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导论方面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中国土司学构建的开山之作读《中国土司学导论》有感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导论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0

中国土司学构建的开山之作读《中国土司学导论》有感,本文是导论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和中国土司学导论和《中国土司学导论》和开山类本科论文范文.

导论论文参考文献:

导论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误诊学杂志中国文化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期刊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彭福荣[作者简介:彭福荣(1974-),男,重庆涪陵人,长江师范学院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历史与地域文化.]

(长江师范学院 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重庆 涪陵 408100)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3-0111-04

李良品教授新著《中国土司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作为中国土司学构建的开山之作,于2017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于兄长、同事、师友、同行等关系,李教授与笔者曾就中国土司问题研究颇多交流.欣喜之余,笔者出于系统了解、全面把握最新研究成果的动机,捧书夜读,至今历时8个月,有些话不吐不快.下边的这些话,有的是笔者对李良品教授为人治学的感受,有的是关于中国土司问题研究的理解,有的是阅读《导论》后的认知,不一定说对了,不一定把握住了,不一定理解对了,权作抛砖引玉.如果能引起前辈时贤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土司问题,继续关注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继续深入研究《导论》提及的有关问题,对中国土司问题研究和中国土司学理论创新与方法探索,或许是有益的.

一、十年矢志真思量

李良品教授是长江师范学院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现任重庆市重点学科民族学负责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轮值主席.从他首次发表与土司有关的论文,到出版《导论》,前后跨越12年.可以说,《导论》是其十年关注、研究中国土司问题的系统性成果,是其对自己和学界尤其最近十余年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的理论总结.

有学者简要回顾老李(我们团队平时非正式场合的亲切叫法)研究中国土司问题的学术历程,“从2007年发表《建国以来西南地区土司问题区域研究综述》一文开始,十年来,李良品教授在中国土司制度和土司文化研究领域着力甚重,辛勤耕耘,先后发表《土司制度终结的三个标志》《构建“土司学”的几点思考》《土司研究取向的新视野》《土司制度:国家权力在西南土司地区的延伸》《改土归流:国家权力在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扩张》《土司时期西南地区土兵的军事领导体制研究》《论明清时期土司制度的功能——学理层面的诠释》等土司研究系列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土司制度与国家治理研究”及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和横向合作项目10余项,出版《石柱土司文化研究》《土司时期西南地区土兵制度与军事战争研究》《播州杨氏土司研究》《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年度发展报告》等系列著作10部”,认为他“是一位十余年来一直专注于我国土司制度和土司文化研究的学者”,其“践行土司理论与实践研究”和“丰厚的学术成果”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1]这样的认识纯然不错,但老李注意到土司问题的特殊性,或许是在2005年.他首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史研究”,可能敏锐地注意到我国元明清时期西南等地的土司现象.在他影响和指导下,长江师范学院现任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李伟发表其学生时代的学术研究处女作《乌江下游土司时期贡赋制度考略》,成为学校专家学者研究中国土司问题的开端.迟至2006年,李良品发表《乌江流域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教育的类型、特点及影响》,是其与同事湛玉书教授关于区域性民族教育史的合著成果,开篇就明确“土司制度是在‘天下一统’、集权高度发展的政治形势下产生的.‘土司’一词最早见于明代.但是,土司作为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辖治少数民族地区所采用的‘以土治土’的世袭土著长官之称,则出现于元代.当时,元代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加强管理,在今天的土家族聚居地区实行一种异于宋代羁糜制度的新政治制度——土司制度.明代沿袭元代的体制并加以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封建王朝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2]提出土司制度是“天下一统”、集权政治的产物,代表王朝国家“以土治土”的土司出现于元代.元代这种“新政治制度”“异于”唐宋时期的羁縻制度,“明代沿袭元代”,发展成为封建王朝“一套完整”“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这是关于中国土司问题、中国土司制度和中国土司政治的一种睿智和洞见,非惟他自己在《导论》首章“中国土司学的主要学术概念”专题确证,也是此后学界廓清土司制度及其历史演变、辨析土司学基本概念和防范所谓土司研究泛化问题的强化标尺,显示作者的理论笃定和学术坚守.事实上,李良品教授12年始终关注中国土司问题,相继发表《构建“土司学”的几点思考》、《齐政修教:明清时期土司地区国家治理方略》、《土司研究取向的新视野》、《“因俗而治”:明清时期土司地区的国家治理政策》、《改土归流:国家权力在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扩张》、《土司研究者的社会重任:构建“中国土司学”》、《论明清时期土司制度的功能——学理层面的诠释》等数十篇系列论文,尤其近五年更将学术旨趣投入土司研究领域,相关的41篇论文约占12年论文成果的76%,其宏观土司学理论思考、微观土司个案观察和研究方法探讨为撰成《导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李良品教授2006—2017年

