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浅析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回归吟咏情性《沧浪诗话.诗辩》篇的诗学观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浅析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9

回归吟咏情性《沧浪诗话.诗辩》篇的诗学观,本文是浅析论文参考文献范文和《沧浪诗话.诗辩》和诗学和情性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性课题开题报告综述性论文范例综述性论文怎么写性论文范文

《沧浪诗话? 诗辩》中提出的学诗“以识为主”、“诗道亦在妙悟”和“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的说法,是理解严羽诗学观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图通过对《诗辨》文本的细读,剖析“识”、“妙悟”和“兴趣”,进一步探寻三者之间的潜在联系,实现对严羽诗学观的再认识.

一、“识”的内涵探析

“以识论诗”在古代典籍中是有踪可循的.孔子要求弟子在学《诗》过程中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钱穆认为这里“识”的内涵有两层:第一指积累关于自然的知识;第二指涵养性情:“孔子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广大其心,导达其仁.诗教本于性情,不徒务于多识.”[1]325换言之,“识”指的是在大自然中观察和感受事物,为的是拓展胸怀、陶冶情操、揣摩天地之道,培养缘情写物的诗性思维.严羽提出学诗“以识为主”,是对传统诗论的重申,他还将养“识”的方法做了调整,认为学诗者只有以优秀诗篇为范本进行参读,才能培养出高超的诗歌鉴赏力.

《诗辩》开篇以“入门须正,立志须高”[2]1 规定了对“识”的要求,还列举了与之相符的作品:《楚辞》、《古诗十九首》、乐府诗以及汉魏五言诗皆为古体诗,以韵律自然,感情古朴真淳见胜;盛唐时期李白、杜甫的诗歌,技巧渐渐成熟,但二人之作胜在情真意切,技法运用灵活自然.由此可知,严羽认为“高”“正”的作品,其共同特点是适情率意、自然淳朴.所谓“入门须正”即将抒情确立为诗歌的本质属性,学诗者熟读这些情感充沛、作法自然的作品,久之就能养成较高的诗歌素养和鉴赏力.严羽对诗歌资源的拣择与他对诗歌本质的理解息息相关.“识”既是拣择学诗资源必备的判断力,有了好的判断力,才能在丰富的历代诗歌中选出真正的佳作进行学习;也是学诗者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通过对优秀诗歌的反复参读,进一步提升诗歌品味.

通过前人的优秀诗篇来培养“识”在严羽的时代是有共识的.严羽极力批评的江西诗派诸人也有相似的主张,黄庭坚在《大雅堂记》中说:“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耶!”[3]927 时人对“识”的重视也相当普遍,范温在《潜溪诗眼》中明确提出:“山谷言学者若不见古人用意处,但得其皮毛,所以去之更远.……故学者要先以识为主,如禅家所谓正法眼者,直须具此眼目,方可入道.”[4]317 在这些相似主张中,严羽之论的特别处在于,他将抒情看作诗歌的唯一本质,并以此为出发点对前代的诗作进行了筛选,指出只有学习表情达意为主旨的典范作品,才能在个人的诗歌创作中走上正途.

二、“悟”的内涵探析

“悟”的本义指内心的感觉、知觉:“悟,觉也.……从心,吾声.”[5]506 后来逐渐延伸,指称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主要见于道家思想中,指对难以言喻的“道”的把握和领会方法.“妙悟”两字连用最早出现在僧肇《涅槃无名论》中:“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则有无齐观,齐观则彼之无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6]209 这里“妙悟”指聪颖敏慧,善于感受和领会天地之道、成佛之方.

《诗辩》篇中,“悟”有“悟入”、“妙悟”等不同说法,它们的具体意义都不尽相同,根据具体语境对其进行梳理辨析,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悟”的丰富含义.“悟入”本是佛家术语,指的是“领会并证入实相之理”.[7]243《诗辩》中则指学诗者熟读古人佳作,有了相当积淀后,能够把握古人作诗的要领和思路,达到开悟的境界.黄保真认为,“悟入”是“‘妙悟’这种纯审美的把握方式在‘学诗’阶段的表现形态.它是以纯审美的态度去体悟前人佳作中的审美规律、思维方式,进而把它变为自己的审美方式,思维方式的过程.”[7]246 佛家所谓“妙悟”是指“对禅道即本有的佛性的觉悟.”[8]28 在论诗时,“妙悟”便是领会诗歌本质的最高法门.“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2]12 他举出韩愈、孟浩然的例子对“妙悟”之重要性加以解释,刘辰翁点评此处说:“浩然不刻画、只似乘兴,沧浪谓浩然一味妙悟,皆得之矣”[2]15,可知“妙悟”是指诗人兴之所至,感情流露自然的诗歌创作方式,这要求诗人有较强的审美感受力和高超的语言文字技巧,能够将内心独特的审美感受以自然、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完满地实现创作对象、内心感受、语言文字之间的融会贯通,最后呈现出自然流出、不着痕迹的诗歌作品.

严羽认为最上乘的是汉魏诗歌“不假悟”的境界,自然感发而作,对技巧的雕琢少,最契合诗歌的抒情本质.“悟”则分为“透彻之悟”、“分限之悟”、“一知半解之悟”.最高者为,达到“透彻之悟”的是从谢灵运到盛唐时期的诗歌.许学夷说:“领会神情,不仿形迹,故忽然而来,浑然而就,如僚之于丸,秋之于弈,公孙之剑舞,此方是透彻之悟也.”[2]16可见,“透彻之悟”也是指诗歌不着痕迹,浑然天成.“妙悟”指诗歌的创作方法,“透彻之悟”是对诗歌作品的鉴赏评价之语.陈伯海认为:“‘不假悟’指的是直写胸臆,发自天然,‘透彻之悟’则是指有意识地追求艺术上的高妙,由人工而进入化境”[9]241,将“不假悟”与“透彻之悟”进行了到位的区分.而“分限之悟”、“一知半解之悟”则是尚未达到理想境界的不同阶段的“悟”.

