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技师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汉代毕业论文怎么写 和从汉画像石看汉代礼仪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汉代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01

从汉画像石看汉代礼仪,本文是汉代方面论文范本与汉画像石和礼仪有关论文范本.

汉代论文参考文献:

汉代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礼仪论文3000字关于礼仪的论文大学生礼仪论文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论文

最近,有一部电视剧很红火——《大军师司马懿》,里面反映了很多汉代的风俗习惯,其中表现最多的应该是礼仪.

礼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汉人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的制定可以上溯到周代,西周时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礼治时代.在我国古籍中有许多礼仪著论如《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礼仪是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当然礼仪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礼仪习俗随时代和地域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今日的抱拳鞠躬礼或许就是从汉代礼仪中演化来的礼节.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几千年来它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被誉为礼仪之邦.

下面,我们可以从汉画像石中准确地再现这些礼仪.

拥彗

在汉画像石中,站在庭院门阙前的,除了门吏、小史和武士之外,还有手持扫帚的人.他不仅是打扫卫生者,更重要的又是礼仪的代表者,古代称为拥彗.拥彗即抱持扫帚.古代迎候尊贵的客人,常拥彗以示敬意.《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司马贞索隐:“谓为之扫地,以衣袂拥帚而却行,恐尘埃之及长者,所以为敬也.”

图1为江苏睢宁画像石.全石高1.12米,画面分三层,上面二层皆刻龙纹,此为第三层.两个门吏,一位执盾者,一为拥彗者,他们在双阙间巡视.有趣的是,在人物与门阙之间不成比例,那位执盾者半身隐在阙后,两者几乎同高,不知是显示守卫的力量,还是衬托在两阙之间的拥彗.

图2是山东沂南画像,拥彗者端庄从容,身微躬而目正视,仪态如礼.人物造型丰满,写实的技巧已相当熟练.将扫地的扫帚倒立,帚头向后,与人相呼应,确有仪仗的意味.

图3是河南南阳画像,拥彗者心不在焉,无视于迎接什么贵客,竟抄手打起瞌睡了.这种失礼的行为估计并非墓主的原意,而是雕刻者所为.从人物造型看,夸张变形,很像是一幅漫画.

图4是河南方城县杨集乡余庄出土的画像石——《胡奴门》.所谓胡奴门当是胡人因为战争和其他原因沦为奴隶的守门人.他的形象蓬发髯须,深目高鼻,下额上翘,特别是在左面颊上有一个圆形的印记,那是当时的统治者对奴隶所施的黥刺.据《汉书·刑法志》:“墨者使守门.”可见这位“胡奴门”是不得已而为之.他右手拥彗,左手执钺,一人兼了两人的职务.

两汉时期“拥彗”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礼仪规范.《史记·高祖本记》:“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令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后高祖朝,太公拥彗,迎门却行.高祖大警,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于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史记·集解》李奇曰:“为恭也,如今卒持帚者也.”可见画像石画面中所表现的“拥彗”是两汉时期人们在社交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仪,“奈何以我乱天下法”就是有力的书证.综合分析全国各地所刻画的拥彗人物形象,皆言“双手”“拱手”拥彗,观察石刻画面,顺理成章的应是右手握扫帚柄,左手抱在右手之上形成抱拳之式.究其拥彗人物“躬立”之角度皆在15—30度之间.

跪拜礼

其实,古人的跪拜礼节早就被《周礼》所记载并规定下来.仅从这点来看,它的成型或完备最迟也是西周时期的事.《周礼·春官·大祝》说:“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九拜”里面,以稽首、顿首、空首为正拜,是跪拜礼节内的最基本类型.《周礼》要求人们辨识“九拜”,最要紧的就是掌握这三拜,而后六拜则是由前三拜衍化出来的.

这里先来看看什么叫稽首.东汉郑玄《周礼注》说:“稽首,拜头至地也.”林尹《周礼今注今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进一步解释说,稽首就是“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亦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前”.

唐人贾公彦《周礼正义》认为,稽首是臣子对君王表示最虔诚最恭顺的大礼,因此要求跪拜于此时,头触地的时间要长久.

春秋之际,诸侯争雄,尊卑不分,无视周天子威仪,使整个社会礼数乱了套.而大约也就是从这时起,稽首便已不再限于在君臣之礼上使用了.

