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就有“文学”一科.当然,这个“文学”概念与现代“文学”概念差别甚大.

张:最近几年学界在争取国学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一级学科没有成功的情况下,提出了用“中国古典学”这个概念来代替“国学”概念的设想,您对此有何感想?

董:我以为其愿望是好的,其结果是可忧的.其一,正如刚才我们谈到的,目前相当一批从事国学研究的学者将“国学”视为学科、为之争取一级学科的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国学”指的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所形成的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它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群学科,自古就有了经学、子学、史学、文学、小学、算学、律学、乐学、历学、地理学、医药学等成熟的学科名称.试问:有着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中华学术思想体系怎么可能用一个现代一级学科来囊括?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学科体系中的“一级学科”已降格在“学科门类”之下的格局中,将“国学”设为历史学、文学、哲学,任一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都会严重扭曲“国学”的性质、局限其范围,从而不可能达到传承、弘扬中华传统学术的目的.而为了适应当代国家教育与科研系统学科分类的需要、为了在现行国家教育与科研体系中为“国学”谋得一席之地,而将“国学”缩小为一个一级学科,无异于“削足适履”和“饮鸩止渴”.1921年北京大学通过研究所组织大纲提案,规划成立研究所,分国学、外国文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四门.个人以为这是最为有识的分科,说明“国学”应该在国家教育和科学研究体系中占有一个独立的门类,唯其如此,才能保证“国学”在现代学术体系中不被挤压,这才是我们学界应该致力的目标与方向.如果要以一级学科为目标的话,则应争取将“国学”下面的经学、儒学、子学等学科设为一级学科,这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才有利于“国学”的弘扬与发展.

其二,西方古典学研究的是主体已经变换或中断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是一个疏离了西方现实的“学术体系”,与西方现实的制度、生活联系并不紧密.而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实际上是一个没有中断的体系,在中国当代的每一个角落里,传统学术思想文化都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它的潜在作用,中国民众有意无意间都在践履着传统国学思想、传承着国学知识,只不过“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即使是国学理论体系,也没有完全被取消,诸如历史文献整理、考据与义理研究、古史与古典文学的研究等也还存在.一言以蔽之,传统国学一直“活”在中国当代社会,与中国当代社会的距离不足以用“古典”来衡量.如果我们今天用“古典学”来替代“国学”概念,就等于把中华文化当作死去的文化,重新回到胡适“国故学”研究的老路上去.也就必然会人为地拉大“国学”与当代民众的距离,从而严重削弱“国学”固有的意义与影响.

其三,从学理上讲,一个新学科的成立要有一个相当长的积累的历史过程,指称中国古代国立学校的“国学”概念在中国已存在几千年,特指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体系的“国学”概念也已流行一个多世纪,现在尚且仍不能被人们接受.如果再提出一个新的“中国古典学”概念用以代替“国学”概念,将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将更加授人以柄,更不可能被接受.

总起来看,目前对“国学”概念的认识,存在三大误区:一是误以为一国之学、国家之学,从而混同于当代中国学术体系;二是误以为国故之学,即国学研究的学科,从而混同于当代中国的古代学术研究;三是误以为学科之学,从而混同于当代中国其他学科.

张:新世纪以来,“国学”一词成了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话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兴趣.您能跟大家聊聊如何学习国学吗?

董:首先,不要抱着功利目的去对待国学,期望国学能够马上解决社会上、生活中、心灵上的具体问题.一开口就问:国学对我是否有用有利?是否能救国强国?就如梁惠王问孟子一样,这是一个大误区.国学指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体系、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财富、学术遗产,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户口簿、传家宝,将之传承于子孙万代,是我们的基本任务.如上所述,近三十年,我国领导人出访各国,无不大讲特讲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伟大贡献,其用意就在证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存在,这是无用之大用,这正是国学救国强国的功能所在,与经济发展、军力强大的强国功能是一致的.至于其具体用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国学丰富多样,客观存在,其各种学科、各种知识体系,既有其基础性,也有其针对性;既有其现代性,也有其历史性;有治本之学,也有治标之方;或可慢慢见效,或无眼前之用,莫求立即“显灵”,不可一概而论.

其次,不要采取快餐式学习方式,期望一个早晨便把国学真精神、正能量学到手.这不仅因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国学学科齐全,穷毕生精力都难以遍读其书、精通其学;还因为国学最具人文精神、实践意义,“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体系”,必须与个人情况、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深切体会,方能领悟个中三昧.故扎扎实实地一本一本地阅读国学经典,联系实际,加强观察与思考,切实践履,最为重要.孔子说“学而时习之”,就是强调读书要及时付诸实践.

