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模板>材料浏览

文化保护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与城镇化背景下黔东南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和民族文化保护融合模式探析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主题:文化保护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0

城镇化背景下黔东南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和民族文化保护融合模式探析,本文是文化保护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和乡村旅游和民族文化和城镇化背景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文化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论文世界民族杂志民族文学杂志民族论文发表

黔东南民族村寨生态资源保存完好,民族文化独具特色,但是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在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民族文化受到了不同程度地破坏,因此,黔东南民族村寨必须重视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融合发展.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苗岭山区,总人口444万人,聚居着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瑶族等3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87%,由于地处偏远,经济发展滞后,黔东南民族村寨保存着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民族风情浓郁的民族文化,这些宝贵资源为黔东南民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了优势.但是,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黔东南民族村寨自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要实现黔东南民族村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融合发展.

一、城镇化背景下黔东南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现状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城镇化率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黔东南民族村寨虽然经济发展滞后,但是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却极其丰富,黔东南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民族文字、民族语言、民族服饰、传统民俗等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向外界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博物馆.2015年,黔东南州共接待游客5000余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0多万元,民族村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城镇化的发展不仅推动了黔东南民族村寨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黔东南民族村寨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以民族文化为亮点,积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带动了民族村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在城镇化的加快发展过程中,民族村寨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也在改变,对自然生态、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比如西江苗寨曾沿芭拉河的大片良田,现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酒吧、咖啡厅等,西江苗寨民俗民风,商业化气息浓郁,旅游产品开发层次较浅,游客“留”不下来,“住”下来,影响了西江苗寨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互动融合发展是黔东南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的最佳模式

产业融合是指产业要素通过在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融合过程.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互动融合发展是指在城镇化背景下,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遵循循环发展、生态发展的理念,形成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局面,从而为黔东南民族村寨老百姓带来更多、更直接的经济利益,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黔东南民族文化独具特色.“侗族大歌”、“苗族飞歌”蜚声海内外,古朴、神秘的苗族、侗族风情,如吃新节、鼓藏节、苗年节等对海内游客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形成了黔东南民族村寨原生态民俗民风旅游品牌.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有利于黔东南民族村寨乡村旅游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使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传统的民俗民风、民族文化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给乡村旅游开发形成了威胁,因此,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模式将成为黔东南民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选择.

三、城镇化背景下黔东南民族村寨民族文化变异的原因分析

目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黔东南民族村寨土生土长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或变异,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城镇化随之而来的城市文明、外来文化破坏了原生态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空间,传统民族文化遭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出现了变异.比如传统的民族节日文化商业化,成为了固定的旅游表演,一些体现民俗民风的原生态舞蹈动作正逐渐遗失,一些当地的年轻人不再崇尚民族文化,着民族服装等.二是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缺乏相应的保护和支持措施.比如一些民间技艺,一旦老艺人去世,技艺很可能失传,成为绝技.三是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使民族村寨的部分民族文化成为了纯粹的工业产品,民族节日风俗成为了固定模式的表演,处处收费,这些民族文化不再承载传统、历史和文化的信息,直接导致了民族村寨民族文化的变异.

四、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互动融合发展模式

(一)制定民族文化保护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

黔东南民族村寨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唯有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价值,不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才能有效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因此,做好旅游资源开发整体规划,坚持在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民族村寨乡村旅游,最终才能使黔东南民族村寨民族文化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应,这不仅对于黔东南民族村寨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民族文化产业的发有着极大的助推作用,而且对民族村寨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还将对黔东南州民族村寨的的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重视培养民族村寨旅游专业人才

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首先,可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如贵州大学、凯里学院优势,结合民族特色,积极培养符合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发展要求的综合性旅游人才.其次,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鼓励旅游从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第三,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具有先进知识、创新理念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

(三)突出民族村寨民族特色,整合资源,重视民族村寨民族文化产品融合发展

积极整合黔东南民族村寨民族文化资源,将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合二为一,形成既有民族文化价值,又有旅游效应的融合旅游产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消费者文化方面的需求,又满足消费者旅游方面的需求.

一是打造景区文化主题园.园内既可包括民间文学、民间传说、民族歌舞等艺术类民俗产品,又可包括民间刺绣、银饰、木版画、泥塑等技艺类民俗产品,以及民间节日仪式、民间游戏等节庆类民俗产品.一方面可以通过景区文化演艺的平台将民族文化艺术进行展示,为乡村旅游开发注入新的民族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可以依托苗侗等少数民族主题村寨,建设现代化的民族文化演艺中心,由政府和企业联手,积极打造极具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大型演艺项目,以黔东南民族村寨原生态民族歌舞、民间习俗的形式,展现独具特色的苗侗民族文化.比如凯里苗侗风情园的演艺项目《银秀》,就是集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之大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通过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创性地进行了艺术表达,不仅传承了苗族文化,而且扩大了黔东南民族村寨乡村旅游的影响力.

二是构建民族文化主题村寨.民族文化主题村寨主要是借助各种影视产品及其他强势文化符号的内容表现,将主题村寨这一载体与民族文化融合,从而吸引游客.民族文化主题村寨内可以通过参观展览、场景再现、参与体验等层层递进的旅游产品模式实现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产品融合.通过将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实体化,场景再现,参与体验,最大限度地激发游客的参与度,使游客更深层次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吸引游客前来旅游.如镇远县的镇远镖局主题园旅游人数每年递增,再比如革命体验区的游客可通过“当一天八路军、吃一餐小米饭、唱一首抗战歌、打一回游击战”的形式亲身体验红色抗战生活,吸引游客.

三是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积极保护民俗技艺.黔东南民族村寨有着别具特色的侗族大歌,苗族短裙舞,反排木鼓舞,吃新节,鼓藏节等多种形式的民俗歌舞庆典;有着蜡染、银饰、泥哨、刺绣等民间美术及手工技艺;黔东南民族村寨的米酒、酸汤、腊肉等也全国闻名.这些民俗风情、民族特产小吃构成了黔东南州民族村寨旅游产业特有的人文景致,是游客了解黔东少数民族村寨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我们可以将这些民族文化元素包装组合打造凸显民风特色的旅游产品.同时,政府应重视民族民间技艺传承的保护,必须重视民间技艺传承人的培养,让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技艺得以保护和传承.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

该文评论:这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乡村旅游和民族文化和城镇化背景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文化保护本科毕业论文文化保护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全民健身背景下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路径
摘 要全民健身为黔东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平台,而民族传统体育则为黔东南全民健身提供更多的活动方式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分析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探寻其发展对策,对.

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土地流转模式与实证
【摘要】乡村旅游开发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土地流转的模式,合理的土地流转模式能有力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实现大规模的、集中的土地经营,推动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本文以山东省竹泉村为例,探究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土.

通识教育理念下广西高校民族文化特色课程优化探析
【摘 要】推动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是民族地区教育文化功能实现的重要向度;浑厚的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为广西高校民族文化特色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前提基础;针对广西高校民族文化特色课程的教学实践问题,在&ld.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