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创业教育类专升本论文范文 与高校创业教育理论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主题:创业教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8

高校创业教育理论,本文是关于创业教育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创业和理论研究和高校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创业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创业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教育理论和实践杂志教育理论和实践杂志社

摘 要:广义的“创业”是提出新的想法并实现之,创业的本质在于价值创新,创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教.创业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已有的关于创业认知、创业能力、创业意愿和创业教学法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创业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需秉持“通识”创业教育理念,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正确认识创业的本质,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首要目标;注重非认知能力培养,将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创业课程;理解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科学地设计创业教学;加强创业教学法研究,探索基于行动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创业教学法;创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742(2018)010030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品质的影响机制及培养策略”(BIA170207);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工业4.0背景下江苏高校工程创业教育研究”(2015JYA001);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2015JSJG550);东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科教师教学发展研究”(SEU/2015/141)

作者简介:崔军(1979),男,江苏丹阳人,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创业教育、高等工程教育.

一、创业与创业教育

最初,创业(Entrepreneurship)被描述为一种经济现象,创业的概念强调经济属性.创业与创业的主体——企业家(Entrepreneur)是分不开的.19世纪法国学者将企业家描述为“能够将低地区的经济资源转移到高地区并产生收益的人.”[1]20世纪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认为,企业家是对创业活动导致的“创造性破坏”责任变化的*人[2].近30年的研究表明,创业的概念已不局限于经济领域,人们对创业的理解已从经济领域延伸至个人、组织、社会及文化等领域,呈现出多视角、跨学科的特点.

关于创业的定义,目前比较有影响的有两个.一是丹麦学者的定义:“创业就是你对机会和想法有所行动,并将这样的行动转化到他人的价值中.”[3]二是世界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的定义:“企业家是指那些能识别和探索新产品、流程或市场,通过创新或拓展经济活动而寻求创造价值的人;创业活动是指上述企业家的人类创新行为.”[4]这些定义都强调创业活动的创新性和新价值.因而,莫伯格(KreMoberg)等人将创业教育定义为:“支持学生在创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建构知识、能力和经验的内容、方法和活动.”[5]

人们往往对创业教育存在疑虑:创业能否被教?该问题在学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家不是“生产”出来的,而只是识别出来的[6].然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家的特质尽管是个人的,但可以用非常规的教学法加以培养[7].有学者指出:“在现代社会,教育对培养企业家的作用被低估了.”根据他的解释,“那些最终成为企业家的大学退学者”的宣传是误导的,因为有超过90%的技术公司的成功创建者都是大学毕业生,其中有超过半数的人拥有研究生学位[8].

有研究认为:创业是由可教的要素和不可教的要素组成的[9].因此,有效的创业教育应当是识别这些要素,确定可教要素的最佳教学法,以及满足学生需求和适应教育技术的变化.有学者强调:“创业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10]说其是科学是因为初始的功能性技能(Startup Functional Skills)是可以教的,说其是艺术是因为与创业过程中与创新有关的方法似乎不可教.可见,创业教育是否可教取决于人们对创业的理解.比如,如果创业意味着机会的评价与识别,创业是可教的;如果创业意味着机会的创新,它或许就不可教.

根据目前的研究,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别:第一类是“关于”创业的教育,意味着向学生介绍创业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让学生对创业有个总体的理解,这是最常见的价值取向;第二类是“为了”创业的教育,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以自主创建公司为目的,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群体针对性[11];第三类是“借助”创业的教育,意味着将创业视为过程,通过经验的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创业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发展创业能力,该类型的创业教育能够融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不同的价值取向深刻地影响着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

可见,创业的概念不再是指单纯的经济现象,而是指更为广泛的商业、自然、社会和文化的活动;企业家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至少创业者所需的大部分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通过教育而得以发展;创业的本质是价值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学生提出原创性想法的思维和技能,以及将该想法付诸行动的能力.因此,创业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促进学生自主创业、开办公司、缓解就业压力这么简单、短期和直接,而在于育人兴国,培养真正具有开创性的人才.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创业认知研究

创业究竟是什么?创造价值是创业的核心使命.著名创业研究专家鲍莫尔(William Baumol)区分了复制型的企业家和创新型的企业家,复制型的企业家并不创造价值,而创新型的企业家通过组建公司、创造新产品或新技术而创造经济价值[12].最近,有学者提出了“常规价值”和“探索价值”两种类型的创业价值,前者来自为优化工艺和改进流程而进行的日常重复活动,后者指在做事过程中运用了新方法,如发明、提出了新价值观、持续学习和方法改进等[13].

