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旧体诗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战前新加坡同济医院旧体诗人群像考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主题:旧体诗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5

战前新加坡同济医院旧体诗人群像考,本文是关于旧体诗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与同济医院和群像和新加坡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旧体诗论文参考文献:

旧体诗论文参考文献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中华医院感染杂志医院后勤管理论文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关键词:新加坡同济医院;旧体诗人;战前;星洲檀社

  摘 要:战前新加坡同济医院的医师皆为医术精湛、工诗能文的儒医,是早期新加坡士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黎伯概、胡幼汀、梁如山和颜怡园四位医师还是邱菽园创办之星洲檀社的成员,除雅集酬唱之作外,也创作其他类型的诗作;颜凤岐与梁少山两位的诗作关注祖国时政,以诗纪史.这些儒医在与其他行业诗人的交流中拓展了新加坡早期华人族群的文化空间,其诗作也为新加坡旧体文学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535(2018)-093-08

  DOI:10.13399/j.cnki.zgwxyj.2018.03.013

  引言

  新加坡同济医院创建于1867年,是新加坡一家历史悠久的医院和慈善团体.150年来秉持着“不分种族、宗教、国籍,一视同仁,施医赠药”的创院精神,为贫苦大众提供完全免费的医疗服务.在同济医院创建之前的二三十年间,大清帝国正在经历着两次战争所带来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国势衰微、经济萎缩,加之东南亚各地的开发方兴未艾,因此来自中国南部沿海的移民一波又一波地涌入新马地区.以新加坡的华人人口为例,1840年的华人人口超过17,000人,占总人口的比例首次突破50%;1860年华人人口激增至5万余人,所占比例扩大至61.3%.{1}数量如此众多的移民,不仅为新加坡输入了大量的劳工和商人,也带来了少量的知识精英,如私塾老师、文员书记、中医师、避难的政客和短暂来访的文人等.至1881年,晚清驻新加坡领事左秉隆的到任,以及东南亚第一份华文日报《叻报》的创刊,更是在这个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小岛上掀起了不小的文化冲击.据李庆年查证,现存最早的旧体诗刊登于1887年12月19日的《叻报》,作者张汝梅就是一位来自广东嘉应的游历诗人.{2}尽管这类过境文人的创作,尚不宜归入新加坡文学的范畴,然而在此时已经具有20年发展历史的同济医院里,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定存在着不曾放弃文学创作的儒医.

  其中缘由,不难理解.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和士子的知识结构赋予了医者和文人之间的许多共通之处.众所周知,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这些思想观念同时也是中国古代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源头,普通的读书人皆谙熟于此.另外,中国古代称医生为“儒医”,儒者,读书人也.所以,历代许多文人与中医药关系密切.熟悉中国文学史的人会发现,一些大文人同时往往也是好医生,或者是对医学有着相当程度的理解,如白居易、柳宗元、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而这种医文合一的特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移民精英中,并没有因为地理位置的迁徙而发生重大的改变,同济医院的儒医群体就是最好的例证.

  同济医院自1901年实行医师招考制度,至1941年战前共举办了十一届,计169人次获得“同济医院考取医师”荣衔,仅遴选59人次获得驻院医师职位,另有少量代职医席.据时人记载,“该院医席,皆考取以得之者,自非通文学、识医理,决难及格而获选焉.”{3}而就在为数不多的驻院医师之中,能以旧体诗创作闻名星洲的就有五人,分别是黎伯概、胡幼汀、梁如山、颜凤岐与梁少山,前三位还是邱菽园所创“星洲檀社”之成员.另有医师颜怡园,亦是檀社成员,虽考取同济医院第五届(1923年)头名,然未被聘为驻院医师,故只能略带提及.

  一、同济医师中的檀社成员

  1924年初,邱菽园与一群爱好风雅的流寓文人在新加坡成立一个诗社——星洲檀社,社址位于丹戎巴葛潜林,每两周聚会一次,并于1926年出版《檀榭诗集》,记录了诗社三年间唱和雅集的具体情形.檀社雅集汇聚了新加坡多个行业的精英分子,43位社友主要来自福建和潮州,行业包括报人、教师、医生、商人、出家人以及卖字画为生者,其中与同济医院有密切关系者就有四人.

