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改革背景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深化生教育改革背景下导师组制培养模式的构建探析方面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改革背景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8

深化生教育改革背景下导师组制培养模式的构建探析,该文是关于改革背景论文范文检索跟教育改革和构建探析和导师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改革背景论文参考文献:

改革背景论文参考文献 生教育期刊教育改革论文医学教育管理杂志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史静,周立群,吴培军,余佳祥,谢世清,文斌*

(云南农业大学 研究生处,云南 昆明 650201)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要求以及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导师组制培养模式有了一定的萌发.研究表明研究生导师组制培养模式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充分利用各方教育资源,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利于加速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的改革.构建研究生导师组制培养模式可从校内合作导师组培养模式、校外联合导师组培养模式和校企协作导师组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导师组;培养模式;构建;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4-390X(2016)03-0088-04

收稿日期:2015-11-30修回日期:2016-02-23网络出版日期:2016-05-25T 08:49

作者简介: 史静(1980—),女,山西临汾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

*通信作者:文斌(1967—),女,江苏南京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60525.0849.036.html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10(3):88-91http://xb.ynau.edu.cn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E-mail:ynndxbsk@.com

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6.03.018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高端,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下滑问题.为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教育部自2006年开始试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其主要目的是充分调动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积极性[1].2013年下发《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特别提出要健全导师责权机制,可见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关键作用.

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中,多采用单导师模式进行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生的培养.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此种模式日益凸显出自身的局限性,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2].鉴于此,深入分析传统研究生培养机制中单导师的局限性和探析导师组制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生导师制的历史演变

导师制是指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科研、品德及生活等方面的主要指导形式[3].导师制是伴随着研究生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逐渐形成的.我国导师制主要通过借鉴西方研究生培养模式,经历了单一导师制向一主多辅导师制为主的发展历程.1953年11月《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确立了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导师制.1961年9月《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规定:研究生都要有指导教师和具体培养计划,需在导师指导下学习专门课程,并进行科学研究工作[4].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迅速发展的经济与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也随之不断调整和完善.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06年教育部推出研究生教育机制改革意见.改革的核心是将研究生培养过程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5].

根据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和不同导师在研究生指导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差异,可将导师制划分为单一导师制、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和联合导师制三种类型[6].在培养过程中,有些培养单位尝试进行了导师指导方式及形式的改变,取得初步成效.如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团队指导的形式得到初步认可,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中,普遍采用“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双导师培养模式[2].基于此种背景,2013年下发《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中,在改革研究生导师制度中提出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人才交流与共享,建设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完善校所、校企双导师制度,重视和发挥导师团队的作用.

二、 研究生单导师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上仍是以单导师制为主.此种机制强调了某个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增,有的学校部分学位授权点,生师比甚至达到 10∶1以上,导师的精力、知识结构、时间安排等方面都明显受到限制.他们本身担任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加上指导的研究生数量过多,致使导师们更是分身无术,用于培养研究生的精力越来越有限,很多导师在培养过程中只是挂个名,硕士生基本上靠博士生带[7].另外,还有特殊情况,有的导师在研究生指导阶段,如碰上公差外出等现象,短则数日,长则一年.研究生在这一阶段无人指导,甚至处于“放羊” 状态[2].基于这种情况,单一导师制仅从指导学生精力与时间方面来看,已成为制约现行研究生培养的一个严重问题.

通过对某大学研究生与导师的调查,可以看出(见图1):3个年级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次数,每周1次占比为36.1%~40.3%,每月1~2次占比为49.7%~55.4%,每学期1~2次占比为6.9%~9.8%.可见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明显不足,研究生遇到问题无法向导师请教,从而导致有些急需解决的“关键点” 不能得到及时的解答[8].

从沟通交流的主题调查来看,在3年培养过程中,以科研课题为主要交流内容的占95.1%,课程学习的占70%左右,经常性思想与心理情感的指导则仅占20%左右(见表1).由此可见,由于部分导师事务繁忙,即便和学生有沟通交流,也主要局限在科研课题和课程学习方面.单一导师制已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研究生数量要求.

三、导师组制存在的合理性

导师组制即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由不同学术方向、不同学术背景和具有相同学术兴趣的多位导师组成研究生培养小组,在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中优势互补,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和有创新力的研究生[9].古语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导师组制正是善于利用学术梯队人才互补的群体优势,而采用的集体培养形式.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和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实施导师组制有着其客观发展必然和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在研究生阶段,导师最主要的责任即为引导学生如何吸取及创新科学知识,如何从事科学研究.从此角度而言,导师组制更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一是导师组制使学生与不同研究方向的导师接触范围扩大,每个导师丰富的指导经验可吸收到导师组内,更加全面地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取其精华,扬弃不合理的部分,形成更为科学、全面的培养方法;二是由于导师组研究领域的拓宽,其知识量远大于单导师,能更好地完善研究生知识的储备;三是导师组制可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促进学生与多位导师之间情感纽带与人格纽带的建立,学生可博采众长,继承和发扬导师组优秀的治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二)有利于师生治学道德的形成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导师组制可以增进导师之间的交流与探讨,通过交流可以使导师甚至师生在观点分歧中探寻共性,最终达成共识.一是在导师组的指导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形成固定的交流机制,有利于缩小师生距离;二是形成导师组后,所有的导师以及研究生都在为整个团体的学术影响力作贡献,可以加大研究生对团体的认同感,加大团体的凝聚力,营造良好的学习及研究氛围,形成学术上的合力.这种形式有助于治学道德的形成和增强该学科的影响力,更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学术道德和规范养成的培养.

