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提纲>材料浏览

决战双一流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与决战双一流类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主题:决战双一流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6

决战双一流,该文是决战双一流类论文怎么写和双一和决战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决战双一流论文参考文献:

决战双一流论文参考文献 双足和保健杂志双核期刊

9月21日,教育部公布了外界期待已久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和“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这份名单显示,进入“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的高校一共有42所,其中A类36所,B类6所.而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高校一共有95所. 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教育历史源远流长,文明之光曾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据《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各类高校已达2852所,数量上位居世界第二;在学总规模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 另一方面,却是“大而不强”的尴尬.9月5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了第14届年度世界大学排名,在1000所大学中,中国大学占据66席,邻国日本则占据71席;全球排名前10位的均为英、美及瑞士的大学. 中国的知识生产和思想创造能否跟得上走向复兴的历史步伐,又如何为复兴之路提供持久深厚的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大国亟须向教育强国转型,“双一流”建设正当其时. 诚然, “双一流”建设不是一场授予桂冠和勋章的花车巡游,跻身“双一流”也不应是大学竞逐的终点;“建设”二字宣示着“双一流”不仅是荣誉还是责任,是负冀前行、踏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漫漫征途的梦之起点. 对一些太学来说,也许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却因处于高等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重要城市而“遗憾落选”,也有出于地区均衡的考虑而让一些实力欠佳的高校“幸运入选”,还有一些优秀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爆冷出局”.但教育强国之路,更需要我们用大局意识、长远视野和战略眼光来观瞻:今天不是的明天可以是,今天少的明天会越来越多,但必经之途只有一条,那就是脚踏实地地努力,努力铺就一条从跟跑到领跑的超越之路,一条精益求精的自我超越之路.

“双一流”建设不仅是一个教育的故事,更是经济、文化、社会的故事.在世界的东方涌现出更多世界一流的大学与学科,这是我们错失的景观,也是我们应在未来努力描绘的景观,让中国的孩子可以去看世界,世界的孩子也可以来看中国. 在经历各种猜测之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终于尘埃落定.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瞿振元说,这标志着我国“双一流”建设进入正式施工阶段,也标志着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进入了新阶段.“基于国情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双一流”建设自2015年拉开序幕. 2015年8月,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0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公布. 其中提到,多年来,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时,重点建设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创新实施方式.

《总体方案》中还强调,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 “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随后,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明确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对“双一流”大学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等做出具体规定. 根据《实施办法》,“双一流”建设分三步走: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人民日报》评论称,这是第一次以政府名义正式提出我国大学、学科要在一定时间内进入世界一流前列的宏伟目标. 瞿振元认为, “双一流”建设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国家责任.抓好“双一流”建设,是基于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方法和战略抉择.“不是*重来,而是继承创新”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211工程…‘985工程”先后被提出并实施,成为高校的“风向标”.截至2011年,共有112所高校进入“211工程”.39所高校进入“985工程”. 在此次公布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名单中,原"985工程”的39所高校全部入围,另有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3所"211工程”高校新晋却入.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名单中,其余的"211工程”高校全部纳入.

“双一流”建设与“211工程”“985工程”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取代还是升级?一直以来议论不断. 直到今年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明确表示,“双一流”不是“985"‘211”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一个全新的计划,在“985”“211”基础上,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在新的历史潮流下推向前进. 9月21日名单公布后,教育部表示, “双一流”建设实施推进不搞全体发动、*重来,而是继承创新,即充分考虑“211工程”“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基础,继承好已有建设成效,同时创新建设管理模式. 第二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认为,原“985”工程大学都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议名单,原“211”工程大学都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这一结果肯定了以往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已经取得的建设成效,这也是开展“双一流”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海峰说,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特色的产物,“211工程”“985工程”是“双一流”建设的逻辑起点和继承基础.“它是新时期中国迫求世界一流大学的政府行为,代表着国家意志,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要创新,也要继承,这样才能稳中求进,平稳过渡.” 瞿振元表示,“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要继承,但也要克服事实上存在着的“动态监测不够…‘身份固化”等不足.在“双一流”建设的宏观管理上,还要进一步探索如何体现动态管理、实现“换挡提速”.“服务国家需求扶优扶需扶特扶新”

