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图书馆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和观念、形态、功能视阈下的图书馆空间重组类论文范文检索

主题:图书馆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2

观念、形态、功能视阈下的图书馆空间重组,该文是关于图书馆方面论文怎么写与视阈和功能视阈和图书馆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图书馆论文参考文献:

图书馆论文参考文献 图书馆学刊图书馆杂志功能材料期刊图书馆建设杂志

摘 要 文章从哲学的“观念空间”,建筑学与信息科学的“形态空间”,以及图书馆学的“空间布局”等视角分析图书馆空间重组的动因,归纳其优越性、敏感性和包容性特点;讨论图书馆空间重组中的“静态空间”与“动态空间”、“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组合要旨;论述图书馆空间重组在布局上应实现:特色功能空间与办馆特色一致,组合功能空间与建筑特点结合,拓展功能空间与发展规划呼应.

关键词 图书馆空间 空间重组 观念空间 形态空间 功能空间

引用本文格式 王正兴,徐红玉. 观念、形态、功能视阈下的图书馆空间重组[J]. 图书馆论坛,2018(3):60-67.

0 引言

  20世纪末,我国大部分图书馆建筑的新建与改造,完成了纸质文献从“藏阅分离”到“藏阅一体”“流阅分离”到“流阅一体”以及不同载体文献从“分离”到“一体”的空间重组.当今互联网+环境带来了后数字图书馆(Post Digital Library)时代[1],“第三空间”理论使图书馆空间观念不断更新,功能定义不断被拓展,图书馆的“空间重组热”①再度兴起.目前我国众多图书馆正在投入热情和经费进行新一轮的空间重组,但也出现了一些不符合自身办馆宗旨的跟风和不切实际的“高、大、上”追求现象.本文从哲学视角的观念空间、建筑学与信息科学的形态空间以及图书馆学理论的空间布局3个方面研究图书馆空间重组中的若干问题,试图厘清图书馆在空间重组中应秉持的理念、坚持的原则、把握的方向,以期为各级各类图书馆空间重组实施提供多视角的理念借鉴和决策参考.

1 观念空间特点

  观念空间是属于认识论范畴的一种主观与客观的意识(精神)空间[2]32.图书馆观念空间是人们对图书馆空间形态与功能的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集合.这种集合在图书馆空间重组的理论与实践当中,又表现为一种对空间创设的功能理解、对空间再造的理念追求和空间重组的思路拓展.图书馆社会性质特点及图书馆职业能力优势决定了图书馆观念空间3大基本特性.

1.1 优越性

  图书馆观念空间具有显著的优越性.首先,表现为图书馆空间重组具有鲜明的社会规定性:(1)图书馆是人类创设的一种空间.(2)在人类创设图书馆之始,已经赋予了它文献存贮空间功能.(3)国际公认的图书馆保存文化遗产、实施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能职能,规定了图书馆对应不同用户需求重组的各类服务空间都应围绕这4项基本职能展开.这3方面的规定性,保证了图书馆空间重组的概念不易产生分歧,也就不存在方向性含糊.其次,“知识是当代图书馆学的核心概念”[3],阐明了图书馆在人类信息—知识—智能转换[4]活动中的“知识空间”属性和独特的“枢纽”地位.这样的属性和地位使图书馆观念空间有了一个比较高的理论起点,也决定了图书馆空间重组“观念上”的原则立场,驱动着图书馆在不同社会人文和科技环境下关注空间变革,寻求适应时代变化的功能定位.

1.2 敏感性

  图书馆观念空间具有强烈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表现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图书馆对空间形态功能不断完善的职业化探索过程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图书馆走过了从静态文献载体在实体空间的保存、组织、管理、揭示,到动态数字文献在虚拟空间的存取、整合、挖掘、发现历程;经历了从实体空间到虚拟空间、复合空间的形态发展与转换.近年来,一方面,图书馆不仅重视物理空间的容量,还关注空间环境建设与人的精神空间关系,强调通过注入文化元素,让知识传播在一种美好的文化环境里进行[5-6].在技术层面上,通过现代技术运用,特别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发展了智慧图书馆的探索[7],这种文化的,智能的空间研究,让图书馆的空间重组又注入了新的内涵.另一方面,针对新一代用户需求的特点,从传统阅读空间转向体验空间、从学习空间拓展到创客空间,重视并提供“新型学习工具”[8]以服务用户间交流互动,也成为一种趋势.正是这种职业敏感性,为图书馆空间再造与重组植入了与时俱进,理论与实践不断创新的良好基因.

