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材料浏览

关于国防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与中国居里夫人王承书:曾轰动世界,因国防需要消失30年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主题:国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5

中国居里夫人王承书:曾轰动世界,因国防需要消失30年,该文是国防论文写作技巧范文和王承书和居里夫人和国防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国防论文参考文献:

国防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文化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期刊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动荡年代里坚持自我的独立女性

1912 年6 月26 日,王承书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父亲早年中进士,后被清政府送往日本留学,民国初年曾任内务部警政司司长兼警官高等学校教授.他按照诗、书、礼、易的次序,给这个排行第二的女儿取名为王承书.

王承书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数学天赋,“二小姐,算账那叫一个又快又准.”是家人的口头禅.

这个在四合院里长大的姑娘,很快就成了父母眼中的骄傲.

17 岁是一个女孩最美好的年华,王承书也在那一年找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物理学.她说:“世界上最先进的自然科学,是物理学.”她更萌发了用物理学,为饱经战乱的祖国崛起的想法.一个女孩,却能有这样的见解,在当时社会实在是难能可贵.

1930 年,她考上燕京大学物理系,班里13 个新生,她是唯一的女性,经过四年奋勇角逐,她的成绩超过了班上所有人,还超过了物理系所有人,1934 年,她成了物理系连续三年唯一第一名成绩毕业的女生,并获得学校最高荣誉——“斐托斐”名誉学位.

两年后,又获燕京大学硕士学位,她成了燕大名副其实的风云人物,打破了世人对女子的刻板印象.

名动燕京的她,也在这时遇到一生挚爱,他叫张文裕,是燕大教授,而她,正是他的学生,一个是光芒四射的佳人,一个是奋发有为的才子,彼此吸引,相知相爱.1939 年,他们在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的见证下喜结连理.

而当时的传统思想认为,女子一旦嫁人,就应安心相夫教子.可她说:“女子能否干事业,决不靠婚与未婚来裁定!”

丈夫也非常支持她,1941 年她获得美国巴尔博奖学金,丈夫陪她一起来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她成为了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教授的学生,从事气体分子运动论的相关研究.

就这样,带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她坚定的走在科研路上.

心怀祖国拒绝诺贝尔奖

当时的密歇根大学,从未接收过已婚妇女,但由于王承书实在是太优秀了,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教授破例把她录取.1951 年,她和导师创建了以他们姓氏命名的“WCU( 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一经发表就轰动了全世界,这个极有价值的公式,至今仍被科学界沿用.

虽取得了傲人成就,王承书在科研之路上的脚步却没有停止.接下来,她又第一个证明了索南多项式,这个成果,再次引起国际学术界巨大轰动.

而当大家知道这个伟大的研究成果是来自一名中国的年轻女孩时,所有人都在直呼“不可思议”,甚至连国际权威都评价她为不可多得的人才.

所有人都认为她的前途无可限量,如果在美国继续工作研究下去,假以时日一定会获得极高的学术成就.然而,她却拒绝了这样光明无限的未来.

时间倒回到1949 年,那一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当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国外时,很多留洋科学家都想尽快归国,为祖国的科学事业献出自己的力量,王承书也不例外.

但当时美国政府有一条禁令:凡是在美国从事理工、农学、医学的中国科学家都不允许出境.

因为政府阻挠,很多旅美科学家的回国之路都很不顺,王承书夫妇更是如此,他们甚至受到了联邦调查局的监控.重重阻碍下,她只好继续留在美国做研究,可她暗下决心:“我要带着一身本事回国!”

到了1955 年,中美达成有关协议,她终于等来了回国的机会,她与丈夫马上提出申请,为避免美国政府的检查,她将宝贵的书刊和资料,从美国陆续寄往北京,足足有300 多个邮包.她还把全部资产送了人,无论美方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她都不为所动.

她的导师无比痛惜说:“你若继续在美国,日后有极大可能获得诺贝尔奖!”可她依然拒绝留下,她说:虽然我的祖国很穷,进行科研的条件差,但我不能等别人把条件创造好了,我一定要参加到创造条件的行列中,我的事业在中国.

