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学校教育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跟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社会化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主题:学校教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9

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社会化,本文是学校教育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和少数民族和学校教育和民族社会化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学校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学校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学校教育杂志学校教育是正规期刊吗学校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摘 要: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民族社会化过程,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扬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民族团结培养学生对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认识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此外,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社会化虽与政治社会化在促进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社会化框架的限制.因此,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社会化应基于政治社会化框架,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民族关系的形成.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校教育;民族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29(2017)05-0040-07

人作为生命个体不仅是一个自然人也是社会人.从成长初期开始,贯穿整个人生,个体必须通过父母、教师、同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成为文化人、社会人,这种获得文化的普遍过程就是“社会化”.因此,社会化的对象是作为个体的人.根据获得的知识和文化类型的不同,社会化也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态,如民族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性别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等.其中,民族社会化是一个宽泛的心理学概念,常用来指成年人将有关民族的信息传递给儿童的过程[1].在多民族的国家中,民族社会化的过程及结果将直接影响与国家的稳定和民族交往相关的民族关系.本文基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背景,从教育学的视角探讨学校教育在少数民族学生民族社会化过程中的地位以及民族社会化过程的实现路径和局限性,并结合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主导的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社会化提出建议.

一、学校教育在民族社会化过程中的地位

当前,国内关于民族社会化的研究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云南师范大学尹可丽及其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上.尹可丽等综述了美国心理学界对于民族社会化的概念、预测因素和理论模型的研究[2];钱丽梅等通过对民族社会化信息类型及其传递方式的年龄差异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民族社会化多样性的研究工具[3].尹可丽等最近开展了两项实证研究,研究一通过问卷调查、情境试验和故事补全任务三种研究方式探讨了景颇族初中生对其母亲传递的民族社会化信息的觉察及特征[4];研究二基本沿用了研究一的方式,探讨了双向偏见造成冲突情境下的自我归类对景颇族、汉族和傣族初中生民族社会化觉察的影响[5].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民族社会化的研究在其对象和情境的界定具有一致性.首先,民族社会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情境中的少数民族群体,如美国的非洲裔、拉丁裔和华裔等;其次,研究者集中从单一影响因素的视角关注少数民族群体民族社会化的过程,即在家庭教育情境中父母如何向儿童传递与民族特征相关的信息,或者家庭成员的背景如何影响儿童民族社会化的过程.研究内容主要关注3大方面:(1)民族社会化所涵盖的内容和影响因素,例如黛安·休斯(Diane)通过对以往研究的综述认为民族社会化主要包括文化社会化、偏见准备、促进不信任、种族平等主义和种族沉默,并提出了7项家庭教育中民族社会化的预测因素,如儿童的年龄和性别、父母的移民地位和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种族/民族认同、父母和儿童受到偏见的经验等[1];(2)民族社会化与儿童民族认同的关系,例如班尼特(Bennett)以131位美国非洲裔学生为样本,利用结构方程进行分析,发现民族社会化与民族认同有着显著的关联;(3)民族社会化与儿童学业成就的关系,例如班纳吉(Banerjee)调查了民族社会化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学校里非洲裔学生的学习成就[6].

根据以上研究综述,一方面近几十年来关于民族社会化的研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大多将研究重心放在了家庭教育情境中,而对影响儿童民族社会化的其他因素讨论得不多,诸多学者甚至直接将民族社会化的概念定义为父母向孩子传递关于民族特征信息的过程;另一方面,研究主要基于民族心理学视角(如民族社会化觉察等)和心理学研究方法(如心理测量等)探讨儿童的民族社会化发展问题.但是,少数民族儿童的行为、认知和价值观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受到教师课堂教学和参加学校活动等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的影响.此外,学校情境中不同民族学生形成的交际网络将有助于增加少数民族学生民族间的交往.因此,少数民族学生民族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教育的角色将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二、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社会化实践路径