春秋以降,“稽首”除了用于臣拜君之礼外,也用在子拜父,郊祀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宗庙拜祖(亦称拜容)、拜庙,学生拜师,臣下迎领圣旨的拜诏,到城隍庙求家人病愈的拜愿,对死去亲人的拜墓等古人视为最隆重的大礼中.

“顿首”,郑玄注为“拜头叩地也”.林尹注释说:“与稽首略同,惟头急遽叩于地而触其额.”这就是讲,头触地后很快抬起,即今所谓叩响头.贾公彦《周礼正义》还说: “顿首,平敌自相拜之拜”:就是说,顿首在周代属平辈之间的礼节.以后下对上的敬礼也用顿首.其使用场合包括官僚之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候、拜望、拜别、拜谒等.

至于“空首”,郑玄注说“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林尹注释说:“男子之常拜,屈膝跪地,拱手于胸前与心平,俯头至手也.”它与“稽首”“顿首”的最大不同就是头不挨地.而相对于大礼的“稽首”来说只可谓半礼.因此,它成为古代男子表示相互尊重的常礼之一.

在古代,妇人也行“空首”即拜手礼,亦称“手拜”,但与男子稍有不同.在男子,如前所述,其拜手是跪姿,两手拱合,俯头至手心平而不至地,在女子虽也是取跪姿,却是两手先到地,然后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

不过,手拜并非妇人的正礼,其正礼乃“肃拜”.所谓肃拜,西晋杜预注《左传·成公十六年》“敢肃使者”句时又进一步指出:“肃,手至地,若今擅(揖).”所以妇人行礼被称作“端肃”.《礼记·少仪》还有妇人须以肃拜为正的专节规定,大意讲的是,妇人遇到喜事、好事,即使是遇到有国君赏赐,须答谢时,也都仅行低头这种肃拜礼.至于遇到凶事,如丈夫的祖母(即祖姑)乃至丈夫或长子逝世,在办丧事时,也只以肃拜来回应别人的哀悼与慰问.从周代起,有了较为严格的男女尊卑之别:即跪拜礼这种重大礼节仅属于男子交往使用,女子只能行肃拜这种最轻礼节.不过,也有一个例外,就是女子大婚时可行跪拜礼.

到了武则天做了武周皇帝后,她将女子的肃拜姿势改为正身直立,两手放于胸前,微俯首,微动手,微屈膝,时称“女人拜”.唐宋时,女子行此礼还常口道“万福”,故又称“万福礼”,此礼一直沿用到清代.

那么,男子遇到丧事时该行何种礼节呢?这在《周礼》与《仪礼》中说得也很清楚,即为振动、吉拜及凶拜三种.所谓“振动”,凌廷堪《礼经释例》说是先拜而后踊,踊是指跳起脚来哭的动作.这样来看,振动礼不仅要跪拜、顿首,而且还要跳脚击手,捶胸顿足,哭天抢地,浑身战栗不已,以表达对死者的极度悲哀.因此,这是丧事中最重、最大的跪拜礼.

所谓“吉拜”,郑玄注说:“拜而后稽颡”,就是说先空首后顿首.就是指行丧礼时,先行拜礼以答谢前来吊唁的宾客,然后用稽颡礼来表达自己的悲哀——这样先人后己,是合乎顺序的.

关于“稽颡”,即屈膝下拜,以额触地一一顿首,这是居丧期间答拜宾客时的专用礼.《仪礼·士丧礼》说:“吊者致命,主人哭拜,稽颡成踊.”即此.不过在后来,又在请罪、投降时使用该礼,以表示极端惶恐.

所谓“凶拜”,郑玄注说: “稽颡而后拜,谓三年服者.”这是先顿首后空首,是斩衰和齐衰三年(如子女为父母、妇人为丈夫、长子,以及父为长子服丧三年)时的丧拜礼.

至于“奇拜”,一般来讲,大约是先屈一膝,然后空首拜,即汉代称的“雅拜”,为一次拜.褒拜则为再拜(反复两次拜)以上的礼节.此二礼都不是独立的拜礼.如《仪礼·乡饮酒礼》中所言“再拜”,就属“顿首”的褒拜;《礼记·曲礼下》中的“再拜”,则系“稽首”的褒拜.它们分指两次“顿首”、两次“稽首”.须要说明的是,“顿首”与“空首”都可以有奇拜,但“稽首”却没有奇拜,只有再拜.因此,奇拜、褒拜同稽首、顿首、空首以及振动、吉拜、凶拜的关系其实是“纬”与“经”的关系.