其三,且慢提倡所谓国学创新,先深入阅读和理解国学经典才是正道.路要从“走”起步,不要一开始便想“跨越”、“飞跃”式地“跑”.语言文字的演变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曲折迂回,距离原典时代愈近,其理解应该愈加准确,故经典阅读,首先必须老老实实接受先贤们的解释,即接受历代经学家的注疏;在此基础上,再来通过系统比较和深入钻研了解其内在含义的准确性、针对性,仅就原典字面意义来“望文生义”地“碎片化”地解读,十有不可能“符合原书”.

其四,要注意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正如杜维明先生所说:在“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中,精华和糟粕有时是纠缠不清的,在某个时代认为的糟粕可能在另外一个时代变成了精华,在某个时代的精华在另一个时代变成了糟粕.”对和错、精华与糟粕,都是相对的,真正的糟粕自然会被历史所淘汰,如女子守节、缠足等陋习如今谁还会去复辟它?真正的精华也是不可能被人为地抛弃的,如五四运动以来,孔子被多少人所批判、诅咒,如今依然为绝大多数国人所尊重、崇拜.同时,也要反对过分美化、迷信传统国学的态度,把她看作完美无缺的学术系统,不加分析、不加甄择地崇信.总之,对国学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全面接受和深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取精用宏,吸取其优秀内涵,摒弃其不适于现代的部分.

其五,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国学,即要与其他文化形态相对照,要融合其他文化的精华,特别是当代西方文化的精华.学习国学不是为了拒斥外来文化,而是为了更好地接受和消解外来文化的精华.

张:最后,您能否谈一谈,国学在面对民族文化认同危机的当下具有什么样的时代价值?

董: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会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如金钱至上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急功近利思想等.这些问题不仅遍及民间,也主导着官场与商场,导致了社会道德沦丧、家庭*崩溃、官场奢侈腐败等等令人忧虑的社会诟病.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使文化传播突破了传统的领土疆域,形成全球意识和全球文化.这种全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要与原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激烈的碰撞.在这种碰撞中,人们会模糊、放弃或自觉不自觉地修正、扬弃自己原有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社会认同.社会意识形态、道德*价值观等可谓是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特别是个人私德、社会公德、*规范、品性修养严重失范.人们说起西方的东西来,津津乐道,如数家珍,而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则茫然无知或不屑一顾.甚至是很多知名学者包括一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也往往“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但是,“文化”是世界各民族的“根”,愈是全球化、一体化,世界各民族的保根性、文化认同感就应该愈加强烈.正如上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因为文化在社会演进中是最稳定、最深沉的,特别是文化中的宗教部分,而文明灭亡的原因永远都是文化‘自杀’而不是外敌‘谋杀’.否则,世界各民族就会堕入‘文化自杀’的陷井,从而失去其自我”.新加坡资政先生甚至预言:“华人失去儒家性格的那一天,也就是我们沦为又一个第三世界社会的那一天”.提倡与学习国学,就是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面吸收和融合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保存和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所累积的学术文化精华.一方面保有中华民族的明和精神家园,一方面将之贡献于世界文化,丰富和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新文化、对于中国教育系统加强人文素质与传统文化教育是十分有意义的.

[责任编校:赵立庆]

此文总结,这是关于董恩林和华中师范大学和民族文化方面的师范大学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师范大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少数民族文学和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
殷晓彤摘要我国虽然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人口大国,但汉族人口占据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这种压制性的人口比例,很容易使得一些少数民族缺乏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令少数民族的文学无法引起人们的重视 但是.

西方人眼中的三峡以《20世纪之交的三峡宜昌》为中心
摘要战争之后,大量西方人来到三峡宜昌地区,他们撰写的游记和考察报告,为我们还原19、20世纪之交三峡地区的自然风景、经济状况、人文景观提供了珍贵史料 西方人眼中的三峡,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都是负面的.

上世纪80年代流行文化大盘点
港台歌曲·追星上世纪80 年代初,中国大陆流行乐坛可谓群星璀璨、金曲如潮李谷一的乡恋、朱逢博的白兰鸽、王洁实与谢莉斯的校园晨曲、朱明瑛的大海啊故乡、苏小明的军港之夜…&he.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