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材料浏览

战争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和英雄离战争有多远观《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主题:战争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9

英雄离战争有多远观《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本文是关于战争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英雄和战争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战争论文参考文献:

战争论文参考文献 信息化战争论文宪法离我们有多远论文我的教师观论文科学观论文

文 霍源江

执微火而行幽径,四下静寂无声,一个人翻山越岭,心潮澎湃.这就是比利· 林恩站在达拉斯橄榄球比赛中场休息时的切身体会吧.那么多荣耀与掌声,萦绕在眼前的却是置身于战场时的尖峰时刻、噩梦惊魂.

影片《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中, 导演李安的风格依然明显锐利可见,在婉约细腻中见人性、见社会.表面上这是一个名叫比利· 林恩的美国青年军人参加伊拉克战争,因为被捕捉到一个冒死拼杀、救援战友的镜头而“加冕”,成为全民膜拜的英雄.而和他所在的B 班也因此被邀请全国巡游,接受民众敬仰,获得了在一场盛大的橄榄球中场休息的间隙与明星碧昂斯等人同台露面的机会,接受镁光灯和艳羡声.影片截取的时间长度很短,然而用回忆和想象来丰富故事长度和空间,用一个个精致的细节来勾勒出浑圆的全貌,借此,影片传达出对战争的反思,人与人的疏离,还有小人物的无奈.

对战争的反思

自“二战”后,世界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局面形成,美国主导或者参与的战争屡见不鲜,越南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距离我们较近的伊拉克战争发生在20 世纪90 年代,我们仍记得当时新闻上直播战争场面,滚动播出的世界各地对此战的看法——大多是声.我们常常耳闻目睹的是来自新闻短片的截取,来自一个粗略的抽象数字,比如有多少人员伤亡,耗费了多少金钱,从没有看到一个具体的人,不管是美军的,还是另一方的,投递给我们一个有质感的信息.李安以小见大,找到一位代言人,他既有伊拉克实战经历,又真切地置身于美国民众中间,比利·林恩的视角无疑是个体的、鲜活的、真实的.他无法理解,为什么在记者见面会上,那些记者投之以赞许和敬佩,政府奖赏给他和B 班战友们名誉和荣耀,因为在他看来,这充斥着讽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人生中最痛苦、最黑暗的一天,因为他亲爱的班长中身亡,而他进行的殊死搏斗与其说是为了什么荣誉,不如说是求生本能、情势所迫,或者说出于抢救班长的情义.记者期许获得士兵们对于国家荣誉感的体认,捕捉消失已久的英雄主义,追问他执行任务时或者与敌方零距离血战拼杀时的体验.生死一线,哪有那么多柔情要酝酿,“我只是我不觉得这种事应该很骄傲,但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战争是残酷的,这话是老生常谈,然而虚拟与真实难辨,太多的电影、游戏让战争、杀戮和死亡成为观赏的景观,无关痛痒起来.当我们在游戏里,或者在VR 的虚拟体验中,射杀一个人,不会有同情和痛楚,感受到的反而是轻松和宣泄,最近的英剧《黑镜》第三季有一集讲,士兵们植入一种软件系统,便听不到敌人的嘶喊声,看不清他们的真面目,目的是蒙蔽自我同情心,排除情感因素的干扰,以顺利地完成射杀任务,高效而冷血.所以,橄榄球员们问他:杀人时用什么,打在敌人身上什么声音,体验如何等等.在大众看来, B 班的士兵纯属战争武器,冷血残酷,俨然是高性能的炮.

电影用平行手法或者说是用意识流来展现林恩的思绪,一个提问、一个日常细节,触发他追忆起战争中的生活场面,即便周身光艳绮丽,目光灼然火辣,可是伴随着林恩的视角,我们看到他眼中的战争,远离了宣泄刺激,黯淡了虚拟娱乐,与人们的好奇比起来,他们的生活要惨烈得多、危险得多.战争之于泡在五光十色中的现代人来说,就跟游戏机里杀死一个人的区别没多大,只不过更加刺激,弹打在人身上喷出的血雾像盛开的花朵,制作出一个小小的视觉奇观.但那些战争中的普通人民,特别是孩子们,在19 岁的林恩看来,显得渺小而无助,黑洞洞的口顶着他们,是培养了一个仇恨的种子,还是消灭了一个隐患?真相与虚假难辨,错杀和复仇的界限无法触摸.

