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文心雕龙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与《文心雕龙》和中国文论成熟期生命力话语的建构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文心雕龙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4

《文心雕龙》和中国文论成熟期生命力话语的建构,本文是关于文心雕龙方面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跟文论和中国文论和《文心雕龙》有关论文范本.

文心雕龙论文参考文献:

文心雕龙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文化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期刊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吴中胜

(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关键词:文心雕龙;生命力;话语建构

摘 要:贵生乐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成熟期的中国文论,继承中华文化久远的生命精神,融入当代文人对生命的思考,建构了一套贯穿天地大化、人类自身、文学本体和文论自身的生命力话语.天地万物生机盎然,人类自身活力丰盈,文学与天地并生,文论生命化的言说,与生生不息的天地精神同在.这一深厚的生命力话语建构意识,体现在这一时期的文论从概念到思维的整个体系当中,深远地影响着中国文论的思维和言说方式,成为中国文论民族特色的基本要素.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35(2018)-088-08

DOI:10.13399/j.cnki.zgwxyj.2018.01.015

《周逸书·命训解》:“夫民生而乐生.”①对天地万物勃勃生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礼赞和向往,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牟宗三认为,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学问”.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成熟期的中国文论,继承中华文化久远的生命精神,融入当代文人对生命的思考,建构了大量生命力的文论话语.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充满生机活力;人类自身心和气畅,充实生命活力;文学作品风清骨劲,充盈生气活力.三者相互关联、互为联动,从概念到思维共同呈现出深厚的生命力话语建构意识.

一、天地万物生生不息

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原始社会是“万物有灵”,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认为,“万物有灵观”是原始人类的普遍信仰.在现代人看来根本没有生命的物象如河流、石头、树木、武器等等,原始人却“认为是活生生的有理智的生物,他们跟它们谈话,崇拜它们,甚至由于它们所作的恶而惩罚它们.”他们认为,每块土地、每座山峰、每条河流、每眼泉水、每棵树木乃至世上的一切“都容有特殊的精灵.”③在人类的先民们看来,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相生相续,宇宙万物都是活泼泼的生命体.所谓“生生之谓易”(《易·系辞上》)、“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宇宙天地间,花草树木、云海河山、飞鸟爬虫、一片叶子、一滴水、甚至一粒沙石,都生机妙流,有情有义,有生命的精灵存在.它们一如人类一样,有生命有情感.

进入轴心期后,理性得以充分发展.人类对天地万物的认识却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山川万物成为与人类无关的纯客观的存在物.秦汉时期,用刘勰的话来说,是“论山水,寻声而得貌.”(《文心雕龙·辨骚篇》)的时代,仅仅停留在对山水体貌描摹之上,而对其自身的生命存在并无体认.所谓“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文心雕龙·诠赋篇》)不过论者也有例外,如钱钟书认为:“《三百篇》有‘物色’而无景色,……《楚辞》始解以数物合布局面,类画家所谓结构、位置者,更上一关,由状物进而写景.”④意即从《楚辞》开始就把山水当风景看待了.但一般认为,只有进入魏晋以后,随着山水诗文的发展,山水才成为审美的对象,成为富于灵性的存在物.刘勰虽曾批评宋初文坛,“山水方滋”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以追新”(《明诗篇》).但实际上也等于承认,这时山水已成为人们审美欣赏的对象.从“万物有灵”到“主客分离”再到“山水审美”,在刘勰以前,天地万物与人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山有山神,水有水怪,这是天地混同、万物有灵的阶段;二是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人就是人,这是主客分离、理性认识阶段;三是人在看山水,山水也在看人,这是人物互赏的诗性审美阶段.

