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中国学类论文范文素材 和中国学术生态细节考察报告以《朱熹李太白始终学选诗,所以好说刍议》一文为例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中国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6

中国学术生态细节考察报告以《朱熹李太白始终学选诗,所以好说刍议》一文为例,本文是有关中国学论文范文集与《朱熹李太白始终学选诗,所以好说刍议》和考察报告和一文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中国学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学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摘 要】考察具体文本,我们会发现一个典型的学术生态现象:在论文中大量堆积资料,无论其与论题的关系是否密切,甚至毫无关联,不断引证学界成果,显示自己掌握了大量的资料,自己的论述不但与堆积的资料极不对称,更无什么见解,还经常出现错误.

【关键词】学术生态 堆积资料 错误

一、问题的提出:转述学界成果堆积资料游离于论题之外的学术生态现象

2012 年第1 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发表《朱熹“李太白始终学选诗,所以好”说刍议》一文,该文作者沈曙东1979 年出生,湖北黄梅人,文学硕士,发文时为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讲师,杂志标明本文基金项目:系四川省教育厅项目“李白文化文物文献的整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ZX005.

从标题看,本文的论述内容很具体,主要是讨论朱熹说的一句评论李白学习选诗的话.选诗即《文选》中的诗歌.朱子的意思是,李白始终把选诗作为自己学习诗歌创作的楷模,所以其诗歌创作很好.本文把朱子的这句话作为论文标题主体,显然是要探讨:朱熹为什么作这样的评论?理由何在?李白是否始终学选诗?是,为什么“所以好”?显然,这是很有学术价值的话题,可是要真正作出有意义的研究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朱子对于历代作家作品的评论,除了《诗集传》、《楚辞集注》、《韩文考异》几部专门的著述,多是随机的讨论,并无整一的体系.关于李白的评论也不是很多,专门讨论李白学习选诗更是罕见.研究这个课题,还要对于李白的诗歌创作很熟悉,了解他的学习创作的情况,《文选》对他的创作的影响,学习选诗如何正面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成就,等等.在这样论题要求下,作者能够如愿以偿吗?显然很难.考察具体文本,我们会发现一个典型的学术生态现象:在论文中大量堆积资料,无论其与论题的关系是否密切,甚至毫无关联,不断引证学界成果,显示自己掌握了大量的资料,自己的论述不但与堆积的资料极不对称,更无什么见解,还经常出现错误.

比如本文摘 要云:

同时,他基于复古立场对李白诗歌作出的“所以好”的评论,又因其“道文一贯”的学术思想而增添了强烈的道学色彩.[1]

完全是作者的臆想,是牵强附会的胡编.作者想把朱子的文道关系论拉进来堆积资料,所以便说朱子评论李白的这句话“增添了强烈的道学色彩”,这样无中生有的观点让人匪夷所思,却是中国学术生态中一个细节状态.论文不围绕中心加以论述,横生枝节,胡乱立说,拼凑资料,增加论文文字数量,是这些年来的学术论文经常存在的问题.

文章开头部分花了540 多字介绍朱子的生平.后文又把各种不相关的“已有研究成果”加以介绍转述.这样的堆积资料式写作方法贯穿全文.如本文第一部分将近1700字,与朱熹论“李白始终学选诗所以好”毫无关系,作者只是介绍有关文选学的知识,其中提到李白学习选诗也是以介绍资料为主,大约430 多字.所引资料也是最后的文字,这可见出本文的一个最大特点:堆积资料,无论是与论题关系如何,别人的论述就是他的论述.总之,第一部分并没有进入对朱子评论李白始终学习选诗所以好的正题.

二、《朱熹“李太白始终学选诗,所以好”说刍议》第二部分问题

从表面上看,本文在第二部分谈到了论题,可是具体考察文本可知,其中大部分的内容与论题难以挂钩.在第二部分,作者行文的语气似乎只是把朱子评论李白作为一个例子顺便一提,“如朱熹论曰”云云,分明可见.下面一段文字中有作者难得的自己论述:

朱熹在论李白学《选》诗时,用了“始终”一词予以强调,以和杜甫等人的学《选》诗相区别.朱熹认为,杜甫最开始是学《选》诗的,后来就发生了变化,即“渐放手”.