1.3 包容性

  图书馆观念空间具有广阔的包容性,表现为理论探索与实践操作的多元化取向.

  第一,哲学上的空间观为图书馆的空间重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索加建立的“第三空间”概念②,从根本上回答了图书馆空间重组的多元性问题.哲学上的空间价值观强调空间的价值需要落实到社会活动中才能真正展现,“忽略了行动者对于空间存在的价值,空间观念必将被重塑”[9]60,解释了图书馆空间重组的社会价值意义.享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三层次理论③,指出了人类空间创设(包括图书馆空间重组)的现象、过程及一般趋势.

  第二,建筑空间观是图书馆空间重组的主要依据.建筑空间的整体观,强调根据建筑各功能空间的使用人群、活动类型、私密性等要求,进行合理有据的归纳分类,成组成群,并设定符合要求的空间单元……通过聚集、组织形成彼此联动的网络整体[10]56[11].在空间单元重组中,并列空间的“分离”、共用空间的“叠加”、层级空间的“嵌套”都要遵循“序”“元”论[10]56,构成新的空间秩序,这些都为图书馆空间重组的布局与整合理清了思路.另外,实验建筑观念空间的“场所论”[12],启发图书馆空间从“藏”的功能实现向“用”的功能发挥,再向人性化“场所”功能重组拓展,是图书馆空间重组趋势在建筑学意义上的有力阐释.

  第三,信息空间(INFOSPHERE)是一个三维空间,将是人们进行交流、活动的一个新的场所[13].正是信息空间的这个基本概念与当代图书馆追求的空间目标功能的契合,使信息空间观成了图书馆空间重组的始作俑者.一方面,信息空间理论主张对空间的认识应该从物理视角向社会视角、关系视角和行动者网络视角转换[9]59,拓展了图书馆人的研究视野,扩大了图书馆对互联网时代空间概念的理解,移动图书馆、泛在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的研究和实现,使图书馆彻底从实体空间走向了复合空间.另一方面,信息空间有着将所有的人与所有的知识集中到一起(Vlahos,1998)的潜力,信息空间的内联互动对真实世界就像放射性对大气层一样(DerDerian,1996)[14]有着巨大魅力,引导着图书馆学在知识积聚、知识关联、知识交流、用户互动方面探索,推动图书馆致力研究网络社会中的虚拟社团,专家网络、网络联盟,以及共享空间、创客空间.

  观念形态上的优越性决定图书馆对待空间重组的态度与立场;敏感性反映了图书馆人对空间重组的创造性和热情,也确保了重组与时俱进;包容性决定空间重组的丰富和多元,也给图书馆空间重组带来开阔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优越性、敏感性和包容性共同构成图书馆空间功能重组的理念与动因,也是图书馆空间重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源泉和观念支撑.

2 形态空间关系

  图书馆的空间形态,决定图书馆运营情境和空间服务方式.可以运用哲学上的范畴概念,对目前图书馆空间的一些空间组织形式进行一番梳理,进而研究图书馆的各种形态空间关系,指导空间重组实践.

2.1 “静态空间”与“动态空间”重组的辩证认识

  广义的图书馆静态空间,是指图书馆空间内的声静、人的心静和设施布置的相对静止.声静是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上的环境要求,是为人的心静创造条件.傅斯年说过,“一天只有21小时,其余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没有安静的环境,学者的沉思,习者的反省是不可能的.设施的相对静止是指图书馆的空间布局从书架安装到图书定位,再到服务空间组织要相对稳定(因为毕竟设备的大动是劳命伤财的,更是不利于用户习惯性利用公共设施的).