要具体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与天地万物之间这种诗性互赏关系,我们只需稍稍检阅《文选》,特别是这一时期的山水景物诗和体物赋,其中描写天地万物情状,是何等的灵动活泛:“孤蓬自振,惊沙坐飞.”(鲍照《芜城赋》“岑岭飞腾而反覆,五岳鼓舞而相磓.”(木玄虚《海赋》)“河海生云,朔漠飞沙.”(谢惠连《雪赋》“绿苔生阁,芳尘凝榭.”“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谢希逸《月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白云抱幽石,绿篠媚清涟.”(谢灵运《过始宁墅》)“藉兰素多意,临风默含情.”(江文通《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庐峰》“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等等.我们特别要注意这些句子中的动词,这些运作的主语是“孤蓬”“岑岭”“五岳”“河海”“菊”“林壑”“篁”“蒲”“白云”“绿篠”“兰”“花”,在理性的眼光看来,这些本是“无情物”,但在这里,山岭飞舞、花草吐芳、云霞抱物、禽鸟含情……一派生机盎然的大化世界,分明在向欣赏它们的人们秀其外貌、舞其腰肢、展其生机!钱穆谈建安一代之文风,说其中“有一种新鲜活跃之生命力贯彻流露于其间”⑤.放之更广的魏晋南北朝,这话也是适合的.

这种诗性地拥抱、互赏天地万物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这一时期的文论.如陆机《文赋》主张“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所以作家面对四季景物的变化而悲喜思纷:“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懍懍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分明万物是情意灵性的,所谓“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文选》卷一七)这种因四季景物的变化而感化的思想,钟嵘也有深刻认识:“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钟嵘《诗品序》)人之情感与四季景物一一对应,文学与天地同春,与万物共感,这是中国古代文论诗性思维的突出表现.

这种视天地万物富于灵性的思想,在《文心雕龙》中也有较多反映.刘勰谈文,就是从天地万物开始的: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旁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花,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鍠.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文心雕龙·原道篇》)

刘勰开篇就把文学与生生不息的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体现中国文论话语的宏阔视野.刘勰尽情描述山川万物生命之灵动:从“日月叠璧”到“山川焕绮”,从龙凤“呈瑞”到虎豹“凝姿”;从“云霞雕色”到“草木贲花”,从“林籁结响”到“泉石激韵”,天地日月、山川万物有声有色,一切都生机盎然.在《文心雕龙·物色篇》,刘勰更是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自然万物之生机勃发: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珪璋挻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沈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文心雕龙·物色篇》)

天地间有“玄驹步”,也有“丹鸟羞”,有“珪璋挻其惠心”,也有“英华秀其清气”,有春之“悦豫”、夏之“郁陶”、秋之“阴沉”、冬之“矜肃”,有“一叶”、有“虫声”,更有“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大化自然中,有“灼灼”桃花鲜、“依依”杨柳貌,也有“杲杲”出日容、“瀌瀌”雨雪状,更有“喈喈”黄鸟声、“喓喓”草虫韵,有“山沓水匝”,也有“树杂云合”,有“春日迟迟”,也有“秋风飒飒”.刘勰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相互欣赏、心灵互通的过程,所谓“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文心雕龙·物色篇》)也就说,自然万物也如人类一样也有情兴,也知赠答,所以在刘勰心目中,天地万物都是生命的存在,俨然成了一个如人类文化学者所描绘的“生命的社会”.⑥

当然,在刘勰心中,山水的观念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山川万物是“无识之物”,有理性认识、万物客观化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且更有诗性审美意义的是,在刘勰心中,天地有“辉光”、“神理”在.(《文心雕龙·原道篇》)《文心雕龙·序志篇》:“肖貌天地”、“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把日月比作上天的耳目,把风雷比作上天的声气,这正是维柯所说的“把自己当作衡量宇宙的标准”的诗性思维.⑦在这里,上天像人一样,是一个活泼泼的生命体.这些表明,刘勰已认识到,在先民们的潜意识当中,万物都有生命的精灵.

二、人之生命心和气畅

刘勰说:

是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文心雕龙·养气篇》)

刘勰认为,人的生命力表现在“心和气畅”,如何才能“心和气畅”呢?刘勰认为,重在“养”字,一是养心,二是养气.

在中医看来,人之生命力集中体现在“精、气、神”三个方面.所谓“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⑧“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⑨“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素问》)⑩我们这里主要通过“气”这个概念来分析刘勰关于人的生命活力方面的思想.