  第一位檀社成员黎伯概,讳定祥,号善侯,1872年出生于广东嘉应州.世代习儒,自小就接受国学的熏陶.18岁时,补博士弟子员.后无意于仕途,加之二儿又为庸医所误,故专心研习中医.不到几年,他已博学多闻,精于医理,远近知名.同省的实业家张弼士非常重视他,觉得海外华人族群缺乏良医,遂请他到南洋悬壶济世.于是,黎伯概1900年动身南渡新加坡,次年送友人参加同济医院招考驻院医师.“甫进院,而门即封闭,先生不能出.院中董事,取纸笔劝其参加,及榜发,名列第一,遂任该院医席凡五年.”{4}届满后黎伯概自设“通灵药室”,也曾任同济医院代职医席,声名极盛.其医学方面的功绩主要有二:其一是办医学杂志.1930年初创办医学杂志《医药月刊》,鼓励本地华人研究医学,吸收新知.1935年主编《医航》半月刊,由《星洲日报》出版,利用报刊弘扬中医药理论.其二是撰述医学著作.1933年,他本想刊行自己的医学论文集,但未能成功.1943年,黎伯概与世长辞.1976年,许云樵教授整理校注了他的医学著作,编成《医海文澜》四集问世,全面阐述了黎伯概的医学思想与实践.这也是东南亚第一部中医专书.

  黎伯概的诗文成就同样不俗.1977年,其长子黎宽裕为父亲出版了《名医黎伯概先生诗文集》,仍由许云樵教授辑校.书中八卷,诗文并茂,机杼雄浑.在旧体诗方面,同济医院陈占伟医师回忆,“先生长于诗,咳唾成咏,存稿不下千余首,其生平事迹,均得藉以考见也.”{5}诗文集的旧体诗部分包含四集:《敝帚集》,收其三十岁前之少作,惜仅存52首;《壶余集》乃先生从医之余所作,经删汰后存439首;《几康集》乃其得病之后所吟,计141首;《嘉遯集》为晚年山居避难之作,仅55首,另有四言章句12篇.许云樵教授对黎氏之诗学创新尤为称许,“先生作诗,以摹唐刻宋为可羞,必自咏其胸怀,自运其腹笥,自出其心裁,自舒其见解.”{6}实际上,在翻检完黎伯概的四集诗作之后,除了许云樵所云之外,尚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作为寓居行医新加坡四十年的早期移民,黎伯概的诗歌创作呈现出了某种程度的本土化特征.作为第一代南来侨民,诗句中流露出思国怀乡、漂泊愁苦之情绪在所难免.不过在长期定居之后,诗人也会逐渐适应本地的生活方式,诗歌创作中体现出的本土意识也愈发自觉.以《星洲杂咏》组诗为例,黎伯概在这十首律诗中,除却第二首中“聊受一廛居外国,每依南斗望中华”与“剩有故乡清物在,偶烹活水试新茶”两联,与第十首的首联“旅感苍茫一望中,莼鲈闲梦寄秋风”流露出鲜明的思国怀乡之情,{7}其余各首皆在描述本地的风土人情、交通物产、语言文化以及先进科技等.此外,黎伯概在《壶余集》中,歌咏了他游历过的马来亚多个地点,如麻六甲、怡保、柔佛、八打威、婆罗洲等,星洲亦有章宜海峡、武吉典马山、郁兰、东陵等(地名皆沿用黎氏诗作原名),就连自己的几处寓所与诊所也涵括其中.纪事诗方面,《星洲米贵恐慌》真实地纪录了1919—1920年间星洲米缺价贵导致民众忍饥挨饿之困境,“一金糴米才三斤,势将饿死成鬼魔.”并将此种现象归因于当时的世界大战,“为何米贵何若此,殆亦欧战所使然.”{8}感怀诗方面,黎氏也吟唱出“总期四海都安谧,民族交欢汇众流”与“五洲时势通商局,万种生涯啖饭身”的愿望.{9}由此可见,黎伯概的诗从关注中国故土到星洲本地,再扩展至世界范围,正如他自己所言:“诗境远拓南热带,欧亚宛转到神州.拉杂感时与纪事,耳目所及诗囊收.”{10}

  其二,将新事物、新科技融入旧体诗,与时俱进且毫无卖弄造作之感.“太阳黑子也,物竞天演也,宇宙辽阔也,月球、火星探究也,声光化电,莫不入诗,更参以内典,以济其穷.如论世运,即以阿僧祇劫证其久远;言宇宙无垠,即举净土、无色界以譬之.”{11}许云樵教授的上述评价指出,黎伯概不仅创作了大量反映新科技、新思想的旧体诗,而且充分运用佛之教典,力求保留旧体诗味.这样的诗作在集中不胜枚举,兹略举一例管窥之:“天然生趣判雌雄,汇合私情即大公.趋事万般无一致,立心千古有谁同?随欢杯酒行吾素,得气时花各自红.横览众生清浊世,盍从我佛证光风.”{12}诗人在考究生理学之人体面目绝少雷同后,联想到世间人事一切皆然之道理.这类诗作显然受到晚清“诗界革命”思潮的影响,将新精神、新意境融入旧风格之中,力求自然妥帖又不失韵味.另外,这也和黎伯概新知旧学兼容并包的思想密切相关.黎氏治医即主张中西合参,弃短补长,扫除门户之见.其创办之医学杂志更是吸取中西医众家之长,服务海内外同道.因此,他的旧体诗集中大量出现这类“新派诗”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位檀社成员胡幼汀,字囿征,1876年出生于福建同安,1936年5月17日因患背疾辞世.他与同济医院的渊源颇深,1917年首次参加该院第三届招医会试,获得闽籍第二名,任驻院医师;1920年参加该院第四届招考,获闽籍第一名,聘为驻院医师;1923年参加同济医院第五届招考,名次靠后;1926年参加同济医院第六届招考,获闽籍第一名,任驻院医席.该年其考试答卷“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论”连续两天刊登在《南洋商报》上.{13}后于1929年初出任同济医院首任院长.1929年参加同济医院第七届招考,仍拔得头筹,聘为驻院医师.故在其逝世后,《南洋商报》评曰:“本坡著名儒医胡幼汀先生,曾任同济医院医生数任,悬壶济世,垂数十载,活人无数.”{14}

