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辅导员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与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功能定位与实施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辅导员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0

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功能定位与实施,该文是辅导员方面本科论文怎么写跟辅导员和功能定位和协同有关论文范文集.

辅导员论文参考文献:

辅导员论文参考文献 思修课论文高校辅导员期刊高校辅导员杂志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胡绪明

[摘 要]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协同育人是高校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掣肘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障碍性因素在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化发展催生了两支队伍的结构性分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方向造成了两支队伍的功能性脱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二元化造成了两支队伍的协同性缺失.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功能定位体现在:基于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职能边界基础上的优势互补是实现协同育人的前提基础,基于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合作共享基础上的协同联动是实现协同育人的动力源泉,基于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基础上的德育共同体是实现协同育人的内在本质.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的优势互补作用,形成协同联动的共振效应,制度建设是前提,平台建设是载体,队伍建设是抓手.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三全”育人;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

[作者简介]胡绪明,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200093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4434(2018)04- 0174 -07

一、问题的提出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1].这既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提供了基本的遵循,同时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以下简称“两支队伍”)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两支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在大学生成长成才和立德树人工作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两支队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互补作用,形成协同共振效应,构建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工作新格局,思想政治课教师“单兵作战”困局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孤岛化”现象,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议题.

关于协同育人的本质内涵目前学界尚无确切定论,但总体而言,如何构建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是目前学界讨论的主要焦点,大体可归纳如下几点:一是基于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工作需求,主张通过辅导员承担部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旨在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促进辅导员由事务型向专家型和职业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拓宽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发展方向,建设一支稳定的职业化、研究型的辅导员队伍[2].二是基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实践要求,主张通过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工作以增强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与实践育人的有机统一,这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而且还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的联动效应,可以有效化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条块分割现象,在较大程度上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体制机制性障碍[3].三是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优化的整体性视角,认为辅导员工作与思政课教学相互分离,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倡导在做思想政治工作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一些实务研究,辅导员从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理论研究,两者都把自己所从事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作为研究的领域,在做思想政治工作中从事研究,可以逐渐弥合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鸿沟[4].

国内学界基于不同视角对两支队伍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提出的解决方案对于化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发挥两支队伍各自特点和优势互补作用,促进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课堂有机融合,构建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等方面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就问题解决的墓本思路而言,学者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把握上囿于传统的二元结构的思维方式.就是说,在两支队伍之间仍存在着一种先验的逻辑优先性,即在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问题上仍纠结于究竟是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导还是以辅导员为主导.倘若如此,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本质要么被简化为两支队伍之间机械的工作叠加,要么被直观地理解为两支队伍之间相互的工作嵌入.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之间职能边界模糊不清,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两支队伍之间主体优势被淡化和稀释.

依笔者之见,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障碍性因素缺乏系统准确地把握:二是对两支队伍协同育人功能定位的理解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模糊和偏差.因此,基于对两支队伍协同育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以及厘清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功能定位,就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几点粗浅的对策建议是本文的主要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带有前提性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问题的障碍性因素