  在传统图书馆里,一个“静”字几乎成了图书馆空间的特色符号.然而,“静”又是相对的,“动”才是绝对的.从人的行为上区别传统图书馆与未来图书馆空间,本质就是“静”与“动”的转变.传统图书馆的静囿于传统文献载体和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单一性,现在图书馆的“动”,则是源于信息的“流动性”、知识的“交互性”和图书馆启发人的“智力创造”要求.现代图书馆专家认为,好的图书馆空间是指图书馆经过反复调整,并将其调整到读者认可的最理想状态的图书馆物理空间的集合[15].在这个意义上,图书馆空间重组的追求是永动不停的.当代图书馆学对用户行为认识的突破,在声音上对空间的要求也不是绝对强调静的.比如,在面向广大学习型公众的图书馆空间里,从用户的学习习惯考虑,专门设立讨论区,朗读区,制造一种动态的学习情境也同样有很好的空间效果.另外,在面向思想碰撞、科研创新的图书馆公共空间里,则需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交流互动机会,让知识、思维、精神流动起来.还有,从空间的可组合角度看,空间组织的多元化、复合式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更表现为一种“灵动”.所以,图书馆的空间重组,应该在传统的“动静分离”不合理布局上做文章,要从图书馆的主动服务、参与式服务和用户的自我服务、相互服务角度去重组旧空间,创设新空间,而不是一味强调“内外分开”“闹静分开”“不同读者的阅览室分开”的原则[16]7.

2.2 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组合从资源特点考虑

  关于图书馆的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Victor Zverevich曾先后下过两个定义:实体空间是“所有存放印刷资源及传统图书资料载体,并提供读者服务的物理空间的集合,在这个空间里也进行所有图书馆的业务运行,是各种技术及通讯活动的发生场所”;虚拟空间是“包括web服务器、计算机内存及存储空间、通讯频道、无线wifi等用于支持读者访问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的不可见的图书馆空间”[17].仔细推敲Victor Zverevich表述的这两个空间区别,一个是空间形态的“功能类型”,另一个是资源类型的“利用形态”.它启发我们:图书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重组就是要归结到有形与无形的资源在有形与无形的空间里的合理组合利用.

  20世纪末,图书馆实体空间建设曾经为有形资源的快速增长和用户的大量增加经历过一个新建与扩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图书馆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比例、用户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空间利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图书馆的空间价值已经从*利用转向场所服务[16]5.从这个角度看,图书馆的空间重组需要从馆藏资源的利用特点考虑.在面向广大学习型用户的图书馆里,应该将建设重点仍然放在实体空间组织上,一般学校图书馆应以满足读者学习,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应以适应全民阅读的实体空间建设为重点,而不是一味追求虚拟空间建设的高大上.这是因为图书馆虚拟空间只有在强大的数字资源支撑下才能凸显人的主体性、想象力和构造力.如果一个中小型图书馆并无重要国内外数据库,而花大投入建设虚拟空间,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反之,在重点大学与研究机构图书馆的空间重组过程中,则应强化虚拟空间建设,强化重要学术资源数字化服务的技术含量,着力在虚拟空间重组上做文章,向机构知识库、智库,虚拟学术团队方向组织实施.当然,中小型公共和学校图书馆积极创造条件加强虚拟的移动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报导性服务,重点大学与研究机构图书馆实体空间的不断优化也是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的需要.

  虚拟空间在空间上总是同时与实体空间、想象空间相互关联的.图书馆的实体空间体现为“实在性”,能够让人类的知识获取有一个平等、自由的公众场所,是图书馆定义的本源.图书馆的虚拟空间表现为“自在性”,能够让人类的知识活动表现力得到极大的显现和张扬,使创造者和被创造者融合为一[2]34,是图书馆概念的扩张.将“实在”的图书馆建筑空间与“自在”的图书馆虚拟空间有机结合,科学重组,这是当今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3 物理空间对精神空间作用与服务对象特点关联

  图书馆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它的文明精神、文化精神表现为一种特定的“场”[18],这个“场”就是图书馆物理空间表现形态.图书馆的精神空间是图书馆用户对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场效应”的精神感受,包括视觉的、心理的认知体系.研究图书馆物理空间对用户精神空间的作用,要从强调人对空间的构建到注重空间对人的精神的影响出发,关注从传统空间的文化形态之间的冲突到重建多元文化形态的和谐共处,追求图书馆社会功能满足“高质量的物理空间与实体感官的需求”的人文性特征[19].