《实施办法》中提出,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 在此次“双一流”名单的遴选认定中,“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扶持特殊需求”成为两大重要因素.一些对区域发展有带动支撑作用、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校因此登上了“双一流”的首班车. 云南大学此次入围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周荣表示,这是边疆民族地区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将更加主动聚焦“一带一路”五通建设和云南重点培育的8大产业. 位于中原腹地的郑州大学同样入选B类.此前郑州大学是河南省唯一的一所“211工程”建设高校.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说: “中原崛起迫切需要创新驱动发展与一流人才,特别需要一流大学支撑.”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全国有六所中医药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省良表示,中医药高等教育虽然历经6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但还是一个弱势的学科,学科发展受到政策、经费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进入“双一流”,将对吸引优秀生源、汇聚一流师资产生积极的作用,也会为深化和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原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指出,建设“双一流”重在质量和特色,绝不是规模和数量上的比对.一流大学未必都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精而专、有特色的学校同样可以办成一流大学.争创一流,并不是争创“全能冠军”.如果一味搞“大而全…‘小而全”,而无学科特色亮点,争取一流建设也会失去优势. 据了解,在建设方面,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通盘考虑学校整体目标和建设学科目标,统筹安排部署;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把建设学科摆在建设方案的中心位置,同时也对学校学科整体建设做出长期规划安排. 根据教育部之前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15年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也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5%以上的科研成果集中在高校,在国家自然科学“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数量占据2/3以上. 杜玉波提醒,不能将“双一流”建设简单认为是“发帽子”“报稿子”“分银子”,而要实实在在有所作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用建设实绩说话,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争出一席之地. 从1995年起,“985”“211”工程院校的设定,基本上奠定了这二十几年来中国高等院校的竞争格局,但也饱受争议.现在强调学科优先的“双一流”政策,能打破固有局面吗?AB类设定和学科主导 在名单公布第二天,《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双一流”建设,绝不是再讲一遍“211”“985”的故事. 不过,双一流的名单中,基本上是以原先的“985”和“211”院校为主.尤其是在“一流大学”的名单42所学校中,是由原“985”+“新云郑”(新疆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组成. 这符合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确立的三大基本原则——稳中求进,继承创新和改革发展.其中指出了“充分考虑‘211工程’ ‘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基础,继承好已有建设成效”,“不搞全体发动、*重来”. 然而,如果完全照搬原985,211名单的话,那么就没有再提“双一流”的必要了.“双一流”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将院槭0为A类与B类,其中A类36所,B类6所. 有原985高校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原211高校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被划为B类“一流大学”建设名单. 设立B类大学的初衷,是为了“打破身份固化、激发建设潘力”.在《权威解读》中提到,“将一流大学区分为A、B两类.这样做主要是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并推动归入B类的高校正视差距、奋起直追”. 三部委认为,目前划分到B类高校的几所院校的实力,是要略差于A类院校的.因此,也被解读为给原先985高校敲警钟.

