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方法论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分析范式的知识生成逻辑与方法论局限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主题:方法论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2

分析范式的知识生成逻辑与方法论局限,该文是关于方法论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范式和方法论局限和知识生成逻辑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方法论论文参考文献:

方法论论文参考文献 知识经济杂志社知识窗杂志电脑知识和技术杂志电脑知识和技术期刊

分析范式的知识生成逻辑及方法论局限

文/ 潘天波

摘要:在知识化视野下,分析范式是以范式为切入口的知识生产与理论批判工具,尽管表现出独有 的知识生产能力与方法论用途,但由于缺乏追问分析范式的母性特质、客观化实践及其社会语境,以至于分析范式隐含着对其规范性基础辩明的病理因素,进而引发新生范式的持久危机.特别是被引进的欧洲哲学的分析范式,其挪移与嫁接后的规范性问题抑或方法论局限不容忽视,值得国内学界重视. 关键词:分析范式;方法论;知识;生成;边界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主持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华工匠精神价值体系及其传承路径研究”

(17YSD003);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华工匠精神核心理论问题研究(”2017ZDIXM055);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华漆艺发展史”(2017AG005)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一直以来,与科学技术相比,现代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创新及其科学化研究进程相对缓慢.因为,人们对古典哲学 的批评与超越极其艰难,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哲学思维方法至今 仍具强大的滞后力,已然成为一种思维定势,顽固地占据并禁 锢人们的头脑.尽管国内外学者努力制造一些新范式或新名词, 加以理论扩充而欲盖万汇,试图开辟一种新的知识空间及其批 评理论,但这些思维方法或工具多半是概念化思维,它就决定 了人们的思维难以映照现实的整体真实,也难以获得哲学及其 相关学科发展的方法[1].但从理论上看,这些被拣出来的概念或 分析范式经过逻辑生成确乎表现出一定的知识生产能力与方法 论用途,并推动哲学朝向以知识化生产及其问题分析为向量的 新知识场域迈进.显然,作为新哲学范式的确立包含着对其理 论规范性基础的阐明与辩护,并试图规约其知识的合法性与合 理性,也迫使新范式在系统上逐渐趋近理论上的完备性品格.然 而,正是这些分析范式的规范性和完备性却长期成为知识生产 及其范式危机的策源地.显然,在知识生产及其方法论视角,作 为分析范式的生成逻辑及其学术问题是有研究潜力的学术议题.

一、范式与分析范式

何谓“范式”?较之于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的“范式”(paradigm)结构理论,以色列艺术评论家齐安·亚非塔(Tsion Avital)的范式理念更值得讨论.亚非塔在《艺术对非艺术》(Art Versus Nonart)中如是指出:“一个范式,是一个概念或理论,能以最涵盖的方式来概括或解释一个存在的某一特别方面在各个层面上的联系和相互关系.”[2]30-31由是观之,人们对“范式”的思考不能仅滞留于它的存在现象,还要 对它“存在的某一特别方面在各个层面上的联系和相互关系” 展开内涵性的延伸讨论.抑或说,当“范式”作为分析工具时, 范式的存在现象及其关系的社会化语境必然成为分析范式展开 的关节点.

在方法论视角,“分析范式”就是以范式为切入口的知识生产与理论批判的工具.具体地说,分析范式能将分析对象分成 若干个分析单元,进而将其单元意义生成多样的分析板块,最 后形成一个分析场域的知识体系或批评理论.一直以来,西方现代哲学流派纷呈,“分析范式”的频繁出场成为哲学发展的表征.欧洲哲学的知识生产与理论批评工作方式均来自于分析范 式的逻辑生成及其演进,进而形成各大哲学流派,相应地生产 出丰富的哲学知识及其范式体系.如克罗齐(Bendetto Croce) 的“直觉表现”、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的“形式”、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存在”、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的“结构”、苏珊·朗格(Susanne K.Langer)的“符号”、哈贝马斯(J ü rgen Habermas)的“公共场域”等,这些分析范式所建构起来的批评理论成为西方现代哲学的重要学术思潮及其知识形态,并以包容性共识的势态扩充至社会其他领域,也形成相应的知识形态与批评理论,甚至成为世界性共享知识哲学与文化批评工具.当然,西方哲学的这些分析范式也波及亚洲学术界,并深刻影响其学术空气,进而迅速占领哲学社会科学诸多领域.