父母传递的信息是影响少数民族儿童民族社会化的最初因素,但是当儿童进入青少年时期,影响其民族社会化的因素扩展为学校教育中的同伴、教师和多样化的课程.学校教育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程教学、课外活动以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帮助少数民族儿童获得关于本民族的文化知识、文化态度和文化价值观.因此,针对民族社会化的研究应该脱离家庭情境,开始关注学校情境中儿童的民族社会化过程.笔者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和民族状况,改良了黛安· 休斯(Hughes)对家庭情境中的民族社会化实践提出的信息框架[1].首先,“偏见准备”指的是通过教育促进儿童对于民族偏见的认识以及教导他们如何应对偏见;“促进不信任”是教育儿童在族际交往时应保持谨慎和小心的态度.这两方面都是为了族间交往而做准备,加之我国并不存在和种族隔离现象,所以将“偏见准备”和“促进不信任”综合成了“民族关系观”.其次,删除“种族平等主义”和“种族沉默”,因为其包含的忽视民族差异的观点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少数民族政策相悖.社会主义时期不是消除民族差异的时期,而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时期,这是当前我国党和国家对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基本策略,也是开展民族工作的基本依据,其中包括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工作[7].因此,本部分主要从文化社会化和民族关系观两个方面探讨民族社会化在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一)文化社会化

文化社会化是指通过学校教育中的教学实践,传授给儿童关于本民族的民族遗产和民族历史知识,发扬其文化和传统,目的是为了提升和增强儿童的文化与民族自豪感.阿尔丹娜(Aldana)等综述了在美国情境下的非洲中心教育,批判了传统欧洲中心教育忽视非洲裔美国人及其对美国社会的贡献观点,强调了非洲中心教育的目标是教给非洲裔美国儿童传统的非洲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在学校中向学生展示民族英雄人物和民族艺术、庆祝民族节日、引导学生阅读非洲裔作者的经典著作[8].这些主要措施在我国当前少数民族教育实践中亦有所体现.

1. 学校教育中进行文化社会化的途径

随着世纪之交的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我国中西部地区亦是大多数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他们在各个方面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但是大开发政策所带来的市场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冲突.一些少数民族认为其传统的民族文化对未来生活和职业发展已走入低价值阶段,从而逐渐放弃学习本民族文化.这样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所提倡的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相悖.因此,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地探寻多样化的渠道去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其中就包括学校教育实践.学校通过实施双语教育、民族文化课程和民族文化进校园等方式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从20世纪末期开始,“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议题就开始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2. 学校教育中的文化社会化的优势和局限性

学校教育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和传递少数民族优秀的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当前实施的3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针对性特点,为民族文化相关内容融入学校教育提供了政策空间[9].例如,贵州省民族宗教委员会、教育厅、文化厅于2016年4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实施方案》中指出:学校教育应该利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地制宜地将本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纳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例如开展民族声乐、民族歌舞、民族戏曲、民族工艺等教学活动[10].具体的实践途径有:(1)学校教育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和乡土教材的编写,将少数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地方性知识纳入相应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例如已有学者通过对水族学校教育的考察,介绍了贵州省某民族中学开设的水族文化课程,将水族历史发展、民族传说和民族风俗习惯纳入课程,并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促进民族文化知识在少数民族学生中的内化[11];(2)学校教育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将少数民族节日、歌舞、体育纳入学校活动中,让学生亲身参与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中,利用文化的渗透作用促使学生自觉地传承民族文化,进而增强民族认同感;(3)学校通过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如校园建筑设计中体现当地少数民族特色、配备民族体育设施、悬挂本民族杰出人物的肖像和名言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者探讨了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上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层面:(1)从学校教育层面上看,一方面由于国家课程占据了课程体系的核心地位,加之应试教育的取向,使少数民族文化相关课程难以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学校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但是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之学校教育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学校教育不能独立地承担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任务[12];(2)从民族文化层面上看,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民族的宗教信仰,其信仰有可能大多就是他们文化的“核心”,而传递科学、文化知识的学校未能完整地将民族文化中的宗教元素纳入到课堂教学和学校活动中,这就使文化社会化的发展变得滞后.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是在其特定的人文自然环境下经过长时间积淀而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本土气息,但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在教育与生活上相对分离的性质不可避免地在传承生活化的少数民族文化中具有局限性[13].

(二)民族关系观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相关法律和政策对民族关系的论述是高度一致的.1956年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批判了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并且强调只有搞好民族团结,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14];1984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的《少数民族自治法》从法律层面规定了“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为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2014年同志在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平等是新中国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最高利益之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主题与宗旨,协调各民族和谐关系,是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重点目标;2017年3月的全国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会上,同志将56个民族的团结比喻成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在学术层面,费孝通于1989年系统地阐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共同体,各民族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15].这个观点随后被民族学界、文化学界和教育学界人士广泛接受.

