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生活方式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和构建和普与理性低碳生活方式人类文明社会演进的应然逻辑有关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生活方式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9

构建和普与理性低碳生活方式人类文明社会演进的应然逻辑,该文是生活方式类有关毕业论文范文和应然逻辑和生活方式和理性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生活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生活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低碳旅游论文低碳经济论文低碳论文低碳生活论文

摘 要: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与其社会的文明状态相适应的.原始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朴素无碳”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是“适应性低碳”的.工业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是“发展性高碳”的,而生态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生活方式应是“理性低碳”的.理性低碳生活方式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我选择,是要在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进程中实现低碳化,是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发展.构建和普及理性低碳生活方式,需要树立和强化低碳生活理念,实现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低碳化改造;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各个国家和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普及各具特色的理性低碳生活方式:需要各生活主体的协同配合,政府、企业与居民等要全方位地、积极地、广泛地践行理性低碳生活方式.

关键词:生态文明;低碳社会;低碳理念;低碳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文明;高碳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F062.1;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7)05-0020-07

一、引言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日益增多带来的环境和气候变化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减少碳排放以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傅莎等,2014),很多国家开始思考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构建.从能源用途来看,人类经济社会的用能主要分为生产用能和生活用能两大部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一般来说,生产用能要远大于生活用能;在化石能源体系的固化框架中,生产的碳排放量远远要高于生活的碳排放量.于是,基于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的考虑,生产侧的低碳化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的、基本的方面,比如低碳生产、低碳产业、低碳工业化、低碳工业园等理论范式的提出及其实践案例的涌现.但是,经济社会包括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没有生活方面的低碳化,就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低碳社会.所以,除了对低碳生产方面的研究以外,应该加强对生活侧的低碳化研究.中国于2015年11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环发[ 2015]135号),该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在全社会得到推行,全民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理念明显加强,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建立……最终全社会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已将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生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也对低碳生活方式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喜的是,近些年来,关于生活侧低碳化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对低碳生活理论涵义的研究.李娜和孟杰( 2015)指出“低碳生活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积极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一种简单、简约、健康的绿色生活行为模式”,具有“道德性、时尚性、科学性、健康性”等特征.李志红和郑超( 2012)认为低碳生活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大变革,通过对价值观、消费观与文化观等方面的变革,打造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杨鲜兰(2012)认为低碳生活的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人与自然共生型生活模式”.二是对低碳生活方式与高碳生活方式的比较研究.王友良和陶曼( 2011)从*角度对高碳生活方式进行了检讨与反思,并认为应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使一种追求天人合一和身心均衡发展的低碳生活极大地普及,以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是关于构建低碳生活方式的对策研究.刘梅( 2012)提出的对策包括多种方式加强对其宣传和引导、财政支持绿色消费、增加可再生能源供给、增强市民的参与性等.李海燕( 2014)系统研究了低碳生活方式的支撑体系,从协同演化角度构建了一个包括层次结构模块、动力机制模块、功能形态模块、新的有序模块的框架体系.四是针对区域及个体低碳生活方式的案例研究.李剑玲和王卓( 2016)以北京为例,研究了低碳生活的质量,发现存在市民低碳意识不足、低碳行为欠缺等问题.刘敏( 2009)重点对湖南省的低碳消费生活方式进行了研究.胡玉东和瞿丹丹( 2010)对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研究.孟禹言( 2011)指出依托社区推行低碳生活方式,需要在推行活动的不同阶段施加指向性的影响.陈敏娟和邓国用( 2010)就目前中国农村实现低碳生活方式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学界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初步研究以及政府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导,都促使我们对低碳生活方式进行再思考、再认知.本文在现有的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基于人类文明社会历史演进的背景进一步深入探析低碳生活方式的理论内涵,并指出了低碳生活方式的“本源选择性”问题:不同于原始文明社会中人类被迫的朴素的“无碳”生活方式、农业文明社会中人类适应自然的“低碳”生活方式、工业文明社会中人类追求发展的“高碳”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社会中的“低碳”生活方式是人类主动理性选择的结果;进而从生活主体角度探讨了构建和普及理性低碳生活方式的路径.

二、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史:从朴素无碳到理性低碳

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演变基本上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貌,特别是生活方式与人类社会演进紧密相关.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生产与生产力对应,生活与生产关系对应,并且,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生活的水平、层次与发展状态,生活反过来又会影响生产的规模、效率、水平等.所以,基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探讨生活方式的变迁,有助于深刻把握生活方式的重大发展与转折,即革命性变化(见图1),理性低碳生活方式就是新近出现的革命性发展.