  不过就目前发现之资料来看,胡幼汀在檀社的活动并不频密.《檀榭诗集》36集中只有第22集和第35集收录有胡幼汀的诗作,诗题分别是《春草》和《听雨》.两者皆为文人消闲之作,其中前首“园中未见花枝展,野外遥看草色浮.南北已成滋蔓势,田原难免杂生愁.”两联观察细腻,情趣盎然;{15}后首整诗写景,却无一句无情,“斜风疏雨暗中庭,竟夕凄凄假寐听.瓴甋有声疑漏急,梧桐清响讶秋零.檐前铁马丁冬和,桀上雄鸡子夜灵.忧忆*宵景好,西窗剪烛句常铭.”{16}景中含情,情意绵绵,使人读之动容.事实上,胡幼汀也参与了檀社第34期的雅集活动,其《忆故乡梅花》登载在1926年初的《南洋商报》上.“堪欢岁阑久离乡,寒梅几度暗浮香.来人频问窗前讯,驿使莫逢陇上郎.纵有横斜添客梦,已空色笑赏孤芳.故园鹤守当如昨,谁折一枝寄外洋.”{17}此诗虽为雅集限韵之作,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怀乡之情依然浓烈.尾联两句不言自己思乡,反而嗔怪无人折梅慰己,堪称传神之笔.但非常可惜,这首诗作未被收录于《檀榭诗集》之中.

  胡幼汀诗作最为鲜明的特征是写景细腻,抒情真挚,不善用典.部分景物诗境界阔大,如《梦游黄蘗岭》其一:“山登绝顶我为峰,瞰到闽疆接越疆.眼底千山万水绿,举头红日近当光.”{18}然与老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相比,气势仍稍逊一筹.

  第三位檀社成员梁如山,字衍英,福建南安人,1881年出生于新加坡.因父亲早逝,三岁时随母亲回国.乡校读书时,即博闻强记,曾一夕熟读古文《报任少卿书》,被师长称为“小才子”.成年后,能文工诗,每逢小试屡列前茅.1905年晚清废除科举之后,梁如山在学堂任教席.课余则访师研究医卜星算,而尤以医学为精.39岁时挟技南来,先后七次参加同济医院招医考试,次次中选,四次获聘驻院医师.在同济医院坐诊十二年,诊治病人多至70万人.离开同济医院后,他继续在哇燕街十四号开设医室,亦为新加坡中医中药联合会常务委员.

  梁如山先祖举贡廪秀之后,十余世书香不断,其六世祖廷珪公,以真儒而得清朝旌表孝子,著有《日新录》一书,题跋者多至二十余人,其中不乏宰相蔡新、状元等巨卿名士.1939年初梁如山将其刊印出版,名为《梁孝子日新录》,嘉惠世人.可见其聪慧博学乃渊源有自.

  梁如山的诗歌在《檀榭诗集》里收录有6首,分别是第六集《田家乐》4首,第三十集《东方朔》1首和第三十三集《海鹤》1首.另外,未收进诗选集之《鲁仲连》4首也是梁氏为檀社雅集所作.梁如山作诗喜用散体,长于七绝,不事雕琢,鲜用典故.就诗体而言,其咏史诗较有特色,能够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精要之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达.如《东方朔》诗云:“滑稽凭口妙云云,寓意诙谐谲又文.莫怪先生谑浪甚,须知臣朔能匡君.”{19}突出了“滑稽之雄”东方朔诙谐多智、直言切谏的性格;《鲁仲连》其一:“当时列国已无人,附和随声欲帝秦.幸有高贤能解难,不须北面屈称臣.”{20}强调鲁仲连坚持正义、义不帝秦的高尚人格.

