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模板>材料浏览

关于教学论文如何写 与有效追问,须讲求三性以薛法根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为例方面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教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5

有效追问,须讲求三性以薛法根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为例,本文是关于教学毕业论文提纲范文跟薛法根和《黄河的主人》和三性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外语教学期刊教学论文范文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摘 要:追问是教师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再次的甚至多次的提问,意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挖掘.追问须在充分把握文本、了解学生、立足课堂实际的基础上,讲求针对性、层次性、时机性.

关键词:追问针对性层次性时机性

追问是教师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再次的甚至多次的提问,其往往作为前次提问的延伸或拓展存在,意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的生成性、开放性,更是要求教师能充分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通过课堂追问实现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引发教学共鸣.

当然,作为一种教学行为,追问须在充分把握文本、了解学生、立足课堂实际的基础上,讲求“三性”:针对性、层次性、时机性.本文以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一课为例,加以阐释.

一、讲求针对性

追问有一定的指向性,即在追问前要明确追问的目的是什么、什么地方适合追问.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发掘文本具有思维价值的地方,把握文本的重难点,并以此作为设计追问问题的依据.而且,追问问题的设置要充分立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找准切入点,以保证每个问题都能问到点子上,问得有目的、有意义.

【片段1】

师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几个能够形容乘客的词语.

生谈笑风生、指指点点、从容.

师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行船,看的人都怕,坐的人照理应该也怕,可这些乘客却一点也不怕!如果换了你们,你们敢坐吗?

生不敢.

师但是皮筏上的乘客们却谈笑风生,像坐在公共汽车上一样.他们气定神闲地浏览窗外的景色,凭什么不害怕?

生我想他们应该是坐过很多次,习惯了.

师还要凭什么?就像你们坐某种交通工具,一开始坐会害怕,经常坐就有了——

生胆量.

师还有什么呢?

生勇气.

师还要凭什么?经常坐也就有了——

生经验.

师是呀!坐羊皮筏子要有经验.这样的经验,课文用了两个词来形容,一个是——

生小心.

师另一个是——

生大胆.

师“小心”“大胆”,把这两个词画下来.坐羊皮筏子,既要小心,又要大胆,这是经验.但只凭经验就能坐羊皮筏子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你都有经验了还不敢坐,那还要凭什么?

生还要凭艄公.

师是呀,还要凭你对艄公的信任.也就是说,要相信这个驾驶员.你自己坐车很有经验吧,但是你是不是所有人的车都敢坐?

生近视的司机开车我不敢坐.

师所以这个驾驶员很重要,对不对?看来,这个艄公,也就是驾驶员,值不值得信任很关键.

授课之前,薛老师就明确了《黄河的主人》一课的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筏子的“小”“清”、黄河的“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看客的“胆战心惊”“提心吊胆”、乘客的“谈笑风生”“从容淡定”来衬托艄公技术的高超.由此,教学进行中,薛老师分别针对“黄河”“筏子”“乘客”“看客”引导学生进行追问.如在讲筏子上的乘客部分,他通过连续发问:“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行船,看的人都怕,坐的人照理应该也怕,可这些乘客却一点也不怕!如果换了你们,你们敢坐吗?”“但是皮筏上的乘客们却谈笑风生,像坐在公共汽车上一样.他们气定神闲地浏览窗外的景色,凭什么不害怕?”“还要凭什么?”“你都有经验了还不敢坐,那还要凭什么?”这一连串的追问,将追问点集中在“为什么在湍急的黄河上乘客依然谈笑风生”上,不仅使追问具有针对性,还将教学引入了更深的层次——对艄公人物形象的解析上,针对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

二、讲求层次性

追问与提问不同,需要对知识点刨根问底,以达到探求问题本质的目的.因此,相较于前一个问题,后面追问的问题须具有思维价值,且要环环相扣、有一定的层次性,才能让学生有疑、有思、有得.

一般而言,追问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追问应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点及面,逐步问出深度、广度和难度.这里,追问的深度是指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文字的背后,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追问的广度是指围绕教学目标,从相关的问题中选取几个恰当的“点”,并借助恰当的时机将这几个点串联起来,构成理解文章内涵的“面”,帮助学生由点及面理解文本;追问的难度意味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已有知识,适当设置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跨越发展.

【片段2】

生(读)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我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

师什么东西?

生羊皮筏子.

