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目录>材料浏览

适合学生类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跟追求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道德生活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适合学生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8

追求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道德生活,本文是关于适合学生方面专科开题报告范文跟课堂道德生活和追求和成长方面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适合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适合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道德的力量论文生活和数学论文适合大学生的英语杂志成长论文

【摘 要】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道德生活是学生需要、想要和能要的追求生命自觉和品德自由的课堂生活,具有德育目标现实化、德育内容生活化和德育方式自然化的特征.这样的课堂既要遵“适合”之道,又要崇“适合”之德.“遵‘适合’之道”意味着课堂需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崇‘适合’之德”意味着课堂需要培育学生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引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生命成长;品德养成;课堂道德生活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95-0007-04

【作者简介】沈雪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中学(江苏苏州,215200)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课堂是学生道德成长的“原野”,课堂的道德生活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意义深远.然而,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能成长道德,教师耕耘方法的适当与否影响着学生道德生长的方向和效果.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智特征,教育本身有它固有的规律,课堂的道德生活只有在“适合”的范围内才能有效地渗入心灵,从而融进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之中,成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活的“先行者”.追求适合学生成长的道德生活是教育主阵地———课堂的应有之举.

一、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道德生活之内涵特征

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于回归生活,尤其是学生的生活.进言之,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道德生活,就是一种学生需要、想要和能要的生命自觉和品德自由,体现道德关怀、洋溢道德光辉、孕育道德智慧.生命自觉是学生个体对自己、对他人生命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品德自由是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道德选择和决定的意志和能力.指向学生生命自觉和品德自由的课堂生活,无论在道德的目标、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应是“适合”的.这种“适合”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其一,德育目标的现实化,即在不排斥崇高理想的范围内,真实审视有血有肉的“平凡”学生,确立适合学生心智发展规律的课堂德育目标;其二,德育内容的生活化,即在坚持正面教育的前提下,主动融入时代,以贴近实际生活的人物、事件来适应与契合学生的道德发展视阈;其三,德育方式自然化,即在道德教化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平等对话等方式,淡化教育痕迹,以“不教而教”的自然方式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1] 只有当德育目标趋于现实、德育内容走近生活、德育方式尽显自然时,基于课堂生活的道德学习,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涵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道德生活之教育路径

“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学校是“适合的教育”的主场域,课堂是“适合的教育”的主阵地,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既要遵“适合”之道,又要崇“适合”之德.“遵‘适合’之道”意味着课堂需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崇‘适合’之德”意味着课堂需要培育学生适合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引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追求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道德生活就是要追求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和品德自由的课堂生活.

(一)遵循个体生命成长的心灵呼唤和生活逻辑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版)》(以下称新课程方案)指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可见,“个性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是高中教育的要求,它规约着高中课堂的“个性化”和“生活化”.适合生命成长的课堂道德生活基于对个性世界的理解和现实世界的悦纳,指向学生的生命自觉.个性世界是“适合的教育”的出发点,而现实世界是“适合的教育”的落脚点.以学生的个性世界为出发点意味着教师要有同理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进行教育;以现实世界为落脚点意味着教师要有前瞻性,要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与时俱进地进行教育.

第一,遵“走心”之道:在师生同理中追求生命自觉.

课堂道德生活不可纵容,但需要同理.《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卢梭的“自然教育”,无不意指教育教学要顺应人的天性的道理.课堂,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天然场所”,理应顺乎学生的天性,成为师生同理共情的生活场所.同理心又叫作换位思考、共情、神入、贴心,是指站在对方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教师具有同理心就是要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人文理念和育人信念的共同作用下去懂得学生、关注学生、成长学生.首先,师生同理的课堂道德生活应该是师生思维对接的课堂生活,它需要教师善于评估学生的思维水平,对接学生的思维过程,预测学生的思维错位,以实现师生学习思维的“耦合”;其次,师生同理的课堂道德生活应该是师生情感对应的课堂生活,它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群体性的兴趣爱好,营造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情境,设置提升人气值的教学情节,以实现师生人文情怀的“谐合”.

第二,遵生活之道:在生活逻辑中追求生命自觉.

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道德生活需要理论规范,也需要生活逻辑.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叶圣陶先生主张,让学生在生活的“直观”中“自能”“自得”;新课程方案强调“课程应该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因而,适合社会发展的课堂应该遵循生活逻辑,引入生活情境和时代气息,营造反映社会发展的道德生活.比如,引入重大时事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入社会热点让学生感受时代脉动,引入社区生活引导学生社会参与,引入校园生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等等.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的学习日趋多样化、个性化,“适合”的课堂也必然存在个性化和网络化的趋势.诸如强调学生自由和合作的“道尔顿制”、强调学生自我校正和团体活动的“温内特卡制”等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也会向“互联网+”的方式转化,向着集体施教与P2P式的个别指导相融合的方向转化.课堂在“私人订制”中成为“互联网+”的学习中心.在这样的中心里,学生可以像淘宝购物一样选课上课,选课走班,在适合自己的课堂道德生活中自由地“翱翔”,舒展自己的“金色羽毛”.

(二)创设个体品德提升的学习氛围和成长阶梯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必经之路是“品德提升”,“品德提升”是课堂道德生活的主要内容.品德不仅是一种个人魅力,而且是一种社交素养,需要在社会活动中显现和培养.追求个体品德自由的课堂生活不仅要求倡导合作的学习氛围,而且要求倡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堂评价.

第一,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在社会建构中追求品德自由.