  1925年岁末,《南洋商报》副刊“商余杂志”发生了一件轰动星洲诗坛的“偷诗案”,梁如山也卷入其中.这场风波源于一名叫做伍潮的作者,在1925年12月22日的“商余杂志”上发表了《忆别》三首,而这三首绝句除更动一字外,完全抄自小说《花月痕》第三回的一首绝句和一首律诗.{21}两天后,读者张正中指出伍潮诗乃“盗抄他人之诗为己有,以出风头”.{22}当年12月29日起,葛寄南、饶芝田、杨如林、池架霆等诗人即刊诗谴责,1926年1月2日开始出现以谐诗的形式来挖苦伍潮.而别号诗痴之黄玉堂却为伍潮辩护,认为抄袭自古有之,无伤大雅,故而大家又把矛头转向了黄玉堂,猛加挞伐,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医痴陈娱静、医士饶芝田(笔名嘻嘻)等.正当黄玉堂难以招架之时,笔名为德三的作者、黄纯谦和飘篷侠又跳出来支持,认为“信古文章面面开,中郎抄写著雄才”.{23}于是,挞伐者与辩护士双方又展开新一轮的论战.1926年1月23日梁如山对于诗坛“明明是贼反称才”的乱象忍无可忍,一口气在“商余杂志”登载了16首谐诗,{24}批评那些为伍潮偷诗案辩护的文人.而德三在和诗回击时,将诗题名为《答梁君偷诗辩护士》,这引起了梁如山的极大不满,又撰18首谐诗予以澄清与讽刺,并在诗前按语说明原委:“此次谐诗唱和,或则偷,或则驳,或则袒,而鄙人从诸雅人之后,系稍参末议者也.乃德三君和诗题目竟云‘答梁君偷诗辩护士’,据此是真以鄙人为偷诗矣,德三君休矣.”{25}其后德三又以梁如山“将和韵二字截去,吹毛求疵”辩驳.{26}这场“偷诗风波”一直到1926年3月下旬才停止,尽管大都采取谐诗唱和的形式,并无太大的艺术成就,然而从中亦可窥见梁如山对于诗歌创作的态度.

  第四位檀社成员颜怡园,字文浩,福州人.1923年参加同济医院第五届招考,获得闽籍头名,但颇感意外的是,他和粤籍头名陈滨南皆未获聘驻院医师,仅获“同济医院考取医师”头衔.然而,颜怡园在檀社却为活跃分子,豪放不羁,能诗善画,曾在雅集酒酣之际绘梅花图为邱菽园祝寿,颇得檀社成员称许.《檀榭诗集》第15集即以“题寿梅图祝啸虹生”为诗题,共录有释瑞于、黎伯概、林镜秋、林庶沟、黄幼丞、颜怡园、孙裴谷、陈愚仙等人诗作13首.1927年1月,颜怡园、江希志、黄鸣岐、林劳尘、倪剑鸣、葛复生等人创立“星洲三山吟社”,并以《叻报》副刊“叻报俱乐部”为发表园地,倡导“寄幽情于击钵”“乘逸兴于敲诗”.{27}显然,该诗社的性质与檀社相仿,诗社活动与创作皆服务于文人之遣兴消闲、附庸风雅.另外,颜怡园与其他儒医有所不同,主要精力并非花在从医治病上,更多保留有旧时代文人雅士的品性.“客里过如梦,此身信不羁.”“自顾怜飘梗,余闲便作医.”{28}其《岁暮感怀》描述了一个真实的颜怡园.

  二、梁少山与颜凤岐

  除了上述四位檀社成员,同济医院医师中尚有梁少山和颜凤岐两位在旧体诗创作方面颇有造诣.梁少山,字衍芳,一字燕峰,又曰作舟,别号梅堂,1869年农历6月22日生,福建南安人.1923年参加同济医院第五届医师招考,获闽籍第四名,聘为驻院医师.届满弃儒从商,转战种植和矿产业,以及公益事业,但仍未实质性地离开医药业.1929年初,中华民国政府通过了余云岫主张的废止中医案.不仅中国中医界人声鼎沸,海外华人地区也舆论哗然.于是,梁少山、黎伯概、王梅亭、曾有源、陈芷馨等新加坡医学界人物,联同药商胡文虎、周兰阶、余仁生、黄福庵等,假同济医院集会,商讨对策.最终成立了旨在团结中医中药界同仁和弘扬中华传统医药学的新加坡中医中药联合会,为会员谋福利.梁少山在新加坡文界和医界的辈分很高,林镜秋称其:“社结骚坛诗酒乐,春回妙手扁卢贤.”{29}其七十《自寿诗》有云:“文坛我愧称前辈,海外人崇羡老医.”{30}虽有自谦之词,但也说明了他在两个领域的重要地位.