创业的基本要素包括承担可预计风险的意愿,组建有效风险团队的能力,统筹必备资源的创新技能,制定可靠商业计划的基本技能,当别人处于混乱、矛盾和困惑时具有识别机会的视角[14].创业活动往往在风险和不确定情况下发生,因此创业者必须具备假设和推断的能力,只有创新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即使创业者在价值产生过程中失败了,其创业经历也非常重要.

奈克(Heidi Neck)等认为,目前我们已经知晓了创业教育的三个“世界”.其一是“创业”世界,关注企业家的特质和天性,如风险承担、对模糊性的容忍、坚持不懈等;其二是“过程”世界,关注新公司的创建过程,涉及资本市场、资源分配、绩效等;其三是“认知”世界,关注创业活动中的决策,涉及团队启发、思维模型和知识结构;他还强调,人们对创业的认识正在转向“方法”世界,即把创业视为一种价值创新的方法[15] .“方法”世界的创业能力是一种元能力,有利于学生借助创业学习过程获得可迁移的通用能力.

由上可知,创业就是提出创意的想法并实现之,创新是其前提,创造价值是其本质.创业不只是创办公司这么简单.创业需通过利用机会、资源调配、企业家能力和外部环境来实现价值创新;创业也是愿景、变化和创新的动态过程,它需要创业者在面对新想法和创新的解决方案时具有活力和;创业者独具特质,寻求机会、承担风险、推动想法变为现实的韧性已渗透其身,使其形成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这些关于创业的认识和理解是有效实施创业教育的理论依据.

(二)创业能力研究

简言之,能力就是指具备必要的技能以成功地做事.欧盟委员会对“能力”的定义是:“在工作或学习环境中,在专业或个人发展过程中已被证明的运用知识、技能,以及个人、社会或方法的能力.”[16]有研究者区分了“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前者指与人格特征和情感稳定性有关的先天的能力,这将限制个体发展技能的潜力;后者指那些可以后天学习、发展的能力,如自我效能感、压力缓解能力等[17].

博德(Barbara Bird)将创业能力定义为“对新事实的愿景并梦想成真的潜在特征与技能.”[18]已有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创业能力提供了依据.例如,创业能力可以面向个人,也可以面向组织;创业能力的范围非常宽泛并以不同的方式发挥作用[1920].可以明确的是:创业的基本和显著特征在于识别和追求商业机会,创业能力与企业成功直接相关,有必要区分通用能力和特定行业情境下的创业能力,经验在创业能力形成和发展早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2124].

学术界认为创业能力是一种可以面向全体公民,广泛地应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可迁移能力,而不局限于与商业有关的狭窄能力.例如,莱克斯(Martin Lackeus)提出的创业能力框架将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三个主要的领域,代表了从认知能力到非认知能力的渐进.知识领域包括构思模式、显性知识和自我洞察力;技能领域包括营销技能、资源技能、机会技能、人际技能、学习技能和战略技能;态度领域包括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个性、预应性、不确定性或模糊性、忍耐性、创新和毅力[25].

总结创业能力的研究成果后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基本认识:创业能力虽然有“先天”的成分,但更多的元素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得以发展和提高;行动参与、经验学习、总结与反思是培养创业能力的有效方法;创业能力不仅对学生今后创办公司有用,而且是一种可迁移的能力,对促进个人或组织发展、积极参与社会、高质量就业、自主创业等生活的多个方面都具有价值.这些认识为高校实施能力导向的创业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创业意愿研究

创业意愿是创业行为的重要预测指标,而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形成发挥着作用.彼得威(Luke Pittaway)等人运用系统文献分析法研究后得出结论:通常而言,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创业意愿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26].贝鄂(Tae JunBae)等人用元分析文献法回顾了73份实证研究成果后得出结论:创业教育能明显地促进学生的创业意愿,但不同的学生和文化背景下该结论有差异[27].这些研究成果是创业教育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研究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形成的影响.费雷(Alain Fayolle)等人通过前测和后测的准实验研究设计,考察了创业教育课程的有效性:创业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创业意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当学生先前对创业的了解不多时,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作用明显[28].赛德(Saeid Karimi)等人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伊朗6所大学205名学生样本数据后得出结论:不同类型的创业课程均能显著地提升学生的创业意愿,但选修课程对创业意愿的作用要比必修课程强[29].张瑛(Ying Zhang)等人的研究发现,女生和来自工程技术类大学的学生创业意愿要比其他群体的学生强[30].罗琦(Andreas Rauch)等人的准实验研究则发现,完成创业课程的学生比未完成课程的学生具有更高的创业意愿,并且创业意愿在创业教育与创业行为的关系中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31].斯科瓦(Galina Shirokova)等人的研究还发现,在将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行动的过程中,学生受到家庭背景、年龄、性别、大学创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32].

