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艺术性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与论传统丧葬活动的艺术性从舒斯特曼艺术观念谈起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艺术性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7

论传统丧葬活动的艺术性从舒斯特曼艺术观念谈起,本文是关于艺术性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跟论传统和艺术性和舒斯类论文如何写.

艺术性论文参考文献:

艺术性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亚太传统医药杂志社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亚太传统医药杂志

美国当代新实用主义代表者、身体美学的倡导者舒斯特曼在《表面与深度:批评与文化的辩证法》-书中提出了“作为戏剧化的艺术”.自然主义认为艺术源于自然的人性,而历史主义则认为艺术身份的确定和艺术价值的获得离不开围绕艺术而形成的艺术惯例、体制等.舒斯特曼认为表面上对立的自然主义与历史主义实际上可以用“戏剧化”概念联结在一起.我们用舒斯特曼这一艺术观念来观照中国传统丧葬活动时,发现传统丧葬活动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丧葬活动中有来自自然人性的情感因素,也有强大的社会惯例与传统,但不同于纯粹意义上的艺术,丧葬活动的艺术性又具有某种局限性.

如果从艺术性来解析传统丧葬活动的艺术性,首先就要分析传统丧葬活动是如何与日常生活分离开来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建立丧葬活动的艺术边界的问题;其次是要分析该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与以礼仪形式为主体的外在框架之间的关系;最后是分析丧葬活动艺术性的局限性问题.本文拟从以上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传统丧葬活动对自身边界的建构

自然主义对艺术的界定主要着眼于自然人性.如艺术中表现出的节奏感来源于人自身的节奏感.艺术不但根源于自然人性,而且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认力,艺术的美和愉快具有进化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但可以提高我们的感知、手的技巧和结构感,而且可以创造有意义的图像,通过人们对象征形式的共享的欣赏,可以把分散的个体结合进一个有机的共同体.”但是就艺术的形成与独立而言,随着艺术发展而形成对艺术理性的建构同样是必不可少.它使人们对艺术的认识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艺术史表明,美的艺术和审美经验的概念到1 8世纪才开始明确起来,直到19世纪艺术最终获得了“自治”.围绕艺术而形成的理性建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艺术本身的建构,如艺术形式问题;二是超越艺术本身,围绕艺术而形成的理论建构,阿瑟·丹托的“艺术界”理论和乔治·迪基的艺术社会体制论就属于此种情况.舒斯特曼把围绕艺术而形成的理论建构称为艺术框架.这一艺术框架在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边界,使艺术活动区别于日常活动,使艺术作品区别于日常用品,艺术价值的获得也多由此而产生.

就传统丧葬活动的艺术性而言,也存在着这一活动如何与日常生活相分离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传统丧葬活动通过建立自身的框架达到与日常生活暂时的隔离状态.研究发现,传统丧葬活动主要采取服饰、音乐和器物等三种方式来建构自己的边界.传统丧葬的“五服”制(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是以死者为中心按照亲疏关系用服饰标识出的*关系,五服以内是亲属关系,而五服以外是非亲属关系.这是用服饰建立起的现实人伦边界.另外,从色彩角度而言,传统丧葬服饰以具有禁忌含义的白色为主要色彩.按照五行学说,白属金.金在方位上属西方,季节上属秋,五藏上属魄(人死之后灵魂上升为“魂”,下降为“魄”),情志上属悲.白色与肃杀的秋天,下降的魄,还有悲伤相关联,总之是与被视为灾祸的死亡相关联,这成为白色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禁忌色彩的原因.丧葬服饰中醒目的白色建构了丧葬活动的意识边界.建立丧葬活动边界另一个主要因素是丧葬仪式音乐.有的学者在研究音乐空间性时,提出物质空间、意识空间和关系空间的看法.认为音乐的意识空间是指乐人在社会活动中,通过音声、器物、行为等象征符号建构出的显示音乐概念的意识空间.如此看来,丧葬仪式音乐建立起的音乐空间也成为丧葬活动的另一层框架.另外,丧葬活动所用器物,如社火(纸人、纸马等)、祭品、灵棚、香犬等共同构成丧葬活动的物理空间,这一物理空间通过形式生成对应的意义,这些器物共同为死者建立起死后的想象的世界,它们成为生者可以感觉到的意识空间.所有上述内容共同构造了丧葬的氛围,也建构了丧葬活动的框架.