1956 年,她和丈夫就一起回到祖国,她欢呼着:“回家了!”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她暗下决心:从零开始,我要以十倍的精力,百倍的热情拼命工作!当时有人问她,要不要参加一个党派,她的回答简短而有力:“我就是冲着的新中国回来的,要入我就入!”没多久,她光荣地加入中国,从此,她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将毕生精力全都奉献给了新中国.

隐姓埋名三十年心酸苦楚与谁言

回国后她首先面对的,就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巨大考验.

1958 年,我国筹建了热核聚变研究室,领导来找她,希望她能从事热核聚变技术,可这一技术,当时不但在国内一片空白,更是一个她从未接触的陌生领域,对44 岁专业已经定型的她而言,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巨大考验.

但她骨子里的执着要强不容许她在毫不尝试的情况下退却,她说:“半路改行我不怕,我愿意接受这个任务!”

1958 年,王承书服从组织安排,从事热核聚变理论工作.她被派到苏联进修,回国时得到一本介绍美国受控热核聚变的书,就用火车上的七天七夜将资料译成中文,回国后又翻译了《热核聚变导论》.她不仅弄清了世界上热核聚变的理论基础、方法和现状,还参与了我国最初三个等离子体实验装置设计和建造工作.

她不光成为了中国热核聚变领域的顶尖专家,更是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科学人才.可正当她准备在国际热核领域竞赛中,更进一步时,一个突然的情况,不但再次令她从零开始,还让她从国际物理学领域,彻底“消失”了……

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高科技领域的所有专家,使我国全部用苏联机器装备起来的,浓缩铀生产工厂陷入无法运作的困境.资料不全,疑问成堆,苏联专家临走前讥笑:“就靠你们自己,这个厂子能搞起来?”

而在这个危难关头,王承书又一次站了出来.

面对如此形势,1961 年3 月,钱三强来找她说:“国家正在研制,准备交给你一项秘密任务:分离铀同位素.”并神情庄重地说:‘祖国需要自己的科学家研制.这是保密性极强的工作,你将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更不能出席国际会议.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我愿意!’王承书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三个字,声音不高,却十分坚定.”

而分离铀同位素,这又是一项她从未涉足的难中至难的尖端技术.

“我愿意!”短短三个字,意味着她又不顾一切的从零开始,更从此放弃了,在国际上所有的功成名就!从此,她的名字,彻底从物理学界悄然无声“消失”了.

告别丈夫和孩子,1962 年,她悄悄来到,中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504厂.在众多科研工作者中,她是唯一的女性,可她却拥有着不输任何男儿的坚毅顽强!

在504 厂,她以拼命般的势头忘我工作,抢时间、抢任务、抢进度,她和众多科学家们,先后解决了,数百个理论问题、技术问题、材料问题、工艺问题......

她运算的资料数据堆满了三个大抽屉,所有数据她都要亲自过目,没日没夜地计算、推导,还不过50 岁的她,已有了一头花白的头发……

有一次,来到504 厂视察工作进度,看到王承书时惊讶地说——

“我记得你!但自从群英会后就见不到你了,连张文裕都不知道你在哪里,原来你在这儿啊……”

而在王承书为了国家拼命时,丈夫张文裕也没闲着,时任中国专家组组长的他,正带领团队在莫斯科进行核研究.

为了能够振兴祖国,丈夫二人天各一方,只是苦了年幼的孩子,只能在北京上寄宿学校,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王承书曾表达过对儿子的愧疚——对国家的承诺我都能兑现,唯独对孩子的没有.

经过两年的辛苦钻研,1964 年1月14 日,504 厂终于成功取得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为爆炸提供了最根本的燃料保证.

同年10 月16 日,伴随着一声巨响,硕大的蘑菇云在神州大地腾空而起,超级大国的核垄断终于被中国打破,中国人,终于等到了那声东方巨响.

而这一刻,中国已经等了几十年,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

不久,钱三强来504 厂找她,有了这样一次感人肺腑的对话:

“你在这里工作有什么困难?”

“没有!”

“那生活有什么困难?”

“没有!”

“有什么话让我捎给文裕吗?”

“没有!”

“如果让你继续选择核事业,继续在504 厂发挥作用,你愿意吗?”

“我愿意!”

