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材料浏览

关于合作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和中非合作国际舆情演进、分析与应对以中非合作论坛为例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合作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1

中非合作国际舆情演进、分析与应对以中非合作论坛为例,该文是关于合作方面论文例文跟中非合作论坛和舆情和分析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合作论文参考文献:

合作论文参考文献 国际经济和贸易毕业论文选题国际会计论文国际贸易实务论文国际眼科杂志

一、中非合作的渊源和意义

中非友好合作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稳固的现实基础.从历史上看,在现代世界体系形成时期,中国和非洲长期遭受帝国主义、殖义的剥削和侵略,有患难与共、互相取暖,共同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的迫切需求,中非合作从一开始就是平等而互惠的.从现实来看,中非经贸合作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加快彼此发展战略的对接,促进双方优势资源的有效流通,为中、非乃至世界的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是中非双方共同的追求.

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8年来,中非在教育、就业、脱贫和人文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日益密切,仅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以来,中方就向非洲提供了20多万个技术人员、4万个来华培训名额和3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可以说,中非合作论坛已经成为中非开展集体对话、推动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引领国际对非合作、南南合作的一面旗帜.

与此同时,国际舆论界抹黑中非合作、唱衰中非关系的负面舆情也不绝于耳.2014年,美国学者霍华德·弗伦奇出版的著作《中国的第二大陆:百万移民如何在非洲建立新帝国》批评中国企业“没有在非洲创造有助于本土企业发展的文化”,而这“与殖义遗留的问题一脉相承,丝毫体现不出中国宣称的‘双赢’思维”.①一些非洲国家媒体、智库,也不时就中非合作的性质与前景发出一些质疑的声音,如南非智库撰写的研究报告《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准则》就中非合作项目对当地环境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批评.国际舆情是社会形势和国际合作的晴雨表,科学研判中非合作国际舆情的演进态势,对营造有利于中非合作深度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提升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非合作国际舆情演进态势

(一)中非合作的国际关注度波浪式上升

在过去20年间,中非合作的国际关注度总体呈波浪式上升态势.②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把中非经贸合作确定为国家对外经贸的战略重点之一,并在2000年和非洲国家一起推动成立了机制化的“中非合作论坛”,但在1999年到2011年的十多年时间里,国际社会对中非合作的关注程度虽时有起伏,但总体上是比较低的.2011年以来,一方面由于中非合作范围的扩大、领域的扩展,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国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国际社会对中非合作的关注程度不断攀升,并在2012年、2015年和2018年形成三个较为明显的阶段性高点.

(二)中非互助及贸易关系最受国际关注

国际媒体关于中非合作报道角度众多,广泛涉及国际关系、区域政策、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等多个方面.不过,除了以外交关系、国内政治等为主题的新闻,绝大多数新闻都与中非互助及贸易关系有关.长久以来,中非在贫困、医疗、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合作众多,相应地,国际新闻界也在中非“城乡规划”(345篇)、“贫困”(179篇)、“发展援助”(175篇)、“传染病”(168篇)、“教育”(150篇)等领域合作的报道上投入了较多的精力.此外,随着中非贸易额的提升,中非贸易关系及其经济、环境影响也吸引了众多国际媒体的关注,可持续发展(569篇)、“实物贸易”(432篇)、“经济增长/衰退”(203篇)、“自然环境”(188篇)等主题的新闻也在中非合作相关报道中占据较显著的位置.

(三)中国媒体报道占国际报道半壁江山

从资讯来源看,中国媒体是中非合作国际新闻报道的主要来源.在报道量排名前十的媒体中,中国媒体就占据了六席,其中新华社(Xinhua News Agency)和《中国日报》(China Daily)的报道量最大,分别为2220篇和1094篇,分别占非洲媒体报道总量的57.1%和28.2%.除了中国媒体,西方主流大报或通讯社也较为关注中非合作议题,但除了BBC的报道数量为984篇,与《中国日报》相仿,其它大报的报道数量最多不过百余篇,整体关注程度不算高.而若从中非新闻报道作者所属新闻机构的情况看,中国媒体的优势则更为明显.报道数量排位前十的记者中只有一位不是供职于中国媒体及其海外分支,排位前二十的记者也仅有六位供职于非中国媒体.