二、传统丧葬活动艺术性的内在机制 舒斯特曼用“戏剧化”概念来沟通艺术中的生命体验与形式框架之间的内在关系.“艺术就是把某个东西放进一个框架、一个特定的环境或舞台之中,这个框架、环境或舞台使作品与日常生活之流分开,从而把它标志为艺术.艺术就是场景(scenes)的上演或放入框架”[11294.艺术作品要获得艺术身份首先要有艺术框架的界定,甚至艺术价值的实现也要依靠于艺术框架.另一方面,“场景的地点就意味着某个行动的、充满生机的、令人激动的东西被放入框架”[11296.框架不是单纯的形式,框架本身就意味着情感体验、生命经验.“我们需要强调,提升了的经验和特别有意义的地点之间相互作用”[11297.艺术经验与艺术框架之间是相互作用而且是相互强化,具有生成作用.这是舒斯特曼“戏剧化”概念的主要内涵.

由此,丧葬活动的边界问题,其实也是丧葬活动艺术性的外在框架问题.丧葬活动艺术性的另一层框架或者说内在榧架是各种丧葬活动中的礼仪形式,它是整个活动的内在形式.丧葬活动的艺术性主要来自于参与者的情感与礼仪形式之间相互加强与生成的关系之中.丧葬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是一个死亡事件对参与者造成的情感冲击.生者面对他人的死亡,情不自禁地会思考死亡的问题.海德格尔认为:“日常状态的自己却是常人,它是在公众解释事情的讲法中组建起来的,而公众讲法又是在闲言中道出自身的.……对此道出的话以及多半是有所保留的‘躲躲闪闪’的话都像是说:人终有一死,但自己当下还没有碰上.”H1对死亡的思考是丧葬活动中特有的一种情感.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儒家思想用现世的功德来遮蔽死亡问题,所谓“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道家思想用气化理论来消解人对死亡的恐惧感,“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口】.生是气之聚,而死是气之散.佛教用轮回来解释生与死亡的问题.各种理论都无法完全消解对死亡的畏惧感,因为它来自人的生物本能.丧葬活动中的情感另一方面来自生者与死者之间的情感关系,如直系血亲关系等.现实中情感往往缺少形式或出于自发形式,表达方式显得极为粗陋.如何解决情感需要表达,怛缺少形式的问题?丧葬礼仪是人们情感表达的外化形式.《仪礼》《周礼》和《礼记》对丧葬活动中的丧服、丧葬制度及各种礼仪形式有着非常详细的记载.从周始,再加上历代的注疏,在中国文化中形成庞大的丧葬礼仪传统.

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情感推动自身表达形式的出现,也就是说情感需要一定的表达形式.从另一方面而言,丧葬礼仪形式将丧葬活动中的情感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形式化,使原来的原始状态的情感脱离无形式或原始形式,而上升到人为的形式之中.这也是丧葬活动具有艺术性的重要原因.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6150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关键之处有三个方面:一是情感问题;二是符号问题;三是情感与符号是如何联结在一起的.苏珊·朗格不同于克罗齐和柏格森在人类经验中把直觉进行孤立化,她认为直觉与经验、理性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一旦人们把直觉当作远离任何客观联系的东西,那么无论是它的变化,还是其他与理性、想象或任何其他非物质的精神现象之间的关系,就都无法研究了”[61379.可见苏珊·朗格意义下的情感是在人与世界接触过程中的复杂的身体体验,它超过了理性的表述能力.在“符号”与“信号”进行比较中,可以更好地理解“符号”的内涵.“对于一个信号,如果它引起我们对其表示的东西和状况的注意,那它就算被理解了,而对于一种符号,只有当我们想象出其表现的概念时,我们才算理解了它”[2136.符号是人类建构出来的概念系统,而信号只是简单象征某种事物.艺术中所展现的情感不是个人情感直接表达,而是情感概念的形象性表达.达样情感与符号之间就建立了内在的关联.《仪礼》等古代经典中对丧葬礼仪的规定如同音乐的乐谱,主要是对丧葬活动中身体行为的规范.俯仰进退周旋之中蕴含着儒家思想对身体与情感的规训.这些程式化的礼仪成为情感表达的符号.“在举行宗教典礼或仪式时,人不是处于一种纯然思辨的或沉思的情调中,也不是沉缅于一种自然现象的冷静分析中,而是过着一种感情的、并非思想的生活.在人的宗教生活中,祭祀相对于神话是一种更为持久的因素,这已经很清楚了”[7】.祭祀是一种以身体为依托的情感活动,而程式化形式成为这一情感的外在形式.