就研究类型而言,分析范式属于一种具有生产性的知识化研究.它不同于以“分析史料”为切入口的历史性研究,也有别于以“分析思想”为特征的价值性研究.因此,在知识生产层面,分析范式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意义上的生成逻辑,它对于知识生产及其批评理论革新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分析范式尽管带来西方哲学在形式批评上的极度繁荣,但纷至沓来的哲学范式又引发了许多范式危机及其知识的规范性问题.特别是它域的学者不顾欧洲分析范式的国别性特质以及社会化语境,对其哲学范式的简单移植与挪用,并与本土文化的臆想性耦合所带来的学术问题是不容回避的.

在此,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从范式到分析范式,知识生产及其批评理论隐含着规范性基础辩明的病理与危机,因为作为知识生产或问题分析的分析范式,它的命运注定在新生与死亡的两种道路上迂回运动.为此,阐明分析范式的工作方式及其知识生成方法论局限是“我们”无法逃脱的学术题域.

二、分析范式的工作方式

在范式理论上,一个分析范式就是一种具有内在关系的组织模型.在知识生产或问题分析时,分析范式有一套独特的知 识行为规则及其问题分析的工作方式.在生成性过程层面,知 识生产是以分析范式为介入口,遵照一定的知识生产行为规则 及其工作方式,最后生成一个具有组织模型的知识体系.以哲 学范式或新概念享誉学界的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吉尔·德勒 兹(Gilles Deleuze)在《批评与临床(》Critique et cliniguer) 中指出:“写作是一件生成事件.”[3]1在他看来,学术写作与知识生成是无法疏离的,它永远是一个事件性的逻辑生成过程,并 试图超越一切可能经历或业已经历的内容.抑或说,学术写作 凭借特有的分析范式理论在建构理念的语言中永不停息地作迂 回式的知识生产运动,这主要得益于分析范式具有知识建构能 力与解决问题的工作方式.

那么,作为“分析范式”,它的知识生产抑或工作方式的生成机制及其逻辑过程又是怎样呢?在方法论上,分析范式是介入建构理念语言途中的一种可行性哲学分析工具.学术写作的生产者以分析范式为知识生产的分析原点,并选定问题写作的分析方向,从而为写作者确立可操作的分析半径.所谓“分析半径”,即是分析范式的长度与宽度,它限定性地为分析者划分出了写作长度的实际边界.紧接着,写作分析者就以分析原点为圆心,以分析半径为运动轴作向度性的展开分析.这种运动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至下而上的展开;另一种是至上而下的展开,也即人们常说的“形而下学”分析法与“形而上学”分析法.欧洲古典哲学工作方式基本是以黑格尔(G . W . F .Hegel)为典型代表的形而上学分析法,自 18 世纪之后的实验哲学兴起,欧洲哲学又以形而下学分析法占上风.这两种分析半径的运动或展开的结果是形成了知识生产的分析单元,而若

干分析单元又构成了知识生产的分析板块.至此,作为知识生产的分析范式的迂回运动完成,一个属于写作者自己的新分析场域降生.如此复杂的知识生成性逻辑过程,可以通过以下的运动轨迹予以表达:

分析范式(Analytical paradigm)→分析原点(Analytical

origin)→分析半径(Analytical radius)→分析单元

(Analytical unit)→分析板块(Analytical plate)→分析场域(Analytical field)