  由于善交友,梁少山尤爱唱酬诗,多与黄纯谦、吴民智等唱和.值得一提的是,在其六十和七十大寿时,他不仅作有自寿诗,还广征和韵诗篇以待刊刻,{31}遂引天下名士纷纷响应,一时间轰动星洲诗坛.1928年9月19日,梁如山在《南洋商报》副刊发表了一首《行年六十自寿》诗:“自笑虚生六十年,回思往事等云烟.几番服贾抛书卷,讵肯因人税砚田.会社欣逢多益友,骚坛惬洽尽名贤.悬壶寿世安吾志,环顾儿孙绕膝前.”{32}而在当天报纸的同一版面,就刊登其挚友吴民智的和诗,至9月25日,和诗活动达至.《南洋商报》之“商余杂志”副刊当日在“诗歌”栏目,全部登载有关梁少山六十自寿诗的和韵之作,共11首,作者分别为吴民智、颜凤岐、谢仰舜、林镜秋、黄纯谦、黃耀焜、龚世昭、陈逸峰、林蓉生、虚怀、虚竹.至次年11月8日,仍有王梦生的两首和诗和释本忠的一首和诗见诸报端.{33}在其七十大寿时,梁少山不仅自吟七律两首,还刊有“征诗小启”:“海内外文家词客,骚坛先生,有声应气求之谊,或原韵赐和,或别韵高调,不拘体格,随意赐教,均得其便.将来汇集付梓,以为子孙宝鉴,则感激之恩,永垂不朽焉耳.”{34}自征诗发出,不仅星洲诸家纷纷赠和,麻坡、吉隆坡、槟城乃至中国四川的诗友亦惠赐和韵之作,计有二三百首.据梁少山自识,“将来汇集付梓,自当分赠披阅,比六十寿诗,装饰更美.”{35}此集最终有无刊印,尚待考证.但梁氏此处言下之意,六十大寿诸家唱和诗集此前已确定刊印,只是当今已无从寻觅踪影,诚为诗坛一大憾事.

  少山诗虽以唱酬居多,然不减其对现实尤其是中国时局的关注.先看他与黄纯谦、吴民智两首和韵诗,煮酒吟诗之际不忘故国时政,尤其第一首云:“旧日登高喜雨晴,而今故土尽声.烽烟迷漫惊鸡犬,刁斗喧嚣走燕莺.既恐田庐将废芜,复虞子弟不聊生.樽前多少黄花酒,怎洒悲乡悯国情.”{36}抗战期间,梁少山输财救国,赈济伤兵难民.直至1938年,梁少山仍在诗歌中表达未能匡时救国的歉意,“抗战有心惭乏策,匡时无术且谈诗.”{37}这是梁少山七十《自寿诗》的两句.人到古稀之年,本应有很多人生经验可以共享,丰功伟绩可以记录,但梁少山关注的仍然是烽火连天的祖国.因此,诗友谢仰舜称其为“文章诗史引同流”{38}.

  同样在旧体诗创作方面有“诗史”之称的还有同济医院另一名驻院医师——颜凤岐{39}.颜凤岐,福建海澄人,生卒年不详.1920年参加同济医院招考,仅获闽籍第五名,未被聘为驻院医师;1923年第五届招考,获闽籍第三名,被聘同济医院驻院医师;1932年参加同济医院第八届招考,获闽籍头名,聘为驻院医师.关于他在医学方面的事迹,目前仅见两处材料:其一是用药大胆.颜凤岐在1923—1926年期间,曾被两位同事投诉至同济医院董事会,说他开的处方中有蟾酥,此物有毒,会害了病者.董事会召颜氏查证此事,他解释道:“病者系腹胀,服药甚多,未见效果,乃拟生丹嘱病人煲好作多次服,每次服一匙,而病者先服二三匙后,便一气服完.腹中稍觉辛苦,后服青草汁,吐尽酸水,次日似觉较好,今已全愈,请董事勿听谤言.”{40}其二重视医论.1928年,同济医院成立中医药研究会,这当然是好事.但颜凤岐听闻考医方式欲废医论、只考问答后,便撰文进言:“一问一答,不过短评直解,取其条对而已,无大推敲也.若医论,则大模大样大发挥,浓淡清奇,各尽其妙,题为内经句,论者亦即以经解经,语无泛设,方称能手.夫岂八股文,务求反正,徒尚浮华者,所可同日语哉.是医论之工夫,高于问答万万也.”{41}

  颜凤岐的诗歌主要发表于《叻报》副刊“叻报附张”和《南洋商报》副刊“商余杂志”.尽管数量不多,但极具现实感和真性情,尤其体现在武昌起义不久后发表的系列诗作.1911年11月29日,《叻报》登载了颜凤岐的自投诗稿《兴国四杰吟》,分别歌咏了孙中山、黎元洪、黄兴和温生财四位人杰.咏孙文诗云:“革命首倡费绸缪,只为同胞报国仇.漫道医家无杰士,经天纬地见机谋.”咏黎元洪诗云:“辕门画鼓响冬冬,策励新军共建功.锐气先声摧敌胆,环球从此识英雄.”咏黄兴诗云:“十年攻苦博青衿,留学邻邦意自深.起义便将韬略展,何殊兴汉一淮阴!”咏温生财诗云:“弹丸脱手妙如神,为报公仇不惜身.读史偶翻游侠传,应留一席待斯人.”{42}颇有意味的是,四杰之中除了黎元洪之外,其余三位皆与南洋有关联.孙中山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前,为了宣传革命运动,寻求海外华侨的支持,曾经来新加坡八次之多;黄兴曾在东南亚各地募款,在槟榔屿与南洋诸同盟分会商议广州起义;而温生财烈士十四岁被拐至南洋做苦力,正是在马来亚霹雳州听到了孙文的演讲,才加入同盟会的.

