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制度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与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综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实证分析类论文范本

主题:民主制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2

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综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实证分析,本文是*制度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跟实证分析和协商*和文献计量法方面论文范文.

民主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民主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十二章翻译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人生十六七杂志书籍参考文献

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这为学界和政界的理论研究开启了大门.近五年来,学界对于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研究的重点是什么?这些研究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法对中国知网上742 篇重要文献进行了分析,以此窥视这五年来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研究的具体状况.

一、基于中国知网相关文献基本情况的分析

在中国知网(http://epub.cnki.net)上,以“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时间范围设定为2012 年11 月8 日到2017 年7 月18 日,最终检索结果显示: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研究的相关文献为742 篇.笔者根据年度出版文献的篇数、数据库来源、研究机构、所属学科、载文期刊、文献作者、被引频次、下载频次和高频关键词这9 项指标,对742 篇相关文献做了具体分析.

1.年度文献的数量

因为此项研究文献检索的时间起点是2012 年11 月8 日,距离2013 年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所以只检索出2012 年的7 篇文献;2013 年检索出134 篇文献,这表明了学者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健全社会主义协商制度,推进协商制度化研究专注度的提升;2014年检索有251 篇文献,达到了检索时限内的峰值.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引起了学界的热烈反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始发力;2015 年有208 篇文献,依然保持着较多的数量,这主要是因为全面依法治国继续推进,学者对于协商制度化和法治化的研究兴趣依然较大;2016 年有118 篇文献,相比前两年数量有所回落;2017 年截止到7 月份,虽然只检索出24 篇,但预期值将会达到233 篇,其主要原因是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学界研究协商的热潮必将会陡然爬升,加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取得实效,协商制度化的成果无疑将会增多.(如图1 所示)

2.数据库来源

统计742 篇文献所归属的数据库,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到548 篇学术论文,占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文献总数的73.85%,比例最高;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有128 篇相关硕士论文,占17.25%;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有26 篇,占3.5%;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有29 篇会议论文,占3.91%;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有8 篇文章,占1.08%.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对742 篇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期刊和硕博学位论文数据库是相关文献的主要来源,这也表明了许多研究机构和高校在从事此领域的研究,而且研究比较系统.(如图2 所示)

3.研究机构

分析文献研究机构的构成、分布,不仅能够清楚地了解有哪些单位、部门或组织在从事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的研究工作,而且有助于从侧面了解该领域研究人员的分布情况.

分析中国知网上742 篇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文献的研究机构,发现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前三名分别是吉林大学、党校和社会主义学院,分别发表文献32 篇、25 篇和15 篇.根据图3 我们还可以发现研究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的机构主要是高等院校,包括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山东大学等.

4.所属学科

对742 篇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相关文献的学科分布进行统计(表1),发现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学科发表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相关文献最多,有513 篇,占文献总量的69.14%;其次是政治及群众组织学科,发文量为79 篇,占文献总数的9.97%;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中国及马克思主义学科发文量分别为41 篇、26 篇和24 篇.除了这些学科,政治学、法理、法史和行政法及地方法制等其他学科发表相关文献共计64 篇,占文献总量的8.63%.通过学科分析我们也可以知道协商在政治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5.载文期刊

在检索范围内,刊发本领域论文的期刊共有201种.刊发论文量20 篇以上的期刊共5 种,共发文110篇,占期刊发文总数的20.07%.如表2 所示,以下列出了发文量较高的前10 种期刊,而刊发论文数量位列前三的分别是《江苏政协》、《中国政协理论研究》和《湖北政协》,这些期刊是本领域研究的重地.

6.文献作者

为了明细我国学者对于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研究的持续关注程度和研究效果,我们对相关文献的作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742 篇文章去除无作者文章(主要为报刊评论和宣传类文章)后,共708 篇.708 篇文章抽取出722 名作者(包含非第一作者),其中,独著篇数为590 篇,占比约为83.33%,合著率为16.67%(两人及两人以上合作撰写的论文占总论文的比重),篇均作者数为1.02.根据普赖斯定律:撰写全部论文一般的高产作者的数量等于全部科学作者总数的平方根,据此我们得出前27 名(≈27,这里只考虑第一作者的情况)的高产作者,这27名作者发文量为89 篇,占全部文献的比重为12.57%(见表3).这说明高产作者度非常低,发文频次也相对较低,此研究领域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高产作者也尚未形成巨大的牵引力,所以仍需在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研究领域继续发力.