上述分析范式的运动轨迹(为了说明的方便)用字母简称为: A-pa → A-or → A-ra → A-un → A-pl → A-fi.基于知识生产视角,分析范式的工作方式大致有三大特征:(一)生成性;(二)逻辑性;(三)迂回性.在生成性层面,从A-pa 到 A-fi 的工作仅仅是个知识生产的过程,它永远没有结束的,也永远是一种进行时的知识生成工作.在逻辑性层面,这 些知识生成性工作又是按照一定的知识逻辑关系建构起来的, 在“A-pa → A-or → A-ra → A-un → A-pl → A-fi”这个链条上,每一个结构性步骤是协同的.抑或说,分析范式的工作 逻辑不是概念词汇的随意组合,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某 一个环节受伤,知识生产的分析链条或运动轨迹就会自动断裂, 或被迫中止知识生产运动.在迂回性层面,分析范式的工作目标A-fi 完成之后,它又是下一个新A-pa 的开始,哲学知识就是在这样的范式运动中发展.这有点像德勒兹(Gilles Louis Rn Deleuze)所言:“任何写作都包含一项田径运动.”[3]3也因 此,写作运动可被视为一个迂回性工作.这主要原因在于从A-pa 到A-fi 仅仅是一个写作工作的暂时性完成,作为一个新的A-fi 形成,必然诞生新的A-pa,而这个新的A-pa 也会在将来成为他(她)人写作的A-or.这种迂回性运动正是知识生产得以发展的基本特质,也成为知识理论不断更新运动与发展的条件.譬如法国哲学家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创造性地提出“场域”范式,他为欧洲乃至世界奉献出著名的“场域理论”.中国学者李砚祖将“身份”介入设计的“场域”研究,从而又形成了设计的“身份场域”理论.德国社会哲学家哈贝马斯又将“公共”介入“场域”研究,从而形成了“公共场域”理论.在当代社会学研究领域,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的领袖人物麦克·布洛维(Michael Burawoy)将“公共”范式介入社会学研究,提倡“公共社会学”,并强调社会学的公共场域的关怀及其道德担当.如此看来,作为知识生产的分析范式,它的工作方式永远是迂回的,并具备自己的生成性逻辑运动规则.

从分析范式的逻辑生成看,只要是有效科学的分析范式, 经过写作者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一定会产生新的知识场域.由此观之,写作并非是一种叙述性知识回忆.抑或说,写作并非 是复现已有知识的简单过程.更进一步说,写作与写作者的知识积累并非成正比例关系,它完全在于对于分析范式的选择及 其逻辑生成的思维方法.因此,知识本身在范式运动中并非是 核心性要素,关键在于分析范式自身方法论视角的工作机制.作为分析范式的知识生产,它的生产过程特征如同产蜜的蜜蜂 以及产奶的奶牛一样,优秀的知识生产者能将原材料经过特定 的分解与转化系统生成对人类有用的蜜糖和牛奶,而不是垃圾.这里的“特定的分解与转化系统”就是分析范式的工作机构,其 工作原理就是“分解与转化”.一个新的分析范式如同花粉,被 蜜蜂般的写作者采集回来后,其知识的蔗糖有两种特征:多糖 与多水.这样的知识之蜜是不能直接食用的,于是知识生产者 必须将知识花粉中的多糖分解转换成果糖和葡萄糖之类的单糖, 并将单糖中的大量水分通过迂回“振翅”的方法适度降低,等 含糖量与含水量降低到可食用之时方可成为自己的知识之蜜.可见,作为知识生产的分析范式,它的工作是复杂而艰辛的,其 工作方式也是独特的,俨然成为一种创造性的生成事件.

