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艺术人生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和追思和缅怀恩师聂中明的合唱艺术人生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艺术人生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4

追思和缅怀恩师聂中明的合唱艺术人生,该文是关于艺术人生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与聂中明和恩师聂中明和合唱艺术人生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艺术人生论文参考文献:

艺术人生论文参考文献 艺术导论论文领导艺术论文艺术教育杂志艺术期刊

陈家海

中明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合唱指挥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在中国合唱协会成立30周年之际,撰文缅怀这位曾经主持中国合唱协会工作,为中国合唱艺术的专业化、民族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为中国合唱事业奉献了一生的艺术家,是对协会成立30周年最好的纪念.

在我的记忆与认知里,聂先生既朴实又儒雅,可谓是一位纯粹的艺术人.他对合唱指挥艺术那份纯真、炙热的情怀,以及我与他交往过程中的那些令人感喟的点点滴滴,时常令我这位已经不再年轻的学生想起他.当年先生亲切的教导依然历历在目,是先生的指引使我走上了合唱指挥的艺术之路.

我拜先生为师,始自1982年.那年7月我有幸被推荐参加教育部全国高师中国音乐史师资讲习班学习,在汪毓和先生主讲的《近代音乐史》课例中,看到聂中明先生指挥清唱剧《长恨歌》的视频,被聂先生极富感染力的指挥艺术所吸引,旋即产生了拜聂先生学习合唱指挥的念想.当从同班学员曹理老师(原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那里得知聂先生受聘该院任合唱指挥专业课导师时,就向曹先生谈起跟随聂先生学习合唱指挥的愿望,并请求曹先生帮我引荐.热心的曹先生很快就向聂先生推荐了我,并介绍我到该院进修孟大鹏、蓬勃班上的合唱课(当时该课由杨鸿年先生任教).

同年9月初,我向学校申请要求脱产赴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进修,并私下跟随聂中明先生学习合唱指挥.记得我与聂老师电话联系见面时,他告诉我先准备两首作品再去见他.一周后,我准备好混声合唱《太阳最红,最亲》和自己编创的山西民歌合唱《交城山》勇敢地赴约,当我向聂老师表达要跟随他学习合唱指挥的决心后,他当时对我的行为还满“赞赏”,表示愿意收我为徒.过后不久我揣摩出他对我的指挥和编创效果并不满意,只是没有当场指出来,显然是不想打击我的热情和求知欲.当我意识到他的看法后,一方面为自己的学艺不精而深感羞愧,同时也对先生不露痕迹的呵护而心怀感激.

我清楚的记得1982年的9月10号在人民广播电台家属楼聂老师狭小的住宅里给我上第一节课.第一次课他首先让我随他做双手划圆和一手划圆一手挥拍的动作.他在教我站立的姿势时,要求我要深刻领会“虚领顶胫、含胸拔背”的感觉(他说这是中国武术长拳预备动作要领,亦是指挥的站立姿势).做预备动作时,要求双手呈握球状并富有弹性,双臂放松做到“沉肩垂肘”.教我双手划拍时,要求大臂要放松,上下要抖落开,拍子的点线要分明.记得在这次课中他曾几次他告诉我学习合唱指挥要在基本功上下功夫,动作要领必须做到娴熟自然.然后他给我布置《义勇军进行曲》这首齐唱作品,并给我做了示范还讲解了他的案头设计和二拍子的击拍要领,一次课下来收获满满.由于我从基层而来,所以格外珍惜随先生学习的机会,认真学习先生教我的每一首作品,对他的一招一式点点滴滴的模仿,认认真真的练习.我毕竟有些教学实践经历,进步自然较快,先生尚且满意.一年下来我精学了近二十首中外优秀的合唱作品.先生虽是专业的指挥家却很有教学经验,初始阶段他很强调拍子图示规范性,并时常要求我要将图示内化于指挥过程中.他常说:“图式是可以帮助我们音乐记忆的”,他的这一精辟之说,至今影响着我的教学与指挥实践.他的教学简明扼要目的明确,充分的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意图使我受益匪浅.跟随先生学习期间,他还安排我每周去观摩他在广播合唱团的排练和录音,前后持续了整整一年时间.这种近距离观摩先生的排练,耳濡目染的感受他对合唱声音色彩的调配、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诠释,从细节到整体,从西方到东方,都直观地展现在我的面前,也正是这一年来的观摩学习,使我对合唱指挥艺术有了较深刻的了解.