  在图书馆空间重组设计中,第一,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场所精神”④体现要有对象性,要针对不同对象的方向感,认同感,归属感[20]去建构各具特色的物理空间体系,发挥空间影响人、塑造人的功能[21],而不是一味追求气派豪华,跟风雷同,误入盲区.国内图书馆的同仁们到国外一些图书馆参观,常常最感叹的就是国外图书馆建筑空间的独特场所精神,这是我国图书馆界在新一轮空间重组中应当借鉴的.第二,精神空间的效用主要是通过人的审美情趣在物理空间实现的,图书馆空间重组应特别注重室内陈设的“气质”和“个性”把握,应以体现服务不同用户对象的人文精神内核为依据设计室内主题,合理地把握材质、色彩、灯光等设计要素,让空间传递出不同的情感气氛,创造情感空间以影响塑造人的精神空间[22].近年江苏地区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图书馆的空间改造正是秉持了这一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广大读者热烈欢迎.第三,强调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的契合,倡导将图书馆物理空间的社会性和交互性最大化[23],即根据不同类型图书馆的性质和与服务对象,以物理空间的开放性、多元性、关联性组织(如展览空间、讲座空间,Living Library空间,阅读辅导空间、阅读治疗空间),促进各类用户和图书馆人精神空间的丰富,形成连接一切的理念,包容一切的胸怀,继承传统的信念.真正使图书馆成为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虚实关联的社会“文化教育广场”[24].这将是我国图书馆空间建设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

3功能空间定位

  传统图书馆的设计被早期的标准化图书贮藏办法和阅读设置所左右,在功能分区上紧紧围绕着藏书数量和阅览流通方式展开,其结果形成为书用和为人用的两种截然不同特征的空间,书和读者在一种静态的状态下互不相关.现代网络通讯和计算机技术颠覆了这两种不同空间独立存在的形式,并将改变图书馆空间的社会化功能,也暴露出目前一些图书馆空间存在的几个具有普遍性的矛盾:超高气派、不适用的物理空间与日益完善的虚拟空间应用的矛盾;研究包间的功能萎缩与共享空间崛起的矛盾;大开间孤岛式包围工作台、流通借阅台的过份宽敞与用户自由活动空间拥挤的矛盾;大规模电子阅览室的冷落与全媒体互动式学术文化空间缺失的矛盾.针对这4对矛盾,围绕空间重组策略,本文从功能空间的定位视角展开讨论.

3.1 目标功能空间与图书馆性质的呼应

  如前所述,图书馆空间从社会职能角度可以分成4个层次的目标空间:一是对应保存功能的检索空间;二是教育功能的阅读空间、学习空间;三是情报功能的研究空间;四是智力开发功能的创意空间、智能化空间.但是,不同图书馆的目标功能空间又因办馆性质任务不同有其侧重.

  就检索空间而言,现在传统的卡片式目录柜基本不用了,图书馆大厅更宽敞了,在保证机器检索必要空间的前提下,重组大厅空间,加强人文化装饰、增加休闲活动区、增设人性化设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然而,这里有一个与图书馆性质呼应的问题,比如,大厅空间的人文化装饰,在一些大型公共图书馆里,卡片式目录柜其实就是一种具有历史感的人文装饰;在一般公共图书馆里,电子报纸、新闻性电子屏又是首选的普适性人文装饰;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图书馆里,揭示大学精神、反映文化底蕴,鼓励科学探索的装饰主题能使其人文价值更能凸现.因此,不应所有图书馆不分类型、不顾性质都去追求“宾馆化”“高大上”.又如,教育、情报、智力开发功能空间是不同性质图书馆各有侧重的三种基本空间,图书馆根据用户变化的需求、办馆任务的要求调整和变革这些基本空间,进行一些空间重组无可非议,但也有一个与图书馆性质呼应问题.例如,在全民阅读热中,一些公共图书馆扩大了专门阅览室,设立国学经典阅览室、必读书目阅览室,增加了老年、儿童读书空间,但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图书馆是不是就一定有必要扩大阅览区域或者针对某一专门活动开辟专门阅览室呢?以高校图书馆为例,现在多数高校馆各种大型阅览室动辄上千平方米,但使用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不管你用何种方式组织室内藏书,多数学生读者还是把它当作自习室,可见高校图书馆的目标功能空间重组的切入点,并不一定要在阅读空间重组上做文章.还有,在当前的创客空间热中,不仅研究图书馆、大中型公共图书馆在建,普通高校图书馆在建,甚至一些小型馆也在建,并且都以3D打印机等现代技术运用为追求.Slatter和Howard分析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图书馆都需要建设创客空间,况且创客空间也只是吸引了一部分图书馆用户而已[25].再者,现在社会上以及许多高校的创业指导机构、实验、实践基地也都在创设创客空间或类似功能的空间,这些空间在设备配置上比图书馆更专业,在实验、实践条件上比图书馆更优越.图书馆究竟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创客空间?什么性质的图书馆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创客空间?这是当前图书馆功能重组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但有一点毋庸置疑:目标功能空间重组不仅要“与时俱进”,更要“量身”.

