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工艺类有关硕士论文范文 跟大理白族扎染的工艺变革和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工艺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19

大理白族扎染的工艺变革和,该文是工艺类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扎染和白族和工艺变革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热加工工艺期刊工艺论文新技术新工艺杂志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

摘 要:大理白族扎染技艺是现存为数不多的防染工艺之一.文章以大理喜洲镇周城村的白族扎染制作工艺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大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族扎染技艺的工艺流程,重点分析了白族扎染的针法、纹样、草木染三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白族扎染工艺创新的因素.最后结合现实需要,从艺术学的角度探讨了白族扎染创新的依据及途径,即结合其他门类的艺术形式,对扎染技艺工艺变革与创新进行可行性分析.大理白族扎染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征承载着当地民众的造物思想和审美情趣,从扎染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出发,进行多元化融合,对其他民间技艺、现代综合实验艺术有参考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大理;白族扎染;扎染工艺;变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TS193;J5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G3851(2017)03G0230G08

大理白族扎染技艺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她是丝绸之路所遗留下的文化精髓,是纺染工艺与大理白族文化交融的结晶.在世代的传承过程中,该扎染技艺显现出独具特色的白族文化烙印,蓝底白花中透露着白族民众对自然山川的情意追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她时而低迷时而高涨,与时俱进的同时仍然保留着她最为本真的一面.她不仅受到当地民众的喜好也博取着世人的宠爱,凸显出白族扎染艺术语言的任性和随意之美.尽管她的模样已与初入大理时有所改变,但一直是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在审美趣味多元化的今天,她勇于尝试创新,与其他传统技艺融为一体,别具一格.笔者于2009 至2016年多次前往大理地区做扎染田野调查,忠实地记录了白族扎染近几年的发展变化.本文以迎合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和提高传统白族扎染的工艺革新为宗旨,结合现有研究和创作实践,为扎染艺术的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艺术表现空间.

一、大理白族扎染技艺概况

(一)大理白族扎染技艺概述

扎染是我国民间传统纺织品防染技艺之一,距今已有近1500年历史.目前发现最早的扎染成品为发掘于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一件染缬纺织品.现云南省境内仍然保留扎染技艺的地区主要为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四川省自贡市等地区至今也保留着白族扎染技艺.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达到很高水平,出现了染布行会[1].至于扎染何时和如何传入大理地区至今学术界众说纷纭,依然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和方式的说法.因大理古城一直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重要的驿站,其中有通过服兵役、途径大理的商人、工匠,或是在南诏国时期从成都掳去各类工匠等途径传播之类说法[2],不过扎染传入大理的大致时间可以确定在唐朝前后.

扎染在我国古代称为绞缬,也称为扎缬、染缬、撮缬、撮晕缬等,是“扎花”和“染色”两道工艺的合称,后人简称“扎染”,逐渐取代“绞缬”的叫法.“扎染”在马来西亚语系为“plangi”和“tritik”,是扎和缝的意思,印度次大陆称类似扎染的面料为“bandhana”,英语系国家成为“tiedye”,日本将扎染织物统称为“shibori”[3].扎染在大理周城白族人将其称之为“疙瘩花布”、“疙瘩花”,大理巍山彝族称为“扎花布”.“缬”是防染印花的古称,分为蜡缬、绞缬、夹缬和灰缬.蜡缬的做法为用蜂蜡进行防染,蜡染是其代表性品种.绞缬的做法为通过缝、扎、捆等手段起到防染作用,扎染是其代表性品种.夹缬的做法是两块纹样对称的木质雕版将织物夹紧进行染色的一种工艺.灰缬的做法是用镂空花板把丝绸夹住,进行染色的一种工艺,即通常所讲的蓝印花布便是它的代表性品种[4].大理白族扎染属于绞缬,通过缝、扎、捆等手法起到防染作用,达到蓝底白花的晕染效果.传统扎染在云南大理至今保持得比较纯粹,它在白色土布上摹绘画稿,用针线缝制,是以线条为主的造型技法[5].

