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意境类有关论文怎么写 与艺术意境的建构漫谈宗白华的《美学散步》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意境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1

艺术意境的建构漫谈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本文是意境类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与宗白华和《美学散步》和艺术意境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意境论文参考文献:

意境论文参考文献 艺术导论论文领导艺术论文艺术教育杂志艺术期刊

艺术意境的建构

——漫谈宗白华的《美学散步》

文/ 靳莹晖

摘 要: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共三大部分,二十二篇文章,无一不洋溢着诗性的智慧.该书立足于中国古代不同的艺术领域,对其进行了不同维度的梳理;在简要介绍西方艺术论的同时,采用中西例子兼用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艺术的“通境”;并且该书采用诗史互证、文史互通的论证方法,在阐发作者自身理念的同时,随手拈来浩瀚的古典文艺理论、哲学思想、历史史实和诗词篇章作为例证;该书还以建立充满文艺美学的理想人格为精神导向,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美学的内核.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以《诗经》《周易》和《华严经》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生命哲学和近代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其艺术意境的诞生的思想基础.作者在其形散而神不散的论述中,体现了其对艺术意境之美的完整建构.

关键词:宗白华;《美学散步》;艺术意境;建构;生命哲学

宗白华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的著述并不多,而1981 年由上海出版社出版的《美学散步》一书,几乎汇集了他所有关于美学的经典理论.这是一个神奇的书名, 如何在自由散漫的散步中,用严肃的逻辑建构起一个复杂的美学理论体系?可爱又可亲的宗先生机智地在小言中给疑惑不解的读者们举了几个例子.亚里士多德是西方逻辑学大师,他的《物理学》《形而上学》等逻辑著作都是在自己散步时思考而得的,因而有了“散步学派”;庄子漫步于山野间,凝视描绘世间奇奇怪怪的人物,这些人物反而成了后来唐宋画家画罗汉的范本;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的戏画,成为了历史的精品.读者们恍然大悟,原来缜密的逻辑也是可以从随性的散步中完美呈现光辉的艺术之思的.

纵观宗先生这部《美学散步》,共三大部分,二十二篇文章, 无一不洋溢着诗性的智慧.作者通过旁征博引、形散而神不散 的论述,完成了其对艺术意境之美的完整建构.细览全书可以 发现,以《诗经》《周易》和《华严经》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生命 哲学和近代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实际上是其艺术意境的诞生的思想基础.宗先生曾说:“大自然中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推动无生界以入于有机界,从有机界以至于最高的生命、理性、情绪、感觉.这个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的源泉.”[1]325 因而“活泼泼”的生命万物成为了“艺境”的基本内容;无论是文学、绘画、建筑、书法还是音乐和舞蹈,想要通 往中国古典艺术的圣境,须得体察万物、坐忘心斋、情与景会、境与天会,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与西方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以数与量的比例构成美的方法有所不同,这些都是实现艺术意境的途径.整部书看似观点随意、毫无系统,其实都是围绕着如何建构艺术意境来讲的.

宗先生建构中国艺术意境体系的方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立足于中国古代不同的艺术领域,对其进行了不同维 度的梳理,比如诗画中的空间意识,音乐舞蹈表现中的虚与实 等.其次,在简要介绍西方艺术论,对不同艺术领域进行分析 的同时,采用中西例子兼用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艺术的“通 境”.再次,他采用了诗史互证、文史互通的论证方法,在阐发 自身理念的同时,随手拈来浩瀚的古典文艺理论、哲学思想、历 史史实和诗词篇章作为例证.最后,他以建立充满文艺美学的 理想人格为精神导向,来体现中国古典艺术美学的内核.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第一部分总述了文艺美学的三个基本内容:“美学散步”“美从何处寻”“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首先,什么是美学?宇宙万物之美依靠审美主体的体验, 借不同艺术形式传递美感,那么艺术形式之间的区别和传递美 的方法就成了美学主要考察的问题.“就内容言,美是现实以自 由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就形式言,美是现实肯定实践的自由形式”[2]从莱辛的《拉奥孔——论绘画与诗的界限》的创造性分析开始,维吉尔笔下的拉奥孔被蛇缠绕撕咬,眼睁睁看着两个儿 子垂死挣扎,而作为祭师的他只是出于责任提醒特洛伊城的人 民提防希腊人的木马计,竟然遭受到阿波罗神如此的惩罚.此 时拉奥孔的身体和心灵都在遭受巨大的痛苦,史诗中描述他的 状态是痛极狂吼、声震数里.而希腊晚期雕像群中的拉奥孔的嘴是微微张开着,并没有狂吼,却更加给人一种沉浸到灵魂的痛苦,这是属于希腊人“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3].这就是说,诗和画(造型艺术)有各自的表现规律,也有各自的局限,可以相互交流渗透.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不禁使读者想到王维、孟浩然等很多古代诗歌与绘画的例子.