关于中国土司问题研究的学术论文统计表

201720162015201420132012201120102009200820072006

10124964211221

数据来源:主题:“土司”、作者“李良品”,检索中国知网CNKI系统所得.

除自己独立矢志土司学理论创新外,李良品教授还长期倡导、引导和推动长江师范学院专家学者关于中国土司问题的研究,使所在学校对中国土司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在他倡导下,笔者在2006年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为《乌江流域流域土司时期文人诗歌研究》,成为最近十余年研究乌江流域土司文化与文学、乌江流域土司制度与社会控制、乌江流域历代土司的国家认同的基础.2007年5月,湖北民族学院召开的“土家族确认50周年暨土家族研究学术研讨会”是个难得的机缘,李良品教授与吉首大学土司研究专家成臻铭教授彻夜卧谈中国土司研究,强化他研究中国土司问题的学术旨趣,对自身和长江师范学院土司研究及其团队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李良品教授于2010年、2015年先后主持教育部规划项目“土司时期乌江流域土兵制度与军事战争研究”、“元明清时期土司承袭制度研究”,2011年、2016年相继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研究”、“中国土司制度与国家治理研究”,先后结项并产出重要成果.除老李之外,长江师范学院获得多项关涉中国土司问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如2010年彭福荣获得“乌江流域历代土司的国家认同研究”、2014年莫代山主持的《“改土归流”后武陵民族地区人口流动与社会治理研究》、2016年谭清宣主持的《国家治理视域下明清时期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研究》、2017年葛天博主持的《清代云南地区土司的法律监控研究》,这些项目直接关涉中国土司问题.另外,2012年祝国超主持的“乌江流域民族间信任和谐与社会稳定发展研究”、2013年余继平主持的“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宗祠文化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亦有旁及,带动曾超教授等撰写《李化龙平播纪功铭与国家认同内涵研究》等十余篇学术论文,形成长江师范学院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创新团队,成为全国研究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的学术重镇.在此意义上,《导论》是老李关于中国土司问题的思考,也某种程度涵盖他关于团队组建、学术研究、理论创新和方法探索的经验,对后续中国土司学理论创新和方法探讨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二、一朝付梓功绩在

从1908 年云生发表《云南之土司》、1944 年佘贻泽硕士毕业论文《中国土司制度》算起,110年土司研究经历启蒙期、低迷期、快速发展期和鼎盛期等发展阶段,专家学者相关的论文著作、调查报告、专题文集等数量惊人,跨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学科领域,今日形成土司问题研究专学化热潮.可以说,《导论》是老李十余年中国土司问题研究的学术心得和理论总结,成为百年土司研究长河中的重要里程碑.

土司学是成臻铭教授于2009年明确提出的专门学科理论,但李世愉先生认为是一种跨越学科障壁,组织专家学者“任重道远”研究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的机制体制,此后中国土司问题研究的专学化进程愈陷入理论焦虑的尴尬,专家学者对何为土司、何为土司学、土司学研究对象、土司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等系列基本问题都发生若干争论并延续至今.李良品教授在《导论·序言》开篇,引述总书记“当下时代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论断,表明其意在这样的时代,对中国土司学作出自己的回答.