(二)传统白族扎染制作工艺流程

1.设计图稿

设计稿的图纸根据产品实际尺寸而定,通常用铅笔或炭精条在绘画用纸上进行绘制草样,确认无误并定稿.如是客户来样加工,如图案或针法需改变,设计师通常先根据客户要求进行绘制,并请经验丰富的扎花工匠进行确认,目的为准确标示扎花针法.扎染设计稿不同于一般产品的设计稿,它的作用主要是标示产品图案的位置、形状,最主要的是展示扎染所用的针法,因针法的不同会导致其后期的艺术效果截然不同.

2.印花纸制作

根据最终的设计稿,选取同尺寸的透明油纸、印刷所使用的硫酸纸,早期大理地区通常使用厚度和柔韧性较好的塑料薄膜,用马克笔将设计稿上的图案移植到印花纸上.使用自己制作的凿子,确保凿子口径在2~3mm 左右(形状似锥形),依次沿图案的边缘凿洞,间距一般控制在5mm 左右.关于凿洞的凿子部分扎染作坊已开始选用市场上出售的打口机,类似于打钉机,使用起来快捷方便,洞与洞间距一致,缺点为操作不熟练时常打错或漏打,大理地区多数的扎染厂或作坊还是倾向于使用传统制作的凿子进行操作.

3.印花颜料制作

此方法制作的颜料功能类似于今天设计人员所使用的记号笔,遇水便消失,更准确的讲法是遇水便可冲洗掉,不会对产品留下任何印记.大理地区在制作印花颜料上基本一致,基本上都是选用当地的一种白土(沙土混合物)加碘酒进行调和或是用淀粉加少许植物颜料再加碘酒进行调和而成,其状态为糊状.

4.印花

将裁剪好的白棉布放置于工作台上,把制作好的印花纸平铺至白棉布上,用鬃刷蘸取调配好的印花颜料均匀地刷在印花纸上,可边刷边检查颜料是否印至于棉布上,待图案完全印制于棉布上,放置几分钟后便可对其进行扎花作业.

5.打样

对印好的棉布进行扎花、染色、拆线,检查最终产品是否与设计稿有出入,一旦与设计稿有不吻合的地方便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重新制作印花纸.打样是对产品的质量把关以及向客户提供同一批次产品样品的依据,为大宗量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满足客户需求,因此在扎染制作工艺流程中此环节尤为关键.

6.扎花

根据打样的结果,确定样品符合客户要求的前提下,依照印好的棉布进行扎花作业.在扎花工作前应准备好所用的针线、蜂蜡和小样图稿,针的大小取决于棉布纹理的粗细和图案的晕染效果.穿过线的针,将其线均匀穿过蜂蜡,起到防染作用.扎花的针法完全依照设计稿或样品的要求进行操作,针与针的间距根据印花工艺时留下的圆点而定.扎花对于扎染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位技艺高超的扎花工匠完成一幅1m2 左右的扎花所需要的时间大概在半天左右,根据图案的复杂程度可能会再延长数小时才能完成.扎花时应注意的一点是从棉布中心向依次进行作业,防止完成一个图案后将线抽紧后出现漏扎的现象.同时注意边扎花边对比小样图稿,防止误扎、漏扎,确保同一批次产品图案和工艺的一致性.

7.扎花检验

对于已完成的扎花布根据设计稿逐一进行检验,对捆扎不够牢固和漏扎的地方进行补针,确保产品花型一致,严把产品质量.检查扎花的工匠都为经验丰富的匠人,对于扎花工艺了如指掌.因大理地区扎花工艺多为外包,一般工厂不设置专门的扎花部门.工匠们多为扎染厂附近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进行扎花作业通常在农闲时进行,只需按交货时间完成即可,因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什么时间闲暇就什么时间开始工作,同一批次的产品可能分到不同的村、不同的人群中进行扎花作业,因此难免出现漏扎的现象.为确保产品质量,工厂检验扎花的工匠在此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8.再次脱浆

将检验后的扎花布放置于水池中,保持最初的水温在50℃左右,如遇到气温较低天气时应保证水温的恒温效果,浸泡时间控制在不低于5h.确保所有棉布完全浸泡到,彻底脱浆,保证布匹的着色效果.