“新云郑”作为原先的211院校,与985存在差距是相对客观的,也易于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毕竟其中还有国家层面为了平衡地域发展的考量.B类中受影响较大的,恐怕是湖南大学和东北大学这两所老牌985高校.以至于公布当天,“湖类”这类关键词还上了微博热搜话题榜. 整体来看,AB类的划分机制相对来说合理,因为它试图打破原有的985、211的“终身制”,建立退出机制.“双一流”五年一评定,B类可以作为上下浮动的缓冲区,或者称之为观察区. 除此之外,“大锅饭”变成了“开小灶”.双一流的建设,更加强调的是“小而精”的学科建设,是对“大而全”的综合院校建设的变革.在《权威解读》中提到,“根据认定标准,遴选产生137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随之对应产生了拟建设学科.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基础上,综合评价论证提出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议.” 其中,经统计,137个一流学科中,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占据30位,居榜首.其后为化学(25个),生物学(16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4个),数学(14个),生态学(11个),机械工程(10个),环境科学与工程(9个),控制科学与工程(9个),化学工程与技术(9个).排名前十的仝是理工科专业. 作为国家顶层战略设计的产物,双一流不仅要考虑院校综合实力,更是要看国家需要什么.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指出,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 这也某种程度上,与美国联邦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作为一项国家长期教育战略规划执行的STEM教育政策不谋而合.可以预见的是,这也为当下STEM教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有可能使这样一批创业公司估值增高,融资加陕.“有进有出”的“双一流”能打破现有格局吗? 从1999年之后的大学扩招,到近十年参加高考人数逐年递减,新旧政策的更替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过,“双一流”名单公布之后却引发了大范围的讨论. 双一流名单公布当天,教育部旗下的“微言教育”公众号迅速刷上了“10W+”和“过4000”的点赞,除了上文提到的微博上了热搜之外,知乎也推荐为当天的热门话题. 除了上文提到的“一流大学”AB类的划分,多数人讨论的焦点在于,民间很容易把名单联想到水平评级,并且《权威解读》也表示,双一流的重点设在“扶优扶强、引领示范,必须坚持高水平、鼓励高水平、支持高水平”.而实际上,大部分一流学科的设立拟乎并不符合师生心中对于本校强势学科的认知. 对此,政策层面的解释是,“双一流”是对建设的支持,而不是对高校和学科水平进行的排名认定.在《权威解读》中,教育部新闻办表示,“此次遴选认定所产生的是‘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重点在‘建设’,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而不是认定这些学校和学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要看最终的建设成效”. 看似留有余地的解释,一定程度上是和“扶优扶强”存在矛盾的. 当然了,争来争去,除了想争一口气,关心自己母校是不是被踢出局了之外,更重要的是, “双一流”建设最直接的反馈就是政府在资金和资源的倾斜. 在2014年,郑强从浙江大学调至贵州大学任校长时,就对外发表言论称,“我刚去贵州大学一年多,反差很大.贵州大学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得到财政支持的钱加起来可能抵不过浙大一年”.

《发改委社会司:“双●流”建设要牢牢做到“五个坚持”》透露,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超过1万亿元,财政陛经费投入6000多亿元. 然而,之前的985,211“重点建设”,导致高校之间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一直饱受诟病,在筹建双一流的一系列文侔中,也公开承认了这一点.

“双一流”新政能快速打破高校“身份固化”的局面吗?上文中提到,三部委“双一流”的建设原则是“稳中求进”,充分考量985和211时代的基础设施. 有观点认为,新政是保留985,变相取消211.不过,如果以学校整体建设考虑,可能存在的一个睛况是,一个学校的校长不会把一流学科的经费仅用在相应学科上,而让其他学科自谋生路,因为这容易引起校内各学院和学科间的矛盾.因此,很难在短时期内改变长久以来形成的985、211体系. 在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有各类高校2852所,居世界第二;在学总规模3700万人,世界第一.重点倾斜扶持了这137所,还有2715所嗷嗷待哺.也难怪名单公布之后,有网友调侃称,恭喜自己终于从“双非生”(非985,211院校学生)变成了“四非生”.

目前而言,高校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政府拨款(拨款或地方拨款)、教育收费收入、科研经费收入和其他收入.教育收费收入包括学费、住宿费、委托培养费和培训费等.科研收入包括科研经费拨款、地方科研经费拨款和科研事业收入.捐赠收入、利息收入、对外投资收益等属于其他收入.在今后.高校经费筹措方式可能会越来越多元化,包括科研拓展、企业合作、接受捐赠.

中国高等教育振兴历程:从211\ 985到“双一流”

21 1工程、985工程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 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南昌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百余所高校进入“211”工程.

