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材料浏览

关于威尼斯商人毕业论文范文 和贝尔蒙特:《威尼斯商人》里的爱情天堂方面论文怎么撰写

主题:威尼斯商人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4

贝尔蒙特:《威尼斯商人》里的爱情天堂,该文是威尼斯商人毕业论文范文跟贝尔蒙特和爱情天堂和《威尼斯商人》类专升本论文范文.

威尼斯商人论文参考文献:

威尼斯商人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里的参考文献怎么标注爱情论文麦田里的守望者论文关于爱情的论文

傅光明

丹麦著名文学史家勃兰兑斯说:“《威尼斯商人》的重要价值,在于莎士比亚把原来表现不甚明显的性格特征赋予了应有的深度和严肃性,在于此剧结尾时在月光如水的夜色中那令人陶醉的优美歌曲.”

比起发生在威尼斯剑拔弩张的剧情,在贝尔蒙特发生的一切,都是那么轻松、甜美,富于田园情调,尤其一开场,“皎月银光的夜晚,微风轻吻着树梢,不发出一点声音”,洛伦佐和杰西卡这对情人,坐在波西亚家的花坛里,他俩的那段以月亮和爱情为主题的对话,全然是一首洋溢着古典抒情浪漫、令人心醉神迷的爱情诗.

自然,在《威尼斯商人》中,除了夏洛克这个“悲剧”角色,最光彩照人的人物是波西亚.其实,整部戏围绕着三条主线展开:“一磅肉的故事”,“选匣子的故事”,“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的友谊”,三者相辅相成,相生相衬,互为表里,互为交织,缺一不可.我们不妨这样假设一下:假如没有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神圣的友谊”,便不会发生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一磅肉的故事”,夏洛克是这个故事里的主角;同时,也不会发生巴萨尼奥和波西亚的“选匣子的故事”,波西亚是爱情故事的主角.友谊和爱情,也都是《圣经》母题.但在这里,“神圣的友谊”成为美好爱情的基础,爱情藉“上帝的仁慈”又成为友谊的救星.

如果说莎士比亚要通过安东尼奥来塑造一个理想道德的基督徒楷模,显得内劲不足,但他却让波西亚具有并焕发出了文艺复兴时期最富于理想意味的女性风采,她聪颖智慧,机智锐敏,风趣幽默,善于交际.从她对待前来贝尔蒙特选匣的求婚者来看,她还很懂得世故人情.重要的是,同样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一凭上帝安排”的波西亚,比起安东尼奥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了无趣味,满身都弥漫着鲜活的灵气.尽管她深知按《圣经》所说,“讥笑人”是一种“罪过”,她还是禁不住对不喜欢的人与事,既会表面敷衍搪塞得让人心里有苦说不出,更会在背后不动声色、尖酸刻薄地“讥笑”挖苦.

波西亚的这一特性首先在第二、三幕的“选匣子的故事”中得到充分显露.她让尼莉莎说出求婚者的名字,然后逐一点评:那不勒斯亲王在她眼里“就是一头小马驹,除了他的马,不会说别的;还特别强调亲自钉马掌,是他的看家本领.我猜他妈妈多半跟一个铁匠偷过情”.她讽刺“一脸苦相”的帕拉丁伯爵,恐怕要变成爱哭的哲学家;她挖苦法国贵族勒庞“画眉鸟一叫,他马上跳舞;他会跟自己的影子比剑”.她讥笑着装古怪的英格兰青年男爵的“行为举止来自世界各地”.她的刀子嘴绝不轻易放过求婚者的毛病.

然而,在那个时代,像波西亚这样卓越的女性,心里渴望“躁动的青春就像一只野兔,它会跳过跛脚老人用良好格言编织的罗网”.但“一个活生生的女儿的意愿”,却要被父亲的一纸遗书限制住对婚姻的自由选择.因此,“选匣”定终身,成为喜剧戏份里唯一令人紧张的地方,观众和波西亚一样担心选错匣子嫁错郎.不过,熟知莎士比亚喜剧写法的观众和读者大可不必为此担心.正如巴萨尼奥在开始选匣以前波西亚对他说:“我的画像锁在其中一个匣子里;假如您真心爱我,就一定能把我找出来.”

