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提纲>材料浏览

人文地理类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跟双池献余江南人文地理:章堰纪事(二)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主题:人文地理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6

双池献余江南人文地理:章堰纪事(二),该文是关于人文地理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与人文地理和池献余江和章堰纪事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人文地理论文参考文献:

人文地理论文参考文献 人文地理杂志人文地理期刊环球人文地理杂志社国家人文地理杂志

  我童年时曾在章堰短暂生活过.那时正值“”,城里武斗,学校停课,父母进了各种学习班,我大概多少带有点“被疏散”的意思吧.当时的章堰已全然没了曾经有过的精气神,只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小集镇.记得街上有两家杂货店,一大一小;一家糖果食品店,一家肉铺,一家饭店,还有两家理发店;一家茶馆,一家粮店,再有一家诊所.它们的门面都不大,店堂也很小,平日里大多时候都很比较寂寥,只有那家小茶馆,每天清晨都毫无例外的人声鼎沸.镇上的住家也体现了农村小集镇的特点,农户人家和非农户人家(当时叫农业户口和居民户口)杂居,不少家庭还是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组合.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不奇怪的,因为章堰已经衰落.它所借重的水运已让位于公路,而那时的章堰到最近的公路也要5公里以上.这种衰落也反映在小镇的形制上,其街道很短,隔着一条宽仅十余米的市河章堰泾(金泾),河南便是农田和农户人家了.

  虽然处于衰落之中,但终究还是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可让人追溯曾有的繁华.当时镇上还存有一些大宅子,一眼望去就觉得有些气象,记得还有叫“某厅某堂”的.甚至农户人家居住的房舍,也看得出是曾经的深宅大院,进入大门,要迈过几道门才能到达内院,显得气度不凡.有些人家的门厅虽然破旧仍是很有气派.但是处于童年的我们,在这些被历史岁月熏磨得暗淡漆黑的老宅面前只有朦胧,唯独对这些宅子里面的院子感兴趣.那些院子年长日久,早已是半荒芜状态,正是我们嬉戏的好场所.印象最深的是在这些院子里捕捉各类昆虫,拿回家去养着,或听它们的鸣叫,或逗引它们争斗,其乐无穷.以至于多年后每每读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会津津有味地回忆起那些院子,觉得百草园应该就与那些院子相似.

  那时候,每天都要走过金泾桥,也常在桥上玩耍.儿时当然不知道这是一座有历史有故事的桥,只知道桥石光溜,尤其是雨后,更显得滑腻,常有人不注意而滑跤.我就几次看到有人匆忙行路,不小心滑倒而撒了随身携带的东西.还有就是夏夜坐在桥栏或桥石上乘凉.农村小镇,夜晚没有照明的路灯,只有满天星斗倒映在河中.满月时,水里的那轮明月真比天上的还要亲近,微波荡漾着玉轮,可以让人看痴.最引以自豪的举动是站在桥栏上,等着装载着稻草的农家船摇到桥下时,大喊一声,纵身跳下.跃入柔软的稻草中自然没有任何伤害,可镇上的杨家阿婆每次都会把我们数落个没完,还会絮絮叨叨地说自己七十了,从来没在桥栏上坐过!

  镇东还有座兆昌桥,就在当时镇上的小学校大门附近,是单跨式平梁桥,建于清嘉庆五年,宣统二年重修.关于兆昌桥没有多少故事,只记得过了这座桥就算走出章堰镇了.现在重读兆昌桥桥门上的楹联,倒还值得细细玩味:

  东侧桥联:

  澄波西绕迎新旭,紫气东来成瑞云.

  西侧桥联:

  人烟盛处盛,德泽深时福泽深.

  没有查到两条桥联为何人撰于何年,不过从建桥的年代看,最早不会早过清代中期.大概当时的小镇还有点富庶繁华的气象吧,所以还有“紫气东来”的“瑞云”,还有“人烟、”两盛.

  此外河北街上还有一座平常得简直可以让人忽略的小桥,名汇富桥.说老实话,当时从没有将它看作一座桥,实际上它只是三块条石跨搁在一条汇入金泾河的无名小河沟上.不过这桥不仅有名有姓,还有建桥年月:建于清乾隆年间,属古代章堰的内八桥.其桥名值得感悟一番:章堰泾又名金泾,汇入“金”泾,自然就是“汇富”;章堰泾东西两端一桥“兆昌”,一桥“金泾”,多少有点书卷气,桥名大概是乡绅文人所赐.而汇富桥太过平常,难入上层人士法眼,只能遂着市井平民心愿,期望“汇富”吧.

  兆昌桥北堍原是一座城隍庙,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当地原有“东、西城隍庙”之说,但西庙即使曾有过也早已不存.东边的那座城隍庙当时已改造成小学,我曾在该校借读过一段时间.

  因当时年纪太小,我对以上的一些遗存印象并不太深.而至今记忆清晰的倒是小镇上的世故人情.因为镇子小,乡民彼此之间都熟悉,一家有点事就没法不让人知道的.“”之初,我父亲受运动冲击在大会上被批斗,当时全县有线广播实况直播,所以我一到章堰镇就成了大家都知道的“走资派的儿子”.有次我去理发,剃头师傅还跟我大谈了一通他当时听批斗会的情景,那绘声绘色地讲述,生动诙谐,更没有半点对我的取笑和揶揄,以至于我后来常轻笑着回嚼那段记忆.