上述研究结论告诉我们: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形成乃至今后的创业行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创业教育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结果,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创业知识的增长、提升创新意识,形成对待创业行为的态度;创业教育的影响具有性别、学校类型和专业的差异性;不同类型的创业课程,如选修和必修课程、讲座和项目课程、长期和短期课程、知识和经验性课程等,对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理论成果为高校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实证依据.

(四)创业教学法研究

创业教学法研究近年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它根植于经验学习理论.科博(Did Kolb)认为经验学习需经历如下阶段:积极的试验(计划),经验(行动),反思性观察(反思),概念化(理论建构),如此循环往复[33].创业教育研究的奠基者格比(Allan Gibb)教授据此认为,创业的教学方式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法,应重点关注创新而非分析,关注视野而非知识,关注主动的理解而非被动接受,关注对问题或机会的观念化而非概念和理论本身[34].

欧盟创业教育奖获得者费雷(Alain Fayolle)教授探索了创业教学的理论模型.该模型的第一个层次是哲学层次:创业教育意味着什么?在创业的背景下教育能做什么?第二个层次是教学层次,由为什么要教(目的)、教给谁(对象)、教什么(内容)、如何教(方法)、有何结果(评价)五个要素组成[35].哲学层面的问题旨在确定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教学层面的要素与具体的教学过程有关,能指导教师有效地开发课程和设计教学过程.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研究报告中强调,创业教学的核心是通过“做中学”的方法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发展[36].教师应当设计基于问题或机会的活动,让学生自主识别机会,承担全部责任,从而让自己的创新对外部利益相关者产生价值.这将引导学生不断地和外部社会互动,帮助学生在不确定、模糊和矛盾的情境下学会创新.基于此,创业教学法需遵循这样的逻辑路线:根据价值创新设计教学任务,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创业情境活动并完成任务,以此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上述创业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启示我们:创业教育应采取独特的教学法,创业教学法应根据创业的本质和过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策略,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经验在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创业活动,通过团队合作模式下的“做中学”,促使不同水准的学生由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的转变.

三、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创业教育改革

已有的关于创业与创业教育内涵,以及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为我们理解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思考已有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对中国创业教育改革的作用,以期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实践启迪.

第一,秉持“通识”创业教育理念,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创业教育工作者需认真思考的问题.尽管狭义的“创业”指的是机会识别、商业发展、自主创办公司并促进其发展,使自己最终成为企业家,但创业并非一定要创建新的组织,创业也可在现有组织中产生岗位创新.因此,广义的“创业”具有创新、独立自主、敢于尝试、行动导向及个人发展等元素,它使人具有创意并敢于冒险将之付诸行动.对创业的定义的不同理解会直接对教育目的、学生对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程序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广义“创业”概念的指引下,高校创业教育应是全体大学生共享的“通识”教育,而非少数学生的专利.

高校在“通识”理念下开展创业教育,还需处理好与创新教育的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准备阶段,若使创新具有价值则需延伸到创业的过程、创业的实现和维持等阶段.其实,创新是创业的必要阶段,创业是创新在经济中的价值体现.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产生新想法,并将该原创想法付诸行动的能力;而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在商务背景下应用创新能力所需的额外的知识、态度和技能.可见,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拓展和丰富.高校应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各有侧重地开展创新与创业教育,并努力将两者有机结合.

第二,正确认识创业的本质,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首要任务.创业的本质在于创造价值,但所创造的价值应当是新奇的,需要创业者善用机会、调配资源、采取行动,并承担失败的风险.价值创新广泛地存在于社会中,他们有的是常规的价值,少部分才是创新的价值.只有创新的价值才与创业有关,它需要用新方法、新资源并持续地学习以探知未来.因此,提出创新的想法是创业的源头,创新意识是培养创业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高校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让学生理解创新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这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中的创新与创业活动及其重要性,从而为学生今后从事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创新意识培养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计划、做事、感知、交流、学习.首先,高校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纳入创业教育目标;其次,创业教育课程应设置创新意识模块,从课程层面落实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地位;最后,创业活动设计要突出培养创新意识的主要内容,如凭直觉决策、愿意尝试、机会识别、战略性思考等.

