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文明建设毕业论文范文 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主题:文明建设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07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本文是有关文明建设论文范文例文与文献综述和生态文明和*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文明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文明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这一思想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了解学界在该问题上的研究现状,借助文献研究方法,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认真梳理.经过梳理发现,当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的产生背景、来源、内涵及实践应用等四个方面,多从抽象深刻的理论高度分析概述,而较少关注其落地效果及居民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因此,接下来在研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调查探讨不同群体对于该理论的接受情况和理解程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8)03-039-04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于2015年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五年规划,并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单独成篇,强调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体现出我国日渐重视对自然环境的关爱与呵护.同时,同志在国家治理的连年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该理论已成为各级政府制定决策不容忽视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针,为加深居民的理解,便于企业、家庭等将之合理地应用于生活,学术界以该理论为核心展开多方面的研究.本文将通过国内现有文献研究研习学术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研究进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产生背景

学术界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一个重要角度即为其产生背景,梳理近年来专家学者关于其产生背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环境的强烈压力、我国生态现状的紧迫要求、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和我国国家治理的必要举措等方面.

(一)提高国际地位的必须要求

从《人类环境宣言》到气候谈判,全球开始日益关注环境保护,绿色竞争力逐渐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而在各种不同的评估报告中,中国的环境状况均排名靠后,与之对应的,我国废气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却高居世界前列,这些指标与我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形成鲜明对比.这自然会引起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注意,甚至有国家谴责我国以牺牲共同资源为代价发展本国经济,缺乏社会责任感.为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赢得他国的信任,获得国际话语权,我国必须响应国际号召,节能减排,改变环境现状?譹?訛.为适应全球化趋势,融入世界的经济贸易与政治协商过程,中国需要让世界看到我国为改善全球生态环境做出的不懈努力,向世界传达我国参与国际治理的决心与信心,发挥表率作用,影响更多国家参与其中,从而使世界各国肯定我国所做的突出贡献,认可我国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

(二)国内环境恶化严重

改革开放近40年来,尽管工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为我国带来惊人飞跃,但是竭泽而渔式的发展使环境付出巨大代价.我国传统工业高耗能、高排污,由于其自身特点导致为典型的环境不友好型行业,又因为其具有较强的群体性,工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规模,相应地,在此期间,粗放式的生产消耗大量资源,资源消耗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匹配,资源贫乏,能源几乎无法跟上经济飞跃的步伐;同时产生的废气、废水等不加处理地排放又会带来严重污染,极端天气频发,耕地、水资源均被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荒漠化严重,一系列问题相继出现.资源短缺、环境恶化逐渐成为制约当今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譺?訛.若不加以重视,会大幅加快生态系统走向崩溃的速度,给我国乃至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环境问题急需一个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经济发展要积极寻求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点,为环境留下充足的恢复空间?譻?訛.

(三)广大人民的迫切需求

一方面,恶劣的环境,比如雾霾、酸雨等会损害人民的身体健康,久而久之,当危害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的身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国民健康将会成为环境问题衍生出的另一社会现象,亟需解决?譼?訛.另一方面,紧俏的资源导致生产力不足,经济被制约,国家就业率和国民收入就有可能受到影响,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期收入,还与居民对未来市场的预测和收入预期有关,进而可能导致其对未来缺乏信心,内心缺乏安全感,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站在国民的角度,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生问题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满足人们群众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举措

从1984年到2007年,同志先后在河北、福建和浙江等地工作.期间,多次强调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两者要相互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任何一项的忽视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坚决不能顾此失彼.在主持地方工作期间,同志也在不断试验完善自己的理念,并取得显著的成绩,这些都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是以人为本的政党,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有改善生态环境的强烈愿望,党就需要根据本国具体国情,适时合理调整现行方针政策,尽可能满足群众的这一政党需求,并将其作为考察党执政能力的指标之一,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譽?訛.同时,这一理念对于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生态环境治理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担当和治理水平,也反映了一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思想觉悟,应该纳入中国的执政理念,契合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求.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对于我国的大国形象有严格要求,国内目前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政府为能够真正为人民说话以实现国家现代化治理,这些现实都要求我国行动起来,全力改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应运而生.

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论来源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适应时代需求,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也经过巧妙的本土化为我国居民接受.究其理论来源,学界大致有几种声音,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文明思想,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态文明思想,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一)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经典作家自然生态环境理论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自然生态环境理论.一是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二是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社会生产力的要素之一,而且在社会生产过程和社会剩余价值生产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三是民生与生态之间的互促关系.马克思生态史观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最终价值如科技史观一样应该锁定在人本身,为人类服务是衡量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优劣的根本标准.除此之外,部分学者还提到了马克思生态科技思想,认为科技活动是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变化的基础.