悦的精神导向性,从而帮助自我仰观宇宙、俯察自身,反思自身与宇宙的本性,进入哲学本体思考之境.他在仿佛永不消逝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水月中,感觉到永恒之精神同样潜伏在自己的生命之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样,即使明知一切都无第二个内容——“美从何处寻”其实探讨的就是如何才能时无刻不在改变“,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也因为自己具有与天地发现美的问题.在主观心理方面,主体的感情要经过一番洗涤, 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然后对自然进行“移我情”.客观 上就是要求事物充满着生命之气,这样才是真正美的事物.作者对主观方面的要求,其实已经囊括了中国美学史上对于审美心胸的讨论,最早就是从老子的“涤除玄鉴”“致虚极、守静笃”开始,涤除自身的主观欲念、成见迷信,使心灵变得像镜子一 样纯净清明,这样才能实现对宇宙本体和生命的观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宗炳提出了“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命题,陆机《文赋》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刘勰《文心雕龙》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之后以“虚静”的审美心胸来寻美的理论家就更多了,唐代的刘禹锡、宋代的苏轼在这方面都卓有成就,可以说审美心胸的理论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是一以贯之的.在客观方面,古代专门单纯阐述客观事物之美的理论,其中《淮南子》一书论述得比较全面,它用“琬琰之玉” 和“ 甑”的例子来说明美具有客观性,人们并不能随自己主观的意愿而加以改变,美丑还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和相对性等特点,虽然简短,但概括性、精准性很高.宗白华先生对 事物“美”的见解就包含有很明显的独创性.美的事物具有节 奏与和谐的形式,包含有丰富的生命内容.“自然中的万种形 象,千变万化,无不是一个深沉浓挚的大精神——宇宙活力——所表现.这个自然的活力凭借着物质,表现出花,表现出光, 表现出云树山水,以至于鸢飞鱼跃、美人英雄.所谓自然的内容,就是一种生命精神的物质表现而已.”[1]328

第三个内容——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此章理论性较强.在这里作者通过对苏轼的《前赤壁赋》的细读,来阐述对这一 理论的理解.《前赤壁赋》一开始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具有“活 泼泼”生命精神的江月图.“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十五夜的月亮光华流转,播撒在七月江 水之上,仿佛水月相和,禅意融融.从水月之空明我们能感受 到苏轼彼时心性之解脱无碍.文中的苏子已将自己全然物化于空灵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水和月成为他即时即景下萧散旷达的主体情感的映射,外境与内心契合统一,生发了一种水月两忘的明澈禅境.这就是禅宗的一种修行之法, 修行者回心向内,将感觉器官合一,用整体的身心来认识和反映这个世界,从而达到“悦”的境界.苏轼在某种程度上将禅 宗的修行之法当成了一种解脱自我的方式,既然世事无常一切皆空,不如将这空明之景当做一种永恒.水月物象带有一种禅宇宙一致的“变中寓有不变”的本性而欣喜,为自身融入自然、获得自然性而满足.这篇文赋同时集中了空灵的“境”与充实的“情”——这艺术精神的两元,“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然后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无不把它最深的意义灿然呈露于前”[4]30.这大概就是《前赤壁赋》能够流传千年而不衰的原因吧.