1. 学校教育情境中存在的民族偏见问题

然而在当前社会中,民族偏见问题依然存在于学校教育情境中.民族偏见是指民族交往过程中,某一民族依据片面或者错误的信息对另一个民族及成员所表现出的不公正的否定态度或错误的看法.偏见既不合逻辑,亦不合情理,久而久之就可能演变成歧视.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都存在多民族学生共校问题,在不同民族学生交往过程中仍然存在民族偏见,既出现在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也出现在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例如有研究发现,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某学校中,傣族学生以拉祜族某些同学“不讲卫生、不爱洗澡”为由拒绝与其同寝室.事实上是因为拉祜族属于山地民族,因紫外线强烈造成拉祜族学生肤色较深,而被傣族学生误认为了“脏”.类似例子在学校教育情境中还有很多[16].

2.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学生正确民族关系观的形成

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各民族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关系观.民族团结教育最早由国家教育委员会(2000年改为国家教育部)在1987年发布的《关于在各级学校注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中提出,要求全国范围内各学校加强实施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随后国家教育委员会陆续发布了《小学德育工作纲要(1993)》《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中学德育工作纲要(1995)》.所有的这些文件都强调将民族团结教育逐步纳入国家学校教育体系中.2000年国家教育部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现行的中小学课程中,且要求无论是少数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都应该接受民族团结教育[17].2008年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详细地规定了中小学各阶段民族教育的目标,如:在小学中低年级阶段强调民族知识启蒙教育,深化学生对“各民族都属于一个大家庭”的认识;小学高年级阶段强调民族常识的学习,如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文化艺术与科技成就、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促进民族团结和反对国家分裂等;初中阶段强调民族政策常识的学习,如了解党制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少数民族享有文化保持和语言文字使用的权利的基本政策等[18].民族团结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深入发展,一直致力于培养各民族中小学生形成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民族关系观,以及对56个民族共同构建的中华民族的认同.

三、政治社会化主导下的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社会化

前文论述了民族社会化所涵盖的两种形式———文化社会化与民族关系观.其中,文化社会化突出的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的提升,而民族关系观从更为宏观的国家政治框架下探讨民族之间的关系并强调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统一.学校教育除了民族社会化功能之外,还存在另一个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化类型,即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途径

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并获得政治价值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途径诸多,如大众媒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同伴群体等都是其主要的媒介.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Politics)中提到“人类天生就是政治的动物”,主要指人类天生有群聚的倾向,因此必须从属于某个“政治群体”,才有办法发展成“完整的人”[19].在现实生活中,政治体系通过公共媒介(如学校教育)向政治体系内部成员传播主流的政治文化和政治意识,促使政治体系中的个体成员形成对整体的依附性.在此过程中,政治体系力图塑造内部各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达到传播、扩散政治文化的目的,并逐步建构起公民身份认同、树立政治体系权威,使其成员能够按照统一的政治意识从事政治活动[20].换句话说,政治社会化的基本任务就是创造出一种政治意志和整体向心力,促使多元的个体凝聚为民族整体.没有了这样一种向心力,多样化的个体所产生的离心力就可能会造成政治体系或者国家的瓦解.当前我国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导思想,发展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科学的世界观、国家的政治意识与文化、国家政治体制、国家政策决定等都被囊括其中.因此,只有通过多媒介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传播到各民族人民的心中,才能有效地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并推进社会的进步.

当前,学校教育中的政治社会化实践主要是通过开展公民教育来推进的.20世纪80年始,教育从思想的影响中走出来,国家开始重视学校教育中的公民教育,并于1985年发布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规定了公民教育应该培养所有的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和法律素养、遵守社会准则、拥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21].公民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学校教育中公民教育的形式主要有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教育中的公民教育体现出高度的集体性,即无论是少数民族成员还是非少数民族成员,都应该学习道德、政治、法律等知识,并形成爱国主义价值观,增强其对国家的认同.

(二)民族社会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那么,民族社会化与政治社会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是独立存在还是相互关联呢?