第三,注重非认知能力培养,将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创业课程.培养创业能力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创业能力由能影响价值创新过程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组成.已有理论研究为我们理解创业能力的内涵和要素提供了依据.创业能力体系除了包含必要的经济、市场和创业知识等认知能力外,更多地包含非认知能力,如坚韧性、自我效能感、调动资源、处理不确定性、学习技能以及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等社会技能.创业能力不仅对自主创业有用,而且是可迁移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高校创业教育应是能力导向的教育.传统的创业教育依赖讲授、标准化的测试导致偏重认知能力学习,因而忽略了非认知能力培养.认知能力容易教学和评价,但非认知能力需要“做中学”,也不易评价.研究者还发现,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显著地影响其学业成绩和未来的工作绩效.因此,高校应将创业能力培养融入课程,能力培养的重点不再局限于商务能力,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评价方法和活动参与等都应围绕创业能力展开.

第四,理解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科学地设计创业教学.创业意愿是预测创业行为的关键指标.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很多,既有个人性格、人口特征等个人层面的因素,也有地区、文化和组织等背景因素,还有创业教育方面的因素.创业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能显著影响学生的创业意愿,学生的年龄、性别、专业、先前的创业感知等因素也将导致创业意愿的差异.这些理论成果启示我们:要区别对待已有创业感知的学生和对创业没有了解的学生,开设丰富的创业选修课程,创业教学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创业活动的设计要力求让学生获得真实世界的经验,设计团队合作型任务以培养学生的主观感知力.

高校应根据创业意愿的研究发现来设计创业教学的预期学习结果、学习经验和评价方式,努力构建创业学习文化,开展丰富的创业活动,满足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创业教学内容可以设定三个循序渐进的层次:提出创意的想法、创办组织实现想法、促使组织运行创造价值,学生可根据年级和兴趣选择不同层次的内容.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频繁地接触外部世界引发心理变化,如动机、成就感、挫折及失望等.通过这样的心理变化,学生的创业能力将得到提高,获得“我敢做”、“我克服了困难”、“我能做”、“我想做更多”以及“我真棒”等心理体验.

第五,加强创业教学法研究,探索基于行动的教学方法.创业是特殊的人类行为,创业教学法也应独具特质.创业是一个组织创建和运行的过程,具有计划和预测的特征,创新是该过程的源头;创业也是一种决策,是创业者领导团队在思考和行动的基础上进行决策;创业更是一种方法,它需要在行动和实践中进行价值创新.创业学习的过程是对有限的信息进行决策,理解信息转换中的价值和情感,在压力状态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解决问题和失败获得成功的学习.因此,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难以担当创业教育的重任.

基于行动的教学法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虽然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和服务性学习这三者都涉及解决问题、真实世界、团队合作、产品设计等创业要素,但它们并未涉及创业过程中的其它独特要素,如创新、机会识别、创建组织、承担风险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基于行动的教学,围绕学习者创造产品并产生价值这一目标,以企业家、团队和公司为分析对象,通过游戏、观察、实践、反思、设计及活动等方式,采取角色扮演、案例工作、同伴合作、客户培养、商业运作及微型企业等具体方法,让学生在基于行动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创造机会、激发抱负和容忍失败.

参考文献

[1]P. F. Drucke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Principles[M].New York,USA:Harper Business. 1985:21.

[2]J. Schumpeter.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quiry into Profits, Capital, Credit, Interest and the Business Cycle[M].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1.

[3]FFEY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Denmark[M]. In L. Vestergaard, K.Moberg& C. Jorgensen (Eds.). Odense: The Danish Foundation for EntrepreneurshipYoung Enterprise,2012:12.

[4]N. Ahmad & A. Hoffman. A Framework for Addressing and Measuring Entrepreneurship[R]. Entrepreneurship Indicators Steering Group,OECD,2007:1.

[5]K. Moberg, E. Stenberg & L. Vestergaard. Imap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Demark[R]. Odense: Denmark, The Danish Foundation for Entrepreneurship,2012:14.

[6]A. Adcroft, R.Willis, S. Dhaliwal. Missing the Point? 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J]. Management Decision,2004,42(3):512521.

[7]D.A. Kirb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an Business Schools Meet the Challenge? [J]. Education Training,2004,46(8/9):510519.

[8]R. Metcalfe. Can Entrepreneurship Be Taught?[J]. Texas Education Review,2013,1(1):119131.