  这四首七绝发表时,离武昌起义结束才1个多月.未几,颜凤岐又在《叻报》上发表了《中原书事》四首七律.前者写人,后者纪事,两相结合,即为以诗录史.时任《叻报》主编的叶季允很欣赏颜凤岐的时事诗,遂在当日同版发表依韵和诗四首.兹将原作与和诗各抄一首,以窥二人诗风之异.颜氏组诗其三云:“武昌起义著威名,惹得京师鸟兽惊.决死场中多敢死,女兵队外有童兵.新军踊跃为前导,遍地欢呼步后程.立念只求宗社复,冲锋陷阵出真诚.”{43}叶氏和诗其三曰:“八方响应竟同声,破竹从今势已成.更幸儿童能杀贼,最难娘子亦知兵.囊中早已函燕市,眼底何曾有项城.自古和戎多失计,北征休再滞行旌.”{44}就诗歌创作而言,叶季允显然技高一筹,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用典恰切.由此可以推断,颜氏诗作受到主编青睐主要源于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而非单纯的技艺考量.

  余论:同济儒医与星洲诗坛

  上述六位中医师虽然性格有别,诗风不一,但毋庸置疑,他们在战前新加坡的医界和诗坛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从医未弃文的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的双重身份,游走于不同的知识精英阶层,积极营造战前新加坡的文化空间.下面从三个角度来剖析同济儒医在推动星洲诗坛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其一,儒医是早期士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旧体诗创作的生力军.根据罗斯基(EvelynS.Rawski)的统计,在18和19世纪的大清帝国,“基础文化在男性居民和女性居民中分布不平衡,30—45%的男性居民具备某种读写能力,而具备这种读写能力的女性居民只有2—10%.”{45}而从计数写信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到文人学士们所具备的熟知经典、能诗善文的高等文化,据学者对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普及率的估计,“大概有5—10%的男性居民具备后一水平的文化.”{46}以此比率来估算当时下南洋人潮中的“文化人”,应该是一个较为小众的群体.但是这个小众群体,却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构新加坡本地文化空间的中坚力量.他们绝大多数是来自中国的新客,也有少部分的土生华人,但毫无例外地,他们都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就从事行业而言,教师、报人、儒医和儒商四类占据“文化人”的主体.而就儒医而言,同济医院由于具备中医师资格考试的权力,更是吸引众多中医师报考,能留下获聘驻院医师者凤毛麟角,诚为精英群体中的“精英”.对于他们而言,医学造诣自不待言,诗文创作亦为基本功夫.只是从医之后,有人全心服务于治病救人,有人则在正职之余不辍诗文创作.当然,战前新加坡旧体诗队伍中的中医师除了同济医院的驻院医师,尚有大量自设诊所的中医师,如前文所提及之陈娱静、饶芝田等.

  其二,同济儒医与来自各行各业的诗人共同编织了一张带有南洋特色的精雅文化网络.实际上,四位同济医师参与的檀社是新加坡完全由流寓文人组成的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社团.在此之前,左秉隆创办的会吟社、黄遵宪主持的图南社以及邱菽园创立的丽泽社等,皆采用中国传统书院的月课制度,或以诗联为题,或以应制诗为题,文学教化的功能远远大于文学鉴赏的目的.另据孙裴谷推断,与檀社成立时间相仿或稍早时,本地有成立“萍社”,意在让那些流寓星洲的萍水相逢之文人联吟唱和,联络情感.“颜涤元先生游踪偶次星洲,客务稍暇,与余同事蔡梦香、胡超球、陈雪汀、陈愚仙诸子组织萍社.雨夕花天,辄相唱和.”{47}很显然,萍社成立的倡导者是过境文人颜涤元,维持的时间也很短.类似的由过境文人主导的社团还有1918年蟫窟主人创立的“同福诗社”,1919年高梦云、李冠南等人创立的“天南诗社”等,皆因社员归国星散而停止活动.而由邱菽园创立的檀社,第一次真正成为新加坡流寓文人为艺术而创作、以诗交友的平台,且在成立后的三年时间,诗社雅集频繁稳定,共举办了36集;社员参与积极,诸位诗友共投递诗作1700余首,经邱菽园衡鉴后挑选300余首结集出版,即《檀榭诗集》.附带说明一下,《檀榭诗集》也是新加坡第一部刊刻出版的诗歌选集.选择300首诗作,颇有“孔子删诗”以编《诗经》的意味.