“气”是极富原始感觉的生命力话语.泰勒说:“呼吸的停止跟生命的停止是如此紧密一致,以致于人们很自然地习惯于把呼吸跟生命或灵魂看作是一个东西.”?輥?輯?訛在中国,“气”进入人文领域后,也与人的生命性状密切相关.如《管子·内业》:“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輥?輰?訛《论衡·论死》:“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輥?輱?訛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气”是作家作品的生命体征,是一个重要的核心文论范畴.詹福瑞先生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论‘气’,无论哪一家,哪一义,都往往与人连在一起,这是曹丕引‘气’而入文论,建立其文学主体论的关键.”?輥?輲?訛也就是说,“气”总是与活生生的人联在一起,与人的生命活动联在一起.汪涌豪先生指出:“‘气’既是力,为生之母,体之充,精神之本,又关乎人的性情和品质.”?輥?輳?訛罗宗强先生更是明确指出,刘勰《文心雕龙·养气篇》所说的“气”就是“生理的气,气质的气,是人体生命力之表现”.?輥?輴?訛作家如何才有强旺的生命力呢?固本非常重要,这也是中医学的一大思想主脉.《》有“生之本”“气之本”“封藏之本”“罢极之本”(《·素问》)?輥?輵?訛等等说法,说明其对固本的重视.这一思想对后世医学的影响巨大,“固其元气”“固其精气”成为后世医家的日常用语.《吕氏春秋·尽数》就说:“凡养生,莫若知本”,人之精气要“因长而养之.”?輥?輶?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家特别重视养护人的生命力,三国时人嵇康主张“养生”,有专文《养生论》,主张“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文选》卷五三)刘勰也非常重视“养气”,《文心雕龙》设专篇《养气篇》来阐述这一问题.刘勰充分地发扬了中医的养生理论,开篇提到王充的“养气之篇”.王充《论衡·自纪》云:“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輥?輷?訛这是中医的思想精华.文理通医道,刘勰直接运用中医理论来解说文学.刘勰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生命活力大致有不同特点:

凡童少鉴浅而志盛,长艾识坚而气衰,志盛者思锐以胜劳,气衰者虑密以伤神:斯实中人之常资,岁时之大较也.若夫器分有限,智用无涯,或惭凫企鹤,沥辞镌思,于是精气内销,有似尾闾之波;神志外伤,同乎牛山之木:怛惕之盛疾,亦可推矣.至如仲任置砚以综述,叔通怀笔以专业,既暄之以岁序,又煎之以日时;是以曹公惧为文之伤命,陆云叹用思之困神,非虚谈也.(《文心雕龙·养气篇》)?輦?輮?訛

写作之时,刘勰主张不要“销铄精胆,蹙迫和气”,而应“从容率情,优柔适会”,他反复强调写作者要“节宣”“舒怀”“逍遥”“谈笑”“弄闲”,也就是作者要以一种平和、赏玩的心情去掌控“纷哉万象”,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的话,“虽非胎息之迈术,斯亦卫气之一方也”.在刘勰看来,人集天地万物之生机活力而生命强旺,而文学则是人之强旺生命力的文字外显,也就是说,文学之生气活力直接与天地万物、人之生命力相关联.文学要有生命活力,首先必须与天地万物之灵沟通互动.

除了《养气篇》,刘勰在《文心雕龙》其他篇目也谈到了如何提升作家的生命力,如《神思篇》主张“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与风云并驱”,即作家要融入天地万物.《物色篇》提出,山川自然的勃勃生机,是文思文情的源头活水,所谓“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作家要得“江山之助”.当然,江山毕竟只是外助,作家主体的精气神才是根基.《奏启篇》提出“砥砺其气”的观点,这跟《养气篇》所说的“养气”一样,都是要提升作家的生命活力,

与刘勰大约同时的萧绎提倡“养性养神”:

颜回希舜,所以早亡;贾谊好学,遂令速殒.扬雄作赋,有梦肠之谈;曹植为文,有反胃之论.生也有涯,智也无涯,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智,余将养性养神,获麟于《金楼》之制也.(《金楼子·立言篇》)?輦?輯?訛

颜之推也很重视养生,提出“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暄,禁忌食饮,将饵药物”(《颜氏家训·养生》)?輦?輰?訛的养生方法.