师羊皮筏子.但是作者没有说“我的眼光被河心一个羊皮筏子吸引住了”,而是说“我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发现了吗?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羊皮筏子很小,所以作者一开始并没有立刻看清这是羊皮筏子,他只知道黄河上有一个什么东西,但不确定是羊皮筏子,仔细看了以后才知道.

师那你认为即使作者知道这是一只羊皮筏子,要不要就很实在地写这就是羊皮筏子?

生不要.

师明明知道这是羊皮筏子还不写,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不写才能突出羊皮筏子的小,突出黄河的险.

师还有什么?

生不写就是为读者设置悬念,才能调动读者读下去的兴趣.

上述教学中,薛老师通过抓住句中的关键词“什么东西”引发学生的思考,以探究作者的“明知故问”之意.在学生就言释义,回答“作者一开始并没有立刻看清这是羊皮筏子”时,薛老师没有在学生浅层的理解层面上就打住,而是深挖作者的意图,提出“那你认为即使作者知道这是一只羊皮筏子,要不要就很实在地写这就是羊皮筏子?”“明明知道这是羊皮筏子还不写,这是为什么?”“还有什么?”这些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文本表达意图的思考.在这样的层层递进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凸显事物特点的方法,还领会了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明知故问以设置悬念.

三、讲求时机性

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教学资源往往是伴随教学进展随机生成的.能否准确把握课堂中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机智.只有抓住恰当的时机,追问才能问得恰到好处,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所裨益.

(一)在思维混沌时追问

思维混沌,即思维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无序性.此时,学生对问题往往缺少清楚的认识,相关线索在他们的头脑中是紊乱的,让他们难以判断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当学生的思维出现混沌时,他们迫切地需要他人指点迷津.因此,学生思维混沌之时就是教师追问、点拨之时.教师应该敏锐地觉察出学生的困惑之处,并适当地给予引导、点拨,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片段3】

师谁来数一数这羊皮筏子上的人?

生(读)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止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师你觉得人多还是少?

生我觉得小小的羊皮筏子坐了六个人,应该算多的.

师六个人其实不多,但老师觉得是作者故意渲染得很多.他怎么数的,谁再来数一遍?

生一、二、三、四、五、六.

师这是你数的,作者也是这么数的吗?

(学生困惑.)

师你是在哪儿数的?

生在岸上数的.

师不,你是在教室里数的,这时你知道有这么多人,所以数得很清楚.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河岸上远远地看着黄河里小小的筏子,你看得清上面的人吗?就像你站在操场这边数操场那边的最后一个人,看得清吗?

生看不清.

师是的,看不清.那作者离黄河上的筏子那么远,能看清吗?

生看不清.

师这时候,你觉得作者应该怎么数?

生应该是先快后慢.

师是的,岸上的作者要用尽眼神去看,数的时候就有快有慢,比如数一、二的时候很清楚,就快一些;接下来慢慢看不清了,数的时候就要慢一些,懂了吗?再来数一数.

(学生读课文、数数字.)

师从好数到不好数,你们认为这语调会不会有变化?

生有,应该有轻有重,一开始好数的时候语调可以轻一些,语速可以快一些;但渐渐的,语调就要稍重,语速就要稍慢;尤其是读到六的时候,就要有明显的变化,要重一些,因为这时作者肯定会为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喜.

师是啊,请你再读一遍.要注意,不是在教室里数,而是在——

生河岸上看着河面数.

在让学生朗读第三段时,学生难以通过词句设身处地地体会黄河边看客们的惊讶之情,因此也就读不出作者数数时的语气.对此,薛老师通过几个连续的追问:“你是在哪儿数的?”“如果你在河岸上远远地看着黄河里小小的筏子,你看得清上面的人吗?就像你站在操场这边数操场那边的最后一个人,看得清吗?”“那作者离黄河上的筏子那么远,能看清吗?”“从好数到不好数,你们认为这语调会不会有变化?”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将自己置于看客的位置,通过想象湍急的黄河和黄河上远处渺小的筏子,体会看客的心理.这种追问,既在学生思维混沌时予以点拨,又帮助学生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之不仅领会了人物情感、文本情境,还掌握了通过特定语气表现特定情感的表达方法.

(二)在似懂非懂时追问

孔子主张教师教导学生,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就是教师要在学生欲求不达、欲言不能的时候去启发他,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效果.这里的“愤”和“悱”就是追问的最佳时机.因此,在学生似懂非懂、思维遇到障碍时,教师给予恰当的追问,有助于学生产生顿悟,实现思维质的飞跃.