  小镇生活平淡而悠长,四季的变化更多反映在农户的劳作和收获当中.每年春夏相交时节是农忙前短暂的闲档,镇上家家户户都做开了酱,酱成后就开始制作各种酱瓜了,那时的镇子就会被酱香缭绕着.到天热时,在田间忙碌了一天的农户人家就在自家门前摆上小桌,趁着日落后暑气消退凉风初上时吃晚餐,每家的餐桌上总有几碟自家的酱瓜.我们从这里钻钻那里望望,就会尝到不同口味的酱瓜.直到现在,我一直觉得真正农户家的酱瓜是最有风味的!

  当然,最怀念的还是当年的小伙伴.我记得当时在一起玩得最好的是隔壁的邵家二儿子,西邻的姚家大女儿,和河对岸街上的杨家四女儿,就是那位爱数落我们的杨家阿婆的孙女.我们年龄相仿,又差不多是同一年级,所以总有说不尽的话.我最佩服的是姚女,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特别能干.她家母亲去世得早,父亲又在另外一个村子的小学里任教,早出晚归.她下面还有两个妹妹,那时最小的妹妹才三、四岁.平时其实就她在顾着家带着自己的妹妹.这种经历,使她显得比我们都要老练得多.生活很艰辛,但她眼梢总挂着淡淡的微笑,有条有理地做着显然不相符于她年龄的家务,还时不时地顺手帮着邻居家带掉点活.与这些发小最后一次相聚是在我们临近中学毕业时,我在县城上学,暑假结束时去章堰接回我弟弟.他们知道后当晚都来我家,就在门前场地上一直聊到了半夜.初秋,江南乡村的夜晚,暑气尚未全然消退,晚风却已凉爽宜人.那晚没有月亮,星光却格外的灿烂.周围农地的泥土香味中已经有了庄稼开始成熟的芬芳.纺织娘、金铃子、蟋蟀,还有更多的不知名的昆虫尽情地歌唱,萤火虫调皮地飘逸在树篱丛中.我们的聊天自然有着少男少女的欢快和懵懂,但仰望横过星空的银河时又多了些对远方的向往.在往后的岁月里,我又有过多次夜色下的谈话,唯独这次是我心中永恒的图画!

  在那场人声鼎沸的浪潮中,城里正是如火如荼地疯狂,在这里却还算得上平静.不过毕竟不是世外桃源,关于城里的形势总还或多或少地传到了这里,也总会有人关心.隔壁邵家的大儿子当时正在县城高中读书,“”开始时参加红卫兵跟着闹了一气,或许是厌倦了,或许是无聊了,或许是家长找他回来,反正那时在城里也无书可读,就回到了章堰.刚回来那几天,家里总有人来访,谈的都是城里的事.章堰那时也折腾过一阵子.我现在还记得比较清楚的一件是,小镇上举行过一次辩论,辩主是当时重固公社的团委书记与镇上小学里的一位年轻教师,还正儿八经地贴出了《请辩书》《答辩书》,约定了辩论时间和地点,着实吸引了不少看热闹的人.这可能是小镇向城市学习“”,在其历史上一次前无古人的举动吧!另一件事是生产队也学城里开批斗会,兴许队里的那些地主富农早就在历次运动中反复被整,再把他们拉出来批斗实在也没新鲜感,就弄了一个民国时当过的人来斗了一气.罪证就是这人当时穿着警服拍的几张照片.批斗会就像闹着玩似的喊几句口号,再把那几张照片一烧了事,最后把那位被批斗者狠狠押离会场.可惜了那几张老旧的照片,毕竟记录了当事人年轻时的一段往事.

  有人说,悠远的记忆常把悲剧转换成喜剧,因为岁月会淘汰苦涩.但对于章堰,有一件事我怎么也不能轻松地回忆:镇上小诊所原有一位姓马(或为莫,在方言中两字同音)的医师,给我和我弟弟都看过病,细瘦,头发略花白,戴副深色花边框的近视眼镜,文质彬彬,待人和气.在小镇上,他是除学校教师外,最像知识分子的一位.可在当时,他不知摊上了什么事,受到冲击,然后就突然失踪,再后来从大人的言谈中得知,他在某地投河自尽了.这很使小镇震动了一下,但很快恢复了平静.可我一直记得这位医师,他是那样一位和蔼知礼的人.■(未完,待续)

  (董波,民革上海市委会副主委/责编王宇航)

此文汇总: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人文地理和池献余江和章堰纪事方面的人文地理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人文地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双池献余江南人文地理:章堰纪事(一)
早年读书偶得一语大地方有大地方的风光,小去处有小去处的景致 像章堰,就是上海西郊重固镇境内的一个小去处,小到从建制上来讲只是一个行政村 惟其小,对于现在的上海人,恐怕知道这个去处的并不多,即便是土生土.

双池献余江南人文地理:章堰纪事(三)
倏忽间,四十多年过去了,自那次与发小们的神聊后,我就再也没有到过章堰,但总也没忘记过它 最近几年中,似乎有一个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在催促,几次萌发了想回章堰看看的心思,甚至想到那家小饭店,坐在临窗的八仙.

八方宴请:西楚英雄宴(下)
文 龚剑锋 洪霞举鼎问天下(乌骓踏飞燕)文化典故项羽的一生轰轰烈烈、异彩纷呈“会稽见其志,鸿门显其诚,叱咤变风云,七十战功寰宇少;陈胜发于前,刘季起于后,披靡雄楚汉,八千子弟俊豪多 &rd.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