养生护生、惜生叹死,甚至追求长生不老是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我们从《文选》也可略知一二.如:“忽乎吾之将行,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孙绰《游天台山赋》)“甄有形于无欲,永悠悠以长生.”(木玄虚《海赋》)“嗟人生之短期,孰长年之能执?”(陆机《叹逝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植《送应氏》)“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曹丕《芙蓉池》“感彼孔圣叹,哀此年命促.”(司马彪《赠山涛》)“人生天地间,百岁孰能要?”(潘岳《河阳县》)“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谢灵运《登江中孤屿》)“永得安期术,岂愁濛汜迫?”(郭璞《游仙》)等等.无论是养生护生、惜生叹死,还是追求长生不死,尽管人生价值取向有异,但都是用作品的形式在诉说同一主题:生命.可见,以“生命”为主题的话语成为这一时期共同的社会话语.

三、文之生气风清骨峻

作品的生命力与作家的生命力紧密相联,《文心雕龙·体性篇》较全面地发展了曹丕《典论·论文》的“文气观”.刘勰认为,文之体性总归有八种,但归根结底是源于人之“血气”,也就是人的生命活力.“血气”不同,导致不同文风:

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子云沈寂,故志隐而味深;子政简易,故趣昭而事博;孟坚雅懿,故裁密而思靡;平子淹通,故虑周而藻密;仲宣躁竞,故颖出而才果;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嗣宗倜傥,故响逸而调远;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衿重,故情繁而辞隐: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文心雕龙·体性篇》)

在这一段话中,刘勰前面说的是作家的“血气”“才气”不同,后面则说其相应的“文风”实际也是作品的生命活力之异.在其他一些篇目,刘勰也提出作家生命之气与作品生命力的关系,如《文心雕龙·乐府篇》:“撮齐楚之气.”《文心雕龙·封禅篇》:“法家辞气.”《文心雕龙·丽辞篇》:“气无奇类,文乏异采.”《文心雕龙·才略篇》:“孔融气盛于为笔”、“阮籍使气以命诗”等等,其中“气”也指因作家生命活力不同导致的作品的生命活力之异.刘勰认为,只有生命力强旺的作家才能写出生机勃发的作品,才能“使笔端振风,简上凝霜”(《文心雕龙·奏启篇》).刘勰进而认为,只有主体之“气”充沛,也即“务盈守气,刚健既实”,才有“辉光乃新”“情与气谐”“文明以健”的文章.(《文心雕龙·风骨篇》)

在刘勰之前,也有不少人论及文学之生命力.如曹丕说:“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与吴质书》)其中“健”“遒”“弱”等,明显是描写文学生命力的字眼.陆机《文赋》所谓“兀若枯木,豁若涸流”云云,指的是文学的生命力枯竭,而“同橐籥之罔极,与天地乎并育”.则是指文学与天地并存,生命力无限之意.

正是在前人相关论述的基础之上,刘勰对文学的生命力作了全面的论述.刘勰常用“文骨”“辞气”“风骨”“血气”等概念来表达文学之生命活力.《文心雕龙·议对篇》提出“文骨”一概念:“腴辞弗剪,颇累文骨.”“文骨”说到底也就是作品的生气活力,赘词太多,文脉不通,文辞自然乏力.《文心雕龙·书记篇》提出“辞气”一概念,说“汉来笔札,辞气纷纭.”“辞气”也就是作品的生气.刘勰说汉代以来的书记笔札生气勃发,异彩纷呈:“志气槃桓”“抑扬乎寸心”“志气”“寸心”云云,说明这些异彩纷呈的笔札文字实质是作家们心血之流露、生命之外现.钱穆称建安书札“极平常,极直率”,“无意于为文,而遂成其为千古之至文焉”, ?輦?輱?訛也意在说其生命力充盈贯注.《文心雕龙·声律篇》:“声含宫商,肇自血气.”“血气”就是人之流动的生命活力.《文心雕龙·风骨篇》,提出了“风清骨峻”等重要命题.在《文心雕龙》研究史上,对于“风骨”的内涵一直争议不休,考虑到中国文论范畴内涵本身的含混性,虽一时难达成一致意见,但将“风骨”理解为作品的生命体征是不会差之太远的.正如汪涌豪先生指出:“‘风骨’范畴指称的是基于创作主体郁勃情志和丰沛生命力的刚健有力的作品风貌.”?輦?輲?訛这也可以从刘勰本人的话中得到体认,他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云:“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其中“力”“瘠”“肥”“气”等词语本身就是描写生命体征的常用概念.