其次,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生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特别是人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循环的特点,是最典型地体现普遍联系观点的领域.马克思曾经用自然界是“人的身体”来彰显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得出的结论.这些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体现着辩证唯物的精神.

(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参考了各代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我国历届领导人均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长期的摸索中,学习借鉴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理论,依据我国具体国情,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自己的生态文明观.同志在长期的革命中意识到植树造林、节约环保与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鼓励发展林业,提出绿化祖国的任务,并积极开发可再生资源,为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同志继承与完善这一思想,批判牺牲环境以发展经济的做法,强调良性持续发展,开始注重发挥法律的作用,并历史性地提出依靠科学技术解决生态问题;同志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国家发展的各方面紧密结合,同时落实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主张进行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治理经验,是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发扬和创新;同志则给予生态文明科学的定义,明确建设目的和终极目标,并就如何建设提出理论性指导?譿?訛.同志集大成,学习参考四位领导人的理论,吸取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完善升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借鉴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学者、思想家自古以来就密切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类对这一关系的处理方式.儒道墨家均主张天人合德,认为天、地、人为一整体,三者相互统一,不可割裂.其中道家孟子还坚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避免人为刻意的约束,尤其不应该违背规律、破坏自然.同时在阐述理念时,多次引经据典,全面深刻展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等哲学思想,借用“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等精美诗句赞美我国壮美河山,号召人们珍惜它、爱护它?譾?訛.由此看来,在日渐成熟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中总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子,这些传统文化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均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灵感与思路,成为其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严密细致,其辩证统一、实事求是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可靠依据,自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历代领导人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前辈们思想深邃超前,懂治理,爱山川,简短的话语同样凝练出深刻的道理,也同样适用于今日.三者结合,共同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保证理论逻辑严密,适应中国具体国情.

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内涵体系

自古以来,人类的生态文明观随着生产方式、人类文明及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出现与特定时代相适应的改变,每一时期的观点都有其独自的内涵意义.同志自提出其自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理论,剖析了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密切关系的诸多方面,从而说明我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及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学者对该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同志的重要讲话分析其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文明与经济、民生、法制建设、系统工程的关系及生态与文明的关系.

(一)辩证分析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耦合关系

人类纪时期,人类的生存方式类似于动物,以适应自然的变化为主,人类融于自然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无严格区分.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开始,人类对自然的控制能力不断加强,战胜自然的愿望随之产生,人们不惜牺牲环境,无限地消耗化石燃料等能源,无节制地产生废气废水,为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人类思想觉悟的提高使旧文明衰退,新的文明开始出现,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并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享有相同的重视,强调绿色经济结构与绿色生产方式.这也正体现了“两山论”——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关系认识的三个重要阶段,在不断的进步中,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当今社会的生态文明观认为自然自身就有其价值,能够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为财富源泉之一,为劳动的自然生产力.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观点得出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社会生产力的要素之一,而且在社会生产过程和社会剩余价值生产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同时,据《中国统计年鉴》,分析我国2003年至2012年资源使用量和国家经济指标的关系,估计各因子相互之间的影响程度,得出不考虑自然承载能力的经济发展方式会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相互共同构成劳动,是生产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发挥不同的作用,满足人类各种需求.

同时,要正确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兼顾经济和生态文明两方面的进步.首先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能够控制自然,相反人类的发展要以自然界为依据,要遵循自然规律.然后借鉴矛盾分析法分析这一问题,既要在矛盾的两个体之间寻找共同之处,即在对立之中寻求统一,生态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物质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就是在发展经济,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也要理性区分二者,透过表面现象找到两者的本质区别,完全放弃经济而追求环境,社会将停滞不前,人们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放弃环境而单纯追求经济会实现经济短期内的快速发展,但是也会给环境以沉重打击,从长远考虑,作为基础的生产力遭到破坏,经济的后续发展也将难以跟进.