1998年5月4日,时任总书记、国家主席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中宣告: “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1999年,“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一期建设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始实施,2004年启动二期,2010年又启动了新一轮建设,至2011年年末,共有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39所高校位列其中. 2011年3月7日,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时表示,“985”“211”已经关上大门,不会再有新的学校加入这个行列.今后教育部还将扶持有特色的高校,比如那些在改革中归属地方的行业院校,其单个学科有的仍然处于国际前沿地位. 2016年6周,教育部宣布《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关于补充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失效.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提出要“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201 1年教育部提出启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该计划分为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工程,是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专项支持一所本区域内办学实力最强、办学水平最高,区域优势明显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广西大学、青海大学等人选.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旨在促进这些学校的基础教学实验条件有较大改善,师资队伍素质结构更加优化,学生学习、实践就业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西藏民族大学、喀什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入选.201 1计划

2011年4月24日,时任总书记、国家主席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讲话时提出了“推动协同创新”的理念和要求.2012年5月7日“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正式启动,简称“2011计划”. 该项目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共构建了四大知识领域,分别为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殁区域发展重大需求.

目前,2011计划已经公布了两批建设名单.其中科技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中,牵头高校分别为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等.面向文化领域的协同创新中心中,分别由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牵头.“双一流”建设 2015年8月18日,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总体方案,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动我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根据《总体方案》,到2020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总体方案》提出,国家将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总体规划,分级支持,每五年一个周期.建设将更加突出绩效导向,通过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动态调整支持力度.不断宪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建设“双一流”,人才怎么流?

长江学者,200万元“购房补贴和安家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00万元.这是暨南大学为引进人才开出的价码. 800万元房补,100万元年薪.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给学科领军人才的待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给引进的首席科学家提供3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给院士500万元年薪,天津工业大学给院士500万元住房补贴…… 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双一流”建设再次引发各大高校争抢人才的连锁反应,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成为重灾区,人才无序、恶性流动将严重阻碍“双一流”建设的顺利实施.

“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在今年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疾呼, “挖走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中西部高校成“重灾区” 2017年初,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制定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每5年一个建设周期,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这意味着接棒“985工程”“211工程”的“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 为了在“双一流”建设中占据优势,各大高校除了购置设备、盖大楼之外,便是开启“抢人”模式,百万年薪、科研启动经费、一线城市住房、子女入学等都成为高校招募“良才”的砝码.

“之所以现在有许多高校喜欢‘挖人’,是因为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一位教育专家举例,一所国内著名学府的法学院组建之初,曾在全国法学学科排名前三的院校大批引进人才,使该校法学学科迅速崛起;而华东地区一所211工程院校,近年来在“挖人”的作用下,全国排名已经上升了数十位. 高校“挖人”的疯狂,甚至让一位高校校长害怕听到本校教师被评上长江学者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之类的消息. “因为他们一旦有了什么头衔,就会被人盯上,不少学校开出的优惠条件就来了,年薪100万元+1套房子+2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有的甚至更高.”这位校长在一次会议上如此吐槽道. 事实上,高校之间因为人才引发的“厮杀”并不是新现象.早在20世纪十年代,就有所谓的“孔雀东南飞”——中西部高校有实力的教师被吸引到东部发达地区.此后,凭借着地理、经济优势和各式各样的攻势,东部地区对西部高校的人才抢夺一直存在. 西北农林大学2000年至2003年间共调出125人,连当时仅有的1名“长江学者”也离开了;新疆医科大学2004年至2014年10年间共流失197人;华中师范大学近5年来已被挖走各层次人才40余人,包括“杰出青年”等高层次人才…… 最明显的例子是兰州大学.这所历史悠久、曾经群英荟萃的西部高校在历次“抢人”潮中屡战屡败,甚至出现人才断档的惨烈局面,被网友评为“最委屈大学”.各高校热衷引迸“头衔”