根据分析范式的工作机制及其原理,由此,我们能够得出以下有关分析范式的核心特质及其普遍理论共识:

第一,分析范式,即分析方法,它具有“母性”特质.分析范式是介入理论分析的切入口,在此预设性范式的干预下, 特定的知识产生语言、句法、思维及其结构随之产生.譬如在 分析“工匠精神”这个题域,若采用“公共场域”为分析范式.很明显,它的写作的语言、结构、句法等知识必然成为“公共 场域”的俘虏,并生成了公共场域视野下的工匠精神相关知识 场域.可见,分析范式在这个知识逻辑生成系统中显然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担当,并具有“母性”特质.因为,“A-pa → A-or → A-ra → A-un → A-pl → A-fi”的生成链条同母亲般的孕育过程,“A-fi”是“A-pa”的一个新生命.实际上,任何知识生产必须具有“母性”特质,否则是无效的.

第二,分析范式,即分析界限,它是开放的.分析范式的确立意味一个自足性分析边界的形成.边界是知识确立及其分类获取合法性的基础条件,没有边界的分析范式是不成立的, 也是无法作为分析工具进入范式运动中的.因此,作为分析边界的分析范式首先是真实的,并且能够成为分析论证的有效工具.这样才能保证“A-pa → A-or → A-ra → A-un → A-pl

- A-fi”这个知识生产链条是一个“经过论证的真实的信念”

(柏拉图语)的知识生产线.同时,从“A-fi”到“A-pa”,即一个分析场域的形成,它又生成一个新的场域边界.作为知识系统存在的分析场域,它是一个具有开放冲动的空间,绝非是一个自我封闭系统.在这一点上,自命或宣告已经成为完备知识体系者显然是一种知识生产的者.

第三,分析范式,即思想的出发点,它是必然的.一个分析范式就是知识生产者的思想出发点,并就此拥有一种“终结过去”与“开辟未来”的学术雄心,去阐明自己的分析场域.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以“亲在(Dasein)”为分析原点,以此思想出发点建构出“生存论分析”半径,从而阐释了“存在论”与“现象学”两个分析单元,最后建构出“存在主义”的知识板块或知识系统.从传统形而上学哲学理论看,海德格尔的“Dasein” 的发问分析原点是必然的,因为在他看来的过去哲学家将存在者理解为一种“物”或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从而建构的“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等二元思维是一种虚假哲学.尽管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但他的“Dasein”分析范式的学术雄心是针对传统存在问题而想开辟新的存在主义知识场域的.因此,从这个视角看,一个新的分析范式的提出,并作为思想的出发点,这是知识生产创新发展的一种必然性.

三、分析范式的“死亡”与“新生”

尽管从分析范式到分析场域是一个严密的知识逻辑生成事件,但一个新的分析场域的降生,它必然包含着一个新的范式降生.因此,一个新分析范式的确立必须依赖对其分析场域的规范性基础及其复杂性的辩明,而分析场域的规范性问题本身却又引起人们的长期争论,进而出现层出不穷的分析范式,欧洲哲学界不断出现的理论范式及其范式革命就能证明这一点.就一个降生的新分析场域而言,它的体系性生命要么是

“新生”,要么是“死亡”.德勒兹曾不无绝对地指出:“在所有以文学为目的而写作的人当中,甚至是在疯子中,很少有人能够自称作家.”[3]13借用德勒兹的话,对于一个新分析场域或知识体系诞生而言,在所有以知识为目的写作人当中,就连疯子也不会自称自己的理论体系是绝对完备的.因为,自称完备的知识体系无非在宣告他(她)的分析场域的死亡,因为后人再也无法从他(她)的分析场域中生成一个新的分析范式.这样的分析场域就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其规范性基础辩明显然是有缺陷的,其结果也是不可重现的.因此,只有当这个分析场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存在,并有明晰的分析边界.如此的分析场域必然包含着能够自明的规范性知识基础,从而能降生新的分析范式,或者说,新分析范式的来临只是时间的问题,只待特定的空气与土壤,它的新生是注定的.

