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目录>材料浏览

关于抗战本科论文范文 跟老兵忆抗战:巧建浮桥炸碉堡相关论文范文

主题:抗战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3

老兵忆抗战:巧建浮桥炸碉堡,本文是关于抗战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和老兵和浮桥炸碉堡和抗战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抗战论文参考文献:

抗战论文参考文献 抗战精神论文

文/陈巨慧

12岁的董成森非常机灵,把情报藏在鞭子杆里,赶上牛就上路……一个伪军非常刁钻,一把夺去鞭子:“给我玩两天.”董成森和伪军撕扯在一块,猛地咬了他一口.伪军恼羞成怒,将鞭杆一折两段,恶狠狠扔在地上.鞭杆落地的刹那间,董成森猛扑上去,将情报压在身下,嚎啕大哭,嚷着赔鞭子……

保护情报巧夺赶牛鞭

1928年,董成森出生于平度市南村镇前双丘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的童年十分不幸,6岁时母亲和弟弟被土匪掳走,父亲讨说法也被打成重伤.小小年纪的董成森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幼小的心灵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恨死了万恶的旧社会.

七八岁时,董成森随父亲到了青岛.父亲卖苦力,每天早出晚归,卸船装船,拉扯着董成森艰难度日.

1938年1月,日军占领青岛,原本坎坷的生活再起波澜.“在青岛,小男孩到了12岁就得上学,上日本学,管吃管住,上完学之后就成了日本兵.我父亲听说之后,说这不行,中国人不能当日本兵!带着我回到了老家.”董成森说.

回到老家后,11岁的董成森先是给地主家割草,后来又到外村的杀牛坊给人放牛.

一天下午,董成森放牛经过一片青纱帐时,发现一支扛的队伍.领头的说,他们是八路军,是穷人的队伍,是打鬼子的队伍.这是董成森第一次与八路军接触.随后,他就开始给八路军送情报.

“那时候,村里有地方武装委员会,简称武委会.到了晚上,他们就把给地主扛活的人召集到一起,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在一个空场上睡觉.他们没有,提着小包,也不穿军装,他们给我们讲的好,有时候会给我们一些任务,让我们去送信.”董成森说,当时家乡南村镇一带属于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的区域,这里敌我斗争形势非常严峻,根据地与敌占区犬牙交错,交通不便,军事情报更是难以传递.董成森非常机灵,人小目标小,再加上小孩子不容易引起敌人的怀疑,借助放牛、外出扛活的机会,董成森为八路军通风报信,当起了交通员,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传递情报的任务.

村子离日军的据点不远,日本兵经常出来扫荡.董成森去送信,要躲避日军的搜查.“给人放牛就牵着牛,有时候牵着其他牲口,碰见日本兵或者‘二鬼子’,他们也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因为是小孩,牵个牛,没人在意.我就把信放在篓子里或者牛身上的小背搭子里,把信送下后再把牛牵回来,就这样送信.”利用自己孩童的身份作掩护,董成森与敌人斗智斗勇,多次完成了送信任务.

“以前我们放牛的鞭子是用一整棵麻编的,有一次,我去送信,把信编到了鞭子里藏着.不巧遇到了鬼子,想把我的鞭子要过去.我灵机一动,照着牛腚打了一鞭子,牛受惊跑了.我假装急忙撵牛去了,躲过了日军的搜查.”董成森回忆着当年送信的经历.

还是因为放牛鞭,董成森差点惹上麻烦.那天傍晚,交通员带着一位八路军的指挥员,将一封信交给了他,并叮嘱他,天黑以前,一定要送到南村据点附近的后斜子村,交给村西的一位铁匠,千万不能落到敌人的手中.

董成森明白,八路军的队伍肯定又有重大行动了.他将情报藏在赶牛用的鞭子杆里,赶上牛就出发了.路上很顺利,眼看就要到后斜子村了,董成森遇到了一个非常刁钻的伪军.那伪军吊着个三角眼,将董成森从头打量到脚,也没看出啥破绽.最后,一把将他的鞭子夺去:“小孩子,你的鞭子挺好,给我玩两天.”董成森上去欲夺回鞭子,就和伪军撕扯在一块,他宁肯丢了牛也不能丢了那根鞭子.可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哪是伪军的对手,伪军将鞭子高高地举在手里,董成森跳着高也够不到.千钧一发之际,董成森猛地咬了伪军一口,那伪军恼羞成怒,将鞭杆一折两段,恶狠狠地扔在地上,那封信也掉了出来.就在鞭杆落地的刹那间,董成森猛扑了上去,将卷成圆筒状的情报压在了身子底下,嚎啕大哭起来,嚷着要伪军赔他的鞭子.幸好天有点黑,再加上董成森应对机智,伪军没有发现这一切,放下吊桥让他过了关卡.董成森有惊无险地顺利完成了任务.