3.2 特色功能空间对办馆特色的彰显

  特色功能空间是指图书馆围绕办馆宗旨,针对不同用户需求创建的具有本馆特色的空间设置与组合.从活动范围上可分为公共空间、私密空间;从活动形式上可分为交流空间、体验空间、休闲空间、展览空间等,这些空间在不同类型的图书馆里又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彰显图书馆的办馆特色.

  特色功能空间的“特色”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图书馆目标功能实现在空间组织上的特色化,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科学图书馆[26]11没有设置单独的大型阅览室,而是将阅读座位分散分布在整个建筑空间的各个角落,且座位都临窗而设,以便读者自己选择合适的位置和适宜的学习环境,做到既可投入多人学习的氛围中,也可独处一隅静心研读,以适应当代大学生自主式、多元化学习方式.像这样的一种有特色的空间组织设计方式,对重组图书馆阅览空间就是一种启发.二是超越、延伸图书馆“书文化”核心服务功能的“空间服务”的特色化,如公共图书馆根据社区民众的特点,以社团组织活动和社区集会场所的目标功能进行的一些空间服务;高校图书馆以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基础,为教师、学生和其他研究者创造的各种更适宜的学习空间、Living Library空间、阅读辅导空间、阅读治疗空间、创意空间、体验空间等空间服务,在江苏大学图书馆,拥有数百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被改造成了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HSK(汉语水平考试)等专门阅览室和考点,一些研究包间也被改造成了研究生工作室、信息行为实验室等,既解决了一些不合时宜的功能空间长期闲置问题,也体现了该馆新的办馆特色.这方面新加坡各类图书馆有很多经验可供参考借鉴[27].

  相同目标功能的空间创设与重组,也应追求特色.还是以创客空间建设为例,美国许多大学的图书馆都有创客空间,但他们的各自的特点又十分鲜明[28],我国的一些公共图书馆在这方面也探索出了一些经验.例如,上海图书馆的“创·新空间”、成都图书馆的“阅创空间”、长沙图书馆的“新三角创客空间”[29]集阅读、讨论、共享、展示、制造等功能于一体,强调图书馆创客空间作为信息交流分享中心的特色.总之,图书馆只有围绕办馆特色,通过塑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空间,才能体现空间重组的目的意义和社会价值.

3.3 组合功能空间与建筑特点结合

  图书馆空间重组的狭义“重组”就是融合多视角的新理念,根据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新变化要求,形成对原有建筑空间整合的新思维,实施多重功能空间组合的新布局.

  以共享空间IC为例,就有若干种理念引导的不同组合方式:如学习共享空间(LC)、学术共享空间(RC)、知识共享空间(KC)等.不同类型的共享空间组合,最根本的是要从创设互动型服务空间的新思维出发,以空间、资源、馆员融为一体的互动形式,组合个性化服务与学习交流相结合空间,去解决前文提及的现有建筑空间设计布局存在的4种突出的矛盾现象.第一,从建筑空间的组织方式角度研究空间区划的重组,在原建筑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将大小、尺度、形式各不相同的信息空间,采取一些改造措施,使空间实现最自由的组织形式,形成多维丰富的空间层次.比如,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图书馆利用地型地貌特点,将空间划分为若干区域,设计若干分散好比云朵的藏书库,围绕书库摆放阅览座位,各种大小和比例的阅览空间穿插在同一个完整的空间中,形成多维变幻的空间组合,值得借鉴.第二,针对原有建筑空间“全程服务”的线性服务流程设计特点,向“即时服务”的点式[26]12服务进行重组.实体空间的格局也许形体固定,难以改造,但在细节的重组上可以补救,如在每一个服务点都考虑信息技术利用与图书馆服务的有机整合共享,让OPAC电脑遍布各个角落,甚至可以将液晶屏幕的OPAC安装在书架上,并将电脑屏幕保护设计为新书书评或热门图书介绍.第三,建筑学意义上以空间功能划分的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整合理论[30]对于图书馆空间重组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许多图书馆在服务空间改造的同时考虑被服务空间的拓展和优化,通过一些设施改造缩小服务空间,在楼梯转角、走廊增设阅览椅,既增加了被服务空间,又做到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的融合.在南京大学杜厦图书馆、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以及新近改造的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都能看到这些结合建筑特点重组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的成功范例.从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宗旨角度看,可以通过服务水平的提高来调整以对象划分的服务空间和被服务空间,加强两种空间的相互联系与转换,并追求两种空间界限的消融.现在许多图书馆拆除大开间孤岛式包围的工作台、压缩过份宽敞的流通借阅台(如江苏的淮海工学院图书馆),正是这种思想在空间重组中的表达.