实际上,“范式从不暴死,它像动物那样,首先要经历一个逐渐退化和衰落的阶段.在范式上出现明显的裂痕时,没必要急着把它扔掉,而是首先千方百计地想把它修好.”[2]57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欧洲现代哲学人对学术范式的革新十分推崇.从欧洲哲学范式演进史看,在20 世纪头15 年内,出现了“距离”“孤立”“直觉”“内模仿”“移情”“抽象”等诸多分析范式,进而形成了所谓“距离说”“孤立说”“直觉说”“内模仿说”“移情说”“抽象说”等众多心理哲学的分析场域.在20 世纪20 年代与50 年代之间,又产生了“形式”“表现”“精神”“存在”等诸多分析范式,继而形成了“形式主义”“表现主义”“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等形式哲学的分析场域.在20 世纪50 年代至

80 年代之间,欧洲哲学以“现象”“结构”等分析范式为主要议题,进而出现现象主义、结构主体等分析场域.在风起云涌的欧洲哲学范式革命的影响下,世界的哲学、美学、艺术等诸多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范式革命.就美学而言,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桑塔耶纳(George Santayana)、克罗齐(Bendetto Croce)等人均试图从心理学场域重建美的哲学,并一致推崇“美,即美感”的范式立场.克莱夫·贝尔、雅各布森(ArneJacobsen)、艾略特

((George Eliot)、瑞恰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等形式主义哲学家试图将美学的重心从审美转向艺术形式本身.在艺术领域,“在整个二十世纪,许许多多艺术家都自视为新艺术的发明者,甚至是新艺术范式的首创者;这或许就是范式危机最明显的征兆”[2]67.就分析范式的知识建构而言,这些分析范式的哲学家及其范式革新不过是一种知识多元状态的表现.

对此,我们必须有两种立场对待分析范式或分析场域的新生.第一,分析范式的不断更新是一种知识多元存在的表现,但不能无端地为了范式的革新而革新.正如亚菲塔所言:“造出来的,不是范式,而是一种极端的多元状态,在这个时候,某一 领域的人,就不可能创作出超越于时代的那种高度的精细、真 正的深度和层次.相反,每个人都想另起炉灶,而不是深化前 人的造诣.在这么一种情势下,不可避免的结果,是肤浅平庸, 分崩离析.”[2]67 有关分析范式的“捏造”与“臆想”等病理性问题在亚洲哲学界表现明显.第二,当旧的范式不能统治新的场 域,分析范式的革新是必要的.“在某一领域,范式到了,可在 它倒的地方,却没起来一个新的,结果多半会是这个领域的衰退、混乱,甚至废弃.”[2]67 范式国王的死去,新的范式国王不能立即产生,那么这个场域国家将发生混乱.

如何建构走向新生的分析范式?这是一个研究的向度问题.从类型学层面分析,作为分析范式,它大致包括基于自然、社 会和思想三个向量上的事实范式、规律范式和意义范式三种类 型,这些范式分别属于物自体、社会体、思想体范畴类的知识 原点,并在实证、理论和阐释三个分析单元上达成对知识的真 实性、客观性和价值性整体板块的追问.譬如,作为分析范式 的空间范式而言,对此分析与研究应该在物理空间、社会空间 与思想空间维度中针对自然事实、社会规律和意义阐释三个分 析单元展开研究,以期达成对空间范式的科学、合理与有效的 分析板块的整体认识.为此,欲建构一个新范式,必须采取自 然、社会和思想的三个研究向度,以期达成对新的分析范式的 科学、合理与有效的整体阐释与理解.