李良品出版《导论》,是最近10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土司文化专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推动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继李世愉、方铁、成臻铭诸先生表率全国专家学者后的重大事件之一.[3]《导论》全书10章27 节及自序、导论及后记和参考文献等共46万多字,学者认为是“堪称我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系统化和理论化建构的最新成果”,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惊艳之感.[1]对此,笔者通览全书发现,首章“中国土司学的主要学术概念”试图界定基本术语以奠定全书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梳理“元明清国家治理理念”为探讨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张本,第三章“土司学构建与多学科视野”强调中国土司学理论建构的跨学科属性和视野,第四章指明中国土司学构建的“研究对象”,第五章展示中国土司学“理论体系”的构成,第六章揭示土司学建构的“理论路径”,第七章指出土司学构建的“基本路径”,第八章说明“中国土司学的研究方法”,第九章分析“中国土司学与土司文物保护单位”以回应中国土司文化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第十章点出中国土司学理论构建“应该注意的问题”,从逻辑起点到整体架构,总体显示作者缜密的理论逻辑、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其自觉的服务意识,用我们的话说是“居长江师院,操中南海的心”,确系百年中国土司问题研究又一个最新成果,将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的系统化和理论化推送到新高度.我国学术界首部以“土司学”命名的学术专著如此惊艳亮相,确实也必须令人敬佩,《导论》一付梓出版,就已然占领了学术的制高点.嗣后,任何人研究“中国土司学”,恐怕不能抛开这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学术成果.

事实上,《导论》确实回应了学界长期存在的理论困惑.在首章基本概念探讨中,老李用6万余字约占全书13%的篇幅,详尽梳理“土官与土司”、“土司制度”、“土司文化”、“改土归流”的内涵、源流、价值、意义等,既是对此前学术成果的辨析和吸收,也是对文献资料的广泛查阅,更是自身的独立思考.李良品很早注意到中国土司问题研究的跨学科属性,曾在论文《构建“土司学”的几点思考》指出:“土司、土司制度、土司问题、土司现象、土司文化等研究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农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专家学者的土司研究均能在上述学科门类找到对应点”,构建“中国土司学”,应该是在历史学本位下,与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军事学、地理学、法学、经济学、宗教学、文化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会通、交叉”.[4]这无疑是一种确论,但凡进入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领域的人无不深有感触,但《导论》则进一步深入阐释中国土司问题研究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交融、融合和运用的关系,显示出宏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李良品教授在自身研究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土司文化遗产已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实际,专章从“土司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型”、“土司文物保护单位的价值”、“土司文物保护单位的现状与问题”、“土司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对策”着眼,讨论“中国土司学与土司文物保护单位”,是对我国当下处理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变化的学术回应,使研究和成果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强烈服务意识和理论指导价值,呈现围绕国家治理研究中国土司问题的学术视角,体现专家学者的学术态度和责任担当.因此,《导论》确实是一部关于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专学化理论建构的成果,是作者系统化、全面化和理论化的观察和思考,是一部值得翘指点赞的学术著作,作者“敢吃螃蟹的勇气”,体现出令人钦佩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学无止境犹争鸣

溢美之词说得太多,就令人生厌.结合李良品《导论》这部汇聚十余年学术探索和理论思考的学术著作,笔者也想从“鸡蛋”里边扒拉扒拉,试图找点学术“骨头”,增加点讨论的内容.以下这些话,可能是笔者没有全面正确理解作者的著述,也至少是笔者对某些问题的认知盲区和歧见.