若说讽刺,李安不仅一层层抹去英雄形象上的脂粉,也没有放过这一切的推波助澜者——腰缠万贯的资本家诺曼、向林恩敬献祝福的民众、急于印证答案的记者,等等,沉默抑或喧嚣,全都难辞其咎.林恩说,“我其实什么都不知道,我已经习惯了告诉人们他们想听到的东西”,他就像个木偶,敷衍着完成一次次合唱.战争的堂皇与英雄的高大,一点点崩解.

人与人的疏离

视角的选择绝非简单,它涉及一个人的立场、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可信度.明面上,林恩年轻、稚嫩、上过战场、救过战友,与死神碰过杯,是位英雄;私底下,他出身寒微,国家大义和集体荣誉在一定程度上倒不如切身利益来得直接.战争的模样在每个个体那里,映照出不同的影子.李安作为导演的立场和视角隐藏起来,也没有去谴责和赞同的强硬痕迹,林恩到底是返回战场还是留在美国,并没有予以孰是孰非的判断.他展现战争的复杂,想说的,其实是人的复杂.

“ 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向B班致敬的大众,认为他们展现了国家荣耀,只知道上阵杀敌,满脑热血,毫无怯意;暴富的石油大亨,把他们当做待解救对象;在时尚青年眼中,战争就是士兵们百无聊赖,在避弹坑里搞同性恋;在舞台上跳舞的汉子称呼比利为“傻大兵”,以为他们无知无觉,不解风情;坚持要和他们打架的工人,不过把他们看成一群披着军装的痞子;精明算计的商人资本家,准备以每人十万美元的投资拍摄他们的电影,然而又担忧上映后赔本,英雄的光环被遗忘消费殆尽;还有热情的拉拉队队长菲姗和林恩一见钟情,然而当比利抛出自己的想法,打算留在美国告别战场时,被严重鄙视,“跑掉?你们不是还要返回战场?你是授勋的英雄!”如果说别人的质问和利用是蚊蝇呐呐,轻风过境,那么菲姗的话则让林恩大失所望.人们用惯性思维中的战争作为取景器,看到了战争带来的刺激、冷酷、极端理性化和贴在士兵身上的英雄标签,商人利用民众对英雄和民族自豪感的依恋,按图索骥,唯独没有人,也不会有人和林恩感同身受.似一阵风,像一片云,众说纷纭,讲着他们想到的比喻修辞,来缝缀关于战争、英雄的臆测.

理解的别种表达是不妄加猜测,当以己度人借着自由权利的名义横行,讨论常常扭曲为诋毁.生我者父母,但知我者未必是.林恩的父母支持儿子上战场,但是姐姐一直在反对,强烈要求他趁回国的空档留下来,以治疗战争精神后遗症的名义留下来,可是,林恩不再属于这个光怪陆离、热闹灿烂的地方,他深刻地感觉到,自我的漂泊与疏离.当大家准备吃饭时,他脑子里浮现出深入伊拉克居民家庭的记忆,用19 岁的眼睛去强行记录他们的恐惧、反抗、困惑;还有他站在舞台上,傻傻地立在劲歌热舞的包围中,一簇簇炫目流光摇曳而过,令他想到在战场上班长带领他们冲向敌人,一阵阵炮火在身边炸开,嗡嗡声、晃动感持续不断,他们更多的是面对着死神的虎视眈眈,这真有些梦幻,今朝英雄归来,昨日刀口舔血,烟花如炮火,浮生一梦间.嘹亮的国歌声响起,赛场上的人们欢唱国歌,点燃爱国主义,可他想到和一见钟情的拉拉队队长床上,鸳鸯戏水.林恩深知命运的玄虚,成为镜头下的英雄,偶然乎?必然乎?他想要的,谁能与归?这是一个共性的命题.

即便这部电影,不是以战争为叙事背景,可比利· 林恩的问题仍有意义.他面对的,谁又能逃避?班长曾用印度宗教的因果观念为他启蒙:“做事不一定要为了信仰,为了国家,要找到一个超越自身的浩大信仰.”至于信仰是什么,电影没有提供,人们素爱调侃李安喜欢用“每个人都有一把青冥剑”“每个人都有一座断背山”等句子,这次仍有相似的句子,林恩感叹实际上是民众在主宰一切,他们对战争有各自的理解.李安放大了个体的丰富,越是丰富,理解起来也就越困难,于是疏离,于是遥远.放下,包括担忧,如果注定击中你,那一早就开了.这是林恩在另一个层面上的超越.