这算是作者对于朱子评论的阐述,说明李白学习选诗始终一贯,而杜甫则开始学习选诗,后来渐放手,与《选》诗分道扬镳云云.作者论述文字经不起推敲,杜甫诗歌创作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杜甫放弃了学习《文选》,朱子说的“渐放手”乃是指杜甫的诗歌创作创新而言,而不是说杜甫后来不学选诗了,汲取选诗的营养,与创作诗歌的风格变化并无矛盾.“杜甫的晚期诗歌,确实体现了与《选》诗分道扬镳的倾向”,这句话更是文理不通,杜甫是唐代人,为什么他的诗歌创作要与《选》诗一模一样呢?有什么分道扬镳的问题?作者引用朱子评论杜甫的言论加以阐述本无不可,但其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作者只是要解释:朱熹所强调的“始终”可作“自始至终、一直”讲.这里的论述很有点讽刺的意味,这样一篇标明基金项目的学术论文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始终”的含义,分析到最后,才发现可作“自始至终、一直”讲.看来,作者确实是没有什么自己的观点要论述,所以,连这个含义显豁的常用词都要说上一番.而且,这还是本文中难得的作者本人的论述文字.

在第二部分,作者实在感到没有什么关于朱熹“李太白始终学选诗歌,所以好”刍议了,于是大谈李白的创作“实际”,这个话题学界成果汗牛充栋,作者态度仍然严谨实在,把自己介绍的资料加注说明.这段文字总计700 余字,以“从李白诗歌创作的实际看,其出蜀后所作的诸多诗歌”一句开头,以《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屈原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辽海.”的文字结束,基本上是资料堆积.

按照作者的说法,“在论李白始终学《选》诗的同时,朱熹还强调了李白对鲍照和陈子昂的学习”,似乎鲍照的诗不属于选诗的范围了.然而,作者在注释⑦中明明说:《文选》共录鲍照诗歌十八首,属于入选诗歌数量较多的诗人之一,所录作品皆属上乘.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证明作者虽然旁征博引,资料丰富,但对于资料并无融会贯通的领会和认识,所以在论述文字的时候就容易犯逻辑性的错误.作者又说:

关于陈子昂诗,朱熹指出其多为李白《古风》所效仿,有时候李白甚至是全用其句.无论是诗歌理论还是诗歌创作,李白都继承和借鉴了陈子昂,受有他的影响,他们之间是有许多一致的地方的.

就这样一点被我们认为是难得的作者自己论述的话,本文作者还加了一个注释⑨,其具体内容为:

可详参吴明贤《李白与陈子昂》,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9 年第4 期; 张瑞君《李白与陈子昂》,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7 年第1 期.

从此一细节可知,本文作者资料来源比较“严谨”,几乎每句话都有出处.但问题是,这些话既远离中心题旨,又不是自己的见解,何足道哉!在本文第二部分的结尾,作者说:

因此,朱熹在说李白始终学《选》诗的同时,反复强调李白学鲍照诗歌和陈子昂诗歌,而不觉抵牾.是故,朱熹所强调的“始终”又可作“归根结底、根本上”讲.

这样的论述实在是有失偏颇.作者的思维很僵化,难道朱熹“在说李白始终学《选》诗的同时”就不能说李白学习其他人的诗歌了么?有何抵牾之处?作者得出的结论就是:朱熹所强调的“始终”又可作“归根结底、根本上”讲.这样自作聪明的胡乱阐释,把本来不是问题的“始终”搞得迷雾一片矣.大约作者本文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所以,始终把“始终”一词抓住不放,一不留神就折腾一番,以此为学术探讨或者“刍议”.

三、《朱熹“李太白始终学选诗,所以好”说刍议》第三部分问题

本文作者在第三部分开头就说:

在指出李白始终学《选》诗后,朱熹很自然地得出了李白诗“所以好”的结论.在分析这个评价之前,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他的“诗有三变”论.