9.脱水

将脱浆后的布匹放置到脱水机中进行脱水,保证布匹着色的完整性.

10.染色

染色分为蒸染、浸染和煮染,此处介绍的染色工艺为煮染.染色前根据样品颜色,进行颜色的调配,颜料的多少根据布匹的多少而定.将调配好的颜料投放至45℃左右的水池中,要求染色过程中水温不变(此处只是棉布染色的水温),对于其他织物应根据其物理属性和着色要求及时调整水温.同时加入一定数量的助燃剂和烧碱,均匀搅拌数分钟后,先通过肉眼观察,决定是否需要添加染料,最后通过染小样的方法来确定.将脱水后的扎花布投放于染池中,均匀搅拌布匹,在10min后第一次投放保险粉,根据布匹的多少和着况再次投放一定的保险粉,确保织物着色的牢固度.根据样品颜色的要求,及时取出染池中的织物进行校对,颜色太浅时应及时添加染料.此处列举的为单色化学染染色工艺.

对于植物染色来讲,因不同的颜色对水温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此处以蓝靛染为例加以说明.蓝靛膏通常是常年放置于木质的染桶中,根据所染布匹蓝色的深浅添加蓝靛,蓝靛染在操作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它需要氧化还原的物理属性,浸染数分钟后便需要将布匹与空气接触数秒钟,浸染次数和时间决定布匹颜色的深浅.

11.清洗

将完成染色的布匹放置于清水池中,清洗数次后进行脱水处理.目的为清洗掉布匹表层的浮色,保证产品颜色的统一性.

12.固色处理

将脱过水的布匹放置到添加有固色剂的染池中,均匀搅动,数分钟后取出进行脱水处理,放置阴凉通风处自然风干布匹.

13.拆线

扎染工艺的收尾环节.拆除扎捆的线.拆线时应注意不易用力过度,防止弄破产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4.后期加工

对拆过线的扎染布进行烫熨,包装或是对扎染布进一步设计加工成其他产品[6].

以上14个工艺流程可以用图1表示.

本文介绍的扎染工艺在基于单色、化学染的基础上,经过14道工序,一幅质朴雅致的扎染便展现于消费者的眼前.扎染工艺难点之一便在于前期图稿的设计,重点在于扎花工艺和染色环节.图稿的设计再现了当地民间艺人对生活、对美的认知和感悟,扎花的娴熟突出民间工艺的重复性和程式化,染色工艺突显当地民众的审美情趣,以及对植物色素提取的技艺把握.

大理白族扎染多色染工艺主要基于单色染工艺上,在完成扎花工艺后根据图案颜色数量对扎花部分进行包裹(传统上是用塑料薄膜进行防染),起到防染作用.此处以深蓝色底,三种颜色(白色、天蓝、青莲)的图案为例加以说明.

方法一:第一步:将天蓝、青莲两种颜案的扎花部分用塑料进行包裹,将整块扎花布放入染池进行染色,完成染色后用清水进行清洗.第二步:待整块布晾干后,拆掉另外两种颜色扎花布上的包裹物,用滴管分别染天蓝色和青莲色.第三步:拆线.方法二:将扎好的布平铺于一个下部镂空的支架上,分别用深蓝、天蓝、青莲三种颜色染其对应的部分.

第一种染色工艺虽较为复杂,但染色效果好,三种颜色的图案之间没有串色的现象,第二种染色方式虽方便快捷但容易引起不同颜色之间的串色问题,如果为同色系染色此种方式较好,能达到串色后意外的晕色效果.

目前大理白族传统扎染工艺仍多为单色染色,这种情况多受以下因素的影响.第一,受当地白族传统审美情趣的影响,白族是一个崇尚白色即朴素之美的民族,而传统扎染的蓝底白花正是他们为之追求的“清白”治家思想的体现.第二,受染色工艺和图案构图限制.因多色染色工艺较为复杂,目前尚未有较便捷的工艺满足多色染色要求,所以维持单色染色工艺;白族传统扎染图案多为对称构图或二方连续的构图设计,单色比多色染色的艺术效果更优,尤其是单色能体现白族传统扎染图案的一致性和朴素性的审美追求.