经过人类的漫长探索,生产工具的演变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推动着人类认知的改变,生态环境本身即为生产力的一部分的观点得到普遍接受,善待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这一理念为我国未来建设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提高我国国民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积极参与到此项建设中,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全面分析改善民生与环境保护的相关关系

我国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为制度、理念的落脚点,由前文论述可知,人民群众有迫切的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恰恰顺应民意?輥?輮?訛,与此相呼应,为人民提供“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优化人民生活环境,让人们呼吸到新鲜空气,喝到干净放心的水,改善其健康状况,创造一片绿水青山,满足人们或远足、或欣赏、或创作的愿望,提高大家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真正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创造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

(三)对比分析发展文明与环境保护的互补关系

追忆过往可以看到,自古以来,有人类文明的地方通常都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也都有富饶的能让人民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而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时,文明随之衰落?輥?輯?訛.比如,尼罗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非洲文明,而之后的洪涝灾害和无端多变的气候又无情击溃了这一文明;两河流域滋养阿拉伯人,其文明应运而生,但是不懂得排水洗田的缺陷致使上好的资源被破坏,优渥的土地盐渍化,郁郁葱葱的广袤大地渐渐变得荒芜,繁荣昌盛的农业文明也随之消失.生态建设不仅仅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速度等方面的改变,更是人类思想意识的显著进步,是人类对自然、劳动等事物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因此生态建设与人类文明密不可分,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

(四)客观分析完善法治与环境保护的密切关系

从同志在2006年发表的文章即可看到,同志对社会治理有敏锐的洞察力,高瞻远瞩,始终保持长远的眼光,强调“改革要发挥法律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在国家建设中要充分运用法制思维.在党的十八大,更是将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基本方略应用在社会建设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并把加强法制建设,依靠相关法律的约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为理论的落地实施提供切实保障.同时,同志认为,在此过程中,要完善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制度,加强其合理性、严密性和可操作性,强化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提高执行效率,同时也要考虑其社会意义,既能够要起到约束和惩罚的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其号召作用,传递正确积极的生态文明建设观,激励公动加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法制化培养了人民的底线思维,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用严格的制度约束居民的行为,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五)系统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

一方面,关于自然生态系统,马克思经典作家的辨证理论体系均认为,自然界是由各种相互联系的事物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同志继承并创新了这一观点,认为自然万物共同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每一环节各司其职,且又彼此配合,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缺一不可,因此,忽视对任一要素的保护都可能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破坏,甚至会导致生态系统崩溃;另一方面,关于社会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等同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位一体,关系密切,互为补充发挥作用,经济建设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也部分地依赖于文化教育建设的科学技术后盾,三者又同时需要政治建设提供相关的法律制度等依据?輥?輯?訛.因此要把社会建设看作一个大型工程,足够重视其中的任何一环,寻求一个全面周到且能够使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的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内容广泛全面,众多学者已围绕该点进行了透彻的分析研读.经济与环境两条腿并行,谋求协调发展,生态与文明共同建设,实现双赢,借助社会各界,团结各方面力量,优化系统工程,重视整体的每一部分,避免短板效应,努力打造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信心,提升幸福感指数,以不断完善的法律作为最终底线制约企业、家庭及个人的行为决策,避免其不良行为继续恶化环境.

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实践应用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自提出至今已有将近五年时间,从理论初具雏形至逐步完善、不断成熟,再到相关措施的落地,五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理论经过实践的磨砺才更完善,也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更具说服性.因此,许多学者会把关注点放在我国长期以来在此方面的实践应用,具体分为两类,一是我国制度法治体系的建设,二是只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在个别地区的实践过程及成果.

(一)强化约束管理,加深制度意识

我国分别设立了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或敏感区和生物多样性保育区生态红线,明确在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自然资源的合理应用量和最大限度,给大自然提供充足的修复空间,树立底线思维,向各企业机构明确不可逾越的度量以确保生态安全.据悉,目前全国31个省份都已开展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其中,江苏、天津、江西等10个省份已公布本地的生态保护红线.且利用科技的发展,建立高效严密的监测管理体系,及时掌握各地各机构的准确数据,严加管理,使生态红线充分发挥其作用.除此之外,我国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法律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是直接的管理规定,从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至2015年重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开始实施,期间随着我国各级政府和公民逐步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相关的法规制度相继出台,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后盾,成为管理约束生产作业的一个有效标准.另一方面是间接的制约,更多体现在经济方面,比如向环保生产的绿色企业提供优惠补贴、实行阶梯收费制及向高耗能企业加收惩罚性费用等,通过影响企业或居民成本的方式鼓励其主动采取环保措施,目前此种方法正在我国国内个别地区、个别领域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成效,正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二)改革创新以更加适应当地的具体情况

同志21世纪初期在福建省工作期间,高度重视长汀的水土保持状况,前后两次实地考察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期间给予资金支持并捐种一株香樟树.最终,曾经寸草不生的长汀如今枝繁叶茂,一片生机,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也正因为此,福建省在国内各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始终排名前列.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同志首次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并向持反对意见者条分缕析,用数据和事实说明其长期意义,于2002年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这一战略目标.福建省始终坚定不移地向这一目标努力,配合并支持的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给予公民适量补偿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加快确立生态红线,完善省内制度体系,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稳扎稳打,踏实前行.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雏形.

