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纪录片方面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和人文纪录片《舟舟的世界》创作手法和缺陷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纪录片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8

人文纪录片《舟舟的世界》创作手法和缺陷,该文是纪录片在职毕业论文范文与《舟舟的世界》和缺陷和人文有关论文怎么撰写.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 体育世界期刊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世界哲学杂志国家人文地理杂志

叶畅

《舟舟的世界》是纪录片导演张以庆早期的作品,将拍摄的视角投放到先天缺陷的孩子身上,开启了以弱者为中心人物的人文纪录片的先河.该片在人文主题思想的呈现、表现手法的运用等方面都获得极大的关注,笔者通过对其简单地分析提几点纪录片存在的不足.

一、人文主题思想的表达

“人的主题,是当今中国纪录片重要的命题.人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所孕育的文化精神在许多电视纪录片中成为一种境界.”《舟舟的世界》是典型的人文纪录片,将关怀的视角投放到弱者身上,引发后人对该类题材纪录片的关注.

“每个生命都具有尊严”是纪录片的开篇题记,奠定整片的人文基调.在纪录片中,张以庆通过不间断的解说词来传达中心思想.“老资格的舟舟也不白吃,他的存在本来就是一种和谐”强调舟舟虽然是一个残疾者,但是他通过自己劳动来报答别人对她的善举,他的存在是一种和谐,他的生命也需要尊重.“和每个人一样,舟舟远不是一个完人,他有时也会做出一些有损自己形象的事,但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不能不说是一些人对他态度的折射”舟舟的身边不乏善良之人,也存在对他嗤之以鼻的小众,通过舟舟对别人的态度折射出生活中舟舟也曾被别人讥笑、怒吼,说明生命之间需要相互尊重.

舟舟是一个典型的先天愚型患者,智商低下,生活自理能力低,他的父母逐渐年迈,舟舟的未来令人担忧.影片中舟舟的好友刁岩(乐团小提琴手)希望把舟舟推荐给德国乐团,但得到的回答是“不可能,完全不可能”.这一细节无不体现导演对舟舟这一类弱者未来的担忧.张以庆呼吁人们以正常的眼光对待身边的弱者,不要戴有色眼镜,也不要存有主观偏见.正如影片最后字幕所表述的那样“舟舟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们是否能将他作为与自己一样的人来对待”.

二、表现手法的运用

在纪录片中,张以庆通过拍摄角度、景别变化、镜头运动来活灵活现地向受众展现一个完全的舟舟.比方说,在一次乐团训练结束之后,舟舟坐在凳子上诗歌朗诵,此时就运用了仰拍角度.仔细观看影片时,会发现舟舟在进行音乐指挥时,无论是在武汉音乐剧场的幕后指挥还是在乐团现场的上台指挥,张以庆大多运用仰拍角度.仰拍的角度体现张以庆对舟舟独具音乐才华的赏识,似乎是在用一种仰视的态度对待这个身体上存在缺陷的音乐天才.

镜头的运动是纪录片中不可避免的手法运用,也是充分展现人物的有力表现武器.影片中,用一个长镜头描写舟舟坐在观众席上吃冰棒的过程,然后镜头慢慢拉近,从远景到中景到近景再到舟舟的面部特写,体现舟舟作为一个孩子所拥有的天真,即使是在高大上的音乐表演场所,舟舟能够自得其乐地沉浸在冰棒的美味当中,他不顾忌周围环境的重要与否,只守住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

虚实结合的蒙太奇表现手法是对作品人物的升华,高明之处无不令受众称赞.影片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一只金色的长号作为前景占据了整个画面的大半部分,舟舟则在长号的中间框中尽情忘我地挥动手中的指挥棒.从画面上来看,“舟舟在长号中间框”为实,“舟舟与音乐融为一体”为虚,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凸显舟舟对音乐的热爱,音乐组成了他的世界,他与音乐合二为一,仿佛他是为音乐而活.身残志坚的弱者能够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热爱,我们这些身心健全的正常人为什么不可以做到这一点呢?

为了多方面表现片中的人物,运用对比手法是十分必要的.舟舟在观众席上吃冰棒时,身边坐着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女孩似乎在认真地欣赏音乐,而舟舟永远不可能像正常的这个女孩一样,残忍的现实对比让受众对舟舟产生怜悯,也表达导演对舟舟这一类弱者深切的同情.另外,在武汉音乐表演时,舞台上的指挥家和幕后自我陶醉的舟舟形成鲜明对比,此处并不意在表现舞台上的指挥家技艺多么精湛,而是为了对比凸显出舟舟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舟舟活得很快乐也很简单,即使他并不知道观众的掌声不是为他而鼓,他也做九十度作揖状表示感谢.

光线的强度、阴暗也能够传达导演的主观感情.舟舟出现在长号中间框的画面,周围一片漆黑,基本上没有光线,这表现出即使舟舟表演得再出色,“周围的环境”也不太会认同他,他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三、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品以全知的视角叙述故事,叙述者所掌握的情况多过于纪录片中的任何一个人物,这造成影片的表现手段欠丰富.张以庆曾经说过:“我一向坚持纪录片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私人化的东西.它是作者个人描述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看完影片发现,无论是仰拍角度的选择还是解说词的描述都是导演主观意识的外在表现.业界流传这样一种说法:纪录片一开始就不可能完全客观,因为从选题开始就注入了主观判断.笔者赞同这样的说法,但是在影片拍摄和制作的过程当中,可以尽量的避免主观意识的介入.比方说,可以增加对舟舟周围人物的采访,找寻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来多方面的展现人物.采用多元化的视角不失为一种好手段.

解说词在纪录片中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对画面进行补充,让受众更充分理解信息.然而有时候用的不适当会适得其反.该影片大约六十分钟,有解说词的画面大约三十五分钟,解说词冗长、赘述、多余是其存在的缺陷.比方说,舟舟在商场吃完蛋糕将盒子扔进垃圾桶,这里并不需要配上解说词,因为受众都知道舟舟是一个先天愚型患者,他能够比有的正常人更有素质,这已经是一个伟大的品质.这里加上解说词显然是一个赘述,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因此,适当添加解说词是必要的,过分赘述就显得没必要.

影片基本上是按照舟舟的生活剪辑的,影片的故事情节平缓、线索单一不能够吸引受众持续观看,很可能在影片中途就会流失受众,因此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应当注意情节的波澜起伏,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文学与艺术学院)

本文评论,本文是关于纪录片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舟舟的世界》和缺陷和人文相关纪录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中国对外传播的媒介表达以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为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纪录片屡获佳绩,得到了国际专业人士及西方主流媒体的认可 中国面临的挑战是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外宣纪录片,第一季、第二季分别于2012年和2014年播出 .

徐冰:他用监控摄像头拍出中国版《楚门的世界》
文毛翊君他是中国最著名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他以独到的文化敏感与洞察力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为时代留存了一个个珍贵的证据与精准的切片 徐冰数十年前,曾以拆解和重组汉字震惊文化界 多年之后,他将目光从历史和文化.

万物皆神灵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影视分析
【摘要】1992年,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导演孙曾田和他的制作团队同主人公在中国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同吃同住度过了一个冬天,一个夏天又一个冬天,用镜头讲述了孟金福的小故事,诠释了一个民族的心理 一个视自然万物皆.

台湾原住民文化在纪录片中的不同呈现以纪录片《巴拉冠誓约》为例
【摘 要】台湾原住民在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衍变,如今仍然延续着他们自己的传统,保护和传承自己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文化,让后世人不要忘记并且以他们的原住民文化为傲,那么在影视中是如何展现他们的生活的呢,不同.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