(三)白族扎染针法

针法的多样化是后期图案多元化的前提.大理白族民间在长期的扎染实践中逐渐丰富扎染针法,对完善和丰富扎染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扎染经历低迷期间,制作扎染的家庭作坊一度减少,产品市场需求低,导致后期扎染工艺走向衰退,尤其是针法受到的影响最大.据已故大理白族扎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仕绅讲述,在早期大理周城白族扎染针法多达一百多种,到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其针法不过十余种.影响扎染针法剧减的主要因素为:扎染从早期的当地民居生活必需品逐渐转变为旅游商品;从小规模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生产;从注重产品艺术形式多样化转变为迎合大众需求的装饰美;尤其是恶性低价竞争造成产品粗制滥造不注重其质量和美感.近年来一些大型扎染工厂在逐渐完善和丰富扎染针法,并有意将使用较少的针法融入到扎染作品中,以此吸引客户,加强客户对扎染工艺的认知.因扎染针法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图案多样性而创造的,因此针法的多样性对扎染工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大理周城地区常见的扎染图案有:鹿胎缬、十字花、佩兹利花(又称火腿花)、狗脚花、菊花(又称尖形八瓣花朵)、蝴蝶花、双蝴蝶花(又称双圆形八瓣花朵)、海棠花(又称尖形十瓣花朵)等[6].扎染纹样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发展到近1000种纹样,题材广泛、内涵丰富,有植物类、动物类、图案类、自然景物类、人物类等.既有传统纹样,又有现代题材,还有日本等外域文化的图案[7].在扎染纹样创新方面,大理喜洲镇周城村目前的情况为如果哪家作坊研发出新的纹样随后其他作坊便抄袭使用此纹样,因此在纹样创新方面呈现不良现象导致其发展缓慢.其中目前使用最多的针法主要有:单针、双针、捲扎、串梅花、四合针法(长城型)、豌豆针法、挑针(似单针但每一针都需要打结一次)、蝴蝶针法、蜂子针法、梅花针法(如图2所示).

(四)白族扎染染料

云南大理白族扎染所使用的染料早期多采用草木染,近年来主要采用化学染,但仍然保留一定比例的草木染.我国使用草木染的历史悠久,古代文献中关于植物染色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礼?中对植物染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周朝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称“染草之官”,又称“染人”,之后的中国历代王朝都设有专门管理染色的机构.直至19世纪中叶西方发明并传播化学染色以前,植物染色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8].草木染的优点为环保、健康,缺点为固色难度大、易脱色,染色时间长,需媒染剂才能完成固色,且成本高.化学染的优点为固色好,上色快,成本低,缺点为污染环境.

近年来消费者的环保和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对于草木染产品需求逐渐增大,大理白族扎染为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在染色过程中保留一定数量的草木染.大理白族草木染主要的颜色以及对应的原料如下:红色:茜草,凤仙花,红花,苏梅,苏木;紫色:紫草,桑葚,紫甘蓝;:栀子,姜黄,槐花,洋葱皮,石榴,福木;蓝色:蓝靛草;绿色:鼠草,艾叶,丝瓜叶;黑色:皂斗,橡子壳,五倍子;桔红:柿子等.草木染染料展示如图3所示.因草木染在染色过程中需要媒染剂得以还原颜色,因而即使是同一种植物原料所使用媒染剂不同所得到的颜色也不尽相同.