后来,武委会的工作多了,晚上有时候要跑两个地方去送信,上午有时候还要到南村日本鬼子据点附近盯着,半头晌才能去掌柜家干活.每每这时候,董成森总说自己肚子不得劲,闹肚子了.“时间长了,武委会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两颗.我不敢让掌柜的知道,就藏在牛栏的土里.其实掌柜早就知道了,他看我三天两头生病,又经常跟武装委员会的人交往,心里很明白.他跟我说:‘伙计,你别跟着他们瞎忽忽,忽忽大了,小心让日本鬼子抓去.我们村的人被抓去了,保长可以去保出来.你不是俺村的人,抓去了也没有人保你.’”

本来大家都觉得董成森干活实在、不偷懒,争着雇他.可到了第二年农历二月二上工前,却没有人家敢雇佣董成森了.

遭遇战第一次负伤

找不到雇主,就没有饭吃.董成森跟父亲说,他要去当兵.“我爹同意我去当兵,因为我爹对的兵有好感.”董成森说,“穷家富路,我爹给了我20块钱,让我去找区中队.区中队很难找,今天在这个村,明天过去就找不到了.第一次我晚上走了20多里路没找到,到白天又四处打听,终于找到队伍了.”

董成森很高兴,伙房给他做了饭,队长和一个副排长出去商量.“研究回来,他们说我太小,让我回家再住一年,明年再来.我坚决不同意.他们问我:‘你这么小,给你你敢拿?’我说,我在武委会就发过,摸过,当然敢啦.我拿过摆弄了一下,他们一看还行呢,就把我留下了.”

就这样, 1944年2月,董成森正式参军入伍,成为南海军分区兰底区中队的一名战士.不久后的一次战斗中,董成森负了伤.

1944年五六月间,董成森所在的区中队与正在扫荡的日军相遇了.“那时候我们区中队住在杨家丘,那天指导员与通信员去赶吴家口集了,走了不一会儿,有老百姓跑来告诉我们,日本鬼子要来了,他们已经把集给炸了!”听说日本鬼子要来了,老百姓赶紧往外跑.董成森却没有感觉是多大的事,因为他们在村口安排了岗哨,发现问题会及时报警的.

“我们在驻地三等两等,也不见指导员和通信员回来,转眼间,十几个日本骑兵就把村子包围了.”必须要撤退了,再不走就有可能全军覆没.区中队决定从敌军兵力较弱的村子西南角撤出来.“那一拨敌人有三百多人,我们才七八个人,只能是边打边跑,日本鬼子的骑兵追着我们蹿过来蹿过去.”董成森说,他知道骑兵最怕,“一个扔过去,鬼子骑兵连人带马被当场炸死.后面的鬼子骑兵见势不妙,勒马掉头.”董成森和战友趁机突出重围.

“我们就这样一路跑到大栏村的河边,到了河沿鬼子就不撵了,按兵不动.因为天黑了,鬼子不喜欢打夜仗,怕不熟悉地形会吃亏.恰好,我们这时候在河边遇到了胶高支队,他们也是被日本鬼子从南边撵过来的.我们商量好分头打,胶高支队顺着河往东打,我们往西打,就这样终于甩开了日本鬼子.”

董成森和战友顺着河东下到了吴家口,当地老百姓说,有两个八路在河边牺牲了.董成森他们这才知道,指导员和通信员已经在这里牺牲了.原来,鬼子炸吴家口集的时候,指导员他们并不知道,走到村口,才看见日本兵,他们只好下了河,隐蔽起来.看到日本骑兵到眼前了,便、打,就这样一直战斗到最后,壮烈牺牲.

终于安全了,董成森无力地倒在地上,战斗中他早已受了伤.“我被打中了腿部,弹头在肉里炸了,裤子也破了,跑的时候一路提着裤子跑,回去之后在医院待了两个月.”董成森说着下意识地去摸自己的伤疤.