刘师培论“文章有生死之别”:“凡文章有劲气、能贯串,有警策而文采杰出者乃能生动,否则为死.”?輦?輳?訛文学的生命精神尽管难以说清,但刘勰还是尽量去分析体悟.刘勰主要分有韵之文和无韵之文两类来谈,有韵之文之生气活力重在“情韵”.陆机的《文赋》就提出过“情志”“情貌”“缘情”“短韵”等概念.在此基础上,刘勰提出“情韵不匮”的理念.(《文心雕龙·诠赋篇》)准确把握了诗赋等韵文的审美特质.刘勰之所以把《古诗十九首》称为“五言之冠冕”,理由在于其“婉转附物,怊怅切情.”(《文心雕龙·明诗篇》)也就是说,《古诗十九首》既真实地体写自然外物,又准确地把握了人们的内心.换言之,《古诗十九首》既体写出天地万物之盎然生机,又体写出人的个体生命精神,因而具有强旺的生气活力.对于无韵之文,曹丕《典论·论文》已有论述,至陆机则扩充之,而《文心雕龙》则详论数十种文体,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无韵之文.在这些篇章中,他谈及各类文章的生命活力所在,其中用得最广的两个词就是“理”和“实”:“文理允备”“文理有烂”(《文心雕龙·颂赞篇》),“降神务实,修辞立诚”(《文心雕龙·祝盟篇》),“写实追虚”“文采允集”(《文心雕龙·诔碑篇》),“神至”“事极理哀”“事核”(《文心雕龙·哀吊篇》),《文心雕龙·史传篇》推重“详实”“准当”之作,要求“按实而书”.《文心雕龙·诸子篇》提出“理懿”“事核”“密理”等观念.《文心雕龙·论说篇》则云:“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又说“喻巧而理至,故虽危而无咎矣.”意即只要说得有理,那怕语言危巧一点也无伤大雅.《文心雕龙·诏策篇》说:“理得而辞中”,就是要得理,言辞要切中要害.刘勰也不是一味地强调事与理,同时也要求一定的文辞.《文心雕龙·奏启篇》说:“理既切至,辞亦通畅.”《文心雕龙·议对篇》说:“言中理准.”总之,这些无韵之文生命活力在“理”在“实”.当然,对于无韵之调“理”和“实”,也不是刘勰的首创,曹丕《典论·论文》就说:“书论宜理,铭诔尚实.”陆机《文赋》也说:“辞达而理举.”刘勰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而已.无论是有韵之文,还是无韵之文,除了内在的情韵、理实,还要有外在的言辞和形式.它们的完美融合共同促成文学的生命活力.有韵之文有情还要有采(《文心雕龙·情采篇》),无韵之文则在文辞形式上要求“简必深”“文约为美”(《文心雕龙·铭箴篇》).外在的言辞和形式也是文学生命活力的必要的生成因子.这说明刘勰的文学生命活力观是比较全面的.

在刘勰同时或稍后,也有不少人对文学的生命力作了论述.如钟嵘说诗歌可以“动天地,感鬼神”、“感荡心灵”,又提出“建安风力”“清刚之气”等概念(《诗品序》).颜之推提出,文章要“动俗盖世”(《颜氏家训·文章》)?輦?輴?訛.可见,对于文学生命力的向往和追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较普遍的文论话语.

四、文论的生命化

与前面几个部分密切相关的一个话题是,这一时期的文论本身开始生命化,开启了中国文论富于民族特色的言说方式的先河.这方面,前人已有较多论述,我们这里只作简要介绍.

20世纪30年代,钱钟书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一文指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把文章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把文章看成我们自己同类的活人”.半个世纪以后,吴承学先生对中国文论的“生命之喻”作了更充分地论述.中国文论的生命化从魏晋南北朝就大量出现,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从概念术语到思维方式都有比较集中的体现.