《导论》次章是李良品主要结合《齐政修教:明清时期土司地区国家治理方略》、《改土归流:国家权力在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扩张》、《土司制度终结的三个标志》、《“因俗而治”:明清时期土司地区的国家治理政策》、《土司制度:国家权力在西南土司地区的延伸》、《论明清时期土司制度的构成——学理层面的诠释》等学术论文的成果,试图从元明清朝国家治理理念角度,把握中国土司制度及土司政治的实质,意图剖析中国土司学发生的历史、政治背景.这固然是对的,大体是学界关于中国土司制度和土司政治精髓在“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普遍认识.但是,笔者认为:我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政治植根于秦汉至唐宋等朝的羁縻政治,是我国唐宋两朝羁縻制度与羁縻政治发展至元明清朝的最高形态,自然会反映羁縻制度与羁縻政治“齐政修教”、“因俗而治”、“以夷治夷”的一般特征.王朝国家待条件具备后必然推行“改土归流”,废止革除与上下一体集权统治根本冲突的土司制度与土司政治,必然带来“土司制度终结”的结果.从这角度看,李良品《导论》似乎还应该在这个方面予以深化.因为元明清整合西南等民族地区和各族土民到统一王朝国家处于初级阶段,权益性采取“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而且还有土司的国家认同及其背后政府与各族土司的权力互动和利益博弈,元明清三朝容忍土司的政治前提是地方民族首领跻身“正式职官”,必须绝对慑服于国家王权.当然,笔者认为《导论》还有部分提法可能会让专家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第六章强调“中国土司学构建的主要内容”,但笔者认为这只表明中国土司学理论探索创新的路径在“土司制度历程”、“土司地理分布”、“土司权力运行”等方面,或者可以从这些“区间”里面去探寻,“深化土司研究”和第七章“总结研究成果”“深入挖掘史料”“厘清研究取向”等都是学科理论创新和方法探索的具体方式,既然《导论》认为中国土司学是关于“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跨学科的“整体史”研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都可尝试甚至适用,《导论》仅列举“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田野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是否缺项,亦可能引发读者的讨论.

综上所述,李良品《导论》是我国首部具体研讨中国土司学理论建构的学术著作,试图把握土司学的理论建构,体现作者对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的执着思考和“敢吃螃蟹”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导论》即使存在认知盲区,也不失为一部瑕不掩瑜的好成果.

注 释:

[1] 王希辉:《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

[2] 湛玉书、李良品:《乌江流域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教育的类型、特点及影响》,《教育评论》,2006年第1期.

[3] 2009年,成臻铭在忻城全国土司文化研讨会提出构建土司学的学术构想.2010年,李世愉在海峡两岸土司制度与边疆社会研讨会专题论述土司学构建.2012年,李世愉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土司制度史料编纂整理与研究”获准立项.2015年,播州土司海龙囤、唐崖土司城、永顺老司城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正式出版.

[4] 李良品、李思睿:《构建“土司学”的几点思考》,《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

责任编辑:刘冰清

文字校对:夏 雪

综上所述:上述文章是关于经典导论专业范文可作为中国土司学导论和《中国土司学导论》和开山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导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高尔夫教学法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
“高尔夫教学法”是联想教育培训事业部开发的一套教学方法,其用意指的是打高尔夫的环境,意指教师要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教学,保证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气氛的渲染恰到好处;学生则在轻松.

关学史著作之演变:以《关学编》为中心
关学是由张载始创,并在与不同时期思想流派的交流、融通中动态地发展的与张载学脉相承之关中理学 从宋代直至清末民初,在八百余年的时间跨度中,关学历经北宋的酝酿与开创、南宋金元的变革与低沉、明代的变异与中兴.

中国书法中的文化读《隶楷之变》有感
导读语文字本是表情达意的一种特殊符号,而中国古人,对这种符号进行个性化的书写,直至成为作为独有的艺术形式,这在世界上是是少见的 世界著名艺术大师毕加索,晚年时对中国书法倍加推崇 在他眼里,中国书法是境.

以局外人的视角触摸高校教为范杰新著《中国高校百年记忆》作的序言
作为非教育界的外行人士触摸和点评高校历史与现实,恐怕单靠勇气是做不到的 所以,接到新闻记者范杰给我“布置”的写序任务时,心里就有点好奇 的确,关于高校的发展史,专家学者的鸿篇巨.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