作者因为没有什么自己对于论题的认识,也无相关的材料证明自己的论题,所以,不断兜圈子,刚刚说到题目的内容:朱熹很自然地得出了李白诗“所以好”的结论,便立即把话题转开,说:在分析这个评价之前,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他的“诗有三变”论.如果这样写论文,那什么学界的研究成果都可以转述一下了.在引述了朱子一长段文字后,作者并没有“刍议”朱子所论李白始终学选诗所以好,而是说:

可见,朱熹对先唐诗推崇备至.由于先唐诗的精华部分绝大多数都被《文选》收录,所以朱熹对《选》诗是赞赏有加,并将之视为后世文士们应该始终效仿的经典.

对照前面说的:在分析这个评价之前,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他的“诗有三变”论,可知作者在搞文字游戏,在与读者捉迷藏,“分析这个评价”当然不存在,沈文引用了这么长的原文,又说了一句“朱熹对《选》诗是赞赏有加”的话,便把此作为“评价”,这大约并非是要故意忽悠读者,只是为了应对现实工作学习之任务,必须完成这些堆积的文字而已.要写论文完成任务,没有话说怎么办?文章必须写,是课题项目任务,所以作者便不断引用资料兜圈子.

比如本文最后一段文字的全部内容,按照电脑的统计,包括标点符合总共333 字,引文240 多字,作者自己说的话如下:

和李白的文学复古不同,朱熹更是站在道的立场上来包举诗文,强调“道文一贯”.

于是,朱熹基于复古立场对李白诗歌作出的“所以好”的评论,又因其“道文一贯”的学术思想而增添了强烈的道学色彩.

电脑统计为90 个字符,结论是:对李白诗歌作出的“所以好”的评论,增添了强烈的道学色彩.类似这样无中生有的臆想,我们前文已经作过分析,这里不再重复.

综合而论,本文所引资料一一注明来源是其优点,但其资料游离于论题之外,作者无力对于题旨作出有效的论述.统计可知,本文正文6000 余字,真正属于自己阐述的文字很少,大约600 余字,大约占全文十分之一,且错误很多.可见,倘若一个作者对于论题没有自己的见解,又无相关资料加以分析证明,却想造出论文来完成任务的话,便难免会顾左右而言它,且故作姿态,故出大言,以掩饰其空虚作假的实际状况.这是中国学术生态的又一特殊的细节状况,值得关注和反思.官僚体制衍生出不受监督和控制的权力干预经济、教育、科研诸多领域,由来已久,教育科研泡沫不亚于房地产,危机四伏.坚决支持党严惩腐败,先治标,后治本.“非皇极之君不能居正位”.[2]未来层层级级居正位者必经普选方能接近中正德行.

参考文献:

[1]朱熹.“李太白始终学选诗,所以好”说刍议[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

[2][清]沈起元.《周易孔义集说》《总论》,《钦定四库全书》经部易类50 册:355[Z].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该文结论:此文为适合不知如何写《朱熹李太白始终学选诗,所以好说刍议》和考察报告和一文方面的中国学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中国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思辨阅读:让文言文学习更有嚼头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一文为例
【摘要】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拘泥于文译式课型之中,这使得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生往往重视结论的接受,而不重视通过思考形成结论,思辨长期缺席 思辨阅读,能够通过言语逻辑的推演抵达文字的深处,能够借助文体特.

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偏好《2019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系列报告之三
为了解不同国家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认知程度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接触意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调研平台SSI于2017年开展第三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 考虑到整个调研报告体量.

中国政治用语的英译以《2019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摘要】中国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备受国内外关注,由此产生的政治用语的英译也正在为越来越多的英语国家人民所接受 本文以2017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借鉴中式英语之鉴,分别从四字结构、短语和句段来分析政治英.

新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新动向以《中国现代文学论丛》为主的考察
一、“十九世纪创作方法”与文学经典化的主导标准  新世纪以来,文学经典化问题的讨论是一个持续性的文学景观 顾彬的“垃圾说”是引发这一讨论的导火线之一 顾.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