匣分金、银、铅,三次选匣也是按其成色顺序进行.三个匣子上各有一句题词,先由第一个前来选匣的摩洛哥亲王,一下说出:“第一个是金匣子,上面的题词是:‘选我者,得众人之所得.’第二个是银匣子,上面的允诺是:‘选我者,尽得其所应得.’第三个铅匣子,上面的警告也像铅的颜色一样生硬:‘选我者,须倾其所有做赌注.’”

多佛·威尔逊指出,莎士比亚运用“选匣”这一古老的喜剧性手法,使之成为剧情的关键性支点.莎士比亚要表现的是,“选匣”代表着三个选匣者三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地位、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同时也不无讽刺地反向象征着由于他们望文生义,本来就该或只配得到那样的命运.比如,摩洛哥亲王自认为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灵,决不能在徒有其表的垃圾废物面前屈尊受辱;我不会拿任何东西为铅冒险”.他又自觉身价远比银子值钱,便选择了金匣,结果打开一看,得到的却是在眼窝里藏着一张纸卷的骷髅,上面是一首诗,开头几句警言赫然写的是:“闪光的不一定都是黄金,/要时常把此言牢记在心./多少凡夫俗子不惜生命,/只为看到我外表的光鲜./镀金的坟墓里爬满蛀虫.”

对此,时至今日,我们又有多少人真正认识到了呢?

阿拉贡亲王刚开始选匣,一上来就先将“低贱粗劣的铅匣”排除在外,而只在金、银之间权衡得失.他认定“徒有银色装饰”的银匣是其“所赢得”,打开后,却得来一幅傻瓜的画像和一张字卷,上面写着:“有的人终身只与幻象亲吻,/那便只能得到幻象的祝福./的确,/世人果然真有傻瓜,/像这银匣,徒有银色装饰./无论你娶谁为妻带上卧床,/你也一辈子都是傻瓜脑壳.”

通过不无调侃又灵巧睿智地描绘选匣,天才的莎士比亚让求婚者的言辞及每个匣子里所藏警示性的格言诗篇,都具有深邃、丰富的意蕴.比如,选匣前的阿拉贡亲王嘴里念念有词:“但愿那些个荣耀的地位,高贵的等级,显赫的官阶,都不是靠营私舞弊的欺骗得来;但愿那些得到清白荣誉的人,都是应得之人!”这何尝不是莎士比亚通过阿拉贡亲王之口,在表达对时政、时弊、世人、世事的讥笑呢?

如前所说,选匣过程中的紧张,发生在巴萨尼奥选匣的那一瞬间.莎士比亚先是通过波西亚的独白,将一个“腼腆少女”动情的内心揭示出来,以便让随情而发生的一切自然而合理.比如,她绝不会用乐声和歌手去引导摩洛哥亲王、阿拉贡亲王选匣,可她唯恐巴萨尼奥一旦失手,自己将抱憾终身.“你在那里奋战,我在这里观望;/内心的惊恐却要超过你万分”,这两句就将波西亚一颗躁动的青春少女之心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

在歌声的引导下,巴萨尼奥深切领悟到:“但凡事物都可能表里不一,因而世人总被事物的表面装饰所欺骗.在法律上,有什么贪污腐败的案情,不能经过一番纯熟老道、动听煽情的言辞,将罪恶遮掩?而在宗教上,又有什么本该下地狱的罪过,不能得到某些一脸严肃的牧师的祝福、支持,并从《圣经》中引经据典,用华丽的装饰把丑行隐藏?……换言之,装饰就是虚假的真实,这个狡诈的时代,专门用它来骗聪明人.正因为此,你这炫目耀眼的黄金,麦达斯的坚硬食物,我偏不要你;银子,你这苍白的,人皆用之、流通世间的贱奴,我也不要你;可是你,这朴实无华的铅,毫不起眼,并令人心生退缩,而你的质朴却比雄辩的口才更能打动我,我就选了你吧.”