二、影响大理扎染工艺创新的因素

大理扎染工艺创新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因素的影响

由于近年来人们日常生活对扎染需求并不高,扎染逐渐转向工艺品或装饰品的范畴,同时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被作为当地重要的旅游商品进行销售,对扎染工艺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扎染产品需求过多,各大型扎染厂或是家庭作坊将主要的精力投放到制作旅游商品中,造成产品工艺简单,布匹材质廉价,导致扎染产品低廉.对于全手工制作的产品,扎染的远远低于同行业产品的标准,以一平米扎染为例,通常在50到80元不等.以一平米扎染成本来讲,棉布的成本大概在8到15元之间,染料的成本大概在3元左右,而最能体现扎染价值的部分便是扎花环节,花型简单可以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花型复杂时便需要大约半天左右或是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目前扎花工艺多有当地妇人在农闲之时进行操作,专门从事扎花工艺的工人并不多).假如其他影响的因素暂不考虑,对于这样一块扎染来讲,其成本也在50元左右.

但是这种核算方式对于纯手工产品来讲,并不合理.从市场销售的角度来看,对于这样的,不仅不能为扎染营造良好的市场,同时也为扎染产品带来负面的影响.对于目前游客的购物心理来讲,低廉也可能意味着产品品质、工艺等方面的低端.造成大理地区扎染低廉的原因,主要因素是由于工厂支付给扎花工匠的工钱过低,一平米布扎花工钱大概在15元左右.对于当地从事扎花的妇女来讲,从事扎花只是闲暇之余的额外收入.这就导致了为了追求利益和速度,从而影响了扎染的技艺和质量,尤其是全手工制作的价值.这种以低廉来博取市场的做法,显然对从事扎染的企业和扎染艺术的发展来讲都不是最妥当的做法,也正因此而削弱了扎染艺术最本真的美———纯手工文化之美.

家庭作坊生产模式的受限.从目前整个周城白族扎染产品来看,虽然制作扎染的厂家、家庭作坊并不少,但是整个村呈现的产品从工艺到种类大同小异,此种格局似乎从未改变过.从近几年的调查中发现仅有的变化是家家扎染作坊搞起了游客体验,虽这种营销模式对于提高扎染推广有一定的帮助,但对于经营扎染群体尝试产品多样化和工艺革新的概念没有任何影响.即固有的经营理念便是做好传统扎染,而不考虑产品设计与工艺的变革以及消费者的需求.作为消费者更希望看到基于扎染而制作的各类产品,产品以扎染工艺为主的同时能巧妙利用其它元素,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桌布、抱枕等常见产品.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周城扎染家庭作坊的数量有直接的关系.周城为大理白族扎染最为主要的场所,但家庭作坊占到整个扎染行业的85%,这些家庭作坊都以自家人为主,几乎不招收外人(主要原因是外地人即使愿意在此从事扎染工作,但由于扎染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没多少人能长期坚持下去).基于此种情况,一个从事扎染的家庭作坊的人数通常在3到6人左右,他们能将自家的作坊经营下去已是很不容易,根本没有机会去设想如何改善扎染产品的种类和设计,工艺的革新更不在其考虑范围.从笔者几次调查的情况来看,家庭作坊模式是影响扎染产品和工艺革新最大的障碍.即使个别家庭中有子女接受过正规的设计教育,也一直在考虑如何改善目前白族扎染的现状,提高产品的多样性和工艺革新,但由于受资金限制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实现.

(二)族群集体意识

同一族群的民众生活在同一区域,接受相同的文化,个体之间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白族尤其如此.现如今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多数少数民族在无意识间逐渐淡化本民族文化,追捧异族文化,民族文化认同感较低.但是,大理在保持文化多样化的同时依然很好地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且民族认同感高于其他地州的少数民族.白族扎染工艺主要存在于大理喜洲镇周城村,该村也正是因为扎染艺术而闻名海内外.从周城扎染历史来看,经历过繁荣、低迷、转型等不同的阶段,当地民众也齐心协力自发从事扎染事业.从经济学和市场学角度看,家家都是竞争对手,但当地人从来不相互拆台,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也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气节,使得他们相互学习,使用相同的图案、工艺,从而失去了竞争带来的革新精神.从近几年的调查来看,如在一家发现新的图案或工艺,走访全村会发现家家户户都在使用此类图案或工艺.