从概念术语来说,关于人体的基本术语,从里到外,从上到下,所谓“轻采毛发,深极骨髓.”(《文心雕龙·序志篇》)大致都可以在《文心雕龙》中找到.比如头和脚的隐喻,如《文心雕龙·诠赋篇》:“魏晋之赋首.”《文心雕龙·哀吊篇》:“首出之作.”《文心雕龙·杂文篇》:“首制七发.”《文心雕龙·檄移篇》:“文移之首也.”《文心雕龙·章表篇》:“条理首尾.”《文心雕龙·奏启篇》:“踰垣者折肱,捷径者灭趾.”《文心雕龙·风骨篇》:“风冠其首.”《文心雕龙·镕裁篇》:“首尾圆合”.眼、耳、口、鼻七孔的隐喻,如《文心雕龙·杂文篇》:“七窍所发”;《文心雕龙·谐隐篇》:“口雍若川”,“体目文字”.《文心雕龙·论说篇》:“仰其经目.”《文心雕龙·章表篇》:“章表之目.”《文心雕龙·神思篇》:“视通万里”,“眉睫之前”,“物沿耳目”.喉、舌、唇、齿的隐喻,如《文心雕龙·声律篇》:“抗喉矫舌之差,攒唇激齿之异.”肌肤、肌肉的隐喻,如《文心雕龙·辨骚篇》:“肌肤所附.”《文心雕龙·乐府篇》:“响浃肌髓.”《文心雕龙·哀吊篇》:“悼加乎肤色.”《文心雕龙·奏启篇》:“无或肤浸.”《文心雕龙·体性篇》:“辞为肤根.”《文心雕龙·事类篇》:“学问肤浅.”《文心雕龙·序志篇》:“擘肌分理”.肺、肝、胆、肠等内脏的隐喻,如《文心雕龙·谐隐篇》:“自有肺肠.”《文心雕龙·论说篇》:“披肝胆以献主.”《文心雕龙·比兴篇》:“合则肝胆.”《文心雕龙·附会篇》:“善附者异旨如肝胆.”骨架的隐喻,如《文心雕龙·宗经篇》:“文章之骨髓.”《文心雕龙·辨骚篇》:“骨鲠所树.”《文心雕龙·诠赋篇》:“膏腴害骨.”《文心雕龙·诔碑篇》:“骨鲠训典.”《文心雕龙·檄移篇》:“有移檄之骨焉.”《文心雕龙·封禅篇》:“骨掣靡密.”《文心雕龙·章表篇》:“骨采宜耀.”《文心雕龙·奏启篇》:“骨鲠得焉”,“次骨为戾”.《文心雕龙·杂文篇》:“甘意摇骨体.”《文心雕龙·风骨篇》:“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肢体动作功能的隐喻,如《文心雕龙·辨骚篇》:“顾盼可以驱辞力,欬唾可以穷方致.”《文心雕龙·谐隐篇》:“以广视听.”《文心雕龙·檄移篇》:“播诸视听.”《文心雕龙·书记篇》:“既上窥乎表,亦下睨乎书.”《文心雕龙·序志篇》:“咀嚼文义”.以上是人的肢体及其功能的隐喻,从人的身体状况的隐喻来说,又有胖瘦、疾病、声貌等用语,如《文心雕龙·正纬篇》:“辞富膏腴.”《文心雕龙·铭箴篇》:“攻疾防患.”《文心雕龙·杂文篇》:“腴辞云搆.”《文心雕龙·奏启篇》:“诟疾为切.”《文心雕龙·声律篇》:“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文心雕龙·事类篇》:“必列膏腴.”《文心雕龙·练字篇》:“字形肥瘠”,“瘠字累句”,“肥字积文”.体貌的隐喻,如《文心雕龙·诠赋篇》:“始广声貌”,“极声貌以穷文”,“穷变于声貌”.《文心雕龙·杂文篇》:“极蠱媚之声色.”《文心雕龙·夸饰篇》:“豫入声貌”“气貌山海”.《文心雕龙·练字篇》:“言语之体貌”.人的心理及心绪状态的隐喻有激切、慑、傲等用语,如《文心雕龙·杂文篇》:“艳词动魂识.”《文心雕龙·书记篇》:“少年之激切”,“敬而不慑,简而无傲”.刘勰有时直称写文章为“立体”,如《文心雕龙·征圣篇》:“明理以立体.”《文心雕龙·宗经篇》:“礼以立体”,《文心雕龙·书记篇》:“随事立体.”《文心雕龙·定势篇》:“因情立体.”又《文心雕龙·杂文篇》:“立体之大要”,其中“体”字是据唐写本,或本写作“本”.杨明照认为:“按唐写本是也.”从我们这里所谈话题来说,“立体”比“立本”更能体现刘勰把文学人化的言说,更具有生命活力.以上所说都是把文学艺术人化的隐喻,用维柯的话来说,就是“用人体及其各部分以及用人的感觉和的隐喻来形成的”.我们这里进一步以“脉”这一基本概念为例稍作分析.“脉”本指人或动物的血管.中医诊病叫诊脉、把脉.张家山247号墓出土的《脉书》《引书》和马王堆帛书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一批医书,内容涉及经脉、导引、养胎、五十二病方等.由此可见先民们很早就重视生命健康.其他一些重要医书也多有对经脉、血脉的认识,如:“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素问》),这是医学史上对血液循环最早的正确记载.西晋时期王熙著《脉经》是一部著名的医书,首次系统地把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等二十四种,并详述其脉体及其所主病.比如:“何以知春得病?无肝脉也.无心脉,夏得病.无肺脉,秋得病.无肾脉,冬得病.无脾脉,四季之月得病.”?輧?輱?訛既然人体有经脉,而文学如人身,是一个有机生命体,自然也有脉.这样,“脉”一词就自然成为文论话语.汪涌豪先生指出:“‘脉’在魏晋六朝时被引入文学批评,间或用以指作品内在意蕴的条贯和会通.”《文心雕龙》就有两处用了“脉”这一术语:“内义脉注.”(《文心雕龙·章句篇》)“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文心雕龙·附会篇》)血脉是人的生命线,也是文章的生命线,所以要求文章血脉贯通,不能堵塞,否则,不通则痛,把文学当作一个义脉贯通、血液畅流的生命体.