[9]D. Rae & M. Carswell. Toward a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01,8(2):150158.

[10]S.L. Jack & A.R. Anders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ithin the Condition of Entreprenology[Z]. In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Enterprise and Learning. Aberdeen,1998:10.

[11]M. Lackeus. Entrepreneurship in Education: What, Why, When and How[R].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and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15:10.

[12]M. Griffieths, J. Kichul, S. Bacq& S. Terjesen. A Dialogue with William J. Baumol: Insights on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Education[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2(6):613.

[13] C.A. O’Reilly & M.L. Tushman.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3(27):324338.

[14]Kuratko, D.F. &Hodgetts, R.M.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Process and Practice[M]. Mason, OH: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ers,2004:30.

[15]H.M. Neck.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Known Worlds and New Frontier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1(1):67.

[16]European Parliament and Council. Recommend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urope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for Lifelong Learning[J].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08(111):4.

[17]S.I. Tannenbaum & G. Yukl.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in Work Organizations[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2(43):399.

[18]B. Bird. Toward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 In Advances in Entrepreneurship Firm Emergence & Growth[M].Ed. J. Katz. Greenwich, CT: JAI Press,1995:52,72.

[19]G.T. Lumpkin, G.G. Dess. 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1):135172.

[20]W.W. Wu. A Competencybased Model for the Success of an Entrepreneurial Startup[J]. WSEAS Transactions on Business and Economics,2009(6):279291.

[21]C M. Caglio, A.J. Katz.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of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1(16):95111.

[22]A. Camuffo, F. Gerli& P. Gubitta. Competencies Matter: Modeling Effective Entrepreneurship in Northeast of Italy Small Firms[J].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2012(19):4866.

[23]N.H. Ahmad, C. Wilson & L. Kummerow. A Crosscultural Insight into the Competencymix of E Entrepreneurs in Australia and Malays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Science,2011(4):3350.

[24]M. Obschonka, P.K. Silbreisen& E. SchmittRodermund. Succesul Entrepreneurship as Developmental Outcome a Path Model from a Lifespan Perspective of Human Development[J]. European Psychologist,2011(16):174186.

[25]M. Lackeus. Entrepreneurship in Education. What, Why, When, HowEntrepreneurship 360 Background Paper[R].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15:13.

[26]L. Pittaway& J. Cop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J].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2007(5):479.

[27]T. J. Bae, S. Qian, C. Miao & J. O. Fi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 MetaAnalytic Review[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4(3):217.

[28]A. Fayolle& B. Gailly.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Entrepreneurial Attitudes and Intention: Hysteresis and Persistence[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5(1):75.

[29]S. Karimi, H. Biemans, T. Lans, M. Chizari& M. Mulder.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 Study of Iranian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d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tn,2016(1):187.

[30]Y. Zhang, G. Duysters & M. Cloodt.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s a Predictor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Management,2014(10):623.

[31]A. Rauch & W. Hulsink. Putt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here the Intention to Act Lies: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Entrepreneurial Behior[J].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2015(2):187.

[32]G. Shirokova, O. Osiyevskyy& K. Bogatyreva. Exploring the Intentionbehior Link in Student Entrepreneurship: Moderating Effects of Individual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15(1):12.

[33]D. A. Kolb.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84.

[34]A. Gibb & A. Price. A Compendium of Pedagogies for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 (Second Edition)[R] . National Centre of Entrepreneurship in Education,2014:1819.

[35]A. Fayolle. Personal Views on the Futur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2013(78):694695.

[36]M. Lackeus. Entrepreneurship in Education. What, Why, When, How Entrepreneurship 360 Background Paper[R].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15:2628.

(收稿日期:20170510;编辑:荣翠红)

回顾述说,上述文章是关于经典创业教育专业范文可作为创业和理论研究和高校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创业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江西省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与政策建议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我国当下地方高校工作重点之一 对江西省10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卷调查表明,江西省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高度重视,组织管理工作富有成效,创新创业教育各项评价指标得到较快.

高校创业教育环境的构建对大学生创业意向之影响
高校创业教育环境的构建对大学生创业意向之影响王明杰(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8 ) 摘 要大学生创业是当前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高……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为了促进大学.

基于性别视角的高校创业教育满意度调查
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创新思维薄弱,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由于男女的生理构造不同,会产生思想差异,对创新创业造成不同影响 因此,本文通过编制问卷从性别视角,对创新创业课程.

双创环境下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社会也在不断的进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此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形式,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