三个“没有”,一个“我愿意”,这是一个对祖国何等深情的女子…

之后,她以孱弱身躯,承担起更重的职责,不断推动着中国科技的前行,再前行!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1972 年,她担任了研制大型国产扩散机“4 号机”的总设计师,当时有个叫做动密封的关键部件,经过单台机试验,性能尚好,那能不能就此定型?

在商讨会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她身上,她严肃地说:“动密封部件的研制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试验室过关与工业应用之间,有一定差距,单机试验性能好,但定型时机还不成熟,希望再给半年时间,在部分设备上扩大试验后再定型.”

后来的扩大试验,果然印证了她的预计,动密封并不具备工业生产条件,她的严密精神,也为国家避免了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

1973 年,她又提出开展激光分离法的研究,在她指导下,科研人员经过艰苦攻关,在1991 年实现了激光分离浓缩铀,成为我国激光分离技术上,一个重大里程碑!

1992 年,已经80 岁高龄的她,还在孜孜不倦的工作着,她开始争分夺秒的,为祖国科研储备做传承.

患有眼疾的她,一篇篇的去看学生的论文,耐心地把四五页英文稿一笔笔描深,然后再用放大镜阅读,她说:“我把我的学生培养起来,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她的毕生奉献令人肃然起敬,而于个人来说一生淡泊名利的她,生活简朴到令人难以置信.

她家中的陈设,除了三个旧书柜、一套旧沙发,就是一张睡了一生的硬板床.长年不倦的工作,使夫妇二人都积劳成疾,但他们却很少去医院治疗,因为他们既怕影响工作,也不愿多花国家的钱.

她晚年患白内障,医生建议她打10针进口药,当她一听说每支药600 元人民币,便幽默地说:“你看,我这对眼睛还值6000 元吗?”

她对自己“抠门”的厉害,可她对国家和社会却无比慷慨!她总是把自己的各种奖励和稿费,捐给单位用来购买书刊,为弥补办公费用的不足,她经常自己花钱,买大量纸张供理论工作人员使用.

她同丈夫生前就约定,不给自己孩子留钱财.

1992 年11 月5 日,积劳成疾的张文裕去世后,她先将丈夫一生的积蓄十余万元,捐给“希望工程”,又在西藏日喀则的萨迦县,捐建起一座“文裕小学”.

同年底,同样积劳成疾的她,收到了病危通知后,留下了一纸遗嘱,将自己毕生微薄积蓄的几万元,一分不剩的全部捐给“希望工程”.

她说:“一个国家教育上不去,人才培养不出来,这个民族就肯定没有希望.”

她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不光看淡金钱,她也不慕名不恋权,由她担任首席专家的研究成果:《净化级联的计算与试验》《504 厂级联9 批启动方案计算》等著作,曾在1978 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可她却要求,不在这些书籍上署名.

她当上专家组组长后,因为眼睛不好,身体又瘦弱,单位给她安排了小车接送,可她一次都没有坐过,每次都是和大家一起坐班车.

有名不署、有利不图、有车不坐、有权不用,她的低调简朴,也为她的一生,蒙上一层神秘面纱,她的名字很少有人知道,她的伟绩更被深深的“藏”了起来,她成为了,中国核武事业上最神秘的存在.

1994 年6 月18 日,奉献了一辈子,清贫了一辈子,默默无闻了一辈子的她,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她的一位学生说:“老师,她是那种死后既有资格见马克思、又有资格见爱因斯坦的人.”

斯人已逝,精神犹存,依稀看见,一个清隽、飘逸的身影,执着地推动中国向前,再向前......

致敬,王承书先生!

该文总结,这是一篇关于王承书和居里夫人和国防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国防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国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王宪平:管得少,就是管得好
文/王宪平作为总经理,我曾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做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培训游戏 游戏前一天,我给每个参加者发了一顶耐克帽子和一双耐克球鞋 然后我问,今天为什么发帽子和鞋子他们说,无非为了明天的登山活动 我又问.

王阳明:有心有一切,无心一切无
王守仁(1472—1529 年),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浙江省余姚市)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王阳明是明代杰出的思.

耄耋老人手绘中国最美的书:60年相濡以沫缔造爱情童话
文 张德强95 岁老人饶平如亲手绘制了一本名为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的画册 手绘的小画,配上诗词文字,记录了两人从相识到相恋,从相守到相思,从相别到相念的故事,60 年的时光都.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