三、北京峰会国际舆情框架特征

(一)北京峰会显著提升中非合作关注度

历史地看,每一次中非合作论坛等大型中非外事活动的举办都会显著提升国际社会对中非合作的关注度.2009年、2012年,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分别在埃及、中国举行,这两年国际媒体对中非合作的报道数量也分别达到两个高点.2015年,由于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暨第六届部长级论坛的召开,国际媒体有关中非合作的报道更是达到2300条,几乎是2014年报道数量的2.5倍.2018年,由于北京峰会的举办,截至2018年9月10日,全球媒体对中非合作的报道就已经达到创纪录的5020条,比2013年至2017年报道总量还多200余条.

(二)政府债务和环境保护成为重要主题

和1999年至2018年这一较长时间段的国际新闻报道比,国际媒体对中非合作的关注点既有一定的延续,如“城乡规划”(317篇)、“可持续发展”(217篇)等主题的报道数量仍位居全部报道前列,关注点也悄然发生了颇有意味的位移,如在长时段视野中隐而不彰的“政府债务”(112篇)主题不仅出现在了短时段主题排行榜上,其数量还明显超过“实物贸易”(72篇)这个传统议题.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前夕,一些西方国家加大了对中非合作的抨击力度,而所谓的债务问题便是一个重要的攻击点,如美国《时代》周刊不仅刊文抨击中国援非资金加重了非洲的债务压力,还宣称中国对非开展的“债务外交”侵蚀了美国在非洲的商业利益.与此同时,中国有关方面也针对外媒的报道作了一些回应,如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许镜湖在媒体吹风会上指出,中国对非洲的资金援助立足于增强非洲的造血功能,做好了财政、债务方面充分的论证,不会如部分外媒所说增加非洲的负担.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近来国际新闻界有关“政府债务”的报道相对较多.此外,由于基建及能源领域是中非合作的重点,一些西方媒体也热衷于从抽象的“环保”角度对中非基建项目提出批评,如英国《卫报》引用环保组织的报告,污蔑中国在非洲大量投资石化能源和基建工程项目,从而给非洲的环境和气候带来沉重的压力,故而“自然环境”(52篇)也构成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

(三)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占据行业框架主体

由表1可知,基础设施建设类行业是全球媒体报道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时提及最多的行业,广泛涉及“铁路”(43篇)、“管道”(37篇)、“机场”(11篇)、“公路与海港”(10篇)等多个建设领域.也有一些外媒肆意抹黑中非基建合作项目,如法国《世界报》就煞有其事地刊文,造谣称中国利用援建的非盟总部大楼进行窃听等间谍行为.此外,与能源合作、金融合作有关的行业也占据了较为显著的位置.正如中国的一句老话所说,“要致富、先修路”,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强非洲经济“造血”能力,促进非洲实现工业化转型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周期长、收效慢,西方国家一般不愿意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过多的精力.与之相对,仅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当前在非洲的建设项目合同额就高达670亿美元,累计修建铁路11000公里,公路达4800公里.

(四)美国是中非合作国际舆情重要他者

从中非合作报道地区框架看,除了中国和非洲国家外,相关报道提及次数排位前二十的国际媒体只有美国和英国,而提及美国的次数又高达90次,几乎是提及英国次数的两倍,这提示出中非关系中“美国因素”这个变量的存在.虽然从整体来看,非洲不是美国的国际战略的重心,但随着中、美对非合作的“此长彼消”,以及中国发展道路在非洲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美国政学两届明显提升了对非洲事务的关注力度,可以说,如何有效应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非合作的战略打压和舆论攻击,是做好新时代对非传播的关键所在.

四、提升涉非传播能力的思考和建议

(一)主动发声,加强中非合作的释疑解惑.虽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能力显著提升,但面对某些西方国家的舆论“抹黑”,我国的反应仍不够及时,对负面舆情的预测和研判能力也有不足,以致某些不实之词已成燎原之势,我国才匆匆忙忙开始“辩诬”.事实上,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对中国发生的事情有很大的兴趣,只不过受制于陈旧的经验和知识结构,无法正确地理解.鉴于此,我国应认真梳理促成中非合作不断深入发展的关键环节、重要措施和成功经验、系统整理国际社会对中非合作的疑虑、误解乃至抨击,主动阐发、释疑和回应,提升在国际舆论场中的主动性.此次中非合作论坛前夕,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在《环球时报》英文版(Global Times)和《参考消息》同步刊发《关于中非关系的十大误解》,结合自身经验和研究,梳理回应了关于中非关系的常见误解,为国际社会正确认识中非关系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求其友声,借助外力提升传播公信力.虽然中国媒体关于中非合作的报道在数量上领先全球,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事务性的报道,影响力不大.一些新闻报道虽然对中非合作的深层次的互惠性做了一些解释,但由于信源的问题,难以完全取信国际受众.但事实上,有不少在非洲报道、非洲研究领域有崇高声望的国际人士,出于正义、良知或严谨的治学态度,愿意正面看待中非合作的实际和贡献,并借助各种媒介渠道将自身的观点传播出去,如国际知名学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罗蒂加姆(Deborah Brautigam)教授从事中非关系研究长达30余年,出版过《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中国援助与非洲发展:输出绿色革命》等有影响力的专著,对中非合作的互补性、互惠性有高度的评价,如果我国能在涉非传播中更多地引用这些观点,甚至创造机会,让这些人士“为我发声”,对提高我国涉非传播的公信力将大有助益.