次年7月,我因要回原单位上班,不能继续脱产跟随先生学习,在回河南之前,先生主动提议说:“家海啊!你将离开北京回河南,咱们师徒一场,明天去照相馆照张相,留作纪念吧”.当时我感动的含泪许久,不知说什么好……第二天一大早师徒二人各骑单车来到当时北京宣武门较有名的国光照相馆照了张合影照.最让我难忘的是在随先生上课和在乐团观摩排练的一年间,先生从未提过学费的事.次年9月,当我将向教务处申请到的360元课时费交给先生时,他执意不收,在我再三恳求之下才勉强收下这现如今根本不足挂齿的“学费”.记得那年底我乘出差的机会去看望先生,师母常大夫高兴的让我看他们用我交的学费添置的书柜和高低柜时,我心里顿然有了几多安慰.

此后我们师徒之间一直保持联系,并不时地登门求教,直到他辞世前我们从未中断过交往.1997年河南省教育厅科研规划办资助出版我的专著《合唱名曲指挥设计》,先生和时任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的赵沨先生欣然为我作序,题写书名.先生不喜溢美,写下“十分高兴地看完了家海同志撰写的书稿《合唱名曲指挥设计》.这种将指挥技法及其理论与实际的作品结合起来传授指挥技巧,进行指挥教学的作法,很有新意.指挥技术方面的著述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写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普及指挥知识,传授指挥技巧.家海同志从学以致用的目的出发,将指挥的技术语言渗透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中,使学习者在生动的作品之中掌握指挥的技巧和设计处理作品的方法,这不仅能够增添学习者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应.我祝贺加海同志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并对他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致以真挚的慰问.……家海同志深刻理解作品,细致地引导 读者如何运用丰富的智慧语言去激励合唱队员认识作品,表现作品.这十五首合唱名曲,在指挥设计与处理方面写的各具特色,都很成功.……我深信家海同志将会在创造性的实践中,不断作出新的贡献”的序言.先生的鼓励使我感激万分,令我在合唱指挥的理论探索方面增强了信心,平添了动力.

先生的兴趣、爱好尤其广泛,他对二胡、武术、戏曲、曲艺很是偏好,这似乎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合唱艺术服务.为了这个目标,他努力汲取民族文化艺术的养分,并将其融汇到他的合唱指挥艺术之中.在他的指挥表演中,你既能看到西方合唱指挥的“范式”,又能看到独特的“聂中明招式”.先生处理合唱作品从不随便,在他的乐谱中,你会看到他用清秀的笔触详尽标出各种设计符号和文字说明.他为了排练一部作品,考校乐谱中的某一个音而会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他可以为曾经指挥过的作品重新设计新的排练方案,以期达到理想的效果.他可以为了排练一首新的合唱作品而参阅多种版本的音响及总谱.记得我在广播合唱团观摩他的排练时,他时常要求我以普通听众而不是他学生的身份发表对他处理作品的看法.在国外,学院派一般都要求指挥家对作品的了解必须达到专家、学者和作曲家的级别.在我的印象中,先生就是这样的人.我有时候想:要是先生能够将他那些排练过,并标有详尽案头设计的作品补充完善公开出版,那将会对中国合唱指挥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增添多么宝贵的一笔财富啊!可惜这已经没有了可能.

先生无疑是新中国合唱指挥事业的有功之臣,他在这一领域所做的许多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以及他对于中国合唱指挥艺术的专业化展所产生的影响力,目前我们还未能充分意识到.