拱手礼

“作揖”即拱手礼,是古代社会交际中较为常见的礼节行为,至今仍在沿用.《说文解字》释“揖”为:“攘也.从手咠声.一曰手箸胸曰揖”,“攘”即推,由此“揖”的意思也就是双手抱拳前举.《康熙字典》中又有:“按攘同让,增韵,逊也”,也就是说“揖礼”表达的是人际交往中一种比较谦逊的态度,因而也有“揖让”的说法:“揖让雍容.犹胜于世之强霸.”(《醉茶志怪·鼠怪》)一般说来,作揖时双手抱拳是有规定的.即右手握成拳头,左手五指伸开成手掌状,包住或者盖住右手,这样的作揖手势才是“吉拜”.相反的话,如果右手成掌、左手握拳,则为凶拜,这种作揖方式一般只用于吊丧之中.这种区别的源起也是一种诚意的表现,因为大多数人右手为主手,在攻击他人的时候主要使用右手,作揖时左手在外,而将用于攻击的右手放在里面(《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大全集》),这与握手时通常使用右手的道理是一样,是一种友好的表示与真诚的传达.

由于跪拜和拱手在汉画像石中大多一起出现,我们选择下面的一些典型的汉画像石,列举如下:

图5是江苏省邳州庞口村出土,中间一层为《周公辅成王》,之上两层为尊者和拜见者.稽首是臣子对君王表示最虔诚最恭顺的大礼,因此这个拜见的形式应为“稽首”.

图6是河南唐河郁平大尹墓出土的跪拜与作揖图.最左边,跪者应为主人;左二前跪者应是“空首”,是男子常拜之礼;上之跪者额头着地,为“稽颡”,即凶拜,可能与丧事有关;右边为拱手者.

图7是江苏铜山县洪楼祠堂后壁,此图之画面是一座很大的庄园.从画面中可以看出其中有“顿首”“拱手”,表现的是迎宾待客.除了这些,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情节,在主宾的背后都有侍者持便面扇凉.

图8是河南洛阳汉墓出土的画像砖——《拱手揖拜图》.

图9是河南唐河郁平大尹墓出土的《执笏互拜图》,两人戴冠着袍,面面相视.

图10是河南唐河郁平大尹墓出土的《击鼓拜谒图》.“寺门击鼓”,拥彗执礼,一群人正在拜见一位官员,有的是拱手礼,有的是顿首.

图11是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拜谒图》.嘉祥武氏家族有不少为官,此图可能表现出对墓主的拜谒,车马成行,画面非常隆重.其中就有顿首和拱手.

在汉画像石中,关于礼节的画面比比皆是,在这里,我们只选择少数的画面,以作说明.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虽然很多细枝末节的仪礼和规范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慢慢淘汰,但是其中所关涉到的传说故事和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却不应该被渐渐遗忘.结合各地汉代画像石礼仪的资料,联系文献记载,确能清楚地说明汉代的礼仪模式已形成了我国古代礼仪的独特的民族风格.要研究我国礼仪,弘扬古代民族文化,就离不开对古代礼仪的探索.而作为我国礼仪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反映汉代社会之具体形象的绘画雕刻史料,是我们应该研究的课题.

汇总:此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汉画像石和礼仪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汉代本科毕业论文汉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对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的舞蹈形象解读
【摘要】汉代画像石以及画像砖中的舞蹈形象,体现了汉代厚葬的习俗以及生活的奢靡之风,但是同时这些舞蹈形象,为研究当时的经济、文化带来了宝贵的资料,也对现代舞蹈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画.

蜕世和飞升:汉画像石中的民间宗教信仰
杨赫 杨孝军摘要本文通过考察汉代画像中“祠主受祭图”和“升仙图”,来探讨宗教思想的形成与变化过程,同时从“蜕世”到“.

汉代一缕生活场景记一类珍稀汉镜
汉代铜镜装饰艺术是当时科技水平、社会风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综合体现 汉代铜镜种类繁多、纹饰精美、铭文丰富,折射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纹饰同时也反映了汉代人对富贵、亲情、爱情、长寿及美.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