(三)别求新声,自主构建中非合作新闻议程.我国新闻媒体素有配合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和战略需要,做好对内、对外主题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事实证明,利用中非合作论坛等重大中非外事活动的宝贵契机,我国新闻媒体,特别是外宣媒体集中而持续的报道,增强了国际社会对我国对非合作主张的认识.然而,与一些西方媒体娴熟地使用“债务陷阱”“新殖义”“环境灾难”等议程抹黑中非友好合作相比,我国媒体容易拘泥于细节的辩白,在报道议程的高度上进行对话的自觉性有所不足.事实上,中非具有遭受、进而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共同经历,也有谋求自主、独立发展的共同追求,正如学者将非洲现代文学的性质归纳为“非洲现代文学是天然的左翼文学”那样,③非洲国家的现展道路在本质上也是革命的,也因此与中国及全球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道路更具亲缘性,如果能紧紧抓住这个中非之间最大的共同点,我国向国际社会讲述中非合作故事就有了基本的逻辑和线索,以及具有感召力的别样议程和框架.

(四)绘影绘声,全面提升涉非外宣形式融合性.随着社会化多媒体平台、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各种视听制作及传播技术的发展,融合文字、图像、音乐、视频等多种元素和故事、游戏、互动等多种功能的融媒体产品在对外传播的地位愈加凸显,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近年来打造的西班牙语系列微视频《中国音乐舞蹈之旅》,结合风趣、活动又不失典雅的形式,向西班牙语受众讲述了中国音乐舞蹈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其专为金砖峰会、中阿合作论坛等大型外事活动制作的系列微视频《大猫的奇幻之旅》《大猫的金砖之旅》也既科学又有趣地阐述了金砖合作、中阿合作的实际成效.④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前后,虽然央视专门制作播放了《中非合作新时代》专题片,《人民画报》发布了讲述非洲民众在华故事的短视频《我在中国》,但总体而言,爆款的涉非传播融媒体产品十分鲜见.如果能根据中非合作在不同非洲国家的落实情况,挖掘中非合作对非洲和中国普通人生活的正面影响,并综合考虑国际社会对中非合作的关注点,推出一系列拥有多模态的媒介产品,将为我国涉非传播能力的提升打开新的渠道和空间.

(本文系上海交通大学新进青年教师启动计划“欧美智库涉华舆论传播机制与应对方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8X100040060,受2018年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项目资助.)

李智彪:《海外中非经贸关系舆情热点解析》,《西亚非洲》2015年第6期.

本文数据来自FACTIVA全球新闻数据库.笔者以“中非合作论坛”为关键词,检索了1999年1月1日至2018年9月10日全球媒体相关报道,相关检索结果构成本文第二、第三部分数据来源.检索日期为2018年9月15日.

蒋晖:《论非洲现代文学是天然的左翼文学》,《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年第2期.

张晓羽:《CRI多语种微视频国际传播分析》,《国际传播》2018年第4期.

责编:朱静

上文评论:本文是关于合作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中非合作论坛和舆情和分析相关合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基于沿线十国2019年第一季度的国际舆情分析
郑 雯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袁鸣徽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乐 音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2013年9月,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

他塑视角下涉华国际舆情的困境和应对以美国媒体涉孔子学院报道为例
十九大前后,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印度和日本……在内的国家掀起新一轮“中国威胁论”浪潮,表现在涉华国际舆情由以往对中国军事力量的担忧、外交战略的猜忌不断转向以“.

全球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跨国界建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国际舆情分析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在上海开幕,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 本文从全球媒体对进博会的新闻报道入手,选取了16个国家①48家主流媒体②以进博会开幕首日的新闻报道作为研.

论文大全