进一步地说,任何范式的死亡与新生无非在自然、社会和思想的三个向量上作来回运动,特别是走向新生的分析范式最

终确立全靠自身规范性的阐明与辩护.那么,作为分析范式的分析原点在一定向量下运动可以生成相应的物自体半径、社会半径和思想半径,以此为运动轨迹就能生成物质性、社会性和思想性的分析单元,进而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运动中,建构生成自然域、社会域和心体域三大分析板块或分析场域.举自然科学里的分析范式为例,一个简单的定理或公理就是一个 事实范式,由此为分析半径就会不断生成与发展新的分析板块, 一个新的科学或分析场域就会在这些范式运动中诞生.实际上, 除了分析范式以外,任何社会范式运动也遵循着一定的逻辑生成机制.譬如出身于工匠的瓦特(JamesWatt)或博尔特

(Boulton),在技术范式以及资本范式的支撑下,属于世界的蒸汽机知识场域便诞生了.在现代,世界科技以计算机为分析原点,进而将此演进半径伸向软件行业,而软件行业直接导致世界性互联网场域的诞生,由此也开辟了全球性的微文化时代的来临.自然科学内的知识生产场域的变革也带来哲学以及宗教学场域内的范式革命.整个20 世纪,世界性的学术范式近乎是在各个学科内穿行.也就是说,学术边界被彻底打开,各个学术领域的分析范式走向共融与互生.

四、分析范式的“移名”及方法论局限

在现象上看,范式的运动与生成是一种知识生产行为,也是一种学术“移名”(名:术语或名词)活动.实际上,范式漂移是西方 20 世纪中后期学术发展中最为显著的世界性文化行为.诸如美学向心理学漂移、哲学往语言学迁徙、考古学借用 情境社会学、艺术学借助市场学、心理学挪用物理学或拓扑几何学、广告学汲取新媒体技术学、经济学吸纳美学……这一切表现大规模的学术范式潮正向我们袭来,任何关闭学科边界消 极性举措是行不通的.学术范式的“移名行为”类似于国家之间 的“移民活动”.后者旨在国家间共同发展,但是其活动的明显 特征是“试图攻破其防线”——“体现市场逻辑、国家逻辑与人 权概念的紧张关系”,因此“有选择性的开启,且内部决定并不透明”——“加剧了地区发展差距及移民带来的关闭效应”[4]3-7.相比之下,作为范式的“移名行为”也旨在促进诸学科“共同发展”,并参与各学科之间的建设.同样,那些在“移名行为”活动中,但凡范式的“入境”也可能被视为“非法者”,尤其是 对学科自足性及身份产生某种威胁.当然,作为开放立场下的“学术移名”仅仅是一种范式资源共享策略,它的前提是在相互尊重范式“主权”的基础上,实现范式的对话.否则,“学术移名”将成为学术界的一种范式性混乱,或成为一种奇谈怪论的文化噪音.

分析范式的“移名”行为也关涉到一个很重要的病理性学术问题,即范式危机.法国学者卡特琳娜·维托尔·德文登(Catherine Wihtol de Wenden)在《国家边界的开放》中有关“移民活动”的描述:“移民活动长期以来在国际上被看作特例现象.然而今天,它参与着国际关系的社会结构建构,它在内 部与外部、网络和领土之间引发了对国境线的干扰,并向国家 主权发起了挑战.除了移民活动引起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 的全球化之外,国际移民活动还带进了一些新因素,如人权、环 境、健康——在国家层面上,居然有这么多的流通因素.移民 活动在国际体制和重建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至于近一个 世纪以来围绕着国家展开的国际体制建构——威斯特法利亚体 系日渐模糊,而其他决策中心日趋重要.如今,国家行为体的 概念需要重新界定.以移民活动为中心的一个全新的国际公共 空间正在形成.移民活动也在国际秩序内重新引入了‘漂流生 活’的尺度,过去国际秩序是定居生活型,而如今的特征是‘迁徙式流通’(Emmanuel Ma Mung),同时它还在国家与市场之间,在‘国家理由’和人权之间,在‘国民和世界公民’之间, 播下了若干矛盾的种子(Stephen Castle).”[4]83德文登对“移民活动”的建设性思考启发我们:范式边界开放的关键词“移名” 与国家边界开放的关键词“移民”,在很多问题的向度上具有相 似性.或者说,国家移民活动与范式边界“移名活动”在特征 上存在有相互借鉴的共享区:

其一,国家边界移民活动“参与着国际关系的社会结构建构”,同样,范式边界的“移名活动”也参与了门类知识结构关 系的建构.因为,被引入的“分析范式”拓展了门类知识的“行 为空间”与“话语空间”,但局限性在于分析范式干预了门类知 识的界限,使其在学科独立性上的自明与独立开始危机起来.因为,国家边界移民活动“引发了对国境线的干扰,并向国家主权发起了挑战”.同样,范式边界的“移名活动”也引发了对 门类知识边界线的侵扰,并向门类知识的自足性主权发起了新的挑战.

其二,“在国际体制和重建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个维度上的国家边界移民特征与范式边界“移名”特征具有一致性.因为,一个新的分析范式在门类知识建制中同样扮演不可小觑的角色,尤其是在范式场域的重建中发挥“母性”的生产性作用.

其三,国家边界移民活动迫使“国家行为体的概念需要重新界定”,另外,“以移民活动为中心的一个全新的国际公共空间正在形成”.相比之下,20 世纪以来,“范式移名”活动也迫使门类知识中的许多概念重新界定,并正在形成一个全新的知识场域.但是,国家边界移民活动“在国际秩序内重新引入了‘漂流生活’的尺度”,“迁徙式流通”这种移民活动所带来的新尺度与流通方式在“范式移名”中同样存在.“概念漂移”或“范式迁徙”是知识界常有的事,也是无法阻止的.

其四,国家边界移民活动“播下了若干矛盾的种子”,人们也不能否定,“范式移名”同样也播散了诸多与门类知识互为矛盾的种子,当这些“矛盾”暂时还得不到缓解,它们正在朝向“庸俗”或“非常态”的方向发展.

以上诸现象与问题均关系到一个范式“边界线”的“界限”“开放”与“危机”的诸多复杂问题.那么,我们对跨界的“范式”(即移名,被借用他者知识概念)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对此,闭关派坚持认为,范式的自足性是不允许开放边界的,因为,“开放”意味着“入侵”.开放派则认为,范式的发展必然要引来其他知识的发展.因此,范式知识边界的开放是必然的, 当然要反对“非法移名”.“例外论”即半开放政策,这一派认 为,凡是涉及范式主体性的东西就采用“例外”政策,其他则可 以有限度的开放边界,以减少“移名压力”.但我们认为,范式 边界的开放会带来更好的发展机会与融合机遇.因为,被“开放” 的范式边界,它必然能“引进”新鲜的思想空气与学术资源.

毋庸置疑,以分析范式为切入口所建构起来的批评理论, 所表现出来的范式开放下的知识生产能力极其强大,但其方法 论显然是有局限的,其病理性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分析范式到分析范式的潜在危机.从范式到范式的机 械化知识生产是危险的,也是有害的.因为,分析范式的知识 逻辑生成必须放在客观化实践及其社会语境之中,否则为了理 论范式而分析范式,极其容易步入机械的唯心主义泥沼.第二, 从范式到“不完全范式”的偏向.在分析范式的知识化研究过 程中,由于缺乏追问所分析范式的客观学理渊源及其特定语境 的基础与背景,容易形成一个不完全范式.因此,这样的分析 范式必然隐含着对其规范性基础辩明的危机因素.第三,从分 析范式到分析范式的客观化社会的实践断层.一个范式理论的 出现,其背后必然有其特定的客观化实践逻辑及其社会化语境.譬如西方近代欧洲哲学的出场是基于对宗教神学的批评、实验 自然科学的认知以及对人本身的发现等客观社会化背景展开的.