或许莎士比亚要在此处故意留出一个悬疑:假如没有导向性的歌词,在波西亚眼里气质高贵的巴萨尼奥,会自甘选择“朴实无华”、“毫不起眼”的铅匣吗?当然,这很好解释,看似必须遵循父亲遗嘱、无权自由选择婚姻的波西亚,完全可以凭智慧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当选择铅匣的巴萨尼奥打开匣子,如愿得到了波西亚美若天仙的画像,一张纸卷上写着:“你若对结果称心如意,/那就接受命运的祝福,/回转身,向你的情人,/以爱的一吻缔结婚约.”然后,波西亚向巴萨尼奥表示以身相许,把自己以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献给丈夫,并赠送一枚戒指,让巴萨尼奥发誓:“要是哪一天您让它离身,丢失,或转送别人,那便预示着您爱情的终结,而我必将因此对您严加谴责.”

莎士比亚在此,为发生在第四幕庭审之后,救了安东尼奥一命的“波西亚法官”向巴萨尼奥索要戒指作纪念,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第五幕中的“戒指事件”,巧妙地设下了伏笔.当巴萨尼奥选中匣子,波西亚表示愿以身相许时,莎士比亚故意卖关子,让她过分自谦地表白:“我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女子,既缺乏教养,又毫无经验.幸亏她还不算老,可以学习上进;更幸运的是,她没有笨到难以施教;而最最幸运的,是她愿把那颗温柔的心奉献给您,由您来引导;您就是她的主人、她的总督、她的君王.”因此,当安东尼奥在法庭上见到那个“博学多才的法官”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把“他”同新娶的这位“没有读过书”、“既缺乏教养,又毫无经验”的新娘联系起来.

莎士比亚的艺术构思真是灵妙:当波西亚打算女扮男装,准备离开贝尔蒙特前往威尼斯,去救助身陷绝境的安东尼奥,她说的那一段独白,可视为故意要制造一起“戒指事件”的导火索.这时,波西亚已深知新婚的丈夫曾是一个浪荡绅士,她对此不仅并未感到惊奇,还在庆幸自己得到一个回头浪子做丈夫的同时,准备去救助帮丈夫赢得自己的安东尼奥.因此,当得救的安东尼奥向她真诚致谢时,她亦十分真诚地表示:“对于一个人,能随心所愿便是他最好的酬劳.而对于我,救了您,正是随我心愿;按我自己的算法,我已从中得到最好的酬劳.我从未想过贪图什么酬劳.”但此刻,安东尼奥尚无法领悟她的言外之意.他一直蒙在鼓里,直到第五幕结尾处,才从贝拉里奥写给波西亚的来信中得知事实真相.

对于波西亚则不然,似乎一切都在她的意料和掌控之中.比如,她说,等穿上男装以后,“我会以一种青春期男孩儿尖嗓破声时的嗓音说话;把走路时轻盈的两个小碎步,变成男人的一大步;我会像一个爱吹牛的小伙子,聊起打架格斗来津津乐道,还会精心编一些谎言,比如一共有多少位尊贵小姐如何爱我,全被我一口回绝,最后她们都因相思成病抑郁而亡.——我实在无能为力呀!可我深感懊悔,尽管如此,我的初衷并非是要害她们丢了命.诸如此类不成熟的幼稚谎言,我随口就能编出二十个,谁听了,都会一口咬定,我走出校门也就一年多.这些出口成谎的无赖玩的那些拙劣把戏,我脑子里不下一千种,这回都要拿出来用”.这绝妙地说明,波西亚对男人有怎样的花花肠子,又有怎样的虚假伎俩,心知肚明,洞若观火.甚至可以这样讲,当她把戒指赠给巴萨尼奥,说完:“我奉上这枚戒指,要是哪一天您让它离身,丢失,或转送别人,那便预示着您爱情的终结.”巴萨尼奥当即信誓旦旦地表示,“当这枚戒指一旦离开这根手指,那便意味着生命已离我而去.”此时,她心里已经觉得,只要略施小计,让这枚戒指离开丈夫的手指并非绝无可能.因此,她才要故意一试,导演了一出离奇的“戒指事件”,令巴萨尼奥和格拉西安诺这两个大男人难堪到无地自容,同时,这可以让她和尼莉莎抓住丈夫的把柄,将主动权攥在手里,确保婚姻生活不出意外.在那样一个时代,这该是多么机智灵慧的新女性!