1. 促进中华民族认同是民族社会化与政治社会化的融合点

虽然,民族社会化与政治社会化,一方面是从民族的角度出发,另一方面则是从国家政治整体的角度出发,它们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二者在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上表现出一致性.前者通过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关系观,尊重并团结其他民族,形成对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认识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后者通过学校教育中多样化的公民教育形式培养学生的国民性和公民性,从义务和权利的角度将不同的个体联系成整体,增强其国家认同.而且,民族团结教育是国家政治层面的决策在学校教育中的践行,是当下较为紧迫的政治任务,是从属于公民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社会化与政治社会化实际上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2. 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社会化应建立在政治社会化的框架中

少数民族学校教育通过民族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进程,推动少数民族学生个体的群体资格和身份认同双重化,即获得民族层面上的组员身份与国家层面的公民身份.民族认同具有文化性,而国家认同具有政治性,并且双重认同在序列上具有明显的先后性,即少数民族个体的民族认同必须建立在国家认同的前提下,这样才能保证本民族认同在国家情境下的合法性[22].简言之,公民是优先于族员而存在的.单纯地否定公民权、强调民族身份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泛民族主义,将会对国家的稳定和统一造成严重的威胁.

学校教育中民族社会化的内容,如学校应该或者能够传承何种类型的文化,是受政治社会化内容所限制的,即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社会化的内容不能与政治社会化内容中包含的政治价值观、科学价值观相异.政治社会化在法律层面限定了学校教育内容,决定了在民族社会化过程中一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不可能被纳入学校教育中,如宗教内容、非科学的民族文化习俗等.因此,任何脱离政治社会化的民族社会化活动都是片面的.

3. 民族社会化是政治社会化的延伸

国家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帮助公民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正确的民族关系观,认识并理解国家民族和文化政策的内涵.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社会化通过与政治社会化相协调的教育内容,发扬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进而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使得政治社会化内容在具体的少数民族情境中得到落实.

四、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有效实施民族社会化的建议

那么,在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应该如何有效地实施民族社会化呢? 本部分将结合民族社会化两种信息类型与政治社会化框架,尝试性地对我国当前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社会化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学校教育应以中华民族认同为主,加强与非学校教育形式的联动共生

第一,无论是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扬与传承,还是树立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观,学校教育实践都应该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增强对民族团结、平等、和谐和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认识,即多元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必须建立在民族一体和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只有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才能使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社会化实践更好地发展.第二,如前文所述,即使学校教育有着严密的组织形式、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也不可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条件下完全承担起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任.正因为学校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上的有限性和非万能性,非学校教育形式(如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等)可以进行有效补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仅仅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简单相加,独立地发挥作用,而应该通过三者之间联动共生,实现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上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及协调的关系,进而促进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例如,学校可以通过与社区和家庭的合作,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平台.学校教育既可以将精通少数民族工艺、艺术、歌舞等的民间传承人请到学校给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又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亲身体验少数民族文化活动[23].

(二)学校教育应增加基于民族本位而设计的特色民族社会化内容

当前关于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将民族艺术、民族建筑、民族体育等静态地移植到学校中,大多是基于促进文化多元化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社会化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提升.“贡献模式”是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中关于课程教学的重要模式,强调通过将少数民族的历史英雄、重要历史事件等融入到常规的课程教学中,以增强学生对本民族的自豪感.因此,根据我国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社会化可以通过针对民族本位的文化知识设计相关内容,突出在国家危难之际、国家统一和国家富强的过程中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少数民族人物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事件,从而促进学生同时获得对本民族和国家的认同.

五、结 语

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社会化实践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效地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社会化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影响和政治社会化框架的限制.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中开展的民族社会化实践应基于科学理性地审思政治社会化的内容,进而在学校教育中设计出合理的民族社会化内容和相关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 DIANEH,RODRIGUZJ,ITHEP.Parentsethnic-racialsocializationpractices:Areviewofresearchanddirectionorruturestudy[J].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06,42(5):747-770.

[2] 尹可丽,尹绍清,黄希庭.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概念、预测因素及理论模型[J].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1800-1807.

[3] 钱丽梅,尹可丽,包广华. 民族社会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传递及其测量[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30(8):85-90.

[4] 尹可丽,包广华,钱丽梅,等. 景颇族初中生的民族社会化觉察及其特征[J]. 心理学报,2016,41(1):36-47.

[5] 尹可丽,杨玉雪,张积家,等. 双向偏见引发冲突情境下自我归类对民族社会化觉察的影响———来自景颇族、傣族和汉族初中生的证据[J]. 心理学报,2017,49(2):253-261.