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之间协同育人问题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交织、多方力量推动而共同导致的,其申既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有关,也与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小环境有关.概括起来,两支队伍协同育人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障碍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化发展催生了两支队伍之间的结构性分化.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自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部分高校就已经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工作①,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但这一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总体上属于纯粹意识形态范畴的“政治工作”,还没有获得作为科学的学科属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学科,确切地说,始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87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施意见》中:“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开辟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以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研究生,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这一学科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但就学科设置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列归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这种情况直到2005年才发生根本性变化.在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164号)文件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政治学一级学科中分离出来,独立设置为一级学科,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标志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化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和成就.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化发展一方面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学科支撑,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的这种学科化发展对进入该学科领域从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学科壁垒”,将那些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关性不强、学历学位相对不高的辅导员从队伍中排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日渐成了思政课教师独自耕种的一份“自留地”“责任田”.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两支队伍之间的结构分化:一部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创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另一部分继续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者身份,在实务工作之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日益成为一门区别于其他工作的专业和职业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结构分化势必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非连续性和碎片化.这种结构性问题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体现为理论敦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脱节现象,这是掣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一个深层症结.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方向造成了两支队伍之间的功能性脱域.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特色的一个特殊的工作岗位,在完成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伟大使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化发展,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日益转化为日常事务的“工作者”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辅导员这种教育功能的弱化使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被边缘化.为此,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12号)、《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教思政厅[200612号)以及《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年教育部第24号令、2017年教育部第43号令)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明确提出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方向,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也得到了进一步地明确,“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相干部的双重身份”[8].可以肯定的是,上述文件对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等方面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方向一方面在客观上加剧了两支队伍的疏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两支队伍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方向意味着需要构建符合辅导员角色定位和工作特点的思维范式、话语体系和运行机制,这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隔离带”,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格局,阻滞了两支队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协同联动,从而在客观上造成了两支队伍之间的功能性脱域.对此,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要注重把两支队伍建设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中,“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9].这对充分发挥两支队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协同联动效应,构建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无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二元化造成了两支队伍之间的协同性缺失.力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国家先后制定出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15号,简称“05方案”)和《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教社科[201513号)等相关文件,对思政课的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和机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将“独立设置直属学校领导的、与学校其他二级院(系)行政同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二级机构”明确作为思政课建设的一项约束性指标.思政课教学机构单独设置,这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思政课教学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提供了必要的制度政策性保障,但在客观上不利于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之间的协同育人.在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框架下,思政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归属马克思主义学院(或相当的二级教学机构),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则由学工部(处)负责,这种二元化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两支队伍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实践中造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条块化、碎片化问题.由此可见,如何突破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之间二元化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功能定位

“05方案”实施至今已有十余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和重要成果,但在总体上与提出的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的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突出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思想性、深刻性结合不够,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不够等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就此专门进行过总结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因素在于两支队伍之间没有真正建立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工作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功能定位不能仅仅从“身份交叉”或“相互”的意义上理解.依笔者之见,基于两支队伍职能边界基础上的优势互补是其协同育人的前提基础,基于两支队伍合作共享基础上的协同联动是其协同育人的动力源泉,基子两支队伍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基础上的德育共同体则是其协同育人的内在本质.

(一)基于两支队伍职能边界基础上的优势互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不断坚定“四个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在改进中加强,在优化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q这段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把握规律性与追求实效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来说,充分发挥两支队伍之间的优势互补作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就是遵循规律与追求实效辩证统一的集中体现.需要强调的是,真正实现两支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协同育人效应,关键在于能否发挥两支队伍之间的优势互补作用,而这一点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职能边界的精准定位.例如在课堂教学环节上,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其学科专业优势,在“深”.精”上下功夫,把深刻抽象的理论讲清楚讲透彻,实现“理论掌握群众”,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不断坚定“四个自信”.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日需要强调的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教学并非一场由思政课教师孤立完成的“独角戏”,而是一首与辅导员共同谱写的“协奏曲”,这就要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特长优势,注重在“情”“义”上做文章,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将情感性因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融高度(思想性)、深度(理论性)、温度(情感性)为一体而不再是单一的理论灌输.由此可见,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不能简单地通过所谓的“相互”就能有效实现.两支队伍之间的优势互补作用恰恰是基于两支队伍职能边界基础上方可达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不可替代的功能.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各有自身长足的优势,同时也有各自的弱点和不足,加强两支队伍的协同作用,并不是要消融两者之间的差异和不同,按照一个模式开展两支队伍建设.俚是毫无疑问,两支队伍的优势和弱点又恰恰具有非常强的互补性.”[14]这种基于两支队伍职能边界基础上的协同育人效应一旦真正形成,就能通过激发大学生情感的“触发点”进而引起其思想的“共鸣点”,从而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二)基于两支队伍合作共享基础上的协同联动.两支队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协同育人效应的实现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两支队伍基于合作共享基础上的协同联动的过程.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表明,一方面,需要作为人的“生产者的素质”和“内心的意向”,构成了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和目的.就是说,人作为一种生命活动的感性存在,“在现实生活中,人有各种需要”,“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另一方面,人更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因而在一定社会关系基础上的生产活动产生的需要就具有社会历史性,“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对于需要和享受是以社会为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的物品去衡量的”.相较于人的感性需要而言,这是一种更为高级的需要,本质重要地体现为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两支队伍要真正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相应的体制机制保障固然不可或缺,但其内在的感性需求和价值需求也不容忽视.这种双重需求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为两支队伍之间的合作共享:一方面,从感性需求的意义上来说,两支队伍通过合作共享,可以较大程度地拓展工作视野,提升岗位胜任能力,从而为其职务薪酬晋升、物质生活改善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从价值需求的意义上来说,两支队伍通过合作共享,既可以更好地把解决大学生的理论认知同解决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同时也可以促进辅导员往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由此可见,两支队伍之间的协同育人不是简单地通过“相互”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这个“阿基米德点”之上的合作共享过程和协同朕动效应.