书中第二大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中国工艺美术、哲学、文学、绘画、书法、音乐、园林建筑中的美学思想及相关问题;二是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白华先生认为,我们应该“把哲学、文学著作和工艺、美术品联系起来研究”,因为他们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按照中国古代的审美标准,美可 以分为“错彩镂金”和“芙蓉出水”两种类型,他们相济有功, 共同构成艺术史绚丽多姿的画面.在文学史上,从谢灵运、陶渊明到王维、白居易以及姜夔等人的文学地位可以看出,“绚丽至极,归于平淡”之美是文学乃至其他艺术门类始终坚持的最 高品格.如绘画中的“气韵生动、迁想妙得”、音乐中的“声中 无字、字中有声”等都体现了古典美学所追求的韵味无穷的意 境美,由此引出第二部分内容.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意境是情与景的结合体, 这一论点古已有之,宗白华先生的独特之处在于同时结合了绘画、舞蹈、文学来阐述情与景会、境与天成,“散步空寂中生气流行,鸢飞鱼跃,是中国人艺术心灵与宇宙意象‘两镜相入’互摄互映的华严境界.”[4]85笔者在这里认为情与景的交融的最高级别就是庄子所提出的“物化”理念,这是生成美的重要因素,于 是总结了其在文学上发展变化的历程.“物化”一词作为审美创 造中的一种入思范式,在理论上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在实践上是古代文人们期冀达到的审美境界.文人们如果想要 通过诗词文委婉含蓄地传达意愿,就需将主体的身与心通过艺 术的手段移情于大自然中的某种客体,有时也可以说是互为移 情,物化的最高境界就是物我合一.物化概念最早发源于《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老子从阐述哲学理念的角度出发,阐述了“道”为万物之恒长,若能 坚守“道法自然”,那么本体与万物将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即“物化”.正式明确“物化”这一概念则是在《庄子·齐物论》中, 也是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出现了具体的物化形象——蝴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胡蝶的本质特征是翩然灵动、无拘无束,它自由潇洒的生活状态,吸引了想要逃避现实、超脱自我的庄子.庄子与胡蝶、“物与我”在梦境之中实现了转换的瞬间自由,冲破了现实束缚的牢笼,实现了潜藏于心的对自由的渴望.汉代董仲舒用自己“天人合一”的经学思想,进一步发展了物化理论.“人生有喜 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 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他将人的情感与不同季节相对 应,在相互感应的过程中,人进行审美移情,将自己的意志与 情感投射在物上,于是有了“春、夏、秋、冬”四个物化形象.北宋中期的苏轼虽跨越千年岁月,但深谙庄子的物化论的精髓.他对物化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绘画上,他在评论文与可画竹时说:“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身与竹化”由此而来,作画者的灵魂与物质世界的竹超越二元对立形成某种诗意的融合.这与西方 讨论的审美主体间性的问题相似.

第三部分阐述了希腊哲学家的艺术理论、康德的美学思想、唐人诗歌中表现的民族精神等内容.这里作者仅对希腊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的“净化”效果,提出自己的见解.宗 白华先生认为,这一悲剧论从心理经验的立场研究艺术的影响, 是美学理论的一大进步.“悲剧必须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方 面,它不应当使我们最终感到‘压抑、不服或绝望’另一方面, 它又应当‘始终对我们是某种可以引起怜悯和恐惧而且神秘不可测的东西’.”[5]126“我们于是终于得到两方面既不可分,又不可合的观念.”[5]127悲剧引起我们强烈矛盾的情绪,让我们在幻境中体验到生活中没有的情境,英雄选择以殉情的方式毁灭自己, 使我们在情感冲突中重尝人生深刻的意味,达到净化自己灵魂 的效果.