(三)市场冲击的影响

市场竞争压力大,而扎染又普遍较低,使得大型扎染厂缺乏自主研发动力.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工厂在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逐渐地转型,从原来的自主研发产品转变为来样加工.工厂围绕着市场的变化,目前大理多数的扎染厂多为家族企业,其规模并不大,特别是最近几年市场经济的转型对于他们冲击颇大,能接到订单对于他们来讲已是万幸.因此,客户来样加工已成为他们主要的业务,能够服务好和留住几家大型的客户需求对他们来讲至关重要,对于今后如何转型他们也只能随波逐流,或者依靠市场大环境的改变或是相关部门对传统手工艺的扶持政策而定.

三、白族扎染工艺变革与创新路径

长期以来,对于扎染艺术语言进行创新的尝试从未间断过,但成效甚微.传统白族扎染艺术以点线面为主要的造型要素,追求图案的对称性和简约之美,随着时代的变迁消费者审美需求在不断地趋于多元化,而固有的审美体系正是制约其工艺发展的最大因素.白族扎染工艺创新是市场之需、是丰富扎染艺术表现力和运用领域、提高其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动因所在.本文结合现有文献、扎染作品和笔者的创作,概括了扎染工艺变革与创新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融入新的工艺和科技

将现代印染工艺、科技等融入到传统扎染工艺中的做法,提高传统扎染工艺的多样性和视觉表现力的研究成果有:吴敬等[9]提出将扎染工艺融入到“艺术染整”(指脱胎于传统扎染,是相对传统“三染”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运用现代印染科技和扎、缝、包、染、喷、绘、拓、印、雕、压等各种特殊工艺手法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实践活动)中;刘月蕊等[10]提出“其一,利用分形艺术的手段进行仿扎染图案设计.其二,直接运用Photoshop或Painter等平面设计软件进行扎染图案的模拟绘制”.其中吴敬等的“艺术染整”的做法可以提高和丰富传统扎染艺术的视觉表现力,其操作性较强.刘月蕊等的方式可拓展扎染艺术在其他纺织品设计中的运用空间,但不适合用于传统扎染工艺中.

(二)增强传统工艺的表现力

通过改变传统扎染工艺以增强其艺术表现力的研究成果有:闪秀桂[11]提出“巧用染色时用过的“缚”线或绳,使缚压的白色线条为彩线,以及借鉴折纸的方法或是将易拉罐等物剪制成不同的图案作为夹结等方法创新传统扎染”;周莹[2]提出“将白族扎染与吊染、段染等印染工艺相配合使用,或是在印染花纹后再进行扎染,或者在扎染后的面料上进行刺绣工艺等方法加强面料层次感”;郭海燕等[12]提出“注射法、多色防染法、麻线防染法、渐变法等方法和手段去革新扎染的艺术效果”;冯愈等[13]提出“通过改变针距、染色温度、染色时间、氯化钠使用比例、扎撷的松紧度、针的大小、扎染与筛网印花的结合等方法进而对扎染进行艺术语言的创新”;吕述娟[14]提出“通过不同的工艺解读如何制作写实与写意风格的扎染作品”,以大量的案例分析如何制作相关艺术效果的扎染作品,等等.其中借助其他材料制作的各类图案作为夹结的方式运用于传统扎染工艺中的方式能有效缩短扎染时间和提高图案的一致性,能形成具有艺术感较强的韵律之美.冯愈等提出的改变针距等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也较为可行,其主要原因为传统扎染工艺始终保持针距、针的大小的一致性,如能改变这些固有观念其形成的艺术效果不言而喻,从而打破传统民艺程式化的格局,增强其艺术表现力.

此外,吕述娟提出的写意风格扎染对于传统扎染有着很好的启迪作用.传统白族扎染以图案的对称性为主要构图特征,往往忽略了写意风格的意境之美.对称性图案固然有它独特的韵律之美,但千篇一律的构图方式往往会带来消费者的视觉疲劳,而写意风格的意境美往往以欣赏者视角差异而营造出不同视觉美的感受和体验.这正是扎染艺术革新的动力,因为只有消费者的使用才是它价值的体现.