7.被引频次

在分析不同作者发表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文献篇数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明确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的影响程度,我们又对742 篇关于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文献的被引频次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发现包心鉴在《天津市委党校学报》发表的《论协商的现实政治价值和制度化构建》一文被引用频次最高,为69 次,并且包心鉴的另一篇文章《协商制度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被引用次数位列第二,为32 次.被引用频次排名第三的文章是范会勋的《中国社会主义协商问题研究》.此外,王学俭的《协商制度化的价值、问题及路径探析——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视角》和陈家刚的《健全社会主义协商制度的路径选择》等文章的被引用频次也相对较多.这意味着在742 篇协商制度化文献中,以上几篇是具有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的学术文献,为其他学者从事协商制度化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并拓展了视野.

8.下载频次

同被引频次紧密相关的一项指标是下载频次.下载频次表明了该领域研究问题被关注的程度,下载频次越高,说明该研究领域被关注的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通过对742 篇相关文献做进一步统计和分析,发现吉林大学卢亮亮的硕士学位论文《当代中国协商制度化建设研究》下载频次最高,总计被下载1237 次,此外,卢亮亮的另一篇文章——《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发展:规范化分析》下载次数也较高,为319 次,位列第四.这说明了卢亮亮在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方面的研究较多且其文献的社会关注也较高,对于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研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起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9.高频关键词

关键词是论文之魂.因此,分析关键词可窥探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领域研究的现状.使用Cite Space软件对研究对象的关键词进行分析,设置时间跨度为2012-2017 年,单个时间分区长度为1 年;聚类词来源为标题、摘 要、作者关键词和增补关键词;聚类词库选择为突变词;节点类型为关键词,提取每个时区中被引频次最高的28 个关键词,生成的关键词图谱如图4 所示.其中,节点大小表示关键词的中心度,节点越大表示中心度越高;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节点之间两组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连线越粗表明两组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代表两组关键词的关系就越密切.

图4 显示了28 个高频关键词之间形成的相互联系的交错关系.从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关联性看,“协商”位于图谱的中心节点,与“社会主义协商”、“人民政协”、“制度化”、“政治协商”、“国家治理”、“人民”和“制度化发展”之间的联系最为密切,而其他节点也均与此热点关键词有联系,是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研究领域的热点方向.

二、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研究的热点议题关键词作为回溯整个学界探索的问题,对于把握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的研究动向具有重大意义.结合图4 和表4 进行综合考虑后,我们挖掘到关于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有以下方面.

1.政治协商

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三大职能之一.作为党派与中国保持亲密联系的渠道,政治协商为推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政治协商的概念也一直是学界和政界探讨的话题之一.学者黄梅就认为“中国同党派的政治协商,是中国领导的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协商的主要渠道之一”[1].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从制度论的角度阐述了政治协商的来龙去脉,他指出:“中国领导的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与各党派相互支持、并肩战斗,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凝聚的友谊结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探索实践中逐渐确立和实行的,依然保持坚强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规范和完善,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制度.”[2]

对于政治协商这一关键词,学者们主要集中于研究和推动政治协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全国政协委员林雄认为“中国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推进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化、程序化,是确保这一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前提”[3].刘振强也认为要“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的法律化、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的内容和方式、不断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的程序”[4].显然,中国领导的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对我国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因此,推进政治协商制度化有利于巩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推动政治向前发展.

2.界别

界别是政治协商最明显的特色,独特的界别为政协协商提供了智力支持、组织支持和制度支持,界别的丰富内涵也是学界探讨的热点.廖振民认为“人民政协以界别为主体开展的界别协商,主要是指参加政协的各个界别代表人士,以界别为组织载体,代表各自所在的党派团体民族宗教和阶层,紧紧围绕国家事务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事务,通过平等的对话讨论审议等方式,来达成共识的协商过程”[5].周清指出:“界是指职业、工作或性别等相同的一些社会成员的总体,如文艺界、科学界、妇女界、各界人士等.人民政协的界别是指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在政协组织中的具体划分形式和组织形式.”[6]

此外,优化界别协商路径也是一个重点探索的问题.卢剑峰从界别结构变化的角度探索了优化界别协商的路径,他认为社会结构分层出现新阶层后,界别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主体狭窄弱势阶层利益代表难,边界不清交叉重叠设置多、政协官僚化委员角色意识淡,需要扩展政协界别完善各阶层的利益表达渠道、提升阶层的组织化程度支持社团发育、完善界别联系机制推行政协委员选举制、加强民意代表能力推进政协委员专职化”[7].肖志平从界别功能论的角度提出了推进界别协商的制度化渠道,他认为“界别协商是政协进行政治协商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作用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于工作机制的完善和工作方式的规范.因此,要使界别协商不流于形式,就必须大力推进制度化、程序化建设.需要优化界别设置、健全界别机制、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推进提案*协商、拓展界别活动空间”[8].