有的专家则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都依山傍水,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状况良好,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上好的条件;为配合“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我国给予较为落后偏远的民族地区大量的科学技术支持,宣传普及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的限度和方法;同时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日渐得到重视,专家学者及当地居民政府正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反复尝试,并取得成效.在落实实践方面,西藏、内蒙古、宁夏和广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别提出使用于各省的战略方针和发展思路,如广西“生态文明村”、西藏“安居工程”等,既改善民众的生活条件,也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许多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优势及独有的民族特色,适度开发旅游业,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创造其经济价值,比如海南琼海严格遵守“不占地、不砍树、不拆房,就地实现城镇化”的口号,最终成为旅游胜地.

(三)激发学者多角度考虑

众多专家学者见仁见智,从各个方面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展的有效举措.首先,及地方政府要做好规划部署工作,从长远考虑,全面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两者能够友好并行.发展科学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改革,加快向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的步伐,同时大力宣扬并采取适度奖励以鼓励公动改变生活方式,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其次,要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制定详细周到的规则,从源头控制到排放治理,涉及生产作业的每一个环节,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不漏掉任何一种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奖励表扬与生态文明建设适应的行为,并严惩不尊重自然、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必要时追究其法律责任.再次,要加强相关教育,针对不同群体创新采用易于接受的不同方式,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树立其生态意识,并推广生产生活中环境友好的方式方法,增强群众的参与度.最后,还需要党和政府积极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深入研究系统工程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使系统的各个部分能够无短板地共同发展,并借助市场的力量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譾?訛.充分落实制度建设,普及教育,强化思维意识,宣传到位,增强群众普遍认知,综合各方意见,全面考虑,取其精华,切实改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没有任何理论从开始就是完整完美的,在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在理论与实践相互适应的过程中,总会发现理论的不合适之处,也会找到实践与理论的偏差,专家学者会就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为问题找到解决方案,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五、一个简单的评述

从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来源、内涵体系和实践应用的文献回顾来看,各位专家学者对上述各方面的研究均较为透彻全面,从国外局势和国内环境两方面通过具体现象和数据严密分析,深刻揭示我国对内对外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说明理论提出的时代意义,使民众意识到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性;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追溯理论产生的渊源,从理论源头阐述,便于理解,增强可信度和说服力;从多角度采用多种方法详细分析理论内容,讲解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经济、民生问题的平衡关系,从制度建设抓起,充分利用制度建设所取得的成果,明确并强调国家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同样涉及诸多方面的细节问题,为其与国家建设、人民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建立联系,并考察检验理论的落地实践成果,与预期效果对比,为下一步政策方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方向和依据.

由此看来,专家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高度,较多地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出发,缺乏对政策接受者的考察,甚少研究各类人群对该理论的认知度和认同感.究其原因,首先,是没有认识到各类人群的认知认同对于政策的最终落地实施的重要意义.只有对上述情况明确知晓,才能充分了解群众对于政策的接受情况,了解群众普遍接受的宣传方式,了解推行的政策的落地情况,并且能够为政府调整现行政策制度提供充足的依据.其次,研究成本过高,数据难采集,使得样本不具有代表性,无法说明实质性问题.为保证调查质量,需要样本数量足够大,且抽样过程随机,被调研人员认真配合并愿意表达真实想法,这些均需要选择合理科学的调研方式且将会消耗一定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缺乏量化的统一的衡量标准,数据之间只能参考相对值,其绝对值的参考价值较小,使得分析结果有局限性且缺乏说服力;还有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也导致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但是,这方面的调研考察从居民的角度出发,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考察生态文明建设,接近基层,更加接近社会真实情况,有利于检验民众的接受度,了解民众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主要途径和普遍关注点,便于政府等各社会力量采取有效措施使理论深入人心,增强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决心,鼓励广大民众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因此,在之后的研究中,除了密切关注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新动态和新应用外,还应该增加并重视对各类人群在该方面认知认同的多角度研究,以促进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并为改善民众接受情况指明方向,提出合理建议.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邮电大学2017年度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95后’大学生对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认知与认同调查研究”(编号:1711021)阶段性成果.]

综上所述:此文为一篇关于文献综述和生态文明和*方面的文明建设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文明建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新成就
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新成就党组书记、部长 苗圩(转自人民邮电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成果丰硕的五年 五.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成就
文 张孝德 丁立江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hel.

以生态思想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危机已引起全球各国的高度关注,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当前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走向 现代系统思维方式极大地丰富、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 以辩证法理论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生.

十八大以来中国党风建设问题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主线,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