在此之前,杰西卡曾对情人洛伦佐说:“要是巴萨尼奥阁下能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娶到这样的夫人,那真是天赐良缘,可谓天作之合,他在人间便享受到了天堂的快乐;假如他不能规规矩矩地过日子,便不配享有这个福气,而且,显而易见,他永远上不了天堂.”这既是在评价巴萨尼奥,希望他珍惜到手的幸福,同时更是在敲打洛伦佐一定要“踏踏实实”、“规规矩矩”地过日子.此处自然暗含这样一层意思,即巴萨尼奥娶波西亚之前的“日子”,应算不上踏实、规矩.这也是波西亚的担忧,在从威尼斯会贝尔蒙特的路上,她“每到一处,都要双膝跪地,祈祷新婚幸福”.无论波西亚、尼莉莎、杰西卡,剧中的三位女性都渴望得到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莎士比亚从两个层面塑造波西亚,首先,通过庭审断案“一磅肉”,让她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身着男装、真的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法官波西亚”.这样的法官也非来得突兀,当波西亚送别巴萨尼奥,不知接下来将演出怎么一曲好戏的洛伦佐赞美波西亚:“新婚之际便能忍受与丈夫离别,这足以证明,您对那神圣的友谊,具有一种善解人意的高贵情怀.然而,当您知道这一情怀给了谁,被您救助之人是怎样一位真正的绅士,是我的主人、您的丈夫多么要好的一位朋友,我相信,这一善举带给您的骄傲,是您平常任何普通的慷慨之举所达不到的.”若非有如此的“高贵情怀”,也就不会有那个最初让夏洛克误以为是“丹尼尔再世”的“法官”.当“他”却对夏洛克一字一句、却掷地有声地说:“这契约清楚地写明,你可以割‘一磅肉’,却只字未提你可以取一滴血.”“你准备割肉吧.一滴血也不能流,只能割分量精准的一磅肉,重了不行,轻了也不行;假如你割下来的肉,比精准的一磅,不管多了,还是少了,或者分量的轻重只在毛发之间,不仅如此,只要天平出现一丝一厘的偏差,你也死定了,而且,还要罚没你的全部财产.”夏洛克的悲剧下场从这一时刻来临,剧情也由此急转直下.

其次,通过波西亚精心策划、自编自导的“戒指事件”得到如其所料的圆满解决,我们发现,这位实际上等于把自己主动嫁给巴萨尼奥的新娘,是一位对未来的婚姻生活胸中有数、亦对丈夫驾驭有术的女性.这在“戒指事件”达到的时候,表现得最为酣畅、戏谑.在这场戏中,波西亚和尼莉莎像演双簧一样,把两个失去戒指的新婚丈夫弄得百口莫辩、尴尬异常.当波西亚说:“我对天发誓,见到这枚戒指之前,我绝不上你的床!”尼莉莎马上跟一句:“不见到我的戒指,我也不上你的床.”当尼莉莎说:“好在我心里很清楚,那个拿了戒指的书记员脸上一辈子也不长胡子.”波西亚又马上紧跟:“我敢拿生命打赌,一定是哪个女人把这戒指拿走了.”当波西亚貌似挑衅地说出:“要是把我独自一人留在家里,以我此时完好的贞洁名誉起誓,我一定与那博士同床共眠.”尼莉莎也立即响应:“我也跟他的书记员睡:因此你要当心,务必守着我,千万别离开.”在此,莎士比亚一方面在剧情中合情合理地刻意让两个新娘用女人的“性语”去刺激丈夫,另一方面,是为了挑逗和激发观众的“性”情、情绪.