17 世纪的法国、英国等国出现了以培根、洛克、笛卡尔、狄德罗等以批评神学与推崇人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18世纪的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对人的主体性的发现与颂扬成为欧洲古典思辨哲学的巅峰.但到了19 世纪30-40 年代,英法等国的实证主义开始抬头,孔德、穆勒等人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辨哲学,提倡科学主义.到了19 世纪70-80 年代的欧洲出现了尼采的唯意志主义、非理性主义与新黑格尔主义思潮.对此,在进化论的影响下,发轫于美国的实用主义又竭力反叛.从西方古典哲学到现代哲学的转变看,任何分析非出场是客观化社会实践逻辑及其语境的体现,任何逃离这一客观事实的分析范式均是不妥的,也是没有合法性的.

五、初步结论

综述以上的分析,初步辩明作为知识生产与问题分析工具的分析范式,认知到分析范式的生成逻辑、工作方式及其学术

局限,还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对于分析范式的要义:一是分析范式是一种知识生产与分析问题的理论工具,它在方法论视角给予了知识生产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并具备一套知识生产的行为规则与逻辑生成机制.在知识生产过程上,从分析范式到分析原点,从分析半径到分析板块,再到分析场域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的知识生产过程,它们是一组系统性模型,具有结构整体性、相对完备性与前后承接性.二是分析范式作为知识生产与问题分析的切入口,在建构知识体系或批判理论中表现出一定的能力与方法论用途,但由于缺乏追问所分析范式的客观学理渊源及其社会化语境,以至于分析范式隐含着对其规范性基础辩明以及实践性断层的病理性因素,特别是从范式到范式的机械化知识生产注定是有局限的.三是分析范式的“移名”有其特定的边界限定,它包含着深刻的危机性与价值性同构的存在偏向.在知识权力允许的范围内,扩大分析范式的边界对于知识生产是有利的,否者,在知识权力之外的例外授权或强行移植分析范式,其知识生产或获取的范式知识是值得怀疑的, 并最终湮没在历史文化之中.特别是中国学者对欧洲分析范式缺乏追问其客观渊源及其社会语境,以至于造成分析范式隐含着不利于知识生产的病理,而影响知识生产的健康发展.

尽管分析范式的跨时空转移有其方法论局限,但正确利用西方哲学分析范式能够表现出独有的知识生产能力与方法论用途,推动知识发展及其批评理论走向成熟.因此,如何引进并掌握西方哲学的分析范式,使之同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相适应,从而更好地拓宽传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并顺应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值得国内哲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潘天波.符号与心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代序言1.

[2]亚非塔.艺术对非艺术[M].王祖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德勒兹.批评与临床[M].刘云虹,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4]德文登.国家边界的开放[M].罗定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潘天波,博士,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文化史、工艺文化史等.

编辑:李光远

此文结论:这是一篇关于经典方法论专业范文可作为范式和方法论局限和知识生成逻辑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方法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顶岗实习生实践性知识生成问题探析
近年来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实习模式不多样化,以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勘察的模式比较多,虽然花的时间、精力多,但效果不是特别良好 因为毕业生实习和企业的现实益处不符,企业缺少用毕业生实习的动力,广泛招聘后,专业毕.

志怪小说政治逻辑的生成和演化以虎类小说为例
朱 军(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摘要早期儒家用其明显的话语方式,建立起政治逻辑,并延续成为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对后代的志怪小说产生深远的影响,“苛政猛于虎”是.

当代知识分子的使命
鲁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近代对东亚文学和思想发展令人瞩目,对中国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可谓无人望其项背之第一人 胡适先生对鲁迅的评价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不会为外界所屈服,是我们的人 鲁迅先生早年受天演论影响.

梅河口市委老举办机关干部健康知识讲座
为帮助机关干部提高健康意识,丰富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进一步提高机关干部的身心健康水平,9月26日下午,梅河口市委老邀请离休干部卜哲吉为机关干部讲解健康知识 卜老通过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日常积.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