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材料浏览

龋齿相关论文如何写 和木糖醇对口腔龋齿的预防作用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龋齿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4

木糖醇对口腔龋齿的预防作用,本文是龋齿相关论文如何写和口腔龋齿和木糖醇和预防作用研究有关论文如何写.

龋齿论文参考文献:

龋齿论文参考文献 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现代口腔医学杂志口腔医学论文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龋齿俗称蛀牙或虫牙,无论乳牙还是恒牙,均可能发生.研究结果显示,变异练球菌为导致龋齿的主要原因之一.口腔中各种细菌维持彼此平衡,在摄入过多可发酵糖类的情况下,会打破原有菌落平衡,导致变异链球菌异常增值,形成牙菌斑,进一步导致龋齿的发生.初期龋齿症状较低,牙齿没有明显不适,但龋齿发生至牙本质,会对冷、热、酸、甜的食物产生酸痛感觉.进一步发展至牙髓后,在咀嚼食物时产生难以忍受的牙疼.随着龋齿的进一扩大,会导致牙冠块状崩溃.龋齿引发的牙疼会降低食欲或在进食时降低咀嚼强度,增加肠胃负担,进而出现营养不良.龋齿的发展可能导致牙髓炎、牙根尖脓肿等,引发面部肿胀,细菌感染.小儿乳牙龋齿会波及生长发育的恒牙,导致牙齿不齐、口臭等.

1 龋病病因

目前,龋病公认的致病病因为四联学说,包括细菌、时间、环境、宿主,其中细菌为一项重要环节[1].关于细菌致龋病的病因分析存在以下几种假说:特异性菌斑假说、非特异性菌斑假说和生态菌斑假说[2-4].

特异性菌斑假说认为口腔中仅少数菌为龋齿致病菌,主张针对部分菌进行控制来达到预防龋齿的目的,其异链球菌为主要致病菌.

非特异性菌斑假说认为菌斑群落为所有口腔细菌共同作用导致,例如变异链球菌能够产生乳酸,而韦荣氏菌又有能利用乳酸作为能量来源.蔗糖等代谢产酸的物质摄入、滥用口腔抑菌药物等容易打破原有口腔平衡,导致变异链球菌或乳酸杆菌等异常增殖,导致pH 降低.

2000 年以来,更多学者倾向于“生态菌斑假说”[4],将菌斑作为整体来对待,众多细菌在牙齿表面维持脱矿再矿化平衡,微环境失衡,导致倾向脱矿,进而导致龋齿发生.

无论经典的特异性菌斑假说、非特异菌斑假说,还是新型的生态菌斑假说,均认为致病菌是导致龋齿的主要致病因子,其中包括变异链球菌、血液链球菌、轻型链球菌、唾液链球菌、米勒链球菌、乳酸杆菌、防线菌等,以变异链球菌为主要致病因子.

早在1924 年,JK Clarke 已经从患者龋齿部位分离出变异链球菌,并提示变异链球菌的异常增值是龋齿发生的主要原因,而越来越多的证据也表明导致龋齿的致病菌主要为变异链球菌,所以临床上也常将变异链球菌作为龋齿的指示菌.

2 龋病机理

牙釉质在唾液的浸润下形成约1 μm 厚的薄膜.变异链球菌即使在无蔗糖时也能黏附在该膜上,但黏附的菌数很少.

在蔗糖、葡萄糖、果糖等可发酵糖存在时,变异链球菌会产生有机酸和菌斑[5].当糖类可利用程度较高时,变异链球菌乳酸脱氢酶被激活,并加速乳酸的产生.当可利用糖类较少的情景下,丙酮酸甲酸裂解酶被激活,会代谢产生低强度有机酸,如甲酸等.而牙釉质结构在pH 5.5 以下,就会发生脱矿化变得脆弱,当乳酸盐成为菌斑的主要成分时,脱矿化反应就会发生.

变异链球菌除产酸外,还具有细胞外糖基转移酶和果糖基转移酶,当蔗糖供应量较多时,催化产生胞外葡聚糖和果聚糖[6-7].当黏性膜基质形成后,葡聚糖或果聚糖占整体斑块重量的50% ~ 95%,不仅能够保留变异链球菌的代谢酸性物质,还能为变异链球菌提供可发酵糖来源.致使牙釉质长期处于pH 较低的环境下,结构进一步脱矿化,导致龋齿发生.

可发酵糖类是导致龋齿的主要原因之一,糖类的替换是预防龋齿的方向之一,目前已有的糖醇类有甘露醇、山梨醇、麦芽糖醇、木糖醇等,其中木糖醇有研究表明有明确预防龋齿的效果.

3 木糖醇的抑菌机制

木糖醇虽然可以被变异链球菌吸收,但无法利用,这一机理在1986 年被Assev S. 证实[8].

葡萄糖在菌体内的代谢途径,如图1 所示.

木糖醇在菌体内存在类似葡萄糖的代谢途径,代谢为木糖醇磷酸酯、木糖磷酸酯,但链球菌无法对木糖磷酸酯进一步利用,只能将木糖磷酸酯转化为木糖醇再次排出细胞外.同时,木糖醇磷酸酯的存在会抑制果糖磷酸酯酶的活性,导致果糖磷酸酯在体内积蓄无法利用.木糖醇的无用循环会浪费菌体内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而且抑制菌体对葡萄糖的代谢和利用,进而导致能量匮乏而亡.

对木糖醇对变异链球菌的抑制机理研究,受当时检测手段限制,使用薄层色谱法对细菌中间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检测误差较大,无法定量,机理研究推测成分较多.

4 体外模型试验

通过在体外模拟口腔环境,考察木糖醇对变异链球菌的抑菌效果.