[6] BANERJEE M,RIVAS-DR*ED,ALL-GLOVERC.Racial-ethnicsocializationandachievement:themediatingroleofacademicengagement[J].JournalofBlackPsychology,2017,43(5):451-463.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EB/OL].(2012-06-21)[2017-03-15].http://www.gov.cn/test/2012-06/21/content_2166919.

[8] ALDANAA,BRYDC.Schoolethnic-racialsocialization:Learningaboutraceandethnicityamongafricanamericanstudents[J].TheUrbanReview,2015,47(3):563-576.

[9] 许洁英.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 教育研究,2005,26(8):32-35.

[10] 贵州省民宗委,省教育厅,省文化厅. 关于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实施方案》(黔民宗发〔2016〕

31号)[EB/OL].(2016-05-30)[2017-02-28].http://mjc.gzsedu.cn/Item/128415.aspx.

[11] 黄胜. 水族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策略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2009,20(1):56-59.

[12] 陈荟,孙振东.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 教育学报,2015,11(4):8-13.

[13] 靖东阁,孙振东. 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出路[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4(6):58-62.

[14] 王希恩. 中国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回溯[J]. 民族研究,2011(4):3-21.

[15] 费孝通.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1-19.

[16] 张婷.西双版纳多民族学校中不同民族学生发展状况比较研究———以勐海县第三中学为例[D]. 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17] ZHANGDong-hui,CHENLi-peng.Creatingamulticulturalcurriculuminhan-dominantschools:ThepolicyandpracticeofethnicsolidarityeducationinChina[J].ComparativeEducation,2014(4):1-17.

[18] 教育部,国家民族委员会. 关于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民厅〔2008〕9号)[EB/OL].(2008-11-26)[2017-02-23].http://www.moe.edu.cn/moe_879/srcsite/A09/20081126/t20081126_7778.html.[19]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M]. 吴寿彭,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20] 高永久,张杰.“族员”与“公民”: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路径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0(1):5-10.[21] 祁进玉.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教育实践[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1):16-23.[22] 任勇. 现代国家建构与边疆少数民族认同序列重构———基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J]. 学习与探索,2016(7):64-70.[23] 杨明宏,王德清. 断裂与链接: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之联动共生[J]. 民族教育研究,2011,22(4):13-17.EthnicSocializationinthePerspectiveofEthnicMinoritySchoolEducationWANG Wei

(DepartmentofSociology,LundUniversity,SE-22100,Sweden)Abstract:Schooleducationofethnicminoritiescan,ontheonehand,increasestudentssenseofpridewhilepromotingandinheritingethnicminorityculture.Ontheotherhand,itcanenhancestudentsunderstandingof"PluralUnity"ethnicpatternaswellastheirChinesenationalidentity.Inaddition,theethnicsocializationisconsistentwiththepoliticalsocializationintheaspectofpromotingChinesenationalidentityofthestudents.However,thecontentofethnicsocialization,tosomeextent,isrestrictedbytheframeworkofpoliticalsocialization.Therefore,theethicsocializationintheschooleducationofethnicminoritiesshouldpromotetheinheritanceofethnicminoritycultureandtheformationofstudentscorrectperspectiveonChineseethnicrelationsbasedontheframeworkofpoliticalsocialization.

Keywords:ethnicminorities;schooleducation;ethnicsocialization;politicalsocialization

该文评论:本文是适合少数民族和学校教育和民族社会化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学校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学校教育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传承民族文化精粹亮化学校教育特色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河滨小学艺术教育活动掠影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河滨小学始建于1989年,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以“人人争做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以写字教育为切入点,全面实.

我国少数民族新闻教育现状分析与建议以国家民委直属高校新闻教育为例
【摘要】本文从专业设置、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点、办学优势……方面,分析了6 所国家民委直属高校新闻教育的发展现状 针对这6 所高校新闻教育的总体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少数民族新闻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

儿童教育戏剧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和应用
【摘 要】儿童的教育对于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儿童教育戏剧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作用 只有清楚这些价值与作用,才能够让其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对教育戏剧进行合.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学校音乐教育
【摘 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每一种民族音乐都有各自的民特色,如今民族音乐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课堂教育开展的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现状从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民.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