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经济发展类论文范文 跟改革推动结构转换和经济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经济发展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8

改革推动结构转换和经济,该文是关于经济发展类论文范文和经济发展和转换和改革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经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经济体制改革期刊经济体制改革杂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金融经济杂志社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经济奇迹,关键在于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不断转换,从而释放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带动了农业大发展和乡镇企业崛起,一举结束了短缺经济;20世纪90年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带动了四大支柱产业振兴和经济腾飞.进入21世纪第一个10年,通过发行国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高铁网、高速公路网和通信网发展成为世界第一;21世纪第二个10年,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实现乡村振兴,是第五次结构大调整面临的战略任务.

关键词:改革经济发展结构转换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郑新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经济奇迹,关键在于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不断转换,从而释放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概括起来,大的结构转换已经经历了四次,当前正面临着第五次结构大转换,这就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通过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释放经济增长最大的新动能.

一、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带动了

农业大发展和乡镇企业崛起,结束了短缺经济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被长期存在的商品匮乏所困扰.食品供给不足,不得不长期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工业消费品短缺,不得不凭票供应,票证多达几十种.这种情况被识为社会主义的通病,以致于有国外经济学家把它概括为“短缺经济”.我们的改革就围绕着解决短缺问题开始.由安徽小岗村农民创造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家庭的积极性,对粮食增产发挥了奇效.尽管当时不少人认为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但是在同志的支持下,这项改革得以继续并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粮食和各种农产品连年大幅度增产,很快就满足了市场需要.到1992年,各地粮食库存增多,占压了大量资金.全国多数地区放开了粮食,从1993年开始,实行了39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围绕增加短缺工业品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国家对发展轻纺工业实行优先供给能源、原材料、外汇等“六个优先”政策,消费品工业出现了高速发展局面.仅用十年时间,琳琅满目的工业消费品就涌向市场,结束了票证时代.

改革首先在农业和消费品工业上发力,主要在于这两个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属于最终消费品,距离市场最近,人民受益最快.当人民享受到改革红利之后,就更加支持改革,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改革发展之中.在产业结构上,农业和轻纺工业成为这一时期的增长点,拉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起飞.乡镇企业崛起造就了一大批农民企业家.

二、20世纪90年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

现代企业制度,带动了四大支柱产业振兴和经济腾飞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体系,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1995年开始实施的“九五”计划,提出了振兴电子机械、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四大支柱产业.此前,重化工业产品大量依赖进口,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城镇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强烈,住房建设跟不上需求增长.振兴四大支柱产业适应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产力.一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振兴支柱产业中迅速发展壮大.仅用十年时间,四大支柱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就由8%上升到20%,支撑了20世纪90年代经济的腾飞.机电产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迅速提升.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而且拉动了钢铁、水泥、玻璃等建材工业和能源工业的发展.到20世纪末,我国已有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这一时期发展的突出特征,就是重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轻工业,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改革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结构转换释放了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有力地推动了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发展.

三、21世纪第一个十年,通过发行国债进行

基础设施建设,高铁网、高速公路网和通信网发展成为世界第一1998年4月,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按照党提出的扩大内需战略,国务院决定增发1000亿元十年期长期建设债券,在实际执行中按1250亿元掌握,同时银行配套贷款1000亿元,集中用于交通通信、农田水利、城市基础设施和环保、城乡电网改造、经济适用房等领域的建设.国债连续发行了五年.这项政策有力地扭转了通货紧缩趋势,支持了当期经济增长,并为之后十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成功地把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变成了发展机遇.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达两位数,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黄金增长期.我国的经济总量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过去常常有人讲,经济总量大了,速度会相应慢下来.但是,相对于20世纪80、90年代来讲,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总量要大多了,速度反而更快了.出现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改革的成功,是宏观调控的成功.总结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成功经验,以下四点值得借鉴.

第一,市场经济下需求不足成为主要矛盾.从新中国成立后一个长时间内,我们一直在计划经济下生活,由于缺乏需求的约束机制,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成为我们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投资和消费约束机制的建立,需求不足逐渐成为宏观调控面临的主要矛盾.因此,扩大内需就成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世纪交替之际我们采取的连续多年发行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解决需求不足矛盾的第一次成功的实践.这个经验在赶超发达国家经济的过程中,应当是长期有用的.