3.人民政协

人民政协是中国领导的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作为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中的热点话题,学者们对其地位作了分析.魏晓文阐述了人民政协的优势,比如“提高党和国家科学执政、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9].宋连胜、李建撰文称“人民政协兼具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统一战线组织双重性质,为中国与各党派、无党派人士及全国各界人民团体之间展开多种形式的协商合作提供了专门的场所和可靠的组织保障”[10].

除了以上的分析外,一些学者还从制度化的角度对其作了深入探讨.刘学军从宏观视角对人民政协制度化作了分析,他认为推进人民政协制度化“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认识其必要性、必须把握好坚持中国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一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必须坚持现代化的鲜明指向、必须加强协商文化建设”[11].谈火生从人民政协的重要平台——双周协商会这一微观视角出发,探索了进一步提高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制度化水平,他指出要“创新协商议题的产生机制、进一步提升协商参与者的代表性以及进一步完善协商效果的评价机制”[12].

4.人民

人民作为推进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中的高频词,对其进行分析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可以了解学界关于人民研究的动态以及我们国家推进人民的大致脉络.2014 年总书记在政协成立60周年讲话时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的真谛.”[13]一时间,学者们纷纷写文对人民的本质展开解读.林尚立教授就认为:“的原生态不是选举,而是共议和协商.所以,不要认为中国是因为搞不了选举而采取协商的方式,中国选择协商是用的原生态形式来做的.”[14]林教授通过严谨的逻辑论证了协商更符合人民的真谛.张峰就认为:“协商是中国人民创造的重要形式,是人民的重要实现途径.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社会主义国家,治国理政是在人民内部各方面进行广泛商量,发扬、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实现科学决策、决策,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15]

除了对本质的探析,学者们对于推进人民的路径还作了深入探讨.王红玉认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需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包括“进一步加强中国的领导、积极推进人大选举与政协协商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重要渠道作用、努力创新基层协商的实现形式”[16].李祥营认为推进人民政治进程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和工作机制,包括:“国家政权层次的协商、基本制度层次的协商、程序层次的协商.”[17]总而言之,学者们对于人民的广泛深入解析,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的理论与实践是大有裨益的.

5.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成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中的热词,对其进行剖析,对于了解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李君如就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协商的联系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只要我们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积极建构这样一个纵向衔接、横向联动的社会主义协商体系,并把它同选举制度相配套、相促进,更好地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就一定能够建设一个给人民群众真正带来实惠的社会主义,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中国人的新贡献.”[18]李照修从目标论的角度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如何扩大社会各界人士的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在重大决策之前使人民内部最大限度地取得一致意见,进而实现决策和科学决策,始终是政治体制改革追求的重要目标.”[19]还有一些学者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策略方面探讨了协商的作用.汪守军就认为“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各种体制机制性矛盾、障碍、漏洞使新的利益集团或群体形成,影响到国家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凸显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但社会主义协商的广泛、多层发展可以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深厚的社会基础,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奠定重要的政治制度基础”[20].因此,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制度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路径选择.

6.特有形式

总书记曾强调了社会主义协商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特有形式作为关键词,对其探讨和分析能更清楚地了解中国在推进协商过程中的特殊性.李景治教授认为“所谓‘特有形式’,是指协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所特有的一种形式.具体来说,人民政协是我国协商制度的重要形式和组织机构”[21].董树彬认为“社会主义协商是植根于中国国情、独具中国特色、在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形式.具体而言,一是社会主义协商与西方协商在词义上存在不同;二是社会主义协商与西方协商的发展进程不同;三是社会主义协商与西方协商参与主体的地位不同;四是社会主义协商与西方协商的实现形式不同”[22].

此外,一些学者还对“特有形式”中的“特”进行了深入解读.林尚立就指出:“从形式上看,协商的组织和运行方式很契合党的领导、国家的组织和运行以及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基本原则.从功能上看,协商对于在中国这样规模巨大、结构多样的社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起到全方位的支撑和推动作用.”[23]张光辉从纵向的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到协商本身的结构内部,在与西方协商进行横向比较后,认为“协商特在在其发展逻辑上、特在其内涵规定上、特在其文化传统上、特在其制度支撑上”[24].