(三)有利于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现今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向之一是跨学科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导师组制的构建突破了不同研究方向和不同学科之间的局限;有利于“大数据”、“大知识”的储备和使用;有利于各种学术思想的聚合、碰撞、催化、互补;有利于促进交叉学科、交叉研究方向的融合与发展;有利于复合型、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四、导师组制培养模式的构建设想

针对单一导师制出现的不足,部分大学开始借鉴探索国外先进大学所采用的导师组培养模式.为加速研究生导师组制的探索与实践,在构建导师组制培养模式时,应突出以下三种模式.

(一)校内合作导师组培养模式

构建校内合作导师组培养模式,首先应由培养单位内部优化组合导师资源,以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解决师生比失衡问题.该模式主要以校内跨学科导师组培养模式和校内相关学科导师组培养模式两种模式构成.

1.校内跨学科导师组培养模式

即依托交叉学科或依托大型尤其是交叉型科研项目的需求,组织多学科导师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指导.这种跨学科导师组指导模式在英、美研究生教育中备受关注.诸如英国已在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培养中往往由一个学术团队作为博士生的导师,一些交叉或新兴学科的研究生往往是由几位导师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10].

2.校内相关学科导师组培养模式

即依据相关学科导师的学历、年龄及经验等形成学术梯队构成导师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对相关学科研究生的指导.目前很多课题组进行的“以小导师组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模式”[10]就属于此种.该模式既能促进科研成果的产生,推动学科发展,又能促进高质量研究生培养.

(二)校外联合导师组培养模式

鉴于高校内部学术、科研资源的有限,而科研院所拥有大量科研项目和充足的科研经费,但招生规模落后高校,部分导师招不到学生协助完成科研工作.从社会层面而言,缺乏有效的教育资源整合.因此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构建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导师组模式,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产生极大的协同效应.根据学科的相近与否,校所联合培养导师组模式可分成两类.

1. 相关学科导师组培养模式

即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在一定的研究领域中组织相关学科的导师构成导师组,共同培养研究生.这种模式有利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联合办学或一些大型科研项目的合作.

2. 跨学科导师组培养模式

以一些综合性的大型项目为纽带,在不同高校之间以分工协作为基础,形成各方面高水平专家合作的研究生培养团队,联合培养与指导研究生.

(三)校企协作导师组培养模式

为加速理论研究和实践水平相结合,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高校有针对性地选取和本学科相关、具备良好技术设备和一定科研能力的企业,选取其中具有相关职业资格和实际操作水平的专家作为研究生的校外导师,在研究生修完专业理论课后,运用一定时间给予研究生生产实践指导.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应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此,应充分发挥行业和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形成产学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完成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应鼓励研究生参与企业的科研和生产实际.这种校企协作导师组培养模式[11],是以校企协同科研为契机,培养专业型应用人才的有效途径,适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五、结束语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起“引导”作用的老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现行的培养机制,在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上尚未完全形成.因此,进一步探索和构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适合我国不同学位类型层次的导师组制培养模式,是深化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武毅英.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现状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8(9):65.

[2]曾芳,曹敏,唐焱.研究生多导师培养模式的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264.

[3] 秦惠民.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K].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4]刘春桃,柳松.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新机制中的功能与其实现途径[J].教育探索,2009(11):96.

[5]李静茹.中国研究生导师制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4.

[6]毛克琴.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7]吴志玮,毛景焕.导师制与课题小组并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7(10):17.

[8]薛林群,门相国.深化研究生导师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121.

[9]倪瑛.高校研究生导师组构建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5(1):21.

[10]雷永林,王维平,朱一凡,等.以小导师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17.

[11]赵宗升,魏庆朝.英、美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66.

该文评论,本文论述了大学硕士与改革背景本科改革背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教育改革和构建探析和导师方面论文范文.

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生涯教育
教育的现状是许多孩子用12年来努力提高分数,却凭两天的高考决定孩子的未来人生选择 长期的“ 总分匹配”模式,让中学教育形成了“路径依赖”,加剧了中学生&.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东华理工大学给排水科学和工程专业为例
摘要基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高校应从加大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强实习基地“工程实训”的校企合作、大力开展“双师型”师资.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探究
摘要文章分析了国有企业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物流有限公司在社会经济增速放缓、煤炭市场形势疲软的背景下,积极响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经济调整,探索供应链管理模式 关键词国有企业;供给侧;供应链DOI10.

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背景下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的建成,宜昌需要大量既精通外语又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宜昌自贸区战略下市场对英语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以三.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