“悟”是针对诗歌创作方法而言的,指诗人能根据不同的审美体验,找到与之契合的表达方式,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将其呈现出来,达到一种言意合一的状态.汉魏诗不依托技巧而浑然天成,盛唐诗有法可循却不露痕迹,正是“悟”的极致.“妙悟”说仍然围绕着诗歌是性情所至的产物展开.

三、“兴趣”的内涵探析

对“兴趣”之“兴”的解释学界有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兴趣”之“兴”即指比兴的表现手法,东汉郑玄将其解释为“托事于物也”. [10]796 也有学者认为,“兴”是指感兴,即“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兴起及创作冲动的产生.”[8]158 二者都是围绕着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解释“兴”的内涵,分歧在于,到底是诗人先有了某种情志,然后借恰当的物象兴寄成诗;还是诗人先看到了某种物象,由此触发情感而成诗.这引起了“兴趣”的两层不同含义:一是指诗歌具有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二是指诗人在外物感触下产生的审美体验在诗歌中的表现.二者都是对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联的描述.这说明,诗歌的产生与诗人和客观世界的交流是密切相关的,好的诗歌能够呈现出诗人内心感受与客观物象之间的沟通联系,也就是“兴趣”的体现.

严羽对何为“兴趣”也做了解释:“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2]26“兴趣”就是读者在诗歌中看不到诗人对意境的刻意营造、对词句的精心雕琢,仿佛浑然天成之作.严羽用几个佛家典故进一步解释“无迹可求”那种似实而虚、似虚而实的特点,这种特点为读者提供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让诗歌达到了回味无穷的表达效果.可见,“兴趣”就是指诗人将自己对世界的感受或体悟,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呈现出来,不着痕迹地表达内心情思.同时触发读者,使读者在诗人营造的意境中产生属于自己的情感意绪.于是,诗歌就不仅限于传达作者的所感所想,而且还是一个触发读者的契机,使读者也能参与到对客观世界的体悟中.在这个过程中诗歌也因不同读者的个性化解读,具有了无限丰富的旨趣和意味.无论作者有意识地选择物象运用比兴手法,还是无意间受到感触而产生的审美体验.只要诗作含蓄蕴藉,具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都可以纳进“兴趣”的范畴.

严羽对“兴趣”的阐述仍是以诗歌的抒情本质为中心的,如果说“识”和“妙悟”是学诗方法,那么“兴趣”就是学诗者诗歌创作的目标和最高理想,也可以说是衡量诗歌价值的尺度.

有学者认为,《诗辩》中“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2]26 的观点,与前调“识”、“悟”,要求学诗者熟读前人佳作是矛盾的.其实,强调学识积累和审美判断力的提高是为了培养学诗者的诗歌品味,建立以抒情为本质的诗歌观念,并不是说学诗与不需要读书学习.严羽如此重视学诗者在入门阶段的诗学观之确立,是为了矫正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2]26 的诗歌风气.自《诗》《骚》以来,诗歌一直都是表现诗人情感意志的文学体裁,如果将文字、议论和才学引入诗歌,难免使诗歌缘情的本质遭到侵蚀和破坏,甚至会混淆诗歌与其他体裁间的界限.江西诗派注重师承前人用意和技法的风气不仅削弱了诗歌的创造力,而且忽视了诗歌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严羽是为了维护诗歌“言志”“缘情”的本质,而在此重申强调“吟咏情性”[2]26 的诗学主张.

四、结语

《诗辨》围绕着“吟咏情性”的诗歌本质观,主张学诗者首先要以良好的诗歌鉴赏力——“识”为前提和基础,拣择前代以情志为本质的诗歌进行参读,从而领会古人在诗歌创作中获得审美经验的方式及其创作思路,学诗者还要能树立起以“兴趣”为最高价值的诗歌理想,创作出“无迹可求”、意味深长的优秀诗篇.严羽希望通过学诗路径的调整,对江西诗派刻板因袭传统、脱离现实的诗风进行纠偏,最终使诗歌言志缘情的本质回归.

上文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沧浪诗话.诗辩》和诗学和情性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浅析本科毕业论文浅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回归语文课堂本真《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设计
【摘 要】在教师自我素养的提升中,坚守对语文的理想与信仰,打造有品质的课堂 用最质朴原始的方式走近一位颠沛流离、饱受悲苦的作家和一篇人物鲜明、构思精巧的短文 回归语文课堂本真,感受语言和文学真正的魅力.

《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正义观
摘 要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在伦理方面最重要的著作 在其中,亚里士多德具体阐述了其伦理思想,开创性地对伦理学中的意愿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可以说是古希腊德行理论发展过程中一次巨大的进步 需要注意.

《澹仙诗话》对如皋诗学的集成和性灵诗学的推进
聂欣晗(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5)关键词澹仙诗话;熊琏;如皋;性灵诗学摘 要女诗家熊琏的澹仙诗话集成式地再现了清代乾嘉时期江苏如皋诗坛的区域性崛起与地域性主题特色,表达了诗坛.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史观
朱志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上海 200241)关键词悟;气象;体制;五唐分期;以盛唐为法摘 要严羽在前人的基础上,从断代的角度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诗史观 他以“悟”&ldq.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