第二,宏观调控一定要把即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不要过分强调中长期目标而忽视了即期目标,也不能过分强调即期目标而忽视了长期目标.需求管理是实现年度调控目标的主要内容,通过货币政策调控需求总量,使之与供给总量之间保持大体平衡,是保持经济平稳、均衡运行的前提条件.同时,要使年度宏观调控与中长期规划相衔接.技术进步、结构优化等属于中长期规划目标,这些任务不是一两年、两三年能够完成的.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一般需要一两个五年计划,不能硬性要求短期内见成效,不能为了实现中长期目标而牺牲了短期经济增长,导致经济失速.1997、1998年经济增长乏力,通过扩大内需,才迅速得以扭转.

第三,面对重大调控任务,必须把发展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在宏观调控体系中,计划是宏观调控的依据,财政主要负责优化经济结构,货币主要负责经济总量平衡.三者之间必须协调配合,不能各行其是.三者形成合力,就能事半功倍;三者各行其是,必然事倍功半.20世纪90年代末发行国债,创造了三者之间协调配合的范例.发行国债的建议包括国债发行数额、配套贷款数量、投资方向和重点项目等发展政策由规划部门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后,财政部门负责提供预算支持,银行负责提供配套贷款.从国务院批准发债开始,仅用半个月时间,大部分投资项目都已落实,有些资金已经到位.项目启动后,监察人员立即跟上去.这批国债项目出问题的很少,留下了一批优良资产.筛选项目是规划部门的长项,筹集预算资金是财政部门的长项,审查还贷能力是银行的长项,三个优势相结合,宏观管理能力和效率就能大大提高.

第四,内需与外需要密切配合,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要同时利用.经过40年的对外开放,我们在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方面已经有了大的回旋余地.针对特朗普挑起的贸易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在大力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的同时,要把重点放在扩大内需上.我国人均GDP还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发展潜力巨大.只要通过改革,把内需的潜力挖掘出来,就可以把美国贸易制裁的负面影响抵消掉.

四、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

在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穿“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的主线.与前三次结构转换不同,这一次经济结构转换的内容覆盖面更广,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对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围绕发展方式转变聚焦各项改革,经过多年的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取得重大进展.

第一,在投资与消费结构的调整上,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重点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采取鼓励消费的措施,重点鼓励增加服务消费;适度控制投资增长速度.经过坚持不懈努力,投资与消费失衡的局面已经改变.在支出法GDP构成中,资本形成总额所占比重已经由2010年的479%下降到2016年的442%,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同期由485%上升到536%.2018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0%,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为318%,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

第二,在产业结构调整上,鼓励第三产业发展,对第三产业全面实行营业税改增值税,降低了第三产业企业的税负.2017年,第三产业投资增速达到95%,是工业投资增速的近三倍,改变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状况,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新的增长点.2018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上升到531%,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8%.

第三,在要素结构调整上,鼓励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状况已经明显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经制止,并且局部开始改善.科技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技术成果开始成批涌现.我国申请技术专利数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国际专利申请量同美国的差距也逐年缩小.涌现了一批创新型企业.深圳作为创新型城市在带动全国技术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创新驱动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工业和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围绕重大技术难题组织产业联盟进行科研攻关不断取得突破.政府、企业和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以创新求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有待于继续努力.

五、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实现乡村振兴,是第五次结构大调整面临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乡村振兴目标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从战略依据、战略目标到战略举措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组合.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我们以改革促发展,把消费资料、生产资料、基础设施、第三产业都搞上去了,现在经济结构上剩下最后一个硬骨头,就是城乡结构.城乡差距大不仅关系到农村的5亿多人口能不能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体面的生活,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实现乡村振兴,使农民的收入水平能够赶上城市人口的收入水平,使农业劳动生产率能够赶上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把农村建设得比城市更漂亮、更宜居,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绕不开的问题,也是亟待释放的经济发展最大新动能.

城乡差距大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集中表现在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27:1;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28%,缺乏国际竞争力.区域发展差距本质上是城乡差距的反应,因为中西部的城市同沿海地区城市没有什么差距,主要是中西部的农村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农村.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于城市.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主要体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面源污染堪忧和农村环境的脏乱差上.

导致城乡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是城乡市场发育程度不同.城市的各类生产要素都已经市场化了,农村却处在半市场化或非市场化状态.按照商品流动规律,农村的生产要素40年来源源不断流向城市,而城市的要素却流不到农村来.从劳动力、资本、土地三大要素来看,40年农村流入城市的精壮劳动力28亿人,他们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但却分享不到城市户籍上附加的公共服务;设在农村的金融机构像抽水机一样把农村的积累抽向城市、国有企业、国家重点项目和沿海地区,数额达几十万亿元.农村土地由政府低价购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再通过招拍挂转售给企业,土地增值收益达几十万亿元,绝大部分变成第二财政和开发商收入.城乡市场之间被行政壁垒、政策壁垒阻断,基本上是一个半导体.正是这种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扭曲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导致了40年来城乡差距不断拉大.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首先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全要素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对城乡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关键在于全面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激活土地资本.农民凭借对农村土地的用益物权,可以抵押、担保、转让、入股,获取财产性收入.以农村土地为平台,吸引城市资本下乡.《人民日报》报导安徽金寨县、江西余江县、福建市农村宅基地改革取得奇效,应当抓紧在全国推广.当前,以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振兴应抓紧做好四件事:

第一,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合作社、农业公司等通过土地经营权自愿有偿转让,发展规模化、社会化大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大力发展现代畜牧养殖业,提高动物性食品质量和供给能力.增加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增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逐步推行从事农业经营人员的绿色证书制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国有农场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已做出表率,应研究推广他们的经验.

第二,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建立农村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完善农村道路、信息网络、医疗卫生设施.结合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宅基地整理后节约的建设用地,应允许发展经营性事业,或通过建设用地指标异地置换,获得财产性收入.对退出宅基地进入城市落户的农民,应给予价值补偿.

第三,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城市农民工与户籍人口之间,已经形成新的二元结构,带来了种种弊端.这种状况应当尽快改变.对已经在城市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的农民工,应允许在所在城市落户,享受城市居民的养老、医疗、住房、子女入学入托等公共服务.沿海地区吸收农民工较多的城市,应当把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第四,积极发展各类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能够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据浙江省的经验,特色小镇可以多种多样,围绕一种产品,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因此,特色小镇建设应成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带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根据实践经验,搞好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实现六个转变:一是城镇化方向要由重点发展大城市向重点发展特色小镇转变.特色小镇围绕一种产品和服务来发展专业化协作,集中搞好技术研发,延伸辐射营销网络,形成更强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发展一批特色小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机会,吸引城市人口和农村转移人口向小城镇集聚,改变我国城镇化走向,优化城镇布局和结构.二是城市功能由过去工作和居住地分离转变为向产城融合方向发展.过去的城市发展方式,造成就业地与居住地分开,上下班时形成潮汐式人流,导致交通压力巨大.发展特色小镇应注意产城融合,既要有产业和就业机会,又要有住房、学校、医院、商业、休闲等配套生活服务设施,努力打造既宜业又宜居的工作生活环境.三是产业选择上由多业并举的综合性城市向专业化特色产业发展.现在的城市往往各种产业都有,是一个综合性城市.特色小镇在产业上一定要高度专业化,一个产品、一个企业、一个大学、一家银行就可以形成一个小镇,小产品、大市场,形成“块状经济”.四是投资运营上由政府为主体向企业为主体转变.过去的小城镇建设,一般都是由政府作为投资运营主体,导致政府机构庞大,运转效率低下.通过公私合作(PPP)模式,政府委托企业来投资运营,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增强了企业的责任和风险,可以有效提高投资运营效率.五是土地供应由政府先征后“招拍挂”,向土地用益物权入股方式转变.过去的模式牺牲了农民的财产权益,不能再继续下去了.随着节约建设用地指标跨省域调节机制的建立,土地这一要素将在全国市场流通,这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重大突破.特别是农民工输出大省,将通过建设用地指标的流转,获得更多补偿,不仅能满足各地城市建设用地需求,而且将为进城落户并退出宅基地的农民带来更多财产性收益.如能让农民以土地用益物权入股,获得特色小镇建设的长期稳定收益,必将调动农民参与特色小镇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城乡互动机制,从而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六是融资方式上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为主转变.改革40年来,在融资结构上过分注重间接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导致企业负债率过高.建设特色小镇,要避免出现偿债付息成本过大,可由企业与相关方面带着生产要素投资入股,尽可能扩大股权融资,把债券融资控制在适当比例,以降低小城镇运营的成本负担.

责任编辑:沈家文

概括总结,上文是关于经典经济发展专业范文可作为经济发展和转换和改革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阵痛和升级国企改革和动能转换
吴越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曾表示,国有企业作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骨干中坚力量,必须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中发挥好引领带动、示范表率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曾在上世纪90年代引领国有中小.

中国经济改革的新看点
每年经济工作会议总是牵动着全球目光 通过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一年来的经验和成绩,安排部署来年的工作,已经成为中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制度安排 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明确加强.

: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统筹领导紧密结合深化机构改革推动改革工作
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3月28日下午主持召开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启动,标志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

改革推动社会建设继续走在前列
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发达、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的优势,大胆创新,先行先试,以深化改革激发动力活力,以民生建设提升群众获得感,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建设创新发展之路,既为本省群众造福,.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