当“戒指事件”真相大白以后,男人又以调情的语调开始回击.比如,恍然大悟的格拉西安诺难以置信地问尼莉莎说:“你就是那个给我戴绿帽子的书记员?”尼莉莎调皮地回答:“是的,不过那书记员永远也干不了给你戴绿帽子的事儿,除非他真能长成一个男人.”仿佛从梦中醒来的巴萨尼奥,则温情脉脉地对波西亚说:“亲爱的博士,今晚您跟我睡,——我不在家的时候,您也可以跟我妻子睡.”

最后,全剧在格拉西安诺带有戏谑狂欢曲意味的诗中结束:“还有两个小时就要天光大亮,/咱立刻上床,还是明晚再说?/白天来了,我也盼早降夜幕,/好跟博士的书记员鱼水交欢./知足,这辈子再没啥可担忧,/千万别把尼莉莎的金箍看丢.”格拉西安诺担心的是,在以后的日子里,自己千万别让尼莉莎给自己戴上男人最怕的绿帽子.

从落幕回望全剧,剧中凡带或浓或重口味的粗俗“性语”或较为含蓄的“性双关语”,差不多都出自格拉西安诺之口.他几乎张嘴就是性,他的性思维、性联想无比发达、丰富.莎士比亚就是要以此让他变得有趣,比如,他在和萨拉里奥一起等候洛伦佐来接杰西卡私奔时,也能不经意地随口说出不无爱情哲理的话:“追求时的那股兴奋,比追到手享受的时候大多了,世间万物莫不如此.一艘挂满旗帜的船驶离港湾,在被的风搂着抱着的时候,多么像一个风流倜傥的浮华少年!等它回港,船帆褴褛,海浪把船身毁损得斑驳支离,的风把它侵蚀得瘦骨嶙峋、破烂不堪、穷困潦倒,这个时候,又多么像一个失魂落魄的纨绔子弟.”

毋庸讳言,莎士比亚的所有戏都跟“性”有缘,无论莎士比亚本人是否颇好此道,它的确可以增添剧中浓郁的戏谑成分,同时满足那个时代观众的胃口.事实也的确如此,剧中除了格拉西安诺,还有一位小丑式人物兰斯利特,他先是夏洛克的仆人,后转去侍候巴萨尼奥.在他身上折射出莎士比亚式喜剧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每一部莎剧,几乎总有至少一个小丑.设计这样的角色,不外是为了给喜剧增添多一点的戏谑调料,把观众的兴致胃口吊起来.世俗的男人,会有谁不喜欢性呢?

有趣的是,兰斯利特这个人名就非常讲究.在以“第一对开本”为底本的“皇家版”里,此人名为Lancelet(兰斯利特),意思是“小矛”(Little lance),转义指男人的;而“牛津版”、“新剑桥版”、“贝七版”等其他多数版本,都作Launcelot(兰斯洛特),与亚瑟王(King Arthur)故事中著名十二圆桌骑士的第一勇士Sir Lancelot(兰斯洛特爵士)同名.这当然是别有用心的,因为在亚瑟王的故事中,兰斯洛特与亚瑟王的妻子通奸.不管用哪个名字,莎士比亚想要说的是,剧中的这个“小丑”,像与亚瑟王妻子通奸的兰斯洛特一样,用自己的“小矛”同一个黑人女邻居通奸.正如洛伦佐讽刺他的:“这件事我要是向社会交代起来,总比你把黑人的肚子搞大更有话说;兰斯利特,那个摩尔人怀了你的孩子.”

兰斯利特的姓氏Gobbo(高波),在意大利语中是驼背(hunchback)的意思.也许,莎士比亚想暗示兰斯利特的父亲老高波,除了眼睛瞎,还是个驼背.这一点在剧中没有说明.不过,从今天的艺术角度来看,有理由把第二幕第二场老高波和兰斯利特父子对话一场搞笑的戏,视为一处败笔.尽管此处的盲父认不出儿子,明显是莎士比亚对《旧约·创世纪》第二十七章雅各骗取盲父以撒祝福的戏仿,但从整个剧情来看显得多余.正因为此吧,现代的演出,包括好莱坞电影版的《威尼斯商人》,都将这场大戏删除了.