1.原始文明社会:朴素无碳生活方式

在原始文明社会中,人类基本上没有生产,只有生活,可以说是生产和生活完全融为一体.原始人类的生活异常朴素,只有向大自然低头与适应,适者生存的法则在原始社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原始人类以群居为主,面对极大的生存压力,无法顾及对生活的“粉饰”,基本上是叶皮为衣、岩洞而居.由此,我们把原始人类的生活特点归纳概括为“原始朴素”.从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方面看,原始人类都是通过大自然的“恩赐”得到的,如同没有长大的孩童般:从碳排放来看,原始人类以大自然天然的动植物为食物,除了自身产生的以外人类生活基本上不产生碳排放.综合来看,原始文明社会中人类生活方式具有朴素和无碳的特征,所以,我们称之为“朴素无碳生活方式”.在原始文明社会人类生产即生活,生活取材于大自然,又回归于大自然.但是,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极度低下严重影响着原始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2.农业文明社会:适应性低碳生活方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由原始文明社会过渡到农业文明社会.在生产力显著提高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类生活方式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衣着从叶和皮向织物的变更.衣着的出现,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到了农业文明社会以后,衣着的材料发生了质的改变,由原来的树叶、兽皮到麻和葛,衣着的样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更加合体.从农业文明早期到晚期,新型衣料如丝绸等不断出现.二是饮食从“生”向“熟”的转变.原始文明社会的人类以生食为主,而农业文明社会的人类则以熟食为主,其制作方式包括蒸煮和炒煎等.熟食的提供,增强了人类吸收营养、抵抗疾病的能力,进而使人类的规模和寿命都明显增长.三是居住方面从无房到有房的演进.进入农业文明社会以后,“家”的轮廓和观念日益深化,人类开始发挥能动作用,修房盖屋的技术不断提高.此时,房屋结构大多数以木质结构为主,木质结构房屋的出现,解决了人类的安全性问题:有了房屋以后,人类开始建立固定的村庄与集市,后又建立了城市.四是出行方面从腿脚到车辆的进步.农业文明社会中,人类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车、船是主要的出行和运输工具,而牲畜如马、驴、牛等则是主要的动力来源.车、船作为农业文明社会出行的载体,既解决了人类长途跋涉的劳累,又是人类“捎书带信”信息化的开端.

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社会开始,才能真正算作进入了“家有定居、居有定所、衣有所式、食有所料、行有所载”的文明化状态.在此阶段中,尽管人类数量有所增加,但是对大自然的资源开采和环境破坏程度十分有限,整个自然的供给远远大于人类的需求,人类生活与自然之间处于一种天然的和谐状态.同时,在人类生活方式变革的背后隐藏着人类用能方式的变化,煤炭开始使用,烹饪过程中也会带来碳排放,如此等等.可见,在人类生活方式进步、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其代价便是产生了少量的碳排放.总体来看,农业文明社会中人类生活方式的特点包括:一是适应性,人类衣食住行还是以大自然的给予为主,做了一些简单的加工制造;二是低碳性,与原始文明社会相比排放了少量的碳,但比工业文明社会碳排放量小得多.因此,我们把农业文明社会中的人类生活方式称为“适应性低碳”生活方式.

3.工业文明社会:发展性高碳生活方式

农业文明社会被工业文明社会取而代之后,人类开始构建现代化生活方式:一是衣着实现批量化生产和多样性选择.在工业文明的机械化推动下,衣着批量生产后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状态,面料和款式日益多样化、时尚化,人们选择的空间增大,对衣服的消费也急剧增长.二是饮食多样化.工业文明彻底改造了人类的饮食结构与方式,饮食结构更加多元,饮食方式更加多样,呈现出快餐色彩.三是居住由平房向楼房转变,城镇化快速推进.在工业文明时代,工业化与城镇化两股力量的相互作用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充斥了主要城市,而这些以高楼大厦为代表的城市骨架和基础设施是由钢筋、水泥堆积而成.四是出行机动化.在工业文明社会中,由于使用了以消耗化石能源为主的发动机,交通运输工具效率更高、速度更快,同时也需要相应的交通基础设施与之配套.