第一,先生是中国合唱专业发展的先行者.一谈到专业化,这是一个老话题,从音乐创作角度讲,赵元任先生当年创作《海韵》,其实就是在努力追求专业化,其后黄自、冼星海、马思聪继之;从指挥排演作品上讲,私立上海师专的金律声与国立上海音专的周淑安、应尚能、赵梅伯等,最早从事相关探索,其后吴伯超、郑志声等继之;新中国成立后,马革顺、杨嘉仁、黄飞立诸先生又继之.可以说,积极致力于中国合唱艺术专业化发展,是数代人努力追求的目标.尽管如此,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内各种音乐活动中合唱音乐的专业化水准其实还十分有限,今天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的许多形式、观念,那时候人们会觉得非常陌生,例如无伴奏合唱音乐会.在往日的评价中,我看到很多人将无伴奏合唱音乐会视为聂先生专业化成就的典范,这自然是不错的,我想说的是先生的成就远不止此.先生几乎凭一己之力,将广播合唱团打造成为国内顶尖、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合唱团,其中必有他科学的合唱理念作指导,并辅以超人的付出.先生对于音响的敏锐判断力曾经让很多人吃惊,每到一个剧场,他环顾一下剧场结构,拍几下巴掌,就知道应该配几个话筒,分别放在什么位置,屡试不爽,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先生为了得到他要的音响效果,曾系统地学习过建筑声学.正因为先生对于音响兼有感性、理性的双重认识,所以我们才能从他的广播合唱团中听到四个声部的完美均衡.如果那时候就有韩宝强先生的声音量化研究,能够将先生的合唱团进行分声部测音,一定能够得出一系列音响均衡的理想参数,这对于今天我们争论不休的声音概念、比例、以及与风格关联的音效问题,岂不是大有裨益!

第二,先生是合唱艺术民族化的探索者、践行者.关于合唱艺术的民族化问题,人们已经谈论得很多,可是,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合唱艺术在中国要不要民族化以及如何民族化,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问题.聂先生当年的许多探索,实际上已经给出了极具说服力的答案.在先生看来,合唱艺术的民族化不是就用合唱的形式来唱唱中国歌那么简单,要让合唱成为塑造中国人物形象、揭示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与精神气质、反映中国时代生活及民族文化传统的有力工具,就必须努力寻求合唱与中国式的生活、语言、符号甚至心理结构的高度融合,这个融合是内在而不是外在的、是自然而不是牵强的、是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抵消的,一旦融合能够达成,听众从中听到的就是周围熟悉的人和事,感受到的就是与己相近的思维习惯和情感模式.听者对于合唱的认同感自然就是升高.我个人的看法,先生的这番见解就是放在今天也还是站在了合唱艺术的最前沿.他参加日本宝冢第五届国际室内乐合唱比赛,女声曲目是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和黄自的《山在虚无缥缈间》,男声曲目是舒曼的《游吟诗人》、黄自的《渔阳鼙鼓动地来》和瞿希贤改编的哈萨克民歌《等你到天明》,混声曲目是威尔第的《圣母颂》和瞿希贤改编的东蒙民歌《牧歌》,其中就明显体现着他这样的思考.那么先生是如何做到这种融合的呢?他跟随刘北茂先生学习二胡多年,达到登台演奏的水平,才会有他的无伴奏合唱《良宵》那独具匠心的滑音演唱;他拜曲坛名家白凤岩为师学习京韵大鼓,他能够背诵出全套的京剧锣鼓经,所以才会有他的《龙女听琴》《重整河山待后生》;他拜前清武举郝寿岩为师学习太极拳、太极剑,所以才会有指挥《满江红》“凭栏处”落音时的剑指手法;他谙熟京剧、豫剧、越剧、川剧、评剧等众多戏曲剧种的表演程式,能够整本唱出许多剧目的唱腔,对于胡琴、单皮鼓、板、梆子、三弦、扬琴、琵琶、月琴等与唱腔、人物的结合十分了解,能够做出数十种戏曲人物亮相,所以才会其独具特色的聂式“手眼身法步”.据本人观察,先生的“融合”是建立在对两种事物全面、深入的了解基础之上的.他所追求的是内容与情感上的高度契合,而不是外在形式上的表面结合.所以看他的现场演出,你能够强烈感觉到从指挥到合唱团收放自如地控制、神形兼备的气质、地道纯正的民族韵味.现在很少有人能够像先生那样,为了学习一些表面不相干的东西去花费那么大的精力.那些对中国古典文化、民族文化压根儿就知之甚少,连什么是民族化都不知道,又如何能要求指挥、合唱队去实现民族化呢?同时我又想:先生极大地丰富了合唱艺术的表现形式,准确地传达出中国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如果能够将先生在民族化探索方面所做的具体努力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那对于创建“中国合唱学派”将会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啊!“中国合唱学派”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元理论”支撑,先生的探索与实践,其实已经是在努力构建“中国合唱学派”的“元理论”了.

