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美学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和刘勰虚静美学来源辨异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美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6

刘勰虚静美学来源辨异,本文是有关美学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和来源和刘勰和美学方面学术论文怎么写.

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医学美学美容杂志论文选题来源论文选题来源怎么写美学论文

摘 要:关于刘勰“虚静”美学学术渊源的争议历来颇多,或谓老庄说、或谓荀子说,人言人殊,莫衷一是.庄子、荀子与刘勰关于“虚静”这一美学范畴各自有其基本的观点,对庄子、荀子“虚静”美学进行比论,其作为刘勰“虚静”美学来源有合理性,也有不足.刘勰“虚静”美学源自庄子、荀子二家却以老庄成分居多,然虽然多源自庄子,但也绝非机械式地承继,而是有创造性地新变.

关键词:“虚静”;刘勰;庄子;荀子

“虚静”是中国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最早为老、庄所提倡,后荀子也讲“虚壹而静”.后刘勰提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由此将“虚静”正式引入文学创作中来.但是关于刘勰“虚静”美学学术渊源的争议历来颇多,或谓老庄说,或谓荀子说,人言人殊,莫衷一是.尤其自1979年王元化先生出版《文心雕龙创作论》公开提出刘勰“虚静”美学源自荀子“虚壹而静”的观点以来,这一问题更引发学界热议,至今不休.

关于这一问题大多数学者仍持“老庄说”.早在近代,黄侃就在《文心雕龙札记》中以“惟道集虚”释“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神思》中也援引《庄子》的《知北游》与《庚桑楚》篇.而当今一大批学者也作文力证“老庄说”.而持“荀子说”的学者相对要少很多.除王元化先生外,则有程相占先生所作《刘勰的虚静论》以及于编的《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认为刘勰吸取了荀子认识论的有关见解,提出了“贵在虚静”.

一、正本清源:刘勰之“虚静”美学

《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总纲,开篇着重论述了创作家构思之前的准备工作到构思时的艺术想象活动.《文心雕龙·神思》云: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1]249.

基于《文心雕龙》之论述,刘勰“虚静”美学应当包含以下含义:

第一,以“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去我,以“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去物,在无我无物的双重否定下迸发“离欲之想象力”.“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即“虚廓心灵,涤荡情怀,空诸一切,心无挂碍”[2]25.简言之就是要弃置人的杂念与有目的的功利意识,将原本情感澎湃的内心世界涤荡为“身如皋木,迎风萧廖”“物我两忘,离形去智”“不与不取,不爱不嗔”的光明莹洁的心灵世界.“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即在去我的层面上用适宜审美的思想和体气去观物、去想象、去表达,这里既讲审美主体观物与表达时要心意专诚,也讲审美主体要对外物持审美静观的态度.审美主体的一切构思都围绕审美对象进行,忘记一切与构思对象无关的表象,精神高度集中甚至进入“迷狂”之境,这样才能不为外物纷杂的表象所累、不为外物诸多利害形式所惑.

第二,以“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完善审美主体的“感性之知解力”.“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即长期学习以积累知识,明辨事理来丰富才学.“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即研究自己的生活阅历以获得对事物彻底的理解,在深入体验感性生活的基础上顺着文思运用文辞.可见刘勰的“虚静”美学是非常注重知识才学与感性经验的,“不过,这些知识才学必须沉淀到‘虚静’的审美心态之中,通过‘虚静’这个*而发挥出来,使知识才华融化在想象与情感的和谐运动之中”[3].

第三,“离欲之想象力”与“感性之知解力”的和谐活动达到“神与物游”的“虚静”境界.“神与物游”即心与物之间的相互交融和契合,“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第四,在“神与物游”的审美活动下,审美主体方能“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即在玄妙道理的主宰下,创作家按照声律安排文辞,恰如有独特见解的工匠凭着意象来进行创作.

二、各表一枝:庄子、荀子之“虚静”说

(一)《庄子》之“虚静”说

庄子所讲的“虚静”,实则是在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基础上的阐释与发挥.我们不妨先看看老子所讲“致虚极,守静笃”是为何.《老子》第四章有云:“‘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4]75“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而“道冲(冲即虚空)”用之不盈,是万物之宗.道本身“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4]114.为了体道,“致道之人必须以静契空”,因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主张.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虚静”思想,提出“心斋”与“坐忘”.

《庄子·人间世》云: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5]

在这里,庄子假借孔子之口讲出,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而用心灵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虚无的气去感应.因为耳的作用仅只在于聆听,心的思虑仅只在于跟外界事物相合.只有凝寂虚无的气才能容纳宇宙万物,唯有大道才能汇集于凝寂虚无的心境.那虚无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

《庄子·大宗师》云: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5]

与《人间世》一样,此篇也是孔子同学生颜回的对话,讲到“坐忘”即毁坏形体,泯灭聪明,形智皆弃,物我两忘,与大道混同为一,方可进入道境.