蒸汽机等现代化器械的发明与创造打造了工业文明的主骨架,煤炭、石油和电力的使用加速推进了工业文明的势力范围与影响程度,进而带动了人类生活方式突飞猛进的层次升级、水平提高、范围扩展,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工业文明社会中人类生活方式呈现出现代化的特质,极大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并催生了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具有高碳特征,我们把这种生活方式称为“发展性高碳”生活方式.在工业文明社会中,人类生活方式是靠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建立起来的,而由此带来的碳排放量也接近地球的承受临界,这种“发展性高碳”生活方式难以为继,需要彻底改变.

4.生态文明社会:理性低碳生活方式

工业文明社会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使全球资源供给受到严重威胁,资源的短缺制约着工业文明社会的继续发展,工业文明社会的转型势在必行.比较工业文明社会与农业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工业文明社会的生活离不开能源,特别是石油和电力.所以,工业文明社会生活方式显著地增加了全球能源需求,并且,工业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本身具有高消耗、高碳排放的特征.从全球看,工业文明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以提高,相伴而生的是对能源需求大幅度提高,其直接结果是全球能源需求日益攀升.同时,工业文明社会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温室气体激增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工业文明社会以来的近300年,是地球所处大气温度上升幅度最为明显、气候变化最为严重、气候灾害频发的时期.根据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斯特恩教授以及IPCC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是由于工业文明社会中人类燃烧化石能源的高碳行为所致.全球气候暖化以后的世界,将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有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现实压力.这也可以解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为什么很容易达成一致意见.

凡此种种,均表明了工业文明社会中的发展性高碳生活方式不再合适,如果再不改变,日益受损的生态环境统将摧毁人类文明社会.由此,人类必须主动选择将生活方式从高碳化向低碳化转变,这种选择是人类基于碳排放约束而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选择的一种理性选择.生态文明社会的低碳生活方式,不同于原始文明社会的朴素无碳生活方式和农业文明社会的适应性低碳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不存在选择),是人类理性选择的结果(人类面临高碳与低碳的选择),因此,我们把这种生活方式称为“理性低碳”生活方式.

三、理性低碳生活方式的内涵蕴意和外化形式

理性低碳生活方式是对原有工业文明社会发展性高碳生活方式的彻底否定与深度升华,是人类受制于资源环境刚性约束的生活方式的自我革新与理性调整,是主动顺承生态文明的产物,其本质上是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在生活过程中尽量实现能源消耗的减少和碳排放的减少,并从需求侧促使生产过程的低碳化.

第一,理性低碳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的低碳化革命,是人类的自我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是对高碳生活方式的否定,这种否定根源于人类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广泛而深刻的认识.在发展性高碳生活方式下,人类在物质上获得了极大满足,但在环境上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在理性低碳生活方式下,借助于发达的科技(尤其是低碳技术)人类在物质上也可得到极大满足,同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碳排放)减少,可实现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人类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是人类在生态文明意识下的一种理性选择.是人类为了拯救自己而做出的全新的自我选择.

第二,理性低碳生活方式下的生活水平比发展性高碳生活方式下的生活水平更高.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不存在退却的生产力水平、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生态文明社会是在工业文明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力水平远高于工业文明社会,生活水平也应高于工业文明社会.所以,理性低碳生活不是退回到原始文明的朴素生活状态,也不是农业文明的低水平生活状态,而是要在生活水平提升中实现低碳化.

第三,理性低碳生活方式在满足人类不断上升的需求时面临选择与挑战,应从需求侧推进生产方式低碳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活需求层次会不断上升,理性低碳生活方式应能够满足人类不断上升的生活需求,才能得以构建和发展.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满足人们各种生活需求的路径呈现多样化趋势,理性低碳生活方式就是要选择其中的低碳化路径,并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低碳化选择引导技术进步及产业发展方向,进而助推生产方式的低碳化.

第四,理性低碳生活方式具有正外部性特征,需要在全社会普及.个体的低碳生活,有利于其他人,因此,低碳生活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活动.低碳生活的社会利益远远大于个人利益,所以,从整个人类社会角度来讲,我们必须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构建、推进与普及,要广泛动员全体社会成员积极践行低碳生活.当然,从世界范围来讲,一个国家或区域的低碳生活方式的构建与普及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低碳生活方式的构建与原有生活方式的转型并存于长时间的过程中,同时还伴随着以国家为主体单位的博弈过程,必须防止出现“搭便车”的现象.