文学上的悲剧按意境的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类型,或崇高, 或静默,它可以“净化”读者的同时,也在升华着作者本人.照 此我们可以对很多作品进行解读,例如《安娜·卡列尼娜》,安 娜在卧轨自杀之前的那一段意识流留给读者的是痛苦、绝望、恐慌的精神崩溃状态,半死不活的工人被一个带走,一个 全是人的房子、沃伦斯基的冷漠,谢廖沙的问题,装模作样的 女孩子……“那支蜡烛,闪了一下比任何时候都亮的光芒,为 她照亮了黑暗中的一切,就哔剥一声,昏暗下去,永远的熄灭了.”她纯洁的性格,“飞蛾扑火”般追求爱情的活力,尽数被葬送在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中了.安娜临死之前“全部都是欺骗,全部都是罪恶”的愤怒,也是那个时代下被迫害的人的愤怒.当时的读者们瞬间感觉到了一种精神上的震撼,继而选择去反抗和哀悼,这就是净化的作用.

我们再看苏轼的《后赤壁赋》,虽然不能称之为悲剧,但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痛苦心灵下净化的一种过程.水月诱发了 苏轼的情绪,使他先前因月色清美而生再游赤壁的兴致,又因为 逝水无情而对自然的变化无常产生惆怅之情.主与客的不和谐也与前赤壁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盖二客不能从焉”的状况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惆怅之感.文赋中苏子自身不和谐的精神状态 是由“ 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 冯夷之幽宫”的险境暗示出来的,自己孤身一人登上“断岸千 尺”的山崖向远处眺望,一片凋零迷蒙、波涛涌动的暗夜景象, 生活中的苦闷全部涌上心头,只能独自黯然神伤的立于峭壁之上,正在他积郁难消之时,“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编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正是这只一飞而过,黑 夜中孤傲而独立的鹤,一下子承载了苏轼此时所有的绝望,他 自己好像在瞬间就物化为了这只鹤,群居不依、独立不惧,一 飞冲天.它的突然出现,消解了主体的愁思,振奋了主体的精 神,解脱了自己,也使我们的心灵终归宁静.

《美学散步》对于艺术意境的建构本质上就是对“美”的追求,在所有的中国美学思想观点中无不隐含着对艺术家人格格调的塑造与培养,无不渗透着中国艺术美的精神与灵魂.所谓的“空灵与充实”“至虚极、守静笃”都是艺术家人格修养的关键,超越现实、体验生命,从灵魂到生活都是充满美的.正如黑格尔所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绝对心灵的自由思考”[6],宗白华先生构建的别样的美学体系与观点就是此书给我的最大收获.在此,以宗白华先生的一首流云小诗《夜》作结:“一时间,觉得我的微躯,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随着星流.一 会儿,又觉着我的心,是一张明镜,宇宙的万星,在里面灿着.”

参考文献:

[1]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1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2]李泽厚.美学三题议[A].美学论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164.

[3]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5.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张隆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126.

[6]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42.

作者简介:靳莹晖,淮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辑:李光远

结束语:这篇文章为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宗白华和《美学散步》和艺术意境方面的意境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意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宗白华美学对21世纪后中国商业电影
蹇成晨(长安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4)【摘 要】目前中国电影逐渐走向一个瓶颈期,从之前各种大热剧到今年的国产电影票房不佳,电影市场的发展也慢了许多 为了找到使国产电影突破瓶颈的方法,通过对美.

彩调旦角艺术表演的继承和以彩调剧《拾玉镯》中的孙玉娇、《换子记》中的陇氏创作为例
【摘 要】对于一个有造诣的演员来说,要敢于面对困难的挑战,跳出固有的行当束缚,在细微中见真章,将所学得的花旦表演艺术和谐自然地融汇于新创角色的表演之中 一个剧种能否生存延续,不但要靠演员将本剧种的表演.

江南民间胡琴艺术的侧影评孙文明的胡琴作品《弹乐》
提起游走江南的民间胡琴艺人,我们脱口而出的一定是 “瞎子阿炳”和他的“依心曲”二泉映月以及能与二泉齐名的寒风春曲听松,这些都被当作民间胡琴音乐领域最深沉.

秋之白华:女儿眼中的父亲母亲
父亲瞿秋白牺牲的时候,我年纪还小,而他亲切的形象,却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 在我模糊的幼年记忆中,父亲清瘦,戴着眼镜,话不多,但很温和 母亲不让我简单地叫他“爸爸”,而一定要我喊他.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