“大量普通高校教师是不流动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马亮说,高校大手笔竞聘的多是一系列“人才计划”入选者. 从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主的杰出科学家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从“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从“青年千人计划”到“杰出青年基金”……各类“人才计划”品类繁多、级别各异. 各省市也纷纷推出以当地名山大川命名的引进计划,比如“黄河学者”“泰山学者”“黄山学者”;许多高校还有自己单独的人才计划. 业内专家认为,高校之所以热衷于按“头衔”引进人才,缘于各类“人才计划”的入选人数已成衡量大学、学科实力的重要指标,并在高校排名、学科评估、项目申报、经费划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一些入选各类计划的“人才”也纷纷待价而沽.“他们利用高校‘求人心切’的心态,在不同学校之间跳来跳去,不断刷新自己的薪酬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学术水平提高了吗?”武汉一所部属重点高校的青年教师介绍,更夸张的是还有人最后跳了一圈后回到原来学校,待遇翻了好几番,“这对那些踏实做学问的人公平吗?” 最近,网上公布了一份高被引论文学者榜单.一位大学教师在社交网络转发时“吐槽”道:綦喜大学校长们找到一份“挖人”指导手册.

“‘数人头’的做法助长了高校间的恶性‘人才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在今年上表示,目前高校的“挖人”行为,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挖头衔”,只要有“头衔”,不管人才本身是否适应学校的具体情况,一律挖来,丝毫不顾人才引进后是否能真的将所在学科建成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学科.一流大学不是“拼凑”出来的 适度的高校人才流动可以带动思想、研究、资源和成果的交流,然而不少专家认为,目前的这种“挖人”式的流动,隐含着急功近利、恶性竞争等问题.

“一流大学是千出来的,不是靠急功近利的方式‘拼凑’出来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表示,这种急功近利之风将严重阻碍“双一流”建设的顺利实施.

“这种‘互挖墙脚’的行为导致内耗严重,高校用人成本大幅提高,也导致了高校高层次人才严重不均衡.”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说. 民盟副主席葛剑平指出,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支出项目没有所谓的“高端人才”经费,学校只能东扫阳挎i地挤占正常的教育事业费,这给高校预算造成一笔不小的开支和沉重负担,一旦经费缺乏或者薪资增长迟缓,被引进的“雇佣军”又会被出价更高的学校挖走.

“高校之闾不得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不得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头衔’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教育部在1月25日发布的《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中要求东部高校对人才引进和薪酬条件等做出规范;各高校要对人才聘用合同契约加强管理,对引进各种人才加强规范;同时引导各高校形成联盟,对薪酬等条件大体上做出规范,目标是不产生恶性竞争.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鹏认为,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首先要承认人才流动的合理性,还要强调政府在人才流动中的责任与担当.“高校人才流动既要考虑国家的发展战略,又要顾及市场的需求.既不能按照计划经济人事管理模式,将人才终身绑定,也不可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无视高等学校公共职能和责任担当.”

对话高校:“双一流”如何引领高校教育?

随着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的一声令下,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不仅迅速暴红网络,备受教育界人士一致高度关注,还成功走进普通大众视野.那么,入选“双一流”感受如何?建设路径是否清晰?评价指标关键看什么?“双一流”究竟有多火呢?接下来,就来听院校代表及教育界都是怎么说的.老牌强校、入围“新秀”,危机感使命感并重 无论来自老牌强校,还是入围新秀——在欣喜之外,都有着较强的危机感与使命感.

“在科学与技术快速转化和融合的今天,只有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的竞争力.一所卓越的大学,要使学术研究始终处于最前沿, ‘择优扶重’很重要,但不能过度沉湎于已有的基础,不思进取.”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说,以交叉学科为重点是北大一直坚持的学科建设方针,目的就是鼓励大家着眼前瞻布局,开展最前沿的学术研究. 为了汇聚学科优势,保持合理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清华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构建了包括学科领域一学科群一学科三个层次的学科建设体系.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学校确定了20个学科群和8个学科建设方案,制定了分类分层次的学料发展规划,学校为每个学科群和学科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方案. 浙江大学地处东部沿海区域.该校校长吴朝晖表示,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发动开放创新的强大引擎,主动担当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使命责任,统筹谋划创新型大学建设. 西安交通大学地处中西部.该校校长王树国表示,学校要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为契机,尝试将大学深度融入社会,打造创新驱动的新平台、科研教学的新高地、社会服务的新纽带、高端人才的蓄水池. 本次“双一流”名单中,原来既非“985工程”,也非“211工程”高校及相关学科的入选也备受关注. 宁波大学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刚捐资创立.本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的力学,正是宁波大学的优势学科.