由此二篇可知,庄子所提“心斋”与“坐忘”实则与老子所讲“致虚极,守静笃”一样,都是“致道之人”的体道的方式.

一般持刘勰“虚静”美学思想来源于庄子这一观点的学者,有如下两点理由:第一,《文心雕龙·神思》多处语出《庄子》.如:1.“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语出《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2.“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语出《庄子·知北游》“汝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3.“元解之宰”在《庄子》中有多处相关表述,如《人间世》的“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齐物论》的“若有真宰 ,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养生主》中所讲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即是讲要掌握玄妙道理、掌握客观规律,运用自如,面对事物就能得心应手,问题也能迎刃而解.4.“窥意象而运斤”则是源自《徐无鬼》中匠石运斤成风的寓言.面对如此多文本高度重合的证据,我们实在无法反驳刘勰“虚静”思想不直接来源于庄子,这是不争的事实.第二,不仅在文本重合度上,在具体含义上刘勰之“虚静”与庄子“心斋”“坐忘”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要求审美主体弃置杂念、“虚廓心灵,涤荡情怀,空诸一切,心无挂碍”,方能物我两忘、“神与物游”,与大道混同为一,进入虚无空明的道境.

然则这一论点也并非完全合理,尤其是第二条理由.现辨明如下:第一,《庄子·人间世》讲“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庄子·大宗师》中也明确提到“堕肢体,黜聪明”,由此可见庄子“心斋”与“坐忘”的“虚静”思想实际上是否认感官世界、感性世界与经验知识的存在,追求“绝圣弃智、无知无欲的混沌世界”.但是刘勰恰恰相反,《神思》篇讲“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既讲耳目与语言的作用,又讲到创作家要通过长期学习来积累知识,通过明辨事理来丰富才学.通过研究自己的生活阅历以获得对事物彻底的理解,在深入体验感性生活的基础上顺着文思运用文辞.可见刘勰的“虚静”美学是非常注重知识才学与感性经验和感官官能的,只不过,这些知识才学必须沉淀到“虚静”的审美心态之中,通过“虚静”这个*而发挥出来,使知识才华融化在想象与情感的和谐运动之中.这和庄子讲“心斋”和“坐忘”的“虚静”思想是有很明显的出入.第二,刘勰和庄子在看待“虚静”的地位上有不同看法,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老庄把虚静视为返朴归真的最终归宿,作为一个终点;而刘勰却把虚静视为唤起想象的事前准备,作为一个起点.老庄提倡虚静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无知无欲、浑浑噩噩的虚无之境;而刘勰提倡虚静的目的却是为了通过虚静达到与虚静相反的思想活跃、感情焕发之境.一个消极,一个积极,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6]134这种反驳虽然很明确指出了刘勰之虚静与庄子之虚静的不同,但又未免过于激进而又有失偏颇.老庄提倡虚静的目的绝非是为了达到一个无知无欲、浑浑噩噩的虚无之境,“老、庄是‘上升的虚无主义’,所以他们在否定人生价值的另一面,同时又肯定了人生的价值”[7],因此“虚静”不是虚无消极,而是以无载有、以静追动,“以平如大漠的情怀去拥抱勃郁奔腾的大千,去迎接腾挪不绝的美和喷涌而至的灵感”[2]25.

其实这正是笔者想要阐明的,刘勰之“虚静”美学还是源自庄子成分居多,然虽然多源自庄子,但也绝非机械式地继承与借用,而是有创造性地新变.

(二)《荀子》之“虚静”说

虽在荀子之前宋、尹也讲“虚壹而静”,然而荀子的“虚壹而静”与宋、尹有很大不同,在此不做讨论.

《荀子·解蔽》云: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8]

首先需要明确两点,一是荀子所讲的“ 道”不同于老庄的“道”.“何谓衡?曰:道”,可见“衡”即“道”,在荀子这里道是指政治和道德的最高原则.二是,《荀子·解蔽》也主要是着眼于政治,着重于解政治人事之蔽与谬误.据上文所讲可知,荀子所谓“虚”是指“‘所已藏’既非全为正确的认识,亦非穷尽了所有的正确的认识.而所将受也不能排除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虚’,‘所将受’就会少,‘所将受’少,就很有可能将正确的认识排除在外,认识不到真理.所以,‘虚’就是不满足已有的知识,就是要敞开大门学习和接受真理,以保证真理不会失之交臂,确保不会有遗珠之憾”[9].“不以夫一害此一”亦即在“兼知”中要专注于一,不要用一种事物的认识妨碍对另一种事物的认识;“不以梦剧乱知”即要克服心的不自主运行,不能像在梦中一样内心充斥凌乱的杂念,此之谓“静”.