  另外,同济儒医与邱菽园、叶季允、释瑞于等文化名人的交往也能拓宽他们的交际网络.其中以邱菽园与同济儒医的联系最多,檀社时期诸诗友诗酒唱酬,交往频密;1932年邱菽园任同济医院董事,接续前缘.叶季允不仅是《叻报》的主编,自身也精通医术,曾在1901年创办《医学报》,同时主持当年同济医院首届招考医师的命题工作,故其与同济医院之缘分委实不浅.

  其三,同济儒医为星洲诗坛贡献了数首与医学有关的诗作,丰富了旧体诗的题材类型.总体而言,儒医创作的旧体诗在题材选择上有别于一般文人诗作的地方,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即医学术语典故的运用,日常治病工作的呈现,以及医学问题的社会化意涵.以黎伯概诗为例,1931年其在检叠家中书札,为众丛书各纪一绝,其中吟《伤寒论》云:“医以长沙为法则,颇如东鲁圣宫墙.可怜注烂伤寒集,也有人呆执古方.”{48}此处“长沙”,即张长沙,系《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的别名,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医圣”.除却医学术语典故入诗之外,平时的问诊治病亦在诗中反映.“谬负苍生望,门庭叩问多.细心分证脉,乖气合调和.选药循方法,行针间按摩.恃能偏厌事,深惜古华佗.”{49}此类中医诊治病人的方法、流程,惟有从事这个职业的诗人才能做到了然于胸,一般文人很难碰触到这种专业性很强的诗歌题材.此外,某些医学问题也可引申意涵后运用至社会议题,如人会生病,国家也会生病,且更难治愈.黎伯概在1935年就在诗中直言当时的中国病的不轻,“疗人疾,春回道在兹.家财纤易数,国病慢难医.养气柔诗笔,斋心远酒卮.眼中瀛海大,倚槛看云时.”{50}诗中“人疾”与“国病”对举,人疾易治,国病难医,蕴含着作者关注祖国时政的强烈意识.

  当然,同济儒医与其他文人也有诸多相同之处,比如在文学的本土化方面都贡献了自身的力量,对于文人精雅生活方式的追求皆影响了本地普通民众的精神生活.这些文化精英对于星洲诗坛乃至整个文学界的价值,诚如杨松年所说:“战前我们先辈所经营建设的事业,它简单,它规模很小,在今日来看,并没有什么看头,然而我们大多数的人都会承认它的价值、它的意义.这就是我们敬重先辈、敬重祖先的精神.……从另一个角度说,任何一种文学,任何一种文学人物,当他进入新马的地区,在新马耕耘,在新马创作,在新马展开各式各样的文学活动,这些都是我们文学的遗产,文学的资产.”{51}因此,诸位医师的诗作不仅真实地反映了新加坡战前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客观上也丰富了新加坡早期文学史的版图.

  注释:

  {1}EuniceThio,“TheSingaporeChineseProtectorate:EventsandConditionsLeadingtoItsEstablishment,1823-1877”,《南洋学报》第16卷,1、2合期,1960年,第40—80页.

  {2}(新)李庆年:《马来亚华人旧体诗演进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1—62页.

  {3}{30}{34}{35}{37}林博爱等主编:《南洋名人集传》(第五册),槟城:南洋名人修撰馆,1941年,第410页,第55页,第55页,第55页,第55页.

  {4}{5}{6}{7}{8}{9}{10}{11}{12}{48}{49}{50}黎伯概:《名医黎伯概先生诗文集》,许云樵辑校,新加坡:中华书局,1977年,卷首陈占伟《家传》;卷首陈占伟《家传》;卷首许云樵《序》;《星洲杂咏》,第42—44页;《星洲米贵恐慌》,第24页;《感事》,第86页;《癸亥除夕自题诗草》,第39页;卷首许云樵《序》;《人面少同感人事亦然》,第108页;《检叠丛书各纪一绝》,第93页;《看病》,第149页;《眼中》,第101—102页.

  {13}胡幼汀:《同济医院考医入选之稿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论》,《南洋商报》1926年7月6日,7日.

  {14}《本坡著名中医生胡幼汀逝世》,《南洋商报》1936年5月19日.

  {15}{16}{19}邱菽园编:《檀榭诗集》,新加坡:自印本,1926年,胡幼汀《春草》,卷下第5页;胡幼汀《听雨》,卷下第29页;梁如山《东方朔》,卷下第19页.

  {17}胡幼汀:《忆故乡梅花》(檀榭题限乡字为韵),《南洋商报》1926年1月8日.

  {18}胡幼汀:《梦游黄蘗岭》,《南洋商报》1926年1月12日.另有《梦游泰山》三首见于《南洋商报》1926年1月13日.

  {20}梁如山:《鲁仲连》,《南洋商报》1925年12月9日.