巧建浮桥炸碉堡

自1938年春,日本人进驻兰底,常设兰底据点,储存了大量.1944年7月,胶东军区五旅十三团和南海军分区一、三营集结,欲拔掉兰底据点这颗“眼中钉”.

“兰底是我们攻打的最早的日军据点,因为它的战略位置比较重要.”董成森说,攻打兰底的战斗进行了两次,第一次可以说是一场伏击战,也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在打仗之前,我们就采用喊话的方式教育汉奸队,瓦解他们的心理防线.常喊的口号是:中国人都有中国心,不能当汉奸!”

“第一次是伏击战.前一天晚上,我们就在汉奸队白天出操的操场埋伏好.早上,他们出操跑步以后,往往要听汉奸队的头头儿冷官荣训话,我们就想趁他们没有防备时突袭.可是,在汉奸队出完早操休息调整的时候,一个士兵到草垛后面解手,不巧看到了我们,没解手就边喊边往回跑,我们没办法只能提前开火.”

面对着比自己多数倍的敌人,硬碰硬是肯定行不通的.“我们这次去的人少,正面交锋肯定是打不过,但是他们跑操把都放到了一边,我们把一划拉,抱着就跑了.我们缴获了200多支,还打死了汉奸队的一个营长.”董成森得意地说.

第二次正式攻打兰底据点之前,八路军再一次喊话汉奸:“我们要进攻了,我们的目的是打日本人,你们要跟日本鬼子撇清关系!”

“教育喊话倒不是为了让他们直接投降,我们也不会告诉他们哪天就要开始打了,我们是希望他们听了我们的喊话,真正打起来的时候他们摆摆样子不要开,毕竟那些汉奸也都是中国人,家属还在农村.对于他们的家属,我们也做宣传教育工作,让他们规劝那些做了汉奸的人.”董成森说.

因为是新集结的队伍,配合尚不默契,以冷官荣为首的汉奸又拼死固守兰底据点,所以头一天晚上的攻打并没有成功.董成森回忆说:“头一天晚上战斗很残酷,我们牺牲了二三百人.我们为过壕沟做的桥,还有爬炮楼的梯子,全都被打得破破烂烂,用不了了.”

分析了失败的原因,重新安排分配任务后,第二天晚上,攻打兰底据点的战斗再次打响.炸鬼子的碉堡必须要过壕沟,由于壕沟水深沟宽,我军负责爆破的战士被敌人的火力压制在壕沟以外,不能前进.我参战部队的重点火力不能前移,形不成有效的支援.已经是一名重机的董成森向连长建议,利用夜色掩护,尽快修一座浮桥,将重机阵地前移到敌人的,这样,敌人的火力点就在我们的射程之内了.他的建议得到了采纳.

“这时候,我之前在教导队学的测量方法就派上了大用场.要建浮桥,首先得测量桥的宽窄,我用有坠的线撇过去,线多长桥就是多长.”董成森骄傲地笑着说,“就这样用木头架起来浮桥,有五米多长.”

浮桥修好了,接下来就是去炸碉堡了.董成森在机班,负责掩护战友送包过桥.董成森和战友们轮番冲锋,坚决突击,终于将重机阵地设在了敌人的鼻子底下.攻击部队总攻开始,董成森的重机发出了吼声,压制了敌人的火力点.敌人使用了小钢炮,妄图摧毁董成森的重机阵地.但董成森选的射击位置,是便于自己射击而敌人又打不到的一个死角,这样一来敌人的小钢炮成了废铁.待敌人的炮击完毕,派出一群敢死队时,董成森的机又发出了“怒吼”.

当时非常惨烈,董成森回忆:“有的包一次到不了对面的炮楼,一个人跑着送,没几步就被敌人打倒了;第二个人就马上跑过去,抱着包继续往前送.就这样一个倒下去一个再接上来,徒手送.”最后终于引爆了,成功解放了兰底.这场战斗毙伤伪军386名,缴获轻机6挺、小钢炮1门、长短150支、5000余发、250枚.冷官荣率部夺路逃往平度城.此战,董成森荣立三等功.

两次参加大阅兵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对解放区大举进攻,妄图霸占胜利成果.董成森所属的县大队被编到胶东南海军分区,继续拿起,与国民党反动派土顽武装进行殊死斗争.1948年春,潍县战役打响了,董成森所属部队与解放军13纵队奉命阻击来自青岛的增援潍县之敌.