然而,从文本的角度,莎士比亚或许又有他的深刻用意,因为在第一幕第三场,夏洛克讲述“雅各发家”时提到:“我说的可是我们圣祖亚伯拉罕后裔的那个雅各——给他舅舅拉班牧羊,多亏他有位聪明的母亲为他精打细算,才使他成为第三代继承人.”但上帝在《创世纪》第二十五章第二十三节显示的是,“耶和华对她(雅各的母亲)说:‘两国在你腹内,两族要从你身上出来,这族必强于那族,将来大的要服侍小的’”.这一圣迹表明,雅各成为以色列第三代族长,并非如夏洛克所言,是靠母亲的“精打细算”,而是上帝在以扫和雅各两兄弟尚在母腹之中的时候,就已经遴选了雅各.莎士比亚会是有意用老高波这一滑稽的盲父形象,作为对夏洛克所讲“雅各发家”的一个回应吗?他是要以此将夏洛克犹太教的神圣外衣剥掉,揭穿他名为“精打细算”靠利息赚钱,实则嗜钱如命、高利盘剥吗?不过,尽管剧中没交代高波父子的宗教身份,但从夏洛克严守犹太教来看,他肯接受兰斯利特当他的仆人,说明兰斯利特不是一个基督徒.那这是莎士比亚故意模糊吗?这里的对《圣经》不无消解意味的戏仿,是以基督徒戏仿的方式来颠覆夏洛克,还是也同时以戏仿的方式颠覆基督徒呢?这又是一把双刃剑吗?

无论第四幕的悲和第五幕的皆大欢喜,是否会使观众在心理感觉上产生巨大落差,莎士比亚是要用诗意的美好爱情,为他初衷要写成喜剧的这部戏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撇开第五幕中的戏谑成分,第五幕的这样两段蕴含诗意哲理的两段话,堪称《威尼斯商人》的主题,同时也是《圣经》母题的点睛之笔.

当洛伦佐和杰西卡一起坐在花坛仰望皎月听着音乐时,洛伦佐说:“月光在这花坛上睡得多么甜美!就坐在这儿聆听,好让乐音悄悄爬进我们的耳朵.悦耳和谐的音乐,最适宜在轻柔的静谧和夜色中弹奏.……天空中那么密匝匝的镶嵌着金光耀眼的圣餐盘.看呀,哪怕一个最微小天体的运转,都像一位天使在歌唱,又有无数围绕它、闪烁着永恒光芒的小天使,发出此起彼伏的合唱;原来在我们不朽的灵魂里,也有像这样的和谐乐音,但当这具泥土做成的躯壳,把灵魂封进肉体凡胎以后,便再也听不到这样的天籁之声了.”

这是藉天使的歌唱,呼唤尘世间的美好灵魂!

波西亚到家之前,远远望见了家里的烛光.她禁不止发出这样的感慨:“那小小的蜡烛,将光线照射得这样远!一件善事之于卑微、邪恶的尘世,也正如这烛光在闪耀.”

这里寄托着莎士比亚的理想:只要人间有彰显“上帝的仁慈”的“善事”,“卑微、邪恶的尘世”就有希望!

此文总结: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贝尔蒙特和爱情天堂和《威尼斯商人》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威尼斯商人本科毕业论文威尼斯商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以二三里新闻为例谈移动客户端:《新文化报》转型升级新尝试
刘 博(吉林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61)摘 要新时期以来,由于传播技术的发展促使传播方式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移动客户端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主要方式,所以传统报媒想通过移动客.

李鸿章的最后时光:《辛丑条约》不愿签全名
备受诟病的“卖国外交家”大清国本没有“外交”的概念,所有的外事统统归于“洋务” 洋务运动的首领李鸿章,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大清国.

《儒林外史》里的美食
儒林外史我有读过,但读得极其草草,隐约记得只有几处吃食描写,尤其马二先生的穷措大之吃 因为马二先生游西湖时身上没什么银两,吴敬梓将其举止描绘得非常生动望着湖边几个酒店,挂着透肥的羊肉,柜台上盘子里盛着.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