(三)植物染色工艺加强扎染工艺革新与创新余卫华[15]和潘春宇等[16]都提出目前植物染色工艺的利弊,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改变植物色素提取和采用更环保的媒染剂.目前大理传统扎染除蓝靛染外几乎都是使用化学染,其根本原因为植物染昂贵、固色性较差,这导致当地逐渐淘汰植物染.因此应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力量,如加强转基因植物的培养和色素的提取以及更环保媒染剂的研发,这对于传统扎染染色工艺的革新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

(四)不同艺术相结合的手法

受装饰艺术影响,部分艺术团体或工作室借助其他媒介的表现力来强化传统扎染的装饰性艺术语言.例如高山等[17]提出传统扎染结合“综合刺绣、镶钉、镂空、毛毡、拼布、烂花、烫钻等工艺”而形成的现代扎染纺织品,其浓郁的装饰意味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目前大理白族传统扎染中以使用挑花、刺绣等工艺加强作品的渲染力和视觉效果.由于工艺过于规则化,完全遵循传统扎染图案的格局进行装饰,因此呈现的视觉艺术效果较为平面化,再现了民间艺术质朴之美,但从装饰意味来讲还稍加欠缺.这几年一些昆明高校的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尝试利用纤维艺术与传统扎染的结合(如图4所示① ),以增强作品的装饰意味和视觉扩张力.根据事先绘制的设计稿对需要增强肌理部分进行留白,待扎染上色后有针对性地根据作品需要进行二次创作,提高作品整体的艺术渲染力和装饰效果,值得传统白族扎染借鉴与学习.

(五)结合夹缬和日本友禅染工艺

受中国传统工艺中的夹缬和日本友禅染的启发,对扎染工艺尝试创新.夹缬是运用雕版镂空技术进行防染的一种古老工艺.日本友禅染工艺的核心要素便是在纺织品上进行绘制图案,做防染处理,最终通过蒸汽进行固色的一种印染工艺.大理白族传统扎染工艺目前主要采用捆、扎、卷,进而对其蒸染、浸染或煮染进行上色,作品的好坏完全靠图案设计的美观程度和捆扎熟练程度而定.

结合中国传统夹缬技艺和日本友禅染工艺的特点,以及与大理部分扎染厂扎染工匠的学习交流,笔者尝试将两种工艺融入到传统扎染工艺中.

1.方式一:夹缬技艺与扎染工艺的融合

夹缬工艺特征是图案精细、程式化、便捷易操作,而扎染工艺的特征便是图案因针法的不同而造就不同的纹理.结合两种工艺特点,在需要图案精致,线条准确的情况下选用夹缬工艺,根据作品需求,在表现较为抽象的视觉语言时运用扎染工艺.此种做法的特点便是大大节省了扎花工时,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提高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不便之处,是由于在扎花之前使用了夹缬工艺,为保证夹缬制作图度,在扎花时应对此区域进行防染处理.方法可选用涂抹防染材料,也可以选用扎染传统的多色印染工艺,将夹缬制作的图案部分用塑料等材料进行包裹处理以起到防染的效果.

2.方式二:友禅染与扎染工艺的融合

如图5所示,友禅染技艺的特征便是图案精细、样式多样、色彩丰富、灵活多变,其艺术特征和手法类似于中国工笔画,不同之处在于友禅染的作画载体是布,而中国工笔画的作画载体是宣纸.此种方式的核心要素在于工匠对绘画熟练程度的把握,作品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工匠对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画面构图的把控.对于初次尝试者可事先在同布匹尺寸一致的白纸上设计图案,再将图案用拷贝纸移植到白布上,对设计好的图案进行上色,结合作品需要进行扎花.此种方式同样需要对事先画好的图案进行防染技术的处理,以便保留作品精致的图案.此种方式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用毛笔等绘画工具在布上进行作画,因棉布的编织工艺、物理属性同纸张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不太容易把握线条的流畅度和颜料的吸收.此种方式的融合,可选用单色绘画单色处理,也可以选用类似中国工笔画重彩的没骨和勾填色等技法来实现画面精致、色彩明快的艺术效果,其手法完全根据个人对绘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而定.在此种方式中,扎染仍然是作为处理画面肌理、艺术效果和作品背景染色的主要途径,结合两种技艺不同工艺特征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视觉效果.