(三)基于两支队伍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基础上的德育共同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上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总书记强调指出,高校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既是对当前高校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一在于突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的制度性瓶颈,化解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构性矛盾:其二,在教学方法上,要将过去“大水漫灌”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精准滴灌”,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成长需求.此外,在教学话语方面,要注重将宏大叙事的话语范式转变为“有温度、有质感,可触摸、可同感”[17]的教学话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坚持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整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话语.就两支队伍协同育人来说,就是要紧紧抓住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这个关节点,在帮助大学生“指路子”“系扣子”的过程中形成德育共同体,发挥优势互补作用,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作力一种协同育人的工作理念和制度设计,德育共同体既是两支队伍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工作平台,同时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精准施策的“智囊团”、个性化的“工作坊”.

四、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实施对策

基于上述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障碍性因素和功能定位的分析,笔者认为,充分发挥两支队伍的优势互补作用,形成协同联动的共振效应,制度建设是前提,平台建设是载体,队伍建设是抓手.

(一)加强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制度建设.在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中,两支队伍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着明确的职能定位与任务分工,相关的制度性文件对此都有明确的表述.这种体制机制对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运行,发挥两支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特长优势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保障作用.但与此同时,这种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内在弊端日益凸显,集中体现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相脱节,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亲和力不够,时代感不强、吸引力不够等诸多问题.在笔者看来,加强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制度建设,首要的是注重对两支队伍协同宵人的顶层设计.党委要按照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要求,基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对现行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进行系统性制度设计,破除思想政治教育二元化的制度性瓶颈,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为构建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此外,科学的制度设计需要切实有效的配套措施,比如通过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生工作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就可能影响大学生思想的社会热点、舆情焦点等方面议题进行“会商”并形成有效的工作预案和应对措施,这不仅能大大地增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信息沟通,而且也能充分发挥两支队伍的优势互补作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联动性和整体性.此外,也可按照“大思政”的工作理念优化重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比如通过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生工作部各1名副职领导相互兼任的办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和协同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克服化解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的结构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容的碎片化问题.

(二)加强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平台建设.实现两支队伍之间的协同育人,不仅需要建立多层次协同联动的育人工作机制,同时还需要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育人工作平台.一是通过加强“主渠道”育人平台建设,发挥两支队伍协同共振的育人效应.高校思政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但辅导员在这个主渠道、主阵地中的主体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辅导员主体性作用缺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工作平台的缺失.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根据辅导员相关专业背景将其与思政课教师共同组建实践教学机构(如“实践教学教研室”),直接参与实践教学案例库(项目库)的编写和方案设计,这既可发挥辅导员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优势,也可发挥两支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协同共振的育人效应.二是通过加强“第二课堂”育人平台建设,发挥两支队伍协同联动的育人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发挥高校思政课“第一课堂”价值引领的主渠道作用,同时也需要注重利用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价值传递的育人功能.但多年来的实践表明,“第二课堂”的教育主体基本上是以辅导员为主,高校思政课教师很少参与其中.应通过建立两支队伍协同联动的“第二课堂”育人平台,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学科专业优势,提高“第二课堂”育人的专业性,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三是通过加强“课程思政”育人平台建设,发挥两支队伍同向同行的育人优势.“课程思政”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新举措,其核心要义一方面是由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设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和各二级学院等多个机构协同构建的思想政治育人机制.在“课程思政”这个育人平台中,可通过建立“工作坊”“学习坊”等多种方式,为两支队伍搭建协同育人的工作平台.