建立在基本概念和术语人化基础之上的《文心雕龙》,其思维方式更能反映其生命化的倾向.刘勰的文学整体观突出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刘勰把文学作品本身视为生命有机整体,所谓“跗萼相衔,首尾一体”(《文心雕龙·章句篇》).二是刘勰认为,文学与天地万物紧密相联,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所谓“文之为德”“与天地并生”.(《文心雕龙·原道篇》)这些都是中国文论整体思维的突出表现.

比《文心雕龙》稍后,颜之推论文也有生命化的言说:“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膂,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颜氏家训·文章》)和《文心雕龙》一起,建构了中国成熟期生命力话语,深远地影响着中国文论的思维和言说方式,甚至成为中国文论民族特色的基本要素.

点评,这是适合文论和中国文论和《文心雕龙》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文心雕龙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文心雕龙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从《文心雕龙?明诗》看诗歌风格的三维结构
摘要文心雕龙明诗中对诗歌风格的讨论虽然是分散的、隐含的,但涉及到主体的自我、客体的对象物、诗歌的体裁形式之间的三维结构关系,反映了刘勰对于诗歌风格结构的自觉意识 关键词文心雕龙;明诗;风格;体裁一般认.

《文心雕龙》中的文变问题到政变问题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赵岐章句以为“王者,谓圣王也”,诗与圣王的命运休戚相关,“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班固两.

依托《文心雕龙》涵养当前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文论巨制文心雕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刘勰对人才、美文、世风的诸多思考 刘勰论情思与文辞、性情与体式、创作者的身与心、才思与习得、风格的多元化……方面,蕴藏着他对“.

《谈治国理政》认识中国的一扇窗口
有一本书,被秘鲁总统库琴斯基、印度(马)总书记西塔拉姆·亚秋里……政要摆在案头,也被脸书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视为必读书目 这本书,坦桑尼亚的执政党和政府高级官员人手一册,越南国家政治出版社.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