3.4 拓展功能空间与发展规划匹配

  “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自身的空间.”[31]图书馆的拓展功能空间是图书馆在网络时代协同创新生产方式下,功能定位和变革的趋势空间和愿景空间.随着新空间理念的引入,新的图书馆空间形态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拓展:(1)场所化拓展:后现代建筑观念空间的“场所论”[12]110强调,作为场所的建筑不仅是某种围合的空间,而且也是某种文本、符号,是通过建筑整体中人的参与,强调人的“到场”,以创设一种发现人的价值的“场所”.即,未来的图书馆空间将突破“馆”的概念,而立足于行动者角度的社会空间.今后以用户的活动方式、参与方式为“场所”的空间形态将不断涌现,如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广场、研究图书馆的嵌入式协作化知识实验室[32]等.(2)流空间引入:场所空间的交流是有限的,流空间理论打破了固定空间的局限性,让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空间具有了“弹性”,激励图书馆借用开放且无限延展的网络力量,将人、活动、空间及其关系放到一个大背景下去组织不同空间尺度的流动和共享型空间[9]62.一些创新型空间,如虚拟团队空间、合作网络空间,将通过要素的快速流动来实现不同行动者占有不同的信息资源等关键性要素,获得建构关系空间的先机,它带给用户的将是超越文献信息服务、知识发现服务的“关系空间”服务.(3)智能化趋势:韩国延世大学“U-服务图书馆”,是集U-休闲、文化和IT设施等为一体的复合智能空间,被认为是世界首家图书馆智能空间[33].在新一轮空间重组中,我国诸多图书馆开始采用RFID、探索物联网等智能技术运用,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IC2理念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到2020年实现触手可及、灵活感知的“泛在智能图书馆”,该馆的自助服务的整体设计框架在实践尝试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34].

  图书馆拓展功能空间取向是多元的.具体到某一类、某一所图书馆,空间重组的拓展究竟应从哪个角度首先拓展突破,受到众多客观条件限制,也与办馆方向和目标紧密相关,需要做到既有前瞻性,与本馆的发展规划匹配、发展目标一致,又要接地气,立足当前图书馆的性质、任务,与办馆实际及具体条件接轨,还要注意传统统功能的坚守,在保留图书馆“书文化”核心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切不可脱离人力、物力、财力实际,追求时尚与高端.

4

结语

  任何一所图书馆在空间重组实施时,都应以一种明确的观念空间为主线,一定要围绕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前瞻的胸怀,脚踏实地去创设重组新空间;做到在空间限定上从清晰到模糊,空间组织上从静态到动感,空间界面上从艺术表达到为人设计.图书馆空间布局上不仅跟随功能和技术的发展不断演进,更要听取用户意见,努力满足用户行为方式,经受用户和馆员的评鉴并适时调整.惟其如此,图书馆的空间重组才能伴随图书馆这个有机体的生长,充满多元发展的活力.  

(责任编辑:周坚宇;英文编辑:杨继贤)

言而总之:此文为一篇关于视阈和功能视阈和图书馆方面的图书馆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图书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棉花GhGGPase2基因克隆、功能序列分析、原核表达与烟草的遗传转化
禄亚洲,尹秀,左晓宇,…… 棉花GhGGPase2基因克隆、功能序列分析、原核表达及烟草的遗传转化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7)2630 doi10 15889j issn 1002130.

智库的智库新时期图书馆功能的新拓展
摘要作为专门从事信息服务的机构,图书馆积累了丰富的信息整理、使用经验,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为智库提供信息分析、咨询服务 虽然这会遇到诸如无以往经验可参考、原有观念固化、得不到智库的信任….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产业的度、路、效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目标,而推动农村.

在寂寞和痛苦的寻求里唱出心灵深处忧郁的歌重庆当代女诗人冉冉、红线女诗作的意象空间
我所学到的所有语言,我所写出的所有语言,必然要展翅,不倦地飞行,绝不会在飞行中停一停,一直飞到你悲伤的心所在的地方,在夜色中向着你歌唱,远方,河水正在流淌,乌云密布,或是灿烂星光 —&md.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