  {21}伍潮:《忆别》其一:“风烟变灭愁侵骨,云雨荒唐梦感思(笔者注:思当为恩).祇恐乘槎消息断,海山十笏阻昆仑.”其二:“鸭炉香暖报新寒,再见人如隔世难.握手相期惟有泪,惊心一别不成欢.”其三:“黄衫旧事殷勤嘱,红豆新词反复看.凄绝灞陵分手处,长途珍重祝平安.”见《南洋商报》,1925年12月22日.《花月痕》第三回有一首绝句:“风烟变灭愁侵骨,云雨荒唐梦感恩.祇恐乘槎消息断,海山十笏阻昆仑.”一首律诗:“鸭炉香暖报新寒,再见人如隔世难.握手相期惟有泪,惊心欲别不成欢.黄衫旧事殷勤嘱,红豆新词反复看.凄绝灞陵分手处,长途珍重祝平安.”两相比较,惟“惊心一别不成欢”句将原诗中“欲”改成“一”而已,其余则雷同.

  {22}《南洋商报》1925年12月24日.

  {23}德三:《步诗痴原韵(代伍君答讥讽偷诗者诸君)》,《南洋商报》1926年1月22日.

  {24}梁如山:《和偷诗辩护士原韵》,《南洋商报》1926年1月23日.

  {25}梁如山:《答德三玉堂君谐诗》,《南洋商报》1926年2月9日.

  {26}德三:《如山君谐诗》,《南洋商报》1926年3月1日.

  {27}《星洲三山吟社诗钟小引》,《叻报》1927年1月3日.

  {28}颜怡园:《岁暮感怀》,《叻报》1927年1月4日.

  {29}林镜秋:《和梁少山先生六秩自寿原韵》,《南洋商报》1928年9月25日.

  {31}梁少山七十《自寿诗》前有征诗小启.其六十大寿的征诗活动,并无直接登载征诗启事,然洪镜湖《和梁少山六十自寿元韵》诗有“诗篇征集多时彦”句,可证实六十寿辰时亦有征诗之倡议.参见洪镜湖:《镜湖吟草》,新加坡:南洋印务公司,1958年,第34页.

  {32}梁少山:《行年六十自寿》,《南洋商报》1928年9月19日.该诗末句是日报章所载为“自问心田不愧天”,1928年9月25日该刊登“更正”启事,改为“环顾儿孙绕膝前”.

  {33}参见《南洋商报》1929年11月8日.

  {36}梁如山:《步黄纯谦先生与吴民智先生重九煮酒论乡依原韵》,《南洋商报》1925年12月14日.

  {38}谢仰舜:《和梁少山六十自寿原韵》,《南洋商报》1928年9月25日.

  {39}报纸有时写成颜凤歧,实误.

  {40}陈明:《同济医院考医与历届医务纪要》,《同济医院一百二十周年历史专集》,新加坡:同济医院,1989年,第166页.另本文所提及医师的应试时间、成绩皆参考此文,见该书第166—176页,谨致谢忱!

  {41}颜凤岐:《为同济医院医学研究会贡一言》,《南洋商报》1929年5月31日.

  {42}颜凤岐:《兴国四杰吟》,《叻报》1911年11月29日.

  {43}颜凤岐:《中原书事四首》,《叻报》1911年12月29日.

  {44}叶季允,《中原书事四首即用颜君凤岐韵》,《叻报》1911年12月29日.

  {45}EvelynS.Rawski,EducationandPopularLiteracyinCh’ingChina,Ann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79,p.23.

  {46}GilbertRozmaned.,TheModernizationofChina,NewYork:TheFreePress,1981,p.186.

  {47}孙裴谷:《显萍社唱和图并序》,《叻报》1924年1月10日.

  {51}(新)杨松年:《中国文学在新马的传播:回顾与前瞻》,见于何国忠编:《百年回眸:马华文化与教育》,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2005年,第258—259页.

  (责任编辑:曾绍皇)

综上所述:这是大学硕士与旧体诗本科旧体诗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同济医院和群像和新加坡方面论文范文.

关注生命,谱写大爱之歌记同济大学生命科学和技术学院教授房健民
题记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精勤不倦;对生物科学有更深的爱,所以执着无悔,勇攀高峰;忙碌的身影虽默默无闻,但执着始终写在脸上,沉静有力;从理论到实践,从创新到产业,从探索到突破,行坚意笃 不变的探寻.

三维空间的造梦师记同济大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学院员陈波
一场网球赛事中,当运动员对裁判的判罚产生疑义的时候,裁判员该如何有理有据的进行公正的裁判一项叫做“鹰眼”的技术解决了裁判员们的困惑 “鹰眼”利用高速摄像.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加强党建工作的实践和
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做了深刻阐述“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

同济博士休学救父:在生命的沙漠里走出一片绿洲
作者/汪娟父亲倒下天塌了博士儿子该何去何从201 3年1 0月的一天,江苏无锡,正在参加第11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的同济大学博士赵宏,接到了来自老家安徽省六安市的电话 “你爸出事了,现.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