第五,构建和普及理性低碳生活方式的进展决定于人类对自身环境的认知程度,并具有多样化特征.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受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极大负面影响,我们这个“家园”正在变得岌岌可危,人类只有通过生活方式的低碳化转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状态.然而不同的国家与民族、不同的人对此问题有着不同程度上的认识,在实际生活中对低碳生活也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选择.正是在这样的认知状态下,人类社会的理性低碳生活方式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其水平也不一样.这需要每一国家和地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推行各具特色的低碳生活方式.

尽管低碳生活方式理论是抽象的,但是理性低碳生活方式的外化形式却是具体的.理性低碳生活方式是对人类日常生活的低碳化改造,衣食住行是人类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这里主要从低碳衣着、低碳饮食、低碳居住和低碳出行等方面进行简要描述.低碳衣着,通过健康的衣着方式实现在制衣、运衣、购衣、穿衣、维护等过程中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低碳饮食,通过低碳化地获取、使用、处置当季、当地、原生态的食材,选择以天然气和清洁电力为能源动力的烹调方式,直接或间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低碳居住,选取低碳建筑材料和手段,建造低碳环保的建筑,提升居住舒适度;低碳出行,包括低碳交通工具与方式的选择、道路的低碳化更新与改造以及出行住宿的低碳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着力进行理性低碳生活方式的构建,其本质上就是铺建理性低碳生活方式的基本框架体系,也是人类在生活层面上全面融人生态文明社会的集中体现.

四、理性低碳生活方式普及路径:基于生活主体的考察

工业文明社会中的高碳生活特征与生态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生态文明将告别工业文明社会中能源消费的粗放模式,理性低碳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社会中人类的必然选择.从全球责任的肩负,到个人行为方式的自然对接,人类都需要树立低碳生活理念,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对他人,或是对全球,都是有益处的.因此,选择理性低碳生活方式,我们责无旁贷.认识和理解理性低碳生活方式仅仅是对人类最为基本的要求,普及理性低碳生活方式才是生态文明社会的本质要义,即在生态文明社会中,无论何种民族,无论年龄长幼,都要树立低碳生活理念,身体力行地践行理性低碳生活方式.一言以蔽之,普及理性低碳生活方式,人人义不容辞.

1.强化自我低碳意识,培育低碳居民

受原有高碳生活方式的惯性影响,生活主体可能还没有完全摆脱原来的高碳生活习惯,还处在高碳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因此,可以说生活主体尚不具备纯粹的低碳意识,这对普及理性低碳生活方式构成了强大的自我障碍.为此,需要树立并强化低碳意识,重构低碳生活的主体性.生活主体(经济主体)要具备完备的节能减排意识,应当摈弃“地球地大物博”的传统认识.树立起“资源稀缺”的新型理念.在此制约下,使生活主体树立节能排碳意识,从节约一点水、一度电等日常行为做起.从我国的实际经验看,出生在供给不足年代的人们节约意识较强,但是出生在供给丰富年代中的人们往往不注重节约,存在大量浪费的现象.所以,生活主体节能意识的欠缺会影响理性低碳生活方式的整体推进.

居民是理性低碳生活方式的实践主体.要以强化低碳生活的主体意识为导向,以夯实低碳生活的行为规范为基础,以践行低碳生活的价值理念为重点,培育理性低碳生活方式的主体力量.理性低碳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发展模式,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能够吸引大多数民众积极参与.所以,要积极争取引导广大群众的参与,使之成为普及理性低碳生活方式的最大动力.为树立和强化生活主体的节能减排意识,可以考虑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家庭教育方式.构建低碳生活的家庭模式,进而培育在家庭成员之间产生相互影响的新风尚:二是通过学校教育的形式,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课堂,在学生群体中得以强化,并通过学生群体提高影响各生活主体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三是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围,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不同媒体力量,在社会各层面、各人群中宣传低碳新风尚,将低碳理念融入全社会中.通过以上途径,最终培育具备低碳意识的新型居民.