第三,先生是中国合唱艺术多样化的先行者.很多人曾经都十分惊叹中国广播合唱团声音的可塑性,他们唱什么象什么,风格变化、色彩变化层出不穷,但又都经得起推敲.在我看来,主要原因在于他们非常幸运地拥有一位大师级的指挥.先生在合唱艺术领域内的观念十分开放,他从跟随苏联指挥家杜马舍夫学习起步,却并不对苏联学派亦步亦趋,而是要求声音必须符合作品所规定的情景和文化传统,所以他并不认为合唱就只有一种声音色彩.近年来我国有一批从欧美、俄罗斯学成归来的合唱指挥博士,他们从西方接受来的多元化声音观念,其实几十年前聂先生早就通过实践予以验证过.先生长期主持中国少儿合唱活动工作,并极力推动童声合唱艺术的发展,晚年他又投身于老年合唱领域.我在阅读对聂中明先生进行研究的有关成果时,发现很少有人提到他对中国童声合唱和老年合唱所做的开创性贡献,我们今天所持的合唱类型多样化观念,如果没有他当初的启蒙之功,还不知道要经历多么漫长的摸索呢.

在我看来先生的合唱训练已自成体系,其体系性、针对性、有效性及其理论深度,可惜这一体系的组织架构及其论证,已经没有人能够代替聂先生来完成它.先生的离去是中国合唱艺术界的一项重大损失,如果我能早一点意识到这一点,也许就会鼓动他投入到对这一体系的理论总结工作中来,以先生做事从来认真的性格和我对先生的了解,这份理论成果的分量一定能够对中国合唱艺术的理论建设会有较大的帮助.

总是在不经意时失去,又总是在不觉中怀念,先生的道德风范、艺术造诣在我心中已成一座丰碑,追随先生的脚步,实现先生未竟的遗愿,除了如此,我还有别的选择吗?

陈家海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

(责任编辑 张萌)

本文汇总,上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聂中明和恩师聂中明和合唱艺术人生方面的艺术人生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艺术人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横店掌门人徐文荣:建圆明新园是人生最大遗憾
“横店帝国”掌门人徐文荣的创业经历堪称传奇 这位自称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白手起家,靠着胆识打造起闻名世界的“东方好莱坞” 如今,横店影视城每年有100 .

丽莎明尼里: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有演技、有美色、有丑闻、有争议 在荣辱参半的人生路上昂首疾行,只有丽莎·明尼里做得到 朱迪·嘉兰,好莱坞黄金年代最闪亮的国际巨星,一生都在银幕里、舞台上制造歌舞升平的欢快梦.

明武宗治吏
摘自醒狮国学马军 文若说大明王朝三百年来哪个皇帝是最荒唐、最没谱,估计人们想都不用想,脱口就会出来,非明武宗朱厚照莫属 不过,世间没有绝对的事 这一天,朱大皇帝信步走出宫殿,东走走,西逛逛,恰好来到.

心灯永明
“一灯能除千年暗” 改革开放四十年了,最难忘的还是那年真理标准大讨论中的一段心路历程 1978 年部队整编 一纸命令打破了我的“将军枥上汗血马,猛士腰间虎文帐&rd.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