“在这场高等教育的‘马拉松’中, ‘双一流’给了地方高校一个机会.”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说,学校以力学为基础,选取具有比较优势的水产、信息与通信工程,组建了“海洋生物技术与海洋工程”学科群,以打造世界一流的涉海学科群.创造高等教育高地,国际一流、中国特色缺—不可

“双一流”,顾名思义,即要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部分受访校长认为,要创造中国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第一层含义为中国特色,第二层含义为国际一流,“我们要创造自己的高等教育高地”.

“中国特色,以我的理解,其一为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其二是要为中国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说,对于北京化工大学这所以理工为特色的大学来说,就是能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服务,而不仅仅是发表一些文章. 北京林业大学本次以凤景园林学、林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据介绍,该校1952年建校时就设有风景园林专业,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该校在此学科位列第一.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说,我国正处于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面对新形势,我们要把学科建设得更强,而且要把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融进来,使之更有特色.” 地处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建校近90年来坚持以东方艺术精神引领中国美术教育,本次以美术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表示,在“双一流”建设中,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建设以东方学为特征的世界一流美术学学科.为积极回应国家文化战略需求,针对西方学界长期形成的文化“他者”的视角,针对近代历史与今天全球境域中出现的西学强势与西方化倾向,美术学将着重从东方文化主体立场出发,脚踏火热的时代生活大地,重构中西文化资源多元会通的大格局,谋划当下东方艺术的自主构造.校长们的共识:点赞打破“终身制”,人才培养是关键 此次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建设”两字不可或缺,这意味着“双一流”是一个动态建设过程,遴选认定也不是一劳永逸.对这项打破“终身制”的新举措,校长们纷纷点赞.

“建设‘双一流’,真正要做的就是把学校的内涵提升起来.如果学生不买账、社会不买账,光戴一顶空帽子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反倒让人家取笑.”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说,“动态调整是必然的,而且也是必须的,我非常赞同.” 受访校长们的另一个共识是“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无论一流大学建设,还是一流学科建设,只有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才有资格被称为‘一流’.”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表示,北大的教育一定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的人才需求.我们要改革机制和培养模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未来的非凡体验,使学生真正成为能够引领未来的人.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表示,清华大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宽厚基础、仝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本科教育是培养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体现学校传统和特色.研究生教育要突出创新能力培养,体现学校学术的高度.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则认为,培养拔尖的创新创造型人才,需要构建全过程的教育生态圈,推进“四个课堂”衔接融汇,即发挥好“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丰富“第二课堂”校内实践,拓展“第三课堂”境内社会实践,加强“第四课堂”海外交流研修.

“我认为一流大学应该培养出很多的一流人才,它不用太着急去‘抢’,而是立足于长远,立足于自己怎么能够培养出入才来.”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说. 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则表示,教育是厚积薄发的,周期比较长,影响因素又比较多.如何衡量人才培养的效果与质量,是一个挑战.

北大通关秘籍

人人都想考上“双一流”,北京大学是首选.当然只有极少部分人最终能拿到北大录取通知书.表面上看,决定录取与否的是高考成绩.而事后观察,考分背后,从学生的出身、父母的职业到所在的身份、就读的中学,还有国家政策,许多变量隐隐发挥着作用.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香港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中清,他所在的团队对1952-1955年、1972-1987年、1989-1999年三个阶段,共计64500名北大本科生的学籍进行分析后,发现了诸多成为“教育精英”的秘密.

结论,这篇文章为适合不知如何写双一和决战方面的决战双一流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决战双一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双一流,绝非985211的翻版
文/赵婀娜9月21日, “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标志着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进入“施工期”,迈出了提升高……教育水平、加快高……教育现代化的新.

双一流大学背景下宁波大学艺术人才培养机制
这个时代和未来时代的竞争在于思想 从战略上而言,国家提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科学文化的整体规划,意在振兴民族精神,复兴民族文化 复兴之路需要心智与品性的完全人去实现 &l.

双一流背景下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路径
2017 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10 月,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一流大学.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