(三)加强两支队伍的一体化建设.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不仅需要科学系统的制度建设和合理有效的平台建设,同时也需要通过对两支队伍的一体化建设,为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提侠坚强的人才队伍保障.一是按照“大思政”的工作思路,建立两支队伍一体化的培养机制.所谓一体化的培养机制,首先通过建立两支队伍任职资格准入制度,从源头上为实现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奠定人才队伍基础:其次通过制定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岗位胜任标准,为两支队伍制定专业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和职业规划,为实现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提供必要的育德意识、育德能力和职业认同:最后通过构建两支队伍的动态化管理模式,增强两支队伍之间的交流互动,为实现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积淀必要的工作方法和实践经验.二是按照导向明确、分类考核的工作原则,建立两支队伍一体化的评价激励机制.如前文所述,两支队伍之间的二元评价机制是掣肘两支队伍难以形成育人合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坚持管理与激励并重,按照导向明确、分类考核的工作原则,建立两支队伍一体化的评价激励机制,是有效打破两支队伍各自为政的工作僵局,化解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困境的有效办法.一方面,坚持导向明确,建立一体化的评价激励机制是实现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目标的根本要求.就是说,要把协同育人作为两支队伍的年度考核、职务晋升和干部选拔等方面工作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另一方面,建立一体他的评价激励机制之所以还要坚持分类考核原则,这在较大程度上是两支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功能定位的内在要求.质言之,两支队伍一体化的评价激励机制绝非简单地采取一个考核标准,而是以分类考核为前提条件.三是基于合作共生、共享共赢的价值诉求,建立两支队伍一体化的协同育人团队.两支队伍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两支队伍之间的合作共生、共享共赢的过程.一体化的协同育人团队主要包括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团队以及由学生工作部(包括共青团组织)组建的学生社团、志愿者协会和社会实践等各类群团组织,通过对这些教学科研团队、群团组织的机构、资源和平台的有机整合,建立两支队伍一体化的协同育人团队.两支队伍在这些协同育人团队的交流合作中实现共享共赢:对思政课教师来说,思政课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随着辅导员的有机参与,课堂教学将由思政课教师的“独奏”而成为两支队伍的“合唱”,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形式的多元和教学话语的多彩将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获得大幅度提升.对辅导员来说,一方面,通过加入教学科研团队,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研究能力:另一方面,随着思政课教师介入指导大学生群团组织活动,可以较大程度地帮助提高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科化水平,进而对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该文汇总:该文是一篇适合辅导员和功能定位和协同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辅导员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辅导员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培养时代新人的定位概论课贯彻十九大精神
摘 要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重于泰山,思政课教师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作为思政课教师,应明确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 .

体育德育资源和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现如今高校教育已经成为塑造社会人才的重要载体,高校的德育思政引导也是培养综合性合格人才的重要一环 要培养知识文化、体育德育……方面综合进步的现代化人才,就必须抓住高校思政课教育理念以及体育德育资源.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和
陈为科 12(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 · 南昌 330000;2阜阳幼儿师范高……专科学校 安徽 · 阜阳 236000)中图分类号 G451 2 文献标识.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原则的现实
摘要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两个基本环节 理论教学是先导,实践教学是途径,思想育人是目标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管理,要建立健全教学保障机制.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