2.拓展低碳管理功能,打造生态负责政府

在低碳管理层面,无论怎样强调政府的生态功能都不算过分.这是因为,由于公共外部性的存在,生活低碳化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搭便车现象,并将严重影响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因此,政府在普及理性低碳生活方式中应承担起庄严崇高的责任:第一,政府是理性低碳生活方式的规划者.政府部门应该从整个社会发展出发,界定低碳生活的样式、模式、标准与规范,引导民众广泛参与低碳生活,特别是要以政府为主体制定低碳生活的行为规范,引导、约束广大民众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第二,政府是普及理性低碳生活方式的政策制定者.为推进理性低碳生活方式普及,制定强有力的政策必不可少,主要包括低碳技术支持政策、低碳产品扶持政策、节能补贴奖励政策、收入补助政策、财政金融支持政策、生活基础设施低碳化改造升级政策等.通过这些激励性政策,民众参与低碳生活的广度和频率得以提升;同时,通过限制性政策对民众的非低碳生活方式加以抑制,低碳生活方式同样也得到普及.总而言之,生态文明社会赋予了政府全新的生态管理职能,唯有持续有效地履行此职能,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理性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我们才能够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3.引导生产低碳转型,崇尚低碳企业

由生产决定生活的基本原理可知,要构建并推广理性低碳生活方式,必须从根源上建立人类低碳生活的物质基础.所以,在普及理性低碳生活方式的同时,要引导和实现生产方式的低碳化转型.一方面,企业是理性低碳生活方式的服务者和推行者.低碳生活的商品和服务都是由企业所生产和创造的,因此,企业应该成为低碳生活的重要推动者.企业生产低碳产品和清洁能源以满足日益增强的低碳需求是生态文明社会的时代诉求,企业应该顺应生态文明社会低碳发展的大潮流,在兼顾经济利益、环境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为构建和普及理性低碳生活方式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企业是理性低碳生活方式的示范者.企业对地球生态负责的态度对其他经济主体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通过企业的示范效应,社会将获得普及理性低碳生活方式的正能量.

综上所述,只有从经济社会主体角度全面构建和普及理性低碳生活方式,才能搭建起理性低碳生活方式的社会网络,也只有这样,才能扫除理性低碳生活方式构建与普及进程中的死角.低碳居民则重在使用低碳产品和可再生能源,以实现理性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生态负责的政府则从政策机制方面保障理性低碳生活方式的发展方向:低碳企业则为全社会理性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提供物质保障.由此可见,普及理性低碳生活方式,居民、政府、企业三者缺一不可,相互影响,它们共同铺垫理性低碳生活方式普及之路.

五、结语

从人类文明社会演进的角度看,有什么样的文明社会,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与之相对应.与原始文明社会相对应的生活方式具有“极其朴素、适应自然、毫无选择”的特征,尽管是无碳的,但是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生活状态受制于自然.农业文明社会使人类进入一个更为文明开化的时期.推动着人类生活方式进步,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与改善,由“受制于自然”转变成“温饱型生活”:农业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对自然环境破坏不大,能源消耗、碳排放完全在生态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内.工业文明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把人类生活方式推向了又一个高层次,但人类生活的多样化、专业化、复杂化致使能源的大量消耗、污染排放急剧增加,使得地球的生态环境恶化.生态文明社会要求构建和普及理性低碳生活方式,这是人类顺应生态文明的理性选择.理性低碳生活方式的构建和普及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要动员全社会的一切力量,广泛调动居民、企业、政府等行为主体践行理性低碳生活方式的积极性,架构生态文明社会的网络化框架,从而铺就理性低碳生活方式在人类社会中全面普及的基础.

结束语:此文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应然逻辑和生活方式和理性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生活方式本科毕业论文生活方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低碳背景下乡村旅游功能构建问题
田水莲旅游作为全民参与的休闲社会活动,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产物 低碳旅游是当行的环保旅游,是在全球气候逐渐变化和环境日益恶劣情况下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模式 乡村旅游则是促进我国旅游经济和农村经.

爱普生:用低碳科技打造一个不可或缺的企业
4月21日,2017年爱普生创新大会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隆重举行 本次创新大会以绿色科技创新为主题,爱普生面向中国用户发布并展示了其在喷墨领域、视觉领域、可穿戴领域、机器人领域的120余款创新产品及5.

做低碳老人
我和老伴都很关心时事,看电视知道2015 年末在巴黎开了个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贡献很大,与会国最终签署了巴黎协定 中国人大常委会于2016 年9 月3 日批准了巴黎协定 巴黎协定于2016 年11.

重庆永川低碳生态型竹工艺品开发和设计
【摘要】在文化创意产业不断走进大众生活的今天,竹工艺品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与现代生态设计相结合,探索其在现代低碳设计中的新方法,发掘在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将永川传统竹文化结合到现代低碳设计中,更好树立永.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