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材料浏览

语文课程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关于语文课程定义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反思类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主题:语文课程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5

关于语文课程定义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反思,本文是语文课程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跟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课程定义和反思类专升本论文范文.

语文课程论文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论文参考文献 语文天地杂志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语文天地杂志社中学语文杂志社

摘 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只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学科的解释,而不是对语文课程的解释,因为语文课程来自语文学科,但不等于语文学科.“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才是语文课程的定义,但这个定义仍然需要修改完善.把握语文课程的定义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近年来流传的所谓“语文核心素养”概念.

关键词:语文学科:语文课程:语文核心素养

2011年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所未有地给语文课程下了一个定义,即“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个定义取代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说“课程性质与地位”中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T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是”的句子.

一、“两个是”不能界说语文课程,只能界说语文学科

我们知道,课程是课业及其进程的综合体.首先,作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课业及其活动的进程,怎么可能成为“交际工具”呢?尽管其学与教的活动中涉及一些语言交际活动,那只是局部表现,不是整个课程的性质.其次,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课业及其进程,又怎能那么宏大地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呢?如果说学校教学活动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所有学科都一样,这就不仅仅是语文课程的特征了.显然,“两个是”不能界说语文课程.

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和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都是用“两个是”来界定“语文”,这里的“语文”究竟是指“语文课程”还是指“语文学科”,抑或是“语言文字”呢? 2011年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句话给出了一种明确的解答,即“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在“交际T具”后面增加了“信息载体”这一短语,表意并没有什么变化.这分明是对“语言文字”的作用与归属的解说,不是说明语文课程.所以,新版课标把“两个是”从解释“课程性质”的内容上移走,是不无道理的.

然则,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两个“课标”的实验稿的编者为什么用“语言文字”的解释来取代“语文课程”的解释呢?长期以来我国语文界对“语文学科”与“语文课程”这两个概念分辨不清,对“语言文字”与“语文学科”这两个概念也混淆不清,这种现象不能不影响到“课标”实验稿的编者.所以,他们在解释语文学科“课程性质”的时候,把“语言文字”误解为语文学科,又把语文学科误解为语文学科的课程——语文课程.

那么,“两个是”能不能说明语文学科的作用和归属呢?从逻辑角度看,每个事物都有着一定的作用和归属,特定的作用和归属自然指向一定的事物.作为体现某事物作用和归属的“两个是”的内容,是不是语文学科所应有的作用和归属呢?须知,学科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中的某一对象的系统知识,是由概念、范畴、原理等按照逻辑关系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语文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关于语言交际活动规律性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尽管尚未形成共识,但人们恰恰需要运用这样的知识体系进行更好的交际活动,其交际的媒介——语言文字——所承载的主体与交际活动本身饱含着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内容.可见,“两个是”的内容正是语文学科这个知识体系的作用和归属,即用来进行交际并饱含人类文化内容.“两个是”所解释的概念既是“语言文字”,也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语文学科,偏偏不是语文课程.

两个课程标准实验稿都张冠李戴地把语文学科和语言文字的作用和归属当作语文课程的作用和归属了,这样的陈述不仅没有区分“语文课程”与“语文学科”,反而使更多的人混淆这两个概念.

二、语文学科是语文课程形成的基础.又是语文课程反观的结果

语文课程全称为语文学科课程,但也习惯地称为语文学科.把学科课程称为学科也不仅仅为语文学科课程,其他学科、学科课程也都一样.但这时候就需要区别两个学科了:一是科学领域的学科,即科学学科;一是教育领域的学科,即教育学科.科学学科是指对事物规律性认识的科学研究结果的知识体系,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成熟的研究方法、规范的学科体制:教育学科是知识及其学习的一个分科,是按照课程论组织起来的适合教学,又能反映对应的科学学科基本内容的知识体系:一般来说,所有教育学科都来自相应的科学学科,所有的科学学科都可以通过课程化而形成相应的教育学科.

教育学科——学科课程——是学科及其课程两方面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中包含两个系统,一是学科知识体系,一是学习学科知识体系的方法、技巧、策略、过程等.这两个系统不是绝然分离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语文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学科课程则是教育领域中的一门基础课程.

科学学科的课程化,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相应的科学学科中选择知识材料,编制新的知识体系与教学体系,以形成学生学习的课程.值得注意的是,人文社会科学中并没有现成的语文学科,可建构语文课程时语文学科又不能或缺.面对语文学科的客观缺席与语文学科课程化的不可或缺这对矛盾,我们学校的语文课程是如何形成的呢?答日:杂取种种,合成一科.科学学科经过课程化成为教育学科有两种对应情况.一是一门教育学科对应一门科学学科,比如“数学”对应“数学”,“生物”对应“生物”,“历史”对应“历史”:一是一门教育学科对应多门科学学科,比如“政治”对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语文”比“政治”复杂得多,所对应的科学学科更多,涉及社会人文科学中的阅读学、写作学、文章学、文艺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学科.语文课程就是这样由多门科学学科的相关内容经过课程化而形成的.因此人们常常根据语文课程反过来认识与观照科学领域中的语文学科.比如“语用学中的语文”“文章学中的语文”.认识过程中常有人把语文学科与语文课程相混淆,有文学专家认为语文主要是文学:有语用学教授不以为然,认为语文主要是语用:有逻辑爱好者都不赞同,认为语文主要是逻辑……语文界所发生的争论不少就是由这样的混淆所引起的.

三、语文课程定义尚不精准,需要进一步修改

我们知道定义是用来明确概念的.概念又是什么?一般逻辑学者认为,概念是对相关对象本质属性的规定.其实不然,概念应当是对相关对象特有属性及其本质属性的规定.据此,我们来考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这三点是否符合语文课程特有属性及其本质属性.