三、传统丧葬活动艺术性的局限性

丧葬活动毕竟不是艺术活动,它只是具有某些艺术性,也就是说它的艺术性是非常有限的.传统丧葬活动艺术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情感与形式之间的错位上:情感要么超越礼仪形式成为情感的泛滥,要么程式化形式超越情感,而成为空洞的形式.“因为艺术没有使各种成分组合起来的现成符号或规律,艺术不是一个符号体系.它们永远是未定的,每一个作品都从头开始一个全新的有表现力的形式”m】.艺术要表达人在世界中所体验到的情感,这种体验是各不相同的,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面对同一个对象也会有不同的情感,所似说审美永远是单称判断.与之对应的符号形式根本没有规律性可言.而所有丧葬活动中的情感都具有哀伤的共同性,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丧葬活动的程式化礼仪一旦形成,面对复杂的情感变化,而不可能做出随意的调整,因而显得机械而呆板.这样就造成了丧葬活动中情感与形式的错位问题.

舒斯特曼“作为戏剧化的艺术”旨在用“戏剧化”的概念来沟通艺术中的自然人性因素与艺术的框架问题.舒斯特曼并没有对所谓的艺术框架作清楚的阐述.但从其含义来说,艺术的框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艺术的外在框架,如艺术体制、艺术惯例等;二是艺术的内在框架,主要指具体的艺术形式.丧葬活动具有艺术的外在框架.儒家思想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意识形态的合作而成为显性的文化形式,儒家思想对丧葬活动的极端重视造成了丧葬活动的强大惯例传统(这也成为现代殡葬改革难以推行的重要原因).从艺术的内在框架而言,丧葬活动也基本上具备,主要表现在繁缛的程式化礼仪.从这方面来说,丧葬活动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特征.如上文所述,如果做出更细致的分析,就会发现活动中的情感与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是像真正的艺术那样紧密无间和天衣无缝,而是二者之间有一种游离关系.因此严格地说,丧葬潘动的艺术性是一种有局限陛的艺术性.

综上资料:上文是关于论传统和艺术性和舒斯方面的艺术性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艺术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再审视基于古特曼体育理论体系
摘 要在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阅读经典之作从仪式到记录现代体育的本质并应用演绎、归纳及观察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竞技项目”的本质与特征进行研究,借用古特曼现代体育特征体系追.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快闪活动策划模式分析
摘 要以“快闪”活动传播我国传统文化为主要研究项目,结合实际“快闪”团队策划过程,详细分析音乐曲目设计、舞蹈编排和服化道选择和使用,探讨如何促进&ldq.

体验艺术,领会美德记北戏2019暑期最美少年传统艺术体验活动
文 韩旭2017年7月18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少儿戏剧场高朋满座,2017暑期“最美少年”传统艺术体验活动的汇报演出即将在这里上.

论将传统教育思想融入当代教研活动
中图分类号院G641 文献标识码院A DOI院10 16871j cnki kjwhb 2018 01 016摘要当今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进程中,需要研究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教育思想,明确其延续性,.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