认为刘勰“虚静”美学源于荀子“虚壹而静”的学者,一般持以下立论点.第一,“荀子的‘虚壹而静’之说也是作为一种思想活动前的准备手段而提出来的,这与刘勰把虚静作为一种构思前的准备手段并无二致”.第二,“自汉文帝列孟于学官,扬孟抑荀,轩轾始判.刘勰生于汉季以后,他在《诸子篇》中丝毫不受这种偏见的影响,仍以荀、孟并举”[6]136.第三,从《文心雕龙》全书体例与结构看,分为“文之枢纽”“文体论”“创作论”三个部分.在“文之枢纽”部分刘勰认为作为文章的根源是道,而最能认识道的是圣人,故而要向圣人学习.要从经书中考察文体、从纬书中学习文采、从《诗经》《离骚》中学习变化.第四,《文心雕龙》全书四十九篇,外加一篇序志.这恰符合儒家经典《周易·系辞》上传所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综上,《文心雕龙》明显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来建立体系的.然则学界对持这一观点的流派批评也颇多.多数学者认为荀子的“虚壹而静”是认识论,是治心之说,并非如刘勰“虚静”是基于审美的角度.但是老庄的“虚静”何尝不也是一种认识论,是一种认识“道”的方式.再加上现下“美学”学科本身就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而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和美学是混为一体的,不能用既有之知识概念去简单否定,正所谓“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不以夫一害此一”.实际上老庄的“虚静”与荀子的“虚静”“都是一种审美态度论,只是一则侧重于哲学理想的追求,一则侧重于人格风范的修炼;一为了超脱人生,一为了协调人伦”[2]28.相反,一些持“荀子说”的学者从《文心雕龙》的体例与结构以及对待荀子的态度着手,这仅能证明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确实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却不能有效证明刘勰“虚静”美学思想直接承袭于荀子,故此种论点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笔者认为荀子“虚壹而静”与刘勰“虚静”美学思想相合主要在于:第一,二者所谓“虚”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主体的“虚以待物,静以察物”,都是作为一种思想活动之前的准备手段,目的是涤荡心灵、澡雪精神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第二,二者都强调在思维(即心)活动中要专注于一、弃置杂念,以“志气统其关键”.如此才能“知道”“兼知”,才能达到“物无隐貌”,否则“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第三,二者都强调感官官能的重要、强调感性认知的存在.荀子讲“缘天官”与“心有征知”,认为人首先通过感官与自然事物相接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再经由“心”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获得思想.而刘勰也讲要以“物沿耳目,辞令管其枢机.”,还必须“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三、结语

根据以上所作辨异,笔者浅见,刘勰的“虚静”美学思想很大程度上还是以老庄“虚静”美学为根基,但是也绝非机械式地继承与借用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与庄子的“心斋”“坐忘”,而是有创造性地新变.同时刘勰也采纳了荀子“虚壹而静”的论述,创立了文学创作构思上的“虚静”美学.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6:249.

[2]朱良志.“虚静”说[J].文艺研究,1988(1):25-35.

[3]张金梅.“虚静”的美学历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47-50.

[4]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

[6]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

[8]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1:263-264.

[9]廖名春.荀子“虚壹而静”说新释[J].孔子研究,2009(1):34-40.

作者简介:关志强,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上文结论:此文为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来源和刘勰和美学方面的美学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美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刘勰的儒士身位
有“龙学”前辈指出,刘勰的思想属于古文经学家 文心雕龙·正纬篇也有助于确认刘勰之属古文经学家 正纬篇表明刘勰对纬书的排拒,这一姿态往往为历史上的古文经学家暨儒教士.

强国之路往刘永好的永好
在我心中,刘永好会载入中国民企史册的闪光点不是他的各种让人羡慕的职务,而是在20 多年前“首富风波”后主动分红交税,在10多年前民生银行董事会变局的委屈中仍然反躬自省,宽以待人.

大山里的好媳妇刘十月:20年如一日撑起一个家
铜仁市碧江区六龙山乡牛场村有个媳妇,名叫刘十月,20多年来尽心竭力照顾婆家两个残疾哥哥、一个残疾二叔和年老多病的婆婆,含辛茹苦抚养两个孩子,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特殊的家庭 她从明眸皓齿的青春到白.

刘以林:一个创造传奇的人
刘以林是我在鲁迅文学院第四届文学创作进修班时的同学,那期进修班的办班时间是1988年的37月,短短的4个月,留下的却是长长的记忆 那个时候,刘以林的文学创作以写小说为主,偶尔也写诗 后来,刘以林就读于.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