逻辑学表明,属性是对象的抽象刻画:对象的属性比较复杂,有的是共有属性,有的是特有属性:有的是本质属性,有的是非本质属性.

共有属性没有区别性,特有属性具有区别性.在语文课程的属性中,“实践性”不仅为语文课程所具有,也为其他课程所具有,它是基础教育中所有课程的共有属性.学校中没有哪一门课程不需要实践操作,不具备“实践性”.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则是语文课程的特有属性,因为它们能将语文课程从数、理、化、政、史等课程中区分…来.

特有属性之中,有的是本质属性,有的是非本质属性.可以说凡本质属性都在特有属性之中,而特有属性未必就是本质属性.特有属性中的本质属性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哲学中所说的事物的基质就是常常通过本质属性表现…来的.本质属性有两大特征,即某事物同有的规定性和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性:特有属性有一大特征,即某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属性,是语文课程的特有属性中的本质属性:“综合性”这一属性,则是语文课程的特有属性中的非本质属性.所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决定语文课程之所以成为语文课程,同时也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它既有规定性,又有区别性,它规定了语文课程学与教的主要任务,决定了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综合性”则不一样,它是语文课程的特有属性中的非本质属性,只能区别与隔离那些非语文课程,而不能规定与确定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与根本目标:

下面来谈“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三个属性的删留处理.1.“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当然也是特有属性,是语文课程定义的核心要素,必须保留:2.“综合性”是语文课程的特有属性,尽管是非本质属性,但具有对语文课程的区别性,也应当保留.3.“实践性”是包含语文课程在内的各种学科的共有属性,起不到区别语文课程的作用,在语文课程的定义中没有必要强调,应当删除.也就是说,这个定义应当修改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课程”.

有了这个定义,不仅可以通过其特有属性及其本质属性清楚地反观语文学科,而且还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特有目标 语文素养.

四、语文四种核心素养并列失当.语文核心素养需要再确定

随着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的提出,语文界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讨论便渐趋热闹.不过,所说“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等四种核心素养并列也有点不妥.试问:语文核心素养这么多,那么语文的非核心素养是什么?大概一时难以回答.笔者再推理,既然找不到非核心素养,那么这所谓核心素养也就失去了核心的特点.还有人直接断言“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核心之核心”(《语文教学通讯》2016年5月第9页).至于为什么这么讲,则语焉不详.如果不从语文课程这一概念的定义与其特有属性尤其是本质属性出发,就很难说清楚这个道理,也难以发现所谓四种核心素养相并列的学理问题.

概念的定义所表达的内容是人们认识对象的特有属性及其本质属性,其本质属性就是一种规定性,也是确定其核心内容与区分其非核心内容的根据.某物丧失了本质属性便不再是某物.反映语文课程主要对象的本质属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核心内容的根据.既是对课程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又是对课程核心内容的严格规定.凡是符合其本质属性的内容,课程机制则接纳且安排于核心位置;凡是不符合其本质属性的内容,课程机制则坚定地排除于核心位置之外.“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物化,符合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自然为课程机制接纳且安放于核心位置,无疑也是语文的核心素养.而单纯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并不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表现,只是语文的非核心素养、一般素养,因为它们不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本质属性的体现,只是“综合性”这一特有属性的体现.

明确“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其他三项是一般素养,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什么意义与价值呢?这可以促进我们在教学中根据两种素养确定相应的主次内容.不会由于“样样都重要”而冲击“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作为“专任”(叶圣陶语)的教学任务:不会由于“个个都并列”而影响其主次内容的有机整合.什么是主次内容的有机整合?根据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本质属性的规定性与区别性,与“综合性”学习这一特有属性的区别性,把学生的语言学习作为教学任务,此为主要内容;把学生的思维训练、文化教育与审美培养渗透在语言学习之中,把它们作为语言学习的媒介与载体,此为次要内容.

所谓渗透之说好理解,所谓媒介与载体之说并不好理解.就审美教育而言,不能为审美而审美,把审美从语言学习中剥离出来单独进行教学,而应当让审美为学习语言服务,即通过审美活动进行语言学习.教学中的“联想”“比较”“斟酌”“选择”“创写”等审美活动,都是为语言学习服务的.当然,实际上也让学生学习了审美方法,提高了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文化教育、审美培养,与其他课程中的思维训练、文化教育、审美培养不一样,与单纯的思维训练、文化教育、审美培养也不一样,是为“学习语言文字”服务的,即通过思维训练、文化教育、审美培养来更好的进行语言教育.前面三项是媒介、载体、途径,后面一项是任务、主体、目的,尽管两者之间密不可分,但教学指向不同.前者指向非语言,后者指向语言.或许有人会说,指向了思维、文化、审美,学习了思维、文化、审美,不就学习了语言吗?干什么要如此区别?要知道教学指向上差之毫厘,实际操作就容易谬以千里,如果不加以区别,就会重蹈把语文课上成文化课、思维课、美学课等泛语文课的覆辙.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

【责编夏家顺】

总而言之:该文是大学硕士与语文课程本科语文课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课程定义和反思方面论文范文.

读写结合,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基于留白展开大胆想象;鼓励学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体会人物的心理动态;鼓励学生将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促使学.

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刍议
【摘 要】 众所周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小学教育作为整个人才培养事业中的基础教育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多,同时对人才的各方.

利用小学语文课堂生成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时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课题 在新课改过程中,伴随着语文课程功能的转变,以及对语文课程性质新的认识,“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应运而生 语文课.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