品德是个人修养的表征,并通过社会交往得以表达,课堂合作学习是学生表达品德的重要方式.在核心素养的框架内,课堂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建构.它要求通过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通过社会协商进行意义建构,使学生“具备善于对话协商、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担当社会责任”.[2]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例,“适合”学生成长的合作学习广泛存在于开展群体性活动的教学方式之中,如议题式教学、主题式活动教学、虚拟现实教学等.在议题式教学中,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在师生和生生的“议”中涵养德性;在主题式活动教学中,通过主题情境的创设和课堂活动的参与,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集团作战”中滋养品德;在虚拟现实教学中,通过虚拟社区或虚拟实践,在“互联网+”的视域里,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的网络文明水平.

第二,搭建持续成长的阶梯,在发展性评价中孵化品德自由.

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道德生活应该是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其中发展性评价的作用至关重要,它能够有效地增加课堂的温馨度和舒适性,是实现师生之间“情际”基础上的“事际”与“人际”关系和谐生长的孵化途径.指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性评价更多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和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把学生看成是具体的、生成中的人,是人文价值的理论范式在教育评价领域的具体表现.在课堂道德生活中,发展性评价需具备以下三个维度:可信度、覆盖度、新鲜度.可信度是评价的力量维度,它源于评价的真实性,并从根本上影响着评价的效能;覆盖度是评价的空间维度,它反映评价的公平性,让更多的学生具有成功的获得感;新鲜度是评价的时间维度,它反映评价的及时性,让学生每一次的进步都能成为他的“高峰体验”.

三、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道德生活之三重境界

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道德生活必然是由育心而育人的,应“以道德的方式展开,充满道德意义,让学生在课堂过有道德的生活”[3].适合学生成长的道德生活应该是师生或生生间的心灵相对、心灵相慰和心灵相约.

第一,“ 异质”成员间“ 可视化”的心灵相对.

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道德生活应该是师生和生生心灵的“素面”相对,是真实情感相互交流而流淌出来的“静悄悄的课堂革命”,而不是课堂上教师声嘶力竭的“话语霸权”和言不由衷的“虚情假意”.当基于教师需求的话题成为大概率的“失真性”问题时,心灵相对的互通枢纽更难以形成.曾有位教师在《经济生活》有关“共同富裕”的课上设置了一个“放飞心灵”的环节:“有一天你若先富起来了,会做些什么?”学生的回答在意料之中,崇高而远大.而我总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在一些学生放飞心灵的同时,一些学生的心灵“装饰”也被放飞,或者说在存在众多听课教师的课堂里这个话题的答案“失真”概率很大,师生的心灵难于“素面”相对.心灵相对首先需要“知心”,即了解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深谙学生最“需要”的话语;其次心灵相对需要“真心”,即真实的态度和情感,而不仅仅是PPT 上一串“放飞心灵”的字样.理想的课堂道德生活,应“让教学回家”,让课堂成为学生演绎思想与展示真实的舞台,从而促使其在“可视化”的“头脑风暴”中自由地生长德性.

第二,“柔性”观照中“共情式”的心灵相慰.

心灵相慰所给予的贴心理解、认同和陪伴,让人如沐春风,它常以“四两拨千斤”和“心灵捕手”的功力让教学独具柔性之美.这种柔性之美往往存在于热闹之边的安静处,存在于灵敏之侧的木讷处,存在于学生智能发展的“低洼”处.在一堂“生活中处处有哲学”的公开课中,曾有这样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当两名男生自告奋勇地展示自己的“人生设计”后,老师留意到了两名“沉默”的女生.于是便走到她们身边询问理由,并告知她们“不妨课后认真思考,恰当时候拿给老师看”.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短时间内没有“安排”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教师能够关注到这份“沉默”而循循善诱则是一种教学的细致和心灵的抚慰.心灵相慰往往是通过师生之间“点对点”的沟通实现的,因而它要求教师善于关注和倾听:关注学生发展的“短板”,倾听学生中“沉默的声音”.

第三,“对话”氛围中“协同式”的心灵相约.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心灵可以到达.教学中的心灵相约,不仅仅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还蕴含着志同道合基础上共同追求真善美的意愿,是教学的一种价值协同的心灵相约.在一堂《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的课上有这样一则《寻人启事》:我有这样一批学生,他们走丢啦.他们拥有深度思考的学习品质……他们用心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发现……孩子们,你们到哪里去了?这则蕴含着教师与学生心灵相约的“启示”余音绕梁,它所追求的教学境界让人回味良久.育人在于育心,从《寻人启事》中散发出来的殷殷之情是师生企望深度学习的一种心灵相约,而蕴含于文字之中的价值旨趣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素养发展的心灵呼唤.追求心灵相约的教学境界,需要教育者回归生本教育的初心,在学生的真意图中契入教师的意图,关注学生的意愿表达和行为倾向,用学生可以感受的情境柔化素养提升的培育路线.

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道德生活既是学生需要的,也是学生想要和能够要的,是教师“管”与“放”的动态平衡;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道德生活是学生身心的一种“唤醒”,能够让学生在愉悦和自觉的状态中走向道德的“最近发展区”,并进而能够成为“自由的有意识”[5]的人.

总结,该文是关于适合学生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课堂道德生活和追求和成长相关适合学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语文课堂,学生成长的关键《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谈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抓住文本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要注意营造氛围,以唤醒学生的思维;要抓住关键,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要联系鲁.

课堂道德生活的教育哲学追寻
【摘要】作为现代教育者,我们如何认识当下的课堂道德生活,如何规划兼具道德本性与教育意蕴的现代性课堂这种思考必须回归道德本性和教育本质,从是否促进学生实现向真、向善、向美的生活去理解 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

深化改革推进优质均衡努力好适合学生成长的小学教育
【摘要】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发展好公平普惠、优质均衡、适合孩子成长的小学教育,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江苏省淮安市深化小学教育改革,不断创新教育实践,形成了从顶层设计到重点工作有序推进的良好态势,科.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