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目录>材料浏览

心经论文范文素材 跟《心经》要义(上)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主题:心经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1

《心经》要义(上),该文是心经论文范本与《心经》要义和《心经》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心经论文参考文献:

心经论文参考文献 经律论文化旅游小镇心内科护理论文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杨剑平

修佛学道是从虚无而始,也是以虚无为终,故对佛学的研究也是从《心经》起始,而以《心经》为终,全部佛学所讲的只是一个“心”字.自古以来都认为《心经》是整个佛学之精华与浓缩,毫无夸张地说《心经》乃佛学桂冠上一颗璀灿的宝珠.也正如观自在菩萨所言“三世诸佛皆依般若波罗蜜多而得三藐三菩提”.由此可见《心经》之重要.

由于《心经》如此重要,故自古以来无数高僧均是一生唱诵与书写,于是《心经》又得到无尽心力高能的回向反馈,使这部“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更具威力,故能生一切法,能破一切法.所以这2 6 0 字的经文绝非普通文字笔墨,需要我们对其敬之、畏之,切莫等闲视之.对《心经》的解释自古以来是不乏其人,但大部分解说均是依文解义,我总觉得还不太圆满,故参考众家之言结合自己的修持体悟来谈一谈体会,以享同好.让初学者能少些困惑,顺利地在修执的大道上前进.

《心经》的名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乃大智慧,即不思便知,不学便会的自性本能.人们通过后天的学习,用妄心得来的知识则是小智慧、小聪明,谈不上“般若正智”.“波罗”乃彼岸之意,即后天为此岸,先天为彼岸,即仙佛之岸也.“蜜多”乃登上、渡到之意.“经”即绝对正确的权威之论.整句的意思即:悟到大智慧的心法.这是唐三藏玄奘大师遵照皇帝之命从梵文中翻译过来的一篇经文.

《心经》是释迦牟尼借助观自在菩萨向舍利子谈心得体会而表达的佛学精粹.观自在菩萨与观音菩萨是两个人,有人认为是一个人这是不对的.南怀瑾先生说:“观自在菩萨是通过观光而成佛,观音菩萨是通过观声而成佛,他们还是有区别的.”佛号的名字不是人为随便起的代号,而是寓意着他的得道方法及功能.譬如观自在菩萨的“观”为用心去看,“自在”即大自在、大自由,乃人的本体自性.顾名思义他是通过用心去看自性空而得道的.而观音菩萨是在海边用心去听涛声,海浪来了声响大作,海水退了寂静一片,这一动一静均是大道的两个表相,故它们都不是道,而在一动一静之上,能左右它们的才是大道,通过声音而开悟了,故才称之为“观音菩萨”.

“ 观自在”实际上就是“ 观心”,故在佛学中总结观心法门时,将其分为三步.第一,初步练功的“有觉有观”既有觉受、有妄念;第二,“无觉有观”练到一定阶段,身体觉受空了,但仍有心念;第三,“无觉无观”最终达到忘我、忘心了,证得了妙明真心的实相,获得了大自在.虽说到此“无观”了,但并不是啥也不知道,仍有“照”.照即元神灵照,好像太阳的光辉普照万物,但又不是有意为之.所以“观”、“照”二字,一是有为,一是无为,现代的“观照”一词也便是如此演变而来.据我的练功体会,开始阶段周身气机流动,心念时起时伏,这便是“有觉有观”,继之气机饱满了便会达到“气住”,但心念还有,这便是“无觉有观”.

最终气也住了,神也凝了,神气合一而进入空定中,忘身忘心了这便是“无觉无观”了.当然也可以把“观”理解为意守身体某个部位,或者用意去体察体内气机,亦未尝不可.但佛学中的观,绝不要求刻意用心而是在“似有意似无意”之间,即“似守非守”的“作壁上观”或者“冷眼旁观”.“观”在佛学中也有深浅层次之分.深观,主动去观,称之为“寻”;“浅观”、“静观”称之为“伺”.而密宗中的“观想”即观气、观光、观佛像、观种子学,这个观则是指深观为多.因此,在学佛中对观字要作具体分析.

全经可分为5段.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是观空五蕴了已能免除一切人生中的痛苦与烦恼.这也是全文的主题思想.

“ 五蕴”即覆盖自性光明的五种障碍,“色、受、想、行、识”.“色”乃身体也;“受、想”即觉受与思想,为第六意识;“行”乃生理机能,是第七识;“识”乃第八识,即历生以来的信息,也称深层意识和种子识.总的来说,整个身与心乃是自性显露的障碍.什么时候五蕴观空了,身心都空了证得了般若的大智大慧,也就可以免除人世间的一切痛苦与烦恼而成佛了,便是得大自在了.而俗人因为总生存在“有”中,没有证到“真空实相”,故脱离不了苦海,因此,也就成了不自在之人.空乃是去获得“般若”正果的唯一方法.