【片段4】

师如果我们写文章肯定这样写: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六个人哩!但作者很奇怪,他自己不说几个人,而偏要以数数的方式来写,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作者想要突出羊皮筏子很小,他说数清羊皮筏子上的人很不容易,要好好地数,这就很形象地说明了羊皮筏子的“小”.

生我觉得作者特意写羊皮筏子小,浮在水面,好像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吞没,这是想表现黄河的“险”.

师“险”和“小”.

生还因为直接写几个人的话,就显得数出人数很容易,但以数一、二、三、四、五、六的方式数,就显得数清人数很困难.

师(点了一名学生)你听明白了吗?她讲的什么?

生数清人数很困难.

师为什么困难?

生因为离得很远.

生还有呢?

生因为黄河很湍急,筏子又很小,看不清.

师筏子的小和黄河的湍急又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很危险.

师是的,作者站在岸边,他要数这些人很困难,不止困难,多数一个就多一份惊讶、多一份危险,对不对?

生(恍然大悟地)对.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薛老师针对问题“作者很奇怪,他自己不说几个人,而偏要以数数的方式来写,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联系上下文进行品读的方法,学生基本上能明白作者这么写是为了突出羊皮筏子的“小”和黄河的“险”.但为什么要写羊皮筏子的“小”和黄河的“险”,学生一知半解,理解基本上在原地打转转,快接近答案了,又无法做出更准确师的理解.对此,薛老师通过追问“为什么困难?”“筏子的小和黄河的湍急又说明了什么?”带着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最终领会到作者写法背后隐含的寓意,并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三)在思维瓶颈时追问

思维瓶颈表现为一种暂时停滞的状态,它不像思维混沌时毫无头绪,也不像似懂非懂时不够深入,而是处于二者中间,欲进不能进.此时,教师灵活、恰当的追问,能打破这种思维的僵局,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流畅状态.

【片段5】

师这样的艄公,让你觉得很可靠.那哪一个词让你觉得这个艄公技术很高超,可以信赖?

生专心致志.专心致志就是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不是三心二意地做.

师一心一意地做事这个人就可靠,可靠在哪里?

生专心致志就不会翻船.

师除了不会翻船,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一心一意驾驶车辆或者筏子的人,他的心里想着的是什么?

(学生不置可否.)

师筏子上除了艄公还有什么?

生还有乘客.

师所以,专心致志中的‘心’是什么?艄公心里装着什么?

生装着乘客们的安全.

师对,他的心里系着乘客们的安全,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艄公?

生很有责任心的艄公.

《黄河的主人》一课的教学中,如何通过“专心致志”一词理解艄公的人物形象是一个重难点,也是学生容易出现思维瓶颈的地方.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对“专心致志”的理解仍停留在字面意思上,难以深入理解为什么专心致志的艄公是可靠的.由此,薛老师通过几个关联的问题“除了不会翻船,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一心一意驾驶车辆或者筏子的人,他的心里想着的是什么?”“筏子上除了艄公还有什么?”“专心致志中的‘心’是什么?艄公心里装着什么?”“他的心里系着乘客们的安全,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艄公?”引导学生一点点清理思考的障碍,一步步地打破思维的僵局,帮助学生通过关键词便领会了艄公的形象,让学习逐渐走向深入.

教师的追问其实就是师生双方通过不断的提问、解答、再提问、再解答,使思维持续碰撞、对话,逐步理清思路、审视观点,并在实现元认知的基础上发展能力、深化思维的过程.在探究关于追问课题的路上,我们将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崔国明.语文教学的“追问”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28).

[2] 【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 冉正宝.语文思维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此文总结,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薛法根和《黄河的主人》和三性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教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注重整体关联,促进深度学习---以《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课为例
吕同林(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225300)摘要数学教师应该注重整体关联,基于数学的整体结构,利用知识、方法以及探索路径之间的联系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在自主探索中自然建构,层层深.

循认知规律,悟代数思想以《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为例
摘要代数思想是数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有助于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有意识地培养.

那抹红,是心口上的朱砂痣从小说《金锁记》看作家张爱玲
摘要本文将结合张爱玲的作家身份和人生的经历从金锁记这部小说的主题、人物和艺术特色……角度出发阐述作家与作品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期从更加宽阔的领域了解作家和作品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主题她从海上来,.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