四、结 语

大理白族扎染技艺是现存为数不多的防染工艺之一,在当地民众经济生产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用扎染制品的民众在逐渐减少,从事扎染制作的人群呈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近年来随着云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扎染逐渐成为游客追捧的工艺品和纪念品.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这种古老的民间工艺技法从早期针法多样转变为针法单一;受制作群体固有的传统思想观念、恶性竞争、缺乏图案版权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白族扎染工艺止步不前,无法施展它应有的艺术和市场价值.随着消费者审美意识的改变,大理白族传统扎染技艺应迎合时代的需求,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结合其他门类的艺术形式,丰富与完善它的艺术语言.对于白族扎染工艺的革新与创新探索,学者们从未停止过,在追求创新的道路上成功与失败并存,尝试便是对促进民间艺术发展的最大的动力、执着的追求以及无限的尊重.

参考文献:

[1]冯骥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代表性项目:下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715.

[2]周莹.试论白族扎染艺术在现代时装中的创新应用[J].纺织学报,2013,34(12):107G112.

[3]沈加芹.古今扎染服饰艺术考[J].创意设计源,2015(5):32G37.

[4]赵宏,曹明福.中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96G99.

[5]顾鸣.“艺术染整”探议:现代扎染工艺综述[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41G45.

[6]余宏刚,兰钊.大理巍山彝族扎染浅谈:以云南大理巍山三彝扎染厂为例[J].现代交际,2010(7):89G90.

[7]金少平.白族扎染工艺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9):49G52.

[8]宋炀.术以证道:植物染色术对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美学之道的影响[J].艺术设计研究,2015(4):37G42.

[9]吴敬,顾鸣.刍议“艺术染整”应用于家纺产品研发的可行性[J].纺织导报,2006(10):144G149.

[10]刘月蕊,鲍小龙.传统扎染工艺与现代数码技术结合的创新设计[J].丝绸,2010,47(12):29G34.

[11]闪秀桂.刍议传统扎染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评论,2015(05):100G103.

[12]郭海燕,陈晓风.手工扎染技术的创新及服饰品开发[J].山东纺织经济,2016,229(3):32G34.

[13]冯愈,余晓媛,杨琼.扎染艺术的创新与应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3,23(3):72G76.

[14]吕述娟.传统纹样的写实与写意风格及其制作工艺[J].丝绸,2011,48(12):29G33.

[15]余卫华.植物染料与生态印染工艺[J].四川丝绸,2004,98(12):21G22.

[16]潘春宇,姜文.中国传统印染工艺“草木染”的传统与发展之路[J].艺术百家,2011,123(8):55G57.

[17]高山,袁金龙.扎染艺术在纺织品设计中的创新与发展[J].丝绸,2016,53(1):49G53.

上文结束语:上述文章是关于扎染和白族和工艺变革方面的工艺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工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西南地域下白族传统服饰手工艺扎染艺术
〔摘 要〕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其传承千载的扎染艺术,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民间染整艺术,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发展延续至今 这些传统手工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也做到了与时俱.

大理白族财神信仰
财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位十分接地气的神灵,遍布在大江南北,无论是广大城镇、乡村,还是各地的商店、家庭里都能看到财神信仰 在中国,民间财神的种类也非常多,常见的主要有赵公明及其陪祀利市仙官、进财童子,.

大理白族大本曲的音乐特点与保护传承
大理白族大本曲是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大理白族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曲艺门类中的一颗闪亮的“明星”,它是在白族人民千百年来的传承演绎中融合了白族民间众多曲调之精华,形成.

大理白族大本曲的期刊传播现状分析
大理白族大本曲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遗产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资源的瑰宝,在创作、曲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体现着白族人浓厚的文化底蕴,向听众传递着生活的美好、幸福、希望和梦想 音乐期刊作为向世界传递和发扬大.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