第二段,“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说的是即使观空了,如果你还有个“空相”这还不是究竟,仍旧没有逃脱出五蕴的范围,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

本段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乃哲学思想中空与五蕴的辩证关系.“舍利子”这是一个人名,不是修佛者身体内的高能量的结晶体.换言之,论人功夫已在体内凝结了很多高能结晶体,故而人名称之为舍利子.色与空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对立是显而易见的,但矛盾双方的统一互相依赖,谁也离不开谁,互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互相转化,矛盾的双方成为了“同一”.其意是说无论从炼命入手,还是从心入手都可以达到成功的彼岸.在修持道路上的具体体现便是性与命的脱离,有为与无为的对抗.“,空即是色”物能转心,心也能转物.

心与身是可以互化的.修心既是修身,修身也即是修心.很多佛教徒只修心而反对修身炼气这是错误的,但只修身炼气不修心则更是不对.

第二层意思是修道中产生的各种现象都是虚妄不实的,一切有相,皆是虚妄.“”,人身是假有,修持则是借假修真,所以不要老执着自己的色身,老在有为中去修持,老在气脉上做文章.“受”亦要空,修道中任何觉受,什么热流气动;什么声音;什么光亮……等均是虚妄之相,不要在意和追求,否则就会走火入魔,因为生理与心理相互作用,便会产生一些平日里不可理解的现象.很多修道者以在练功中看到了佛像,听到了佛音为自豪,岂不知这正是入魔的开始.一切都应顺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

“想”.不论显意识还是潜意识都是虚妄之念,它就像“水泡”一样,会自生自灭,即使感觉到空了,也是一种空念,故还不是真空.

“行”.要想修佛成功,必须要进入不呼不吸的胎息之中.必须要进入心脏几乎停止跳动,血液几乎停止流动的地步.也就是说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都应进入休眠态,否则妄念不会空.

“识”.人的各种深层潜意识,即灵魂中历代生存信息也必须空掉.既使在梦中也要停止各种颠倒梦想,这样才能彻底的进入空境而与宇宙沟通.总之,五蕴不仅要完全空掉,而且连五蕴的空相也要空掉,这才是究竟.

什么叫“转识成智”?即人的九识都必须得转化为智,方才能成为大智大慧的佛!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从有漏转为无漏,而可专一成就一切事业,故称“成所作智”.

第六识,“意识”转为空,可得“妙观察智”即可察知人世间的一切善恶是非.

第七识“未那识”转为空,可得“平等性智”即可看破宇宙万物本无有差别,一切平等无二.

第八识“阿赖耶识”转空后可得“大圆镜识”即可看透宇宙万有的本质及来笼去脉.

第九识“庵摩罗识”转空后,可得“法界体性智”即可识破大道之根本,而与道合一.

这“五智”是五种不同层次的佛界,也是学佛的考量标准.

第三层意思则是指修道的步骤、程序.“色不异空”则是指的修道初期应采用“有为”法,来打通“色身”上的经络气脉,守丹田也好,观光也罢,修气、脉、明点,在色身做文章下功夫,是证到真空实相的基础加行.没有色身上的经脉打通就不可能进入到空境.

“ 空不异色”.修持到一定程度便会进入空境,但这一空境还是有念有相之空,这个空还在色境,所以不要以为修持到家了,还要继续修持到真空境界.

“”.进入到真空境界中便会产生大有、妙有,“光”、“丹”还有什么“神通”等,但仍不要着意这些妙有,很多酷爱神通者,到此地往往是走入魔道而自毁前程.所以这些妙有之相也需要空掉,才能更好地进步.

“空即是色”.在禅定中证得真空实相后,还必须在日常动态生活中去进行修行,即使终日工作,也时时不离禅定,无论静也好,动也罢,始终都在真空实相中.

真正的修行之路必须要经历这四个步骤,缺一不可.

(未完待续) 编辑:迟昊

XuDaPing123@163.com

结论:上文是适合《心经》要义和《心经》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心经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心经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传统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以APP《解读心经》为例
【摘 要】中国传统色彩,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在长期的历史积累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人文风俗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而产生的,能够代表我国传统特色的颜色 而在当今的消费时代,设计作品力.

《讲故事》摘录(一)
四知拒金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故事,东汉人杨震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 他去东莱上任时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任职荆州刺史时举荐过的官员 王密听说杨震路过,为报答当年提携之情,白天空手去见了杨震,.

《讲故事》摘录(三)
没有“纸牌屋”随着败斗争持续深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舆论倾向和氛围 有几种论调还很有些市场,比如,同群众利益无关,让干部不作为,影响经济发展,是权力斗争,应当缓缓手,….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