小人物的无奈

比利为何参战?影片给了一定介绍:比利的姐姐被豪车撞了,容貌受损,男朋友当即分手,气得比利砸了他的车.父亲为比利交了罚金 ,条件是他必须参战.比利参战,一是为了鲁莽买单,二是出于父命.班长问他为什么参战,他先是回答为了国家,又说仇恨敌人,相继被否定,才说出实情.比利的家庭普通、寒微,他参战的动机里当然有为国效力的成分,不过个人利益的成分也确然存在.他们同样会为了每个人十万美元的片酬动心,打起自己的小算盘,为自己买点什么;餐厅员工抱怨薪水少,而参军福利很不错,“不然还能怎么样?”这就是他们打算参军的动机.在赛场上欢呼的人们哪里会想到这些英雄的背后,不过是一样的悲欢,剥离英雄光环的他们,同样是为生计奔忙的小人物.

林恩,不过是个年轻气盛、走投无路、自卑敏感的青年人.如果没有当初的那个偶然的镜头,他很大程度上,就要被归类到不为人知的普通士兵中了.看到拉拉队队长,心扉洞开,可是他即便拒绝回到战场,又能如何呢?结婚生子,在车子、房子和工作的围剿下周旋,等待疾病和衰老的降临,用日渐消瘦的身躯,去反刍英雄的光辉.现实和回忆的恍惚切换,似乎照见了一生的常态.比利的可贵之处,恰在于人物的真实,他用反英雄、反崇高的行为补偿了英雄形象的模糊.像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在意识流和神话平行结构的叙事策略中,在古今对照下,一瞥当代人的委顿、生的苍白,与不得不顶上去的坚强.或者说,来自生命惯性的柔韧,一再驱动着生命的延续.

关于选择,萨特的著名说法是,一边告诉母亲他要上战场,一边告诉军队他要留下来照顾母亲,然后跑到隐蔽处自己学习、学习、再学习,这当然是个略带幽默的例子.比利选择了战场,可是自由吗?在他之上,是国家意志,是民众舆论;在他自身,则是一个平凡的家庭,糟糕的薪水;在另一边,炮火与死亡的气息比利属于哪里呢?李安有段广为人知的话,用来描述自我的边缘情结,恰是这种“不属于”,若拈花弹指,试问,谁又有周密无遗的归属感呢?姐姐一再希望他能留下来,拉拉队队长爱上他英雄的标签,他必须选择自己的命运,不是为了扮演英雄,“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个士兵,我属于那里”.说起小人物,总是联想到无奈、凄惨,影片到了这里插曲声高亢有力,预示了林恩的蜕变,去积极选择,面对深渊一样的自由.

不得不说的是,这次电影使用了据说领先20 年的制作技术,4k、3D、120 帧,画面细致到能看到人物脸上的痘痘、汗毛,随着镜头能望到比利一家居住的院子.与人拼杀时,画面之清晰,可以看到对方的口顶在你的胸前.李安说,他年逾花甲,要一步走好几步,想多尝试一些新东西.形式是有意味的内容,身临其境般的效果设置为观众增添了感受战争的可怕、人物的恓惶,更好追随林恩的内在第一视角.但国内能放映的影院,屈指可数.我要说,即便抛却这些,也很精彩.《色· 戒》说,杀一个人有多难,林恩说,他有丰富的无奈.

英雄,应该是作为个人意义上的英雄.他,不单为战争所有.他,超越战争.

该文评论:此文为关于战争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英雄和战争相关战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李安导演电影风格的延续和变革以《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为例
摘要李安作为华语导演在好莱坞走的最远的一位,不仅将东西方文化进行融合,拍摄的影片也囊括不同的题材,不断的颠覆自己 而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经上映,就引来诸多关注与评论 本文将根据这部新的电影和.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用技术刺激观众的想象
摘 要2016 年,李安携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回到观众的视野,这部以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士兵为主角的片子却一反传统英雄片的模式,对美国文化做了很大的挑战,且影片上映之时又恰逢美国总统大选之年,因此有人.

论表演中人饰三角的角色性格化处理观《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
【摘 要】表演艺术的任务就是塑造具有鲜明性格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因此演员创造的核心课题就是性格化 一场演出,一位演员塑造一个成功的角色已属不易 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打破常规,一场演出、三位演员,塑造九个.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