7.决策程序

决策程序化是推进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发展的关键步骤.作为热点关键词,很多学者对其开展了研究.有的学者从决策程序与协商的关系作了阐述.张献生、吴茜撰文称“社会主义协商与决策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协商不能离开决策.决策是发扬的关键,是价值的集中体现.通过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确保党和政府在决策中能够听到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接受各方面的监督,确保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能够充分体现民意、集中民智”[25].薛利强认为“决策程序是包括公共政策在内的政策制定过程,政策关照社会现实的发生,直面诸多复杂社会问题,决策程序的有序、有效展开能够保障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性”[26].

此外,一些学者在推动决策程序化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协商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袁为海认为“切实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这就要求积极主动地组织、推动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加强党派自身建设,提高协商能力、加强协商机制建设、加强人民政协建设”[27].陈光辉认为要“打破旧有思想观念,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提高到新的思想高度;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实现有法可依、有规可查、有章可循”[28].

三、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研究的主要特点

利用文献计量法对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研究进行分析后,一方面可以确定学界、政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运用一些软件对处理的结果进行比较.在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研究还具有以下特点.

1.从研究的主题看,2012-2017 年所检索出的文献注重对协商、政治协商、制度化发展以及人民政协的研究.其表现为:第一是发文的期刊,根据表2 可以得知排名前十的基本上是各地政协和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的刊物.因为各地的政协和社会主义学院就是从事协商和统一战线工作的,自然刊发的文章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第二是根据图4 可知,高频关键词共线网络可视图中的“协商”、“政治协商”“制度化发展”、“人民政协”这些词比较明显,占据的圆圈较大,与其他关键词有较多的节点相连.

2.从研究的方法看,已有研究既重视理论研究同

时也注重实践研究.在推进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的过程中,学者们既重视研究协商理论,又积极研究推进协商制度化的途径和方法.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出来:第一,从表4 的关键词排名来看,协商、政治协商是重点,这些词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散发出了强烈的理论品质.政治体制改革、制度化发展、国家治理、法治化等一些关键词具有很强的实践特性,与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的过程有天然的契合性.第二,以作者的论文为例,从表3 可以看出,像方刘松撰写的《社会主义协商体系构建的意义、困境及路径》、王学俭撰写的《协商制度化的价值、问题及路径探析——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视角》、罗振建与林华山撰写的《论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刘世华撰写的《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析》等文章,不仅有深入的理论逻辑,还有很强的实践视野.

3.从研究的趋势看,既重视对推进社会主义协商

制度化的研究,又不断加强对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法治化的研究.制度化是法治化的基础阶段,法治化是制度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从图4 和表4 可以看出,“制度化发展”、“制度化”、“制度建设”都以高频次出现,但是“决策程序”、“常委会议”、“国家治理”、“协商治理”、“法治化”、“政协委员”、“专题协商”等词也逐步出现扩大趋势.另一方面,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很显然,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法治化是实现国家发展并且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最根本的保障.开展对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法治化的研究势头必然会进一步增强.

4.研究视角呈现出了较多维度.从表3 高产作者的论文内容来看,有对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的功能和价值的思考,如卢亮亮的文章《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的逻辑和价值》,也有对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的实践性考量,像宋菊芳的文章《推进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发展》;有从整体性视角把握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的,像王学俭撰写的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的三个向度》,也有从个别角度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的,如谈火生的文章《双周协商座谈会:人民政协协商的制度创新》.此外还有以政治学和法学为基础的解读(见表1),也有从教育学角度进行解读的(见表1).学者研究呈现的多维视角给我们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帮助.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实证分析让人们快速地了解了当前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化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同时,透过以上数据我们也能明晰学界研究的薄弱之处并能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完善,为进一步推动后续研究及为国家出台完善的协商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概括总结,此文是关于实证分析和协商*和文献计量法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制度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制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团的十八大引发河南青年热烈反响
6月26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 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王沪宁代表党向大会致词,要求广大团员青年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 团的十八大河南代表团集中学习党.

团的十八大精神学习重点一二三
一、新时代青年和共青团工作的光辉指南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鲜明的主题,就是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在这一新思想的宏大体系中,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熠熠生辉 党的.

把学习宣传贯彻团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个时期的项重要任务
7月2日下午,共青团河南省委召开机关全体干部会议传达学习团十八大精神,对全省团组织和团省委机关学习宣传贯彻团十八大精神作出安排部署 十八届团委员、团省委书记、党组书记王艺主持会议并讲话,团省委副书记武.

河南各级团组织持续关注学习团的十八大精神
6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王沪宁代表党向大会致词,要求广大团员青年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 贺军科代表共青团第十七届委员.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