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整理论文怎么写 与《许承尧未刊稿整理》出版札记方面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整理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6

《许承尧未刊稿整理》出版札记,该文是整理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跟《许承尧未刊稿整理研究》出版札记和《许承尧未刊稿整理研究》方面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整理论文参考文献:

整理论文参考文献 科教导刊普刊论文答辩自述稿普刊论文发表

《许承尧未刊稿整理研究》

开本:16开

定价:178元

出版时间:2017年9月

编者:安徽博物院

出版发行:安徽美术出版社

许承尧(1874—1946),字际唐,号啸仙,斋名疑庵、芚室,安徽歙县人.近代著名爱国诗人、文献学家、*家.作为清代最后一科翰林,其曾任五品京官,北洋时期在甘肃为官10年.1924年,因不满官场黑暗,他辞官归隐故里,绝迹仕途,以著述终老.著有《歙县志》16卷、《歙事闲谈》31卷、《西干志》7卷、《疑庵诗》10卷、《疑庵诗续集》4卷,以及《疑庵文剩》《疑庵藏书画录》,辑有《新安佚诗辑》《明季三遗民诗》等.

作为近代徽学研究的先导者,许承尧重视乡邦文献,推动了徽州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他主持并编撰的《歙县志》《歙事闲谈》两部重要文献,至今仍是研究徽歙文化的重要史料.他提倡“诗界革命”,创作了大量旧体诗歌,其中以《疑庵诗》最为著名,展现了他伟大的爱国情怀.许承尧酷爱*,个人*古玩、字画、信札等珍贵文物近万件.他着力于书画艺术,开创“新安画派”研究的先河.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社会上对于徽学的研究进入新的繁荣时期,许承尧对徽学的贡献为人们所称道.许承尧个人的诗文稿本是研究他的思想、学术、文学等诸多成就的重要部分.安徽博物院在2001年将其重要著述《歙事闲谈》点校出版,列入《安徽古籍丛书》,成为徽学研究的珍贵资料.围绕《歙事闲谈》的相关研究论文就有三十余篇,如诸伟奇的《〈歙事闲谈〉考述》,鲍义来的《许承尧事略》《许承尧与敦煌遗书拾掇》,张健的《许承尧与乡邦文献》等,都是比较好的研究许承尧及《歙事闲谈》的学术论文.

此次由安徽博物院进行点校、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许承尧未刊稿整理研究》一书,内容涵盖许承尧各个时期的诗词、歌赋、碑文、游记等,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其中收录的许承尧24首词作,是许承尧词作的首次面世,填补了原有许承尧资料的空白.

本书收录的许承尧未刊刻稿主要包含《疑庵文剩》《疑庵随笔》《梦痕集》《制艺文》《疑庵词》《疑庵赋》等,以题材归类,充分记录和反映了许承尧先生故里兴学、造福桑梓、政坛起落、关注民生的事迹以及其在诗歌、文献*整理、书画艺术、文物鉴赏与*、教育等诸多方面的突出成就.

《疑庵文剩》为许承尧民国十五年(1926)自编文集,包括“少作十数篇”和“中岁杂稿”,为清稿本,计82篇,5万余字.内容涵盖许承尧年少读书、晚清科举、民国幕僚生涯,反映了近代徽州社会人事,据此简述许承尧经历与家族,主要就人物传记资料对近代徽州社会略做考察.

《梦痕集》是光绪三十三年

(1907)自编诗集之清样稿,计收录诗作52首.其中少数诗作已被收入《疑庵诗》,但文字有所不同.兹集或可略补《疑庵诗》之阙遗.

《入陇琐记》是民国三年(1914)许承尧追随陕甘筹边使张广建,从北京出发,经西安到兰州的旅途日记.日记内容记录了沿途文物古迹、地理风貌、风土人情、民生疾苦及政事情况.全篇虽是游记,却为考察西北文化、风俗、民生之纪实,是研究近代西北边省经济文化的重要文献依据.

目前,国内关于许承尧研究的出版物较少,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该领域图书市场的空白,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收录资料翔实.根据许承尧遗嘱,其后人将其*捐赠给了国家,主要*在安徽博物院.此次安徽博物院将其馆藏许承尧作品整理点校出版,将为后世提供翔实的文献研究史料.

二是研究作者权威.安徽博物院是是安徽地方文献*的主要单位,其中以古籍图书*颇具特色,对馆藏古籍特别是徽学古籍的保护和研究是其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

该书的出版对于研究许承尧的生平及艺术成就,研究近代徽州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点校出版是近年来安徽博物院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为推动徽州文化保护和研究提供了可靠翔实的史料文献,对研究徽州社会、经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

本文总结:这是大学硕士与整理本科整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许承尧未刊稿整理研究》出版札记和《许承尧未刊稿整理研究》方面论文范文.

《青上阁石雕博物馆珍品集》出版
由著名篆刻家韩天衡主编,文化名人余秋雨作序的青上阁——石雕博物馆珍品集,近日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分四卷,由石雕艺术家、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吴松林领衔,他的兄弟吴松伟、.

跨国改编电影和原文本的文化差异性以中韩《许三观记》为例
一、时代背景从“文化大革命”到“战后重建”余华将小说的时空界域定位于“”前后 主要聚焦于“大饥荒”时期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世的前前后后
2017年11月7日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电视台播出了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83岁的胡福明老人采访 老人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这句话依然深刻体现着实践与真理之间的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世始末
1976年10月粉碎“”之后,中国处在历史的关键时期,何去何从,是国人最关心的问题 1978年,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胡福明经反复思考,毅然提笔撰写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