“说什么也不能让他们到潍县!我们的部队顺着大沽河到了青岛通济南的铁路旁边.”董成森说,与国民党的这次阻击战持续了很长时间,“我们在沙梁,在大沽河西沿;国民党部队从东边过来,冲着河西沿来了.双方交战,那个炮一直打到了半宿.”

沙梁阻击战中,共歼敌3个团约3500人,解放军伤亡900余人.“战斗非常惨烈,有一个连的战士大部分都牺牲了,打到最后几乎没有人了.一个教导员挂彩,一个排长挂彩,我也挂彩了.”董成森说,可是到最后援敌也没有到达潍县,这就是胜利.

1949年,董成森作为军人代表在天安门前参加盛大的新中国阅兵仪式.“1949年那会儿,我在空军.那时候,挑选战士走阅兵方队,把各个师的射击好手都调到济南的军部.主要是考核机、、这三种打靶,看谁的环数最多,就按打靶成绩从高往低排.我就差两环没能走方队,在台下接受的检阅.”董成森说,这是他心里的小小遗憾.

2015年6月2日,董成森的儿子接到村里来的电话,说镇上接到通知,让董成森作好准备,有可能到北京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这个消息让董成森激动不已.

阅兵选拔有个硬杠杠,身体好是首要条件.董成森回忆,自己先后参加了四五次体检,通过初审后,坚持天天拿出一个多小时走路锻炼身体.最终,根据老人的年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事迹等情况综合考虑,董成森最终被选拔为参加阅兵式的老兵之一.

9月1日,董成森抵达北京,紧张又兴奋地为即将到来的阅兵式做着准备.9月3日凌晨4时许,虽然距离阅兵式还有四五个小时,董成森就醒了.考虑到即将入列参加盛大阅兵仪式,他干脆起床洗漱,把早就准备好的军装、帽子、皮鞋穿好,再把自己的荣誉勋章全部穿戴整齐.在家人的陪伴下,到宾馆大厅等待天明.然而,遗憾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阅兵前的几个小时,医生来为老兵们作例行检查,董成森的血压高压到了180以上,在家人和医生劝说下,他只能去参加观礼,这让老人有些沮丧.

上午8时,董成森和家人一起被安排到天安门西区的观礼台.阅兵式开始后,沮丧的情绪一扫而去,等到抗战老兵方队的车辆一过来,老人马上站起来,与车上的老兵们一起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尽管没能上车参加阅兵式,但在台上看着阅兵式上那些先进武器,董成森感慨不已.他说这些“大家伙”可比以前厉害多了.“第一次接受的检阅,一般的小炮都是用牲口拉着,只有榴弹炮等大炮才可以用牵引车拉.再看现在,有导弹、火箭,各种炮,各种坦克,国家强大了,人民的军队强大了,我在有生之年,还能参加阅兵式,已经没什么遗憾了.”

董成森长子董希祥介绍,1958年董成森转业,到济南钢铁厂工作.1960年,积极响应党号召,一切支援农业,带头放弃干部身份,主动回到家乡参加农业生产.回乡后,董成森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埋头苦干,脱贫致富.“父母养育我们兄弟姊妹七个,我作为老大,认识得比较深刻.我父亲是老员,思想进步,一是他一直当干部,再一个就是他心态非常好,他说:‘不是为了钱,钱多少是多?我当初当兵打仗,一分钱也没有.我能活到今天,能给我这个待遇,我觉得心满意足.’”董希祥说:“老父亲在我们子女身上凡事要求都很严格,在他的影响下,至少觉得做人应该堂堂正正.而我们这个家族可以说是军人世家,那天我数了数,家族里共出了15个军人!”

归纳上文:上文是关于老兵和浮桥炸碉堡和抗战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抗战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抗战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忆记窄口建库岁月:战天斗地铸丰碑
一渠甘泉润民心, 一种精神铸伟业 那是一群筚路蓝缕、重整河山的平民英雄;那是一段千军万马、不畏艰险战窄口的火红岁月;那是一代人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真实写照 数十年前, 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 灵宝广.

邓林忆父亲:无私才能无畏
文王国平北京一条胡同深处,一座青砖灰瓦、绿荫满庭的院落,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安静 这里就是人们常说的“邓家院子” 自1977年7月1日搬进这里,在这个院落度过了整整20个春秋,.

竺可桢之子忆父:爱得刚刚好
强江海人物档案竺可桢,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国气象学之父,中国物候学创始人,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不久之前,气象学家竺可桢的三子竺安接受笔者采访时,言语.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