Salli K. M. 使用一种牙齿模拟器,模拟口腔环境.使用不同浓度的木糖醇和蔗糖溶液培养变异链球菌,然后让培养液流动通过7 mm 直径的羟基磷灰石圆盘,对圆盘表面和培养液中链球菌的浓度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木糖醇用量增加和蔗糖用量减低,均会显著降低羟基磷灰石和培养液中的链球菌浓度.实验结果证实,木糖醇可以干扰变异链球菌在牙齿表面的吸附[9].Fathilah Abdul Razak 等人[10] 使用唾液涂布后的玻璃球作为载体,以变异链球菌、血液链球菌、轻型链球菌作悬浮液.其中加入不同甜味剂溶液或混悬液,蔗糖、木糖醇、Tropicana Slinm?(主要成分阿斯巴甜、山梨醇、玉米粉)、Pal Sweet?(主要成分阿斯巴甜、甜菊素、乳糖)、Equal Stevia?(主要成分甜菊素、赤藓糖醇、纤维素),配制浓度均为10%.3 h 孵化后,在载体表面,链球菌的菌斑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其中以蔗糖溶液孵化的样品增长最为明显.其他样品均有少量增加,但量较少.24 h 孵化后,观察载体表面,蔗糖组形成完整的生物膜,而木糖醇组则没有明显看到菌斑生成.

比较载体表面菌斑洗脱液的浊度,结果显示,木糖醇菌斑的链球菌量最少.蔗糖能够促进变异链球菌形成完整的菌斑,而木糖醇及其他甜味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菌斑的形成,倾向于形成多孔、易脱落的菌斑.

体外模型对少数变异链球菌做单独考察,忽视口腔中整体细菌生态平衡,研究木糖醇对口腔致龋齿菌的抑制,影响因素过于单一,仅能作为借鉴.

5 人体临床试验结果

木糖醇对链球菌的抑菌作用得到机理方面的证实,同时通过体外模型试验也显示出对变异链球菌有很大的抑菌效果.对人体的临床试验验证结果显示,木糖醇的摄入可以明显降低儿童及成人的口腔龋齿率.

Fabio Cocoo 等人证明,在1 年内,每天吃2.5 g的木糖醇口香糖,对比其他多元醇的摄入,可以将发生龋齿的概率降低23%.由此可见,木糖醇在预防龋齿上同其他糖醇相比有明显优势,但文中没有明确说明多元醇的类型,也没有蔗糖组作为对照[11].

K.K. Makinen 在1989—1993 年进行了长达4 年的临床试验,选择10 岁左右的儿童,分别咀嚼蔗糖口香糖、木糖醇口香糖、山梨醇∶木糖醇(2 ∶ 3)、山梨醇∶木糖醇(1 ∶ 4)、无任何甜味剂添加的口香糖,对比牙齿龋齿发生率.实验结果显示,木糖醇口香糖组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龋齿的发生[12].

6 扩展研究

木糖醇不仅可以降低龋齿发生率,而且可以降低母婴之间的传播概率.龋齿的发生和变异链球菌的增值有明确的关联性.母亲在哺乳期咀嚼木糖醇口香糖,可以明显降低婴幼儿口腔变异链球菌的比例,从而达到预防婴幼儿龋齿的效果.结果显示,木糖醇口香糖的应用,降低母婴变异链球菌的传播效果明显优于含氟牙膏和氯己定漱口水[13-14].

7 综述

龋齿的引发,以变异链球菌的异常增殖为起点.无论是四联学说,还是生态平衡学说,均支持这一结论.①体外模型研究,忽视了口腔整体细菌构成的生态平衡,仅做单因素考察.并且忽视不同人群口腔生态菌群差异.仅对不同糖类对变异链球菌增殖效果的评价,不涉及机理.②临床实验中,忽视刷牙及牙齿日常护理的影响,预防龋齿,正确的刷牙和健康的牙齿护理是必须,木糖醇口香糖的咀嚼仅作为辅助.虽然目前的研究文献报道有不足之处,但结合多方面的报道,对于木糖醇预防龋齿的效果是可以肯定的.木糖醇在变异链球菌体内不被利用,且参与无效循环,导致菌体能量匮乏,最终导致菌体死亡.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长期咀嚼木糖醇口香糖,无论对于儿童还是成人,均可以明显降低口腔龋齿发生率,并且能够预防变异链球菌的母婴传播.③体外实验能够明显得到木糖醇有抑制变异链球菌生产的效果,同蔗糖有明显区别.

木糖醇用于龋齿预防仍有不足之处,只能抑制变异链球菌生长而非灭杀,木糖醇移除后,变异链球菌仍能恢复活力.咀嚼口香糖是木糖醇在口腔停留时间最长的方式,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达到龋齿预防的效果.此外,对于龋齿的预防,正确的刷牙和良好的口腔护理,仍必不可少.

言而总之,此文为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口腔龋齿和木糖醇和预防作用研究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龋齿本科毕业论文龋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米索前列醇配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临床观察
周亚华重庆酉阳县中医院 重庆市 409899【摘 要】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配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临床价值 方法本次研究中,选取我院于2014 年5 月至2016 年5 月期间诊治的90 例自然分娩产妇为.

两种口腔护理方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口腔护理方法对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的预防干预效果,为选择合适的几腔护理方法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将2014年10月 2015年10月在我院ICLi病房经.

低聚木糖对玉米生长和花叶病毒病抗性的影响
摘要 为研究低聚木糖对玉米生长和花叶病毒抗性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低聚木糖对玉米种子进行处理,总结分析其对玉米室温生长及花叶病毒抗性的影响效果 结果表